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整合研究

来源 :教育观察·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存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象。应当树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意识,通过对比性学习,挖掘教材资源,全面拓展、延伸、巩固、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国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之担负起传承、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中学英语;传统文化教育;语言综合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73-04
  [作者简介]周晓鹰(1963—),女,湖南武冈人,本科,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英语作为全球交流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其重要性和影响力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理想境界,应是熟练掌握英语表达方式,深刻理解英语蕴含的思想和文化,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切实的体认,全面领会汉、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人文传统。这就要在掌握两种语言的基础上,加强对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认识不足,缺乏科学、规范的定位,聚焦于语言形式的教学,强调语音、语法、词汇的操练,忽视了文化能力的培养。近些年虽然加强了英语的文化教育,但是,依然忽视中国传统民俗和文化的学习和领会。
  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深化改革,应当处理好学习外语与传承母语文化的关系, 既要通过系统的听、说、读、写训练,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这一语言表达的工具,又要采取多种途径与方法,将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提升中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使他们自觉担当起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HTH]一、树立语言教学和文化教育有机结合的意识[HT]
  语言既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互为条件、互相依存,两者在互相影响与互相作用中共同发展。正如人类学家克拉克洪(Clyde Kluchholn)所言:“离开了语言,人类的文化是不可想象的;另一方面,离开了文化,语言也失去了意义和内容。它们之间不分主次,紧密相连,不可分割。”[1]克莱尔·克拉姆契(Claire Kramsch)认为,“如果语言被看作是社会实践,文化则是语言教学的核心,文化意识必须被看作语言水平形成的必要之物和语言水平的反映。”[2]基于此认识,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应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文化能力(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受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忽视文化教学。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目标,英语教师应当在中学生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加强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促使他们既具有国际视野,同时又具有热爱中国文化传统的情怀。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是学习现代先进科技和文化的需要,是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重要前提,但是,中国人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不应数典忘祖,不能摈弃母语文化,丧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心理与文化自信。因此,加强对中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弘扬中国文化的思想和意识,在中西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的时代语境中,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既要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又要坚守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自觉加强对双重文化的学习,提高用外语准确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在教学过程中的示范作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国英语教师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能力的同时,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注意力和兴趣,培养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和评价体系将英语教学和英语成绩置于异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于英语学习之上,反而忽略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无法领会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势必对中华文化产生疏离感、陌生感,甚至可能成为空有中国身体躯壳,而被西方价值观占据心灵空间、“外黄内白”的西方文化传人,这是与我国外语教学的培养目标相背离的。因此,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将语言教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整合起来,在培养学生获取英语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中国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意识。
  [HTH]二、通过对比性学习,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HT]
  母语文化是理解异国文化的基石。语言学专家束定芳先生认为,本族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至少有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与外族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更深刻地揭示外族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也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更深入的了解;二是对学生本民族文化心理的调节,培养了学生对外族文化和外语学习的积极的态度,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外语和外族文化的积极性,增加他们的学习机会[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中西文化的对比性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例如,高中英语北师大版第一模块第三单元第一课[WTBX]Festivals[WTBZ],通过对中秋节、元宵节和端午节三个中国传统节日的介绍,有机地将中西方文化结合,是一篇实用性强、语言生动、富有内涵的文章。课文以人们在节日期间的所做、所吃、所见为线索,展现了一幅生动丰富的欢庆佳节图,从而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当下,西方文化对高中生的影响可谓巨大,其中一个体现就在节日方面。大多数高中生热衷于庆祝各种西方节日,而往往忽视了中国同样富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依附于人民的生产、生活、情感和信仰而产生的文化集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精髓,其悠久的历史、严整的体系、丰富的内涵和多姿多彩的庆祝形式凝结了人民群众的美好追求与劳动智慧。教师应充分运用中国传统节日这一切入点,加强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认知和了解,大力弘扬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文化安全。首先向学生介绍三个节日的背景知识,树立起相应的文化意识,进而以节日的起源、特色食物以及后人的庆祝方式为学习框架,围绕3个问题展开小组讨论:   (1)What other festivals do you know?
  (2)What do you think of some western festivals?
