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经济形态演变与管理学科发展的理论分析:历史的观点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目前广为熟知的标准管理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正如一位美国管理学家所说:“管理科学的出现是企业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一个回声”。
二、新经济的影响: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与挑战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最近,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管理者称为知识劳动者、新信息的创造者。另一美国知识经济学家把管理部门看作为二级信息部门或典型的准信息产业。这种对管理学的定位与理解,很有时代性、宏观性和理论深度,也更加突出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结构与态性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成本结构与态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制造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成本结构使得传统的成本理论和控制点与知识经济下的成本构成是不符合的,这需要寻找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三)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最近,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外性专业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就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具体举措。
(四)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为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了解人情世故,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以便使管理措施人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最近西方国家兴起的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这种管理思想的体现。
三、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问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管理类专业应该重视母语的继续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
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其实,就实用性来讲,专业英语更有用处,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必要。最近,国家教育部要求涉外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会计专业等)逐步实现全英语上课,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应该说是非常及时与有远见的举措。 (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问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有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后无法实际介入企业的经济业务,专业上得不到锻炼。这种情况对会计专业学生可能更严重。对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推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企业了解少,无经验,企业怕学生做错而添麻烦:二是有些资料和情况企业也不希望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外界人士知道。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呢?我们认为应多管齐下,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方式,不能过于依靠企业。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这是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已经证明了的用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会计专业则尽量安排去会计事务所,然后辅以模拟实践练习;对市场营销专业,因其实习可以为企业带来某些利益,企业乐于接受,则最好安排到企业进行产品推销等。在后两种方式下,需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至于全才的培养,我们主张应通过修读或辅修第二专业来完成,当然在专业计划的任选课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课程,以照顾全面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晓途)
管理学科与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管理学的发展,不仅与经济水平的提高有关,而且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有关。从管理学发展的历史看,每一次新旧经济形态的更替,都能促进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进而带动管理学科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新经济形态本身也往往对管理学提出特殊要求,成为引导管理学发展的另一动因。
迄今,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两个阶段,目前正处于向新经济过渡的时期(又称为后工业社会时期)。在农业经济社会,庄园经济对管理学发展的影响虽说是初期的但却具有重要意义。这时的管理主要是为庄园主服务,是庄园主的“管家”。其管理的重心在于财产物质本身的保管,以及各种往来款项的收取等。由于经济活动比较简单,不涉及投资、融资等业务内容,因此对管理者的素质要求也不高,只要有些文化,会书写和做事精细即可。这时的管理只是雕虫小技而已,并非现代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当然,管理科学也不会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产生。
现代的管理科学是以产权管理和管理技术的广泛应用为特征的。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充分发展之后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大体上有两个发展阶段:产业革命之前以贸易经济为主的时期和产业革命后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时期。在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中,财产物质及其交换只是一种形式,其根本目的是要通过交换而实现增值和赚钱。因此,人们不仅关注财产本身,而且更加关注财产的归属关系,即财产交换所反映的产权关系或权益。权益思想的出现和其概念(资本)上的普及化对管理学科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使得管理工作由对财产本身的管理而转向对企业产权结构、管理组织形式的管理。自此,产权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优化成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之一。而同期发展起来的经济学,以及嗣后产生的制度经济学则为这种管理提供了理论和思想基础。
