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郑粉莉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我国已经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离不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和农业经营者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有效的农业技术进步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的创新,更重要的取决于有效的技术推广。不断创新科技推广机制,提高科技推广的活力与效率,才能发挥科技进步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保障作用。
当前农业科技
推广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各级农业科技部门通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业专家大院模式,探索了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利用信息网络推广农业技术,大力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等重大项目,积极创新农业技术推广的新机制、新模式,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多元化、推广方式多样化、推广技术内容综合化的新格局,对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仍然存在着推广供给与农民科技需求的错位及难以有效对接、一些重大技术整体推广步伐缓慢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重视科技示范点建设,忽视技术推广整体推进。近年来,各级政府及科技单位依托科技推广项目的实施,组织动员了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建立了一大批不同层次的科技示范点(基地、园区),集中展示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及其增产增效潜力。但是由于目前的农业科技示范点(基地、园区)建设更多的是作为地方政府的亮点工程、政绩工程,人们的主要精力集中在示范点的高标准建设方面,忽视农民的投资与接受能力,进而出现了以点“代”面和“示范点上开花”、“生产面难用”的现象,严重制约着示范典型辐射带动作用的提升和先进技术推广的整体推进。
二是各类农业技术推广主体缺乏有效地分工与协作。从现实情况看,经过30年的改革与发展,打破了由政府独家承担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一元化局面,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市场供给主体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民间科技组织越来越多地加入到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领域中来,农技创新与推广服务开始走向社会化。然而,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还没有有效地建立起来。一方面,受政府职能转换和科技体制改革滞后等因素的影响,长期形成的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体系功能弱化,技术推广人员知识更新缓慢、县乡农技推广体系处于“线断网破”,面临着深化改革、重新进行功能定位的挑战;另一方面,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开发过程中形成的各类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新型社会组织仍普遍处于成长期,存在着总体科技创新及其转化能力薄弱、技术推广覆盖面小、难以承担起技术推广主体的重任。同时在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的立项与实施中缺乏对各类推广主体的有效协调和整合机制,依然存在条块、地区、部门(单位)分割,孤军作战的问题,难以形成技术推广的整体合力。
三是农民科技培训统筹协调不够。从纵向层面看,省、市、县、乡建立的农民科技素质培训资源未能相互有效衔接;从横向层面看,涉及农民培训工作的部门有农口各单位、科技、教育、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等多家,由于相互间缺乏有效的分工协作,出现了各自为政、多头管理、职责分散的管理体制,各部门培训内容交叉重复问题十分突出,特别是少数部门受部门利益驱使,往往把一些培训工作限定在本部门或系统内进行,从而使农民培训工作陷入无序状态。
四是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增长缓慢。尽管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推广的财政预算投入不断增加,而已有投入主要用于农技人员的工资及机构运转支出,能够真正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业务经费寥寥无几,根本谈不上改善服务手段和开展有效的技术推广工作,这一点在县乡农技推广中表现特别突出,使得县乡农技推广工作更多的依赖于上级农技推广项目的支撑,一旦没有项目,整个农技推广就会处于停滞状态。据有关调查,陕西省县乡农技人员平均年推广经费为187.59元;在全省推广机构中,县级有81个单位不能按时发放工资,涉及职工1000多人;与农技推广密不可分的农业技术培训更是捉襟见肘,在财政预算中一直没有列支相应的培训经费。
加快农业科技推广
机制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考核之中。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要求出发,强化在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领域所必须承担的责任,着力解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实际问题。建议省政府与市(县)政府、市(县)政府与乡镇政府,市(县)乡镇政府与本级分管农业的主要负责人,签订农业科技推广目标责任制,把农技推广工作作为考评各级农业主管干部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整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资源,构建以省级农业科学院和重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各类主体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科技推广新机制。针对当前农业科技推广多元化主体力量分散的状况,建议各地方政府特别是省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类农业科技推广资源,搭建以项目为纽带,以省级农科学院和重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平台,凝聚科技推广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参与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一是加快建立省级农业科学院牵头,省级各类专业农技推广机构参与的科技推广省级工作团队(平台)。该团队在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统筹协调和支持下,结合区域特色农业发展及农民的技术需求,通过应用性技术研究和引进国内外科技成果,组装集成重大农技推广项目,引领地方农业科技推广力量,并以项目为纽带,吸引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农业高校、涉农企业、专业协会等各方面力量密切结合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二是以国家及地方各类重大科技示范点(基地、园区)建设为依托,整合各类科技推广项目资源和基层推广力量,强化科技推广的集成创新能力,构建以科技示范户为基础的科技试验、示范、推广服务平台,重点在培育农村科技能人和建设农民看得见、能学习、有效益的示范村(户)等方面下功夫,实现“点”“面”结合,强化科技推广的整体推进。三是加快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以农业部门牵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以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牵头、农村党员和村干部培训以党委组织部门牵头、教育、科技、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合的新型农民培训管理体系,以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为纽带,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搞好标准化培训基地的布局和建设,增强培训的合力,满足农民技能提升的多样化需求。
(三)建议建立农业高校教师定期深入农村开展技术推广的工作制度。农业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农业科技知识创新的重要主体,在科技推广和发展现代农业中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建议国家及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农业高校(包括有涉农专业的高校、职业院校等)教师及科研人员每年定期服务农村,开展科技推广的制度,各类农业高校要通过建立示范推广基地、实行校县(村)结对等多种方式,引导教师深入农村,并将其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等个人考评体系。
(四)要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促进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农技推广推广具有明显的社会公益性。在推进农技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按照“增强公益职能,放活经营职能,提高整体服务效率”的原则,在明确责任、定岗定编的同时,必须建立公益性职能业务经费的财政预算稳定增长机制,并为农技推广人员尤其是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切忌用简单地“市场化”或“产业化”手段来管理农技推广工作。同时,各类农技推广机构要在完成财政支持的公益性任务的基础上,积极融入社会,发挥各自技术优势,拓宽服务领域,开展有偿服务,增强自身活力和实力,以更好地服务于现代农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