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不再以高楼大厦的增加和经济增长为唯一标准,而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天蓝水清。本文通过对江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如何治理江西省的生态环境的对策。
【关键词】江西 生态文明 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迅速。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越发恶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遭受威胁,因此自然也相应地作出了回应:温室效应,沙漠化,不断发生的地震、台风等等给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生态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就已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引领着中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首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成为全党全国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二、江西省生态环境的现状
江西地质条件复杂,山多地少,气候变化大。但总体而言,江西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然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破坏了全省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增加,造成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污染;城镇居民生活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等废物和废气,严重影响江西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森林植被可用资源数量递减,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在一些地方,矿产开发技术落后,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江西省采用了靠加大投入获取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短期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建设。如,江西省重工业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具有工业能耗高、污染重、生态成本增加等特点,经济效益比较低。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后。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经济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等等。
三、当前江西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
早在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了新的探索与实践。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并在2008年初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江西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开展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以及“五河”及鄱阳湖、柘林湖等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试点建设工作,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为切实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保障群众的环境安全,在全省213家重点企业安装了332套现场端自动监控设备和297套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设区市、省、国家自动监控中心联网全天候“电子眼”监控污染源。
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几点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江西省已经迈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步伐,并开展多项治理措施,也取得很大成效。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更强有力的支撑。
1.尊重自然,牢固树立全民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我们应该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整个社会的大工程,要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全民尊重自然的观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首先,要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升公民意识和责任,倡导理性和文明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在经营企业的同时树立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升企业环境行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做好企业环保工作。
第三,要加强执法力度。不仅要让公民知法,懂法,更要对违法现象严惩不贷。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治。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
2.顺应自然,全面转变生产方式
山清水秀是江西的骄傲,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又是江西的需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但必须共存的关系。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势必无法避免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过分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因此,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顺应自然,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走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径。
总之,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要拒绝白色污染,拒绝灰霾空气,拒绝所有非环保的生活方式;要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绿色出行,接纳所有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只有政府重视环境投入,社会倡导环境建设,企业重视环境生产,个人重视环境居住,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在建设绿色家园过程中推动赣鄱大地全面奔小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林辉等:《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江西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3]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4]陈晓刚等:《基于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11期.
[5]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网站.
作者简介:余丽娟,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邮编:330038
【关键词】江西 生态文明 建设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世界各国携手合作,物质文明建设发展迅速。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却越发恶劣。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遭受威胁,因此自然也相应地作出了回应:温室效应,沙漠化,不断发生的地震、台风等等给各国带来深重的灾难。生态保护显得刻不容缓。
党的十六大以来,建设生态文明就已经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新要求、新任务,引领着中国走上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重要议题,首次增加“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成为全党全国的行动纲领和奋斗目标。
二、江西省生态环境的现状
江西地质条件复杂,山多地少,气候变化大。但总体而言,江西生态环境状况较好,然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从而破坏了全省的生态环境。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施用化肥、农药导致畜禽(水产)养殖废弃物(农膜残留、农作物秸秆增加,造成水体、土壤、生物和大气污染;城镇居民生活过程中制造了一系列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烟尘、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及碳氢化合物等废物和废气,严重影响江西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自然资源退化,生态环境质量下降。如,水土流失现象严重,森林植被可用资源数量递减,质量下降生态功能减弱,在一些地方,矿产开发技术落后,无疑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二是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破坏了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江西省采用了靠加大投入获取经济增长的模式。这种外延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导致短期内消耗了大量的自然资源,超过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三是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破坏了生态环境建设。如,江西省重工业产品多为初级加工产品,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具有工业能耗高、污染重、生态成本增加等特点,经济效益比较低。四是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落后。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经济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工程措施而忽视了生物措施,长期以来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等等。
三、当前江西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
早在2001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作出了新的探索与实践。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明显得到提高。
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后,省委、省政府根据科学发展的要求,在总结以往经济社会发展路径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生态立省、绿色发展”的战略,并在2008年初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
江西省委、省政府紧紧围绕生态保护与建设,积极开展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系列生态示范创建,以及“五河”及鄱阳湖、柘林湖等生态功能保护区的试点建设工作,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外,为切实提升环境监管能力,保障群众的环境安全,在全省213家重点企业安装了332套现场端自动监控设备和297套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设区市、省、国家自动监控中心联网全天候“电子眼”监控污染源。
四、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几点对策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江西省已经迈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步伐,并开展多项治理措施,也取得很大成效。笔者认为,我们一定要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绿色崛起,为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作出更强有力的支撑。
1.尊重自然,牢固树立全民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我们应该首先从思想意识上明确,生态文明建设关系整个社会的大工程,要靠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牢固树立全民尊重自然的观念,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让保护环境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首先,要广泛开展环境保护宣传。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提升公民意识和责任,倡导理性和文明的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
其次,要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经营意识;在经营企业的同时树立起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理,提升企业环境行为,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做好企业环保工作。
第三,要加强执法力度。不仅要让公民知法,懂法,更要对违法现象严惩不贷。强化限期治理制度,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的排污单位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应予限产、限排,并不得建设增加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项目;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产整治。完善环境监察制度,强化现场执法检查。
2.顺应自然,全面转变生产方式
山清水秀是江西的骄傲,同时,加快经济发展又是江西的需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存在着对立但必须共存的关系。一方面,经济要发展,势必无法避免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又是统一的。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自身提供良好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这就要求经济的发展不能过分地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因此,要处理好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顺应自然,转变生产方式和消费理念,走出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新路径。
总之,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要拒绝白色污染,拒绝灰霾空气,拒绝所有非环保的生活方式;要接纳节能产品,接纳绿色出行,接纳所有更环保的生活方式。只有政府重视环境投入,社会倡导环境建设,企业重视环境生产,个人重视环境居住,将生态文明建设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成为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我们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才能在建设绿色家园过程中推动赣鄱大地全面奔小康。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2]林辉等:《基于低碳经济视角的江西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贵州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3]中国城市低碳经济网.
[4]陈晓刚等:《基于经济增长视角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以江西省为例》,《湖北农业科学》2012年第11期.
[5]江西省环境保护厅网站.
作者简介:余丽娟,南昌航空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邮编:3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