  (3)Should we spend every Chinese festival and western festival?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节日的意义,使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传统美德,在每个学生的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运用对比性学习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正确观念,使他们在学习目的语、接受目的语文化的同时提高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保证母语及母语文化归属不受威胁,认识到在世界文化中中国文化失语的严重后果,自觉担当起传承、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这是中学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加强中国文化输出的应有之义。
  [HTH]三、挖掘教材资源,突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HT]
  英语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文化过程。教材作为教与学的重要凭借,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学生知识的资源库和为学生导学的读本,其经典性、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充分研究教材,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课本资源的潜在文化价值,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使之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主动学习和体验传统文化,在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接受和创新活动中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比如,学习北师大版必修三第八单元第三课《[WTBX]Marco Polo and His Travels[WTBZ]》时,可借助“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来挖掘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马可·波罗游记》记载了中国及亚洲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社会政治情况、民风民俗、宗教信仰、逸闻奇事,朴实无华,生动有趣,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教学时,教师向学生提出4个问题:
  (1)What places did Marco Polo visit in China?
  (2)What china’s local customs and pracices did Marco Polo visit?
  (3)What is his impression of chinese traitional culture?
  (4)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以问题带动学习,把文化意识渗透到文章的阅读中去,追寻马可波罗的旅行足迹,进一步了解中原文化、三秦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三晋文化、荆楚文化、湖湘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徽州文化等文化,然后以学生为主体,介绍家乡文化。学生学习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动,充分展示了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使传统文化的融入式学习达到高潮。当然,课本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不仅要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教材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而且要以点带面,借助现代信息手段拓宽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面,这对于开阔学生的认识视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文化底蕴,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具有重要作用。
  [HTH]四、拓展延伸,巩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HT]
  众所周知,母语文化的缺失会影响学习者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影响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最终导致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使母语文化面临被边缘化的境地。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巩固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始终是外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项长期工作。
  然而,传统文化教育与英语教学的结合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是不够的,必须引申到课堂外,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之转化为一种文化自觉的行动。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提到要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用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合理利用和积极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利用音像、电视、书刊、网络等丰富的媒介,提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需要的文化资源,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文化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得文化意识的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得到最佳结合。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可鼓励、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时留心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举办中国传统文化讲座或晚会,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怀。此外,还可以依托社会大课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载体,在学生中开展“热爱中国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等主题教育活动,利用北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这一地域优势开展“我是中国文化小导游”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滋养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怀,明确作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和历史使命。
  在21世纪中西文化的深度交流、碰撞和博弈过程中,文化软实力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谁占据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而要提升我国的国家文化影响力,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如何在世界文化中真正赢得一席之地?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学外语教学这块阵地,实施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培养中国未来高素质的文化传播人才,以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增强和提高学生用英语阐述和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左焕琪.外语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C.Kramsch. [WTBX]Context and Culture in Language Teaching[WTBZ][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3]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规范性文件作为各级政府和部门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实际的制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蚕食”了行政机关应有的公信力,阻碍了依
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伴随着经济增长,也照成大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工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集中了大部分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本文对我国
目前,我国无偿献血有2种方式即捐献全血与成分献血,成分献血是今后献血发展方向,也是衡量一个地区输血水平高低的指标.成分献血为血液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在密闭的一次性管路中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大量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数量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如何解决毕业生在就业中的不良心理,正确的就业态度将在就业中发挥积极的引导
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年代,电子技术的崛起成为这一时代的特征.特别是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从工业社会迈进了信息社会.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
Genmab公司与葛兰素史克公司合作开发的靶向作用于B细胞上CD20的单克隆抗体Arzerra(通用名为ofatumumab)在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用治疗滤泡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Ⅱ期临床试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案.方法 对83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施以不同的护理及护理对策.结果 经过有效的康复护理,均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医药自身的优势是西医药无法替代的.但是随着国家大力发展西医的同时,忽视了
目的 研究通腑醒神口服液治疗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ET-1,TNF-a及血粘度的影响.方法 将60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通腑醒神口服液治
目的分析国产药物涂层支架植入治疗冠状动脉闭塞(OCA)病变疗效。方法选择168例冠心病自发或诱发心肌缺血、IRA闭塞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病例,行国产药物涂层支架(吉威医疗制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