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一点探究

来源 :家教世界·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r_w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语文教学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语文教学通过听说读写等环节对理想、爱国主义传统、尊师重教思想等加以渗透。
  关键词: 语文教学;重要性;德育渗透途径
  早在2000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对才能与道德的关系已作出了精辟的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意思是道德是做人的根本,好比果树,道德是树之根,才华是树的花朵与果实,如果没有根的滋润,它是不可能开出鲜艳的花朵和丰硕的果实的。如果没有道德之根的滋润,任何人的才华都不可能得到发挥和施展。 “只教给孩子知识,而不培养其心灵,只能给社会培养一堆麻烦。”(美·罗斯福)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的崇高使命就在于培养一个完整无缺的人;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应具备德育观念,时刻准备把德育渗透进语文教学中。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古今中外的教育名家也有许多相关观点,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他把德育放在首位,明确要求学生首先要致力于道德修养。“行有馀力”,然后才是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学习文化,根本不是为了几年后从学校毕业时复述他背熟的东西……学习文学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和美。”因此,语文教学应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高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语文教材,或是对真、善、美的颂扬,或是对假、丑、恶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洁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写照,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日新月异的热情洋溢的赞美……无一不是作者某种思想感情的渲泻,其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内容,这是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教书育人的有利条件。《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就是要求语文教师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实现。
  二、进行德育的有效途径
  语文课虽然不是德育课,但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上所包含的德育内容却比空洞的政治说教更能令人接受,语文教师只要认真把握机会,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语文课中可以渗透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呢?
  (一)高尚理想和情操的渗透
  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从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的问世,到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无不洋溢着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语文教师要在讲授有代表性的诗词歌赋时要注意渗透德育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理想和情操。陶渊明《归园田居·饮酒》是渗透这一德育内容的绝好教材。陶渊明虽一开始做官,但他始终向往的却是山水田园,就像笼中鸟眷恋着旧林,被困的池鱼思归故潭一样,他本性热爱自然,这最终决定了他要离开官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爱菊,曾不只一次地赞美过菊。菊花的品质,实际上就是诗人不慕名利,不趋炎附势,鄙视官场,不原意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的象征。岂愿为五斗米折腰,这就是陶渊明的人格和骨气。所以说,通过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讲授,借助这淳真自然,淡泊恬静的潜移默化可以端正学生读书的态度,陶冶他们的情操,树立为人类文明与进步而发奋读书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理想。
  (二)爱国主义传统的渗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特点文道合一,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诸葛亮的《出师表》,岳飞的《满江红》等,所有这些,无不感人至深,催人向上,历代仁人志士正是从中汲取了精神食粮,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为了国家的统一,民族昌盛而甘愿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可以借助这些好材料,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20多岁成为北方义军首领耿京的书记官后,以抗击金兵,保家卫国为已任。当南宋朝廷招安义军以壮国威时,他说服耿京毅然归顺朝廷。“岁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冲天的志向, 傲视一切的气势,使辛弃疾陷入群臣夹击,仕途坎坷的境地。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无论居官显位,还是被罢黜贬谪,他时刻不忘统一山河,报效国家。白发苍苍,登上北固亭,放眼环宇,感慨万端,忧国弱敌强,忧权贵贪功,忧民心松怠,忧岁月如云,但报国无期。所以,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把握辛弃疾60多岁仍念念不忘报效朝廷,收复失地这根红线,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尊师重教思想的渗透
  《师说》一文,韩愈论证了“关于从师学习的途径,择师标准的问题”,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政”的进步思想。作者针砭了当时上层社会只看重门弟高低,不重真才实学的恶劣风气,提出了全新的师道观念。这些对我们今天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社会上看不起教师,不注重教育的现象也正是我们批判的现象。再通过“今之众人”和“古之圣人”,“其子”和“其身”,“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三组对比进行充分论证,批判上层“士大夫之族”不重视师道的恶劣风气。由此我们可以教育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使学生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他们谦虚好学的学风。
  三、进行德育渗透时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一)准确把握教材中的德育
  这包括三个方面: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高中生对事物的认识虽然比较深入,但还不完全成熟,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
  (二)不要把语文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上成了政治思想课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潜移默化的,不是上纲上线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感情型的,以感性化为主,不是观念型的,不以理性为主的;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是进行文学性地引导与感染,而不是正面的,直接的进行教育。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树立起正确的教书育人的教育观念,既反对淡化德育的倾向,又反对轻文重道的做法,积极地创造德育渗透的时机和最佳切入点,才能把德育内容渗入到语文课的实际教学之中去。另一方面,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这一要求,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外,还应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全面地、深入地进行德育渗透。
其他文献
研究发现围产期的营养不良及出生时的体重可能影响成年期慢性疾病的发生,人体内可能存在着对早期营养状况的记忆效应,即"代谢印记",导致"代谢印记"的机制包括:组织结构变异,细胞数量改变,克隆选择,代谢分化及肝细胞多倍体化.本文综述了成年期的血糖代谢状况之间的流行病学研究与国外文献关于代谢印记在早期营养状况导致2型糖尿病发病中可能的作用机制和围产期的营养状态及出生时体重的变化。
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就乳腺癌诊断的现状、发展、趋势及热点问题进行阐述。
切除修复交叉互补基因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tion 1,ERCC1)是DNA修复的重要因子之一,而DNA修复参与了铂类药物耐药的形成,ERCC1表达增高和其多态性均与铂类耐药有关,用药物干预或基因封闭技术抑制ERCC1表达能在一定程度上逆转铂类耐药。
胃癌预警症状(Alarm Symptoms for gastric cancer,GC-ASs)是指那些预示病人患有胃癌的临床症状或体征,41.3%~86.7%的胃癌病人存在GC-ASs,最常见的GC-ASs是体重下降.尽管存在质疑,具有GC-ASs者患胃癌的可能性大于不具有者,识别GC-ASs可以使病人尽早得以确诊.具有GC-ASs者病程更晚,接受R0根治术的机会较低,生存时间较短。
目的 探讨早期胃癌的内窥镜表现特征,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方法 对2000年12月至2006年12月经内窥镜检查的56例早期胃癌临床内窥镜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6例早期胃癌均经病理和手术证实,内窥镜下表现主要为糜烂(48.2%)、溃疡样(44.6%)、结节样增生(7.0%),癌灶直径<0.5 cm 8例,0.6~0.9 cm 24例,1.0~2.0 cm 16例,>2.0 cm 8例,主要发生部位
摘 要: 伽达默尔是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他是在他的解释学著作中谈论游戏并在阐述其解释学思想的过程中逐步展开他的游戏观的。对于游戏,伽达默尔有其自己的真知灼见。通过反复阅读伽达默尔的著作,笔者发现其游戏观与现代幼儿园游戏相比较有许多想去甚远的地方。  关键词: 幼儿园游戏;伽达默尔;游戏的自为性  一、游戏的自为性与外在目的性  伽达默尔说:“儿童是自为地游戏,尽管他们进行表现活动”;“游戏是一种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