与产权管理相对应,侧重于生产过程的管理技术也在迅速发展。在资本主义初期的贸易经济阶段,管理技术是不重要的,也缺乏完整的方法体系。工业革命后,在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占据了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纺织、冶金、煤炭等工业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使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工业经济的发展也给管理学科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如何合理地组织生产过程;如何科学地使用各种设备;如何对费用和成本进行有效地控制等。面对这些新问题,靠传统的管理方法是无法完成管理工作的。现实的需要促进了管理科学的发展。于是,工程师与管理者联袂努力,共同创造了一系列旨在解决生产过程控制和成本控制的管理方法。目前广为熟知的标准管理就是在这一时期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的。正如一位美国管理学家所说:“管理科学的出现是企业工业化发展需要的一个回声”。
二、新经济的影响:对管理人才的要求与挑战
目前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体系是在工业经济时代产生发展起来的。当知识经济这种全新的经济形式开始出现并迅速发展壮大时,其对管理学及管理者素质所带来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这意味着新经济对管理学科的教育和管理者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管理者应掌握最新的管理工具和技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现代的管理技术已非常丰富,已有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被应用于管理领域。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科技向管理学方面的渗透,如ERP和电子商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最近,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把管理者称为知识劳动者、新信息的创造者。另一美国知识经济学家把管理部门看作为二级信息部门或典型的准信息产业。这种对管理学的定位与理解,很有时代性、宏观性和理论深度,也更加突出了管理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管理者必须具有深厚的经济学基础。管理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如果离开经济理论的支持,管理就会走入歧途。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掌握经济学尤其是新经济的一些理论,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和分析管理中所遇到的间题。如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成本结构与态性和工业经济时代的成本结构与态性是完全不同的。因为对知识型企业或高科技企业来说,其主要的成本是研制成本,而制造成本几乎为零。这种成本结构使得传统的成本理论和控制点与知识经济下的成本构成是不符合的,这需要寻找和确定新的成本控制点,并发展新的成本控制方法。
(三)管理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沟通能力。新经济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企业的网络化和业务的国际化。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之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会进一步加快,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以便与世界各国的企业开展业务。最近,我国部分高校在涉外性专业中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进行教学,就是应对这种挑战的具体举措。
(四)管理者要有深厚的人文社科素养。企业管理有信息管理、资金管理、物流管理等之分,但最根本的还是对人的管理而不是对物的管理。为了达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了解人情世故,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以便使管理措施人性化,从而达到最佳的管理效果。最近西方国家兴起的柔性管理,其实就是这种管理思想的体现。
三、管理学科教育的变革之途
(一)加强“双语”教育
在语言教育方面,目前有两个值得重新认识和反思的问题:一是重视英语教育,强调四、六级的过关率,而对汉语教育重视不够。尤其是一些大学的管理类专业至今没有开(大学语文)或(汉语写作)课程。现在看来,这种教育指导思想是偏颇的,因为这会影响学生表达自我思想和与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设置改革方面,管理类专业应该重视母语的继续教育,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
二是在英语教育上,重视大学英语而对专业英语重视不够。主要表现是,与大学英语相比,专业英语的课时少,而且多是选修课。其实,就实用性来讲,专业英语更有用处,掌握专业英语非常必要。最近,国家教育部要求涉外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会计专业等)逐步实现全英语上课,直接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应该说是非常及时与有远见的举措。 (二)重点培养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
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是学生的基本素质,尤其对有些管理类专业如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必须具备的。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对此问题尚无良策。现在很多学校侧重于到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但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判断,效果并不理想。有调查资料显示,50%以上的学生认为到企业后无法实际介入企业的经济业务,专业上得不到锻炼。这种情况对会计专业学生可能更严重。对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我们推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企业了解少,无经验,企业怕学生做错而添麻烦:二是有些资料和情况企业也不希望让包括学生在内的外界人士知道。针对这种情况如何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呢?我们认为应多管齐下,根据不同专业采用不同的方式,不能过于依靠企业。如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这是西方国家的商学院已经证明了的用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会计专业则尽量安排去会计事务所,然后辅以模拟实践练习;对市场营销专业,因其实习可以为企业带来某些利益,企业乐于接受,则最好安排到企业进行产品推销等。在后两种方式下,需要建立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以提高实习效果。
(三)突出专长,兼顾全能
全才与专才是一对矛盾。在学校教学课时既定情况下,如何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恰当地配置课时资源,是学校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强调全才、通才培养,课程按照宽口径、淡化专业的精神设置,增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时,压缩专业课的课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现在有必要对这种做法进行反思。因为有一个现象已经出现,而且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这就是专业之间界限模糊,学生专业不精,没有特长。该掌握的看家本领学而不精,其他相关知识似懂非懂。表面看来,好像学生的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其实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我们认为,在目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学有所长,学有所专,“一手仙,吃遍天”的信条在当前社会仍然适用。基于这种理念,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加大各专业课程的比重,尤其在必修课中要体现这种思想。至于全才的培养,我们主张应通过修读或辅修第二专业来完成,当然在专业计划的任选课程中,也可以设置一些相关课程,以照顾全面发展的需要。
(责任编辑: 晓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