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营造了良好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丰富课堂教学信息。既利于形成现代语文教学观,构建新型的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学生可把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功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方便。
如在教学课外阅读《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把课题画面背景设计成绿色波纹,以取荷波荡漾之意,以蓝色隶书写课题,并将主题字进行调色、倒影等效果处理,使字富有立体感。由此,用蓝绿两种对比色搭配而成的画面以其鲜艳饱和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目光,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组织教学后,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借助音乐使学生情绪感染,选取富有古典意韵的古筝旋律,清新幽雅,又略带感伤的色彩,从而使学生非常感性地领会到作品的文字风格,进而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2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更新教学结构,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而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后,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认知功能、自主探究功能、交流协作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L-with-IT”方式(即“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海燕》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3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海燕》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课文内容的视频及摄影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及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海燕》课件欣赏、诵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第三个环节,鉴赏。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海燕》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分析其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
领域,激发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的,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在《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三方面的学习目标。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平相處、共享美好家园的品质。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他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
兴趣,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感头疼的事。虽然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摸索出不少好的方法,但仍然难以彻底摆脱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当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时,它就以超越时空、便捷及时、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资源重组、重复播放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写作材料,使作文教学得到无限的拓展延伸。传统的习作教学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教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反馈及时。它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
指导课上不仅能及时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获得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等方面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写作、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总之,在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做到有机整合,这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它、应用它,它也必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全新手段,而被广泛应用。笔者相信,语文教学在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下,会走进一个新的天地,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
1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媒体信息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这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学生记的固定模式,具有超时空限定的特点,学生可把在学校、家庭或社会任何场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传输视频、音频、文本等功能,实现网上多媒体信息的传递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合作、协作学习,优化学习资源,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引导学生向预定教学目标前进,为教师组织多种教学形式提供方便。
如在教学课外阅读《荷塘月色》一文时,笔者把课题画面背景设计成绿色波纹,以取荷波荡漾之意,以蓝色隶书写课题,并将主题字进行调色、倒影等效果处理,使字富有立体感。由此,用蓝绿两种对比色搭配而成的画面以其鲜艳饱和的色彩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目光,集中起学生的注意力。组织教学后,采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借助音乐使学生情绪感染,选取富有古典意韵的古筝旋律,清新幽雅,又略带感伤的色彩,从而使学生非常感性地领会到作品的文字风格,进而达到“未有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
2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更新教学结构,
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递式”教学方法,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基本过程是学生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教师在讲台上讲述、示范、演示,学生相应地吸收、记忆、存储。何克抗教授指出:“当前中小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建构‘主导—主体’教学结构。”而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过程的稳定的结构形式。多媒体信息技术进入语文课教学后,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认知功能、自主探究功能、交流协作功能,创新教学结构,运用“主导—主体”理念,采用“L-with-IT”方式(即“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再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演译出灵活多样的方式,如讲──演示──讨论──试作──交流;设疑──练习──演示──总结──创新;加上按兴趣重组学习小组,多向反馈,培养合作精神,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发挥创造性等,有效地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意识、习惯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海燕》一课的教学中,设计了3个环节:诵读──研读──鉴赏。第一个环节,诵读。欣赏《海燕》课件中的朗诵,此课件从网络中搜集大量能表现课文内容的视频及摄影图片,结合著名播音员的朗诵和动态文字,创设了一个极为生动的情境,激发了学习动机,提供了丰富的外部刺激。然后在教师的诵读方法指导下,学生自主诵读,既可以根据网络提供的字词解释及材料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海燕》课件欣赏、诵读。随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竞赛,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第二个环节,研读。首先对上一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检测,练习在电脑上进行,即时在电脑上判定成绩,即时给出提示。教师可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可加以个别指导。然后教师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互相协作,进行探究。第三个环节,鉴赏。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鉴赏分析《海燕》的方法,去鉴赏阅读课件中的“扩展阅读”,分析其写作特点、语言特色,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等。
3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
领域,激发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就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全体发展和个性发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语文课的目标指向也是现代交际和人文素养。因此它能及时吸纳现代科技,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是以学生自主学习工具进入语文课程的,它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和网络的连接,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信息,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大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激活创新思维火花。
如在《罗布泊,消失的仙湖》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三方面的学习目标。首先是语文知识和能力方面,让学生了解作者的情况,思考并讨论写作思路,再对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点拨,讨论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在多学科整合方面,借助互联网上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中的重点语句。联系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平相處、共享美好家园的品质。再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网上获取知识信息的意识。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学到了语文课知识,也有了上网查寻语文方面的知识信息的意识,更有了网上也可获取其他知识信息的意识,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
4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
兴趣,拓宽学生的作文空间
一直以来,作文教学是许多语文教师深感头疼的事。虽然很多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摸索出不少好的方法,但仍然难以彻底摆脱学生作文难的现状。当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于作文教学中时,它就以超越时空、便捷及时、信息丰富、资源共享、资源重组、重复播放等特点,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直观的写作材料,使作文教学得到无限的拓展延伸。传统的习作教学很少有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只能在习作交给教师一周甚至更长的时间后,才能获得教师对习作质量的评价。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性,给学生提供作文教学的个别化学习,反馈及时。它还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多向主动式信息交流。
指导课上不仅能及时获得来自教师方面的知识信息,还可以获得网络媒体、学生之间交流的信息,以此调整自己的习作。教师针对学生参差不齐的作文水平,分别给予不同的写作要求和不同的评语,还可把学生的文章展现在所有学生的电脑显示器上,让学生参与作文批改。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交流、反馈等方面的优势,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工具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载体,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生生、师生互动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展现个性,在互改、互评、切磋学习的过程中丰富人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进而形成一种风气,一种氛围,一种促使学生主动写作、自由发展的人文环境。
总之,在教育技术现代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做到有机整合,这是语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教师应该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它、应用它,它也必将成为今后语文教学中的一种全新手段,而被广泛应用。笔者相信,语文教学在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有机整合下,会走进一个新的天地,最终取得辉煌的成就!
(作者单位:河北省内丘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