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会不是表演,要能各抒己见
眼下许多会议走了样子,没有了集思广益的讨论,变成了一言堂;没有了凝聚共识,变成了权威发布;没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众星捧月。一些基层和地方领导干部把会场当成了个人的舞台,一些地方新闻俨然就是这些“电视明星”的会议“串烧”,以至于让人觉得领导干部一天的工作就是开会。
本该研究问题的会议变了形式,“会”演变成“官云亦云”、“权云亦云”、“会云亦云”。上级一开会,下层各级就一一开会落实,上级一个会,下级一串会。下级用会议落实上级的会议,上级同样用会议检查下级会议的落实,会来会去,会议成灾。这样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让诸多领导干部因疲于赴会而不能集中精力,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与民众的关系,成为误事的根源和众人批评的焦点。
因此,信息化时代要重新学会开会,反思会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传达落实的会议完全可以通过邮件、视频和短信的方式来解决,开会就是要解决问题,需要发扬民主,需要头脑风暴,最根本的是需要领导干部自己认识到这些问题,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真正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时报》,文/宫秀川)
非权力影响力更值得追求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性的,一是非权力性的。权力性影响力具有外来性、强制性和阶段性,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其作用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而威信、毅力、经验、才能等非权力性影响力,却具有内在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它与职务没有必然关联,其内涵是无形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更具号召性、感染力。
从领导实践看,影响力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种是当部属提及某个领导时,不是摇头叹息,就是嗤之以鼻,可谓“厌而恶之”。一种是部属对领导的才华很钦佩,但不太愿意接近他,常常是“敬而远之”。一种是部属不仅愿意接近他,而且把他引为知己,可谓“亲而近之”。还有一种是虽然与部属不常谋面,但部属心里始终有他,即使离任后大家还在赞誉他、念着他的好,可谓“怀而念之”。显然,后两个层次,是影响力的较高境界。
作为领导干部,谁都想拥有影响力,这是树立威信、有效领导的关键。权力影响力可以由组织来赋予,非权力性影响力只能靠自己打造。对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直、正派是领导干部从政的核心品质。一个领导如果品格上有问题,不但难以赢得下属的敬仰和真心支持,还会产生“形象危机”、“信任危机”。二是处事要公。“公生明,廉生威。”部属最怕领导处事不公。因此,领导干部凡事都要出于公心,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心放正、水端平,以公正换人心。三要有关爱之心、体恤之情。“得民心者得天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人民日报》,文/贾临波)
鼓励“热官冷做”
所谓“热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身处热门要职的官员。这些官员因手中有权、地位显赫、拥有资源而备受关注,深受热捧,时常被一些献媚拍马者相伴左右,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拉拢腐蚀,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因此,凡“热官”者,为人办事须低调谨慎,秉公用权,如果心高气傲,狂妄自大,为所欲为,势必会因违法乱纪而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说“热官冷做”,冷是指为官者要心静如水,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当一名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却不习惯于“热官冷做”,而倾向于“热官热做”:有的“热”于做表面文章,喜好搞“政绩工程”;有的“热”于迎来送往,整天在觥筹交错中消耗光阴;有的“热”于出入娱乐场所,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有的“热”于结交富朋友,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开方便之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试想一下,这些身处要职的领导干部如果一味热衷于虚名浮利,必冷了真抓实干;热衷于私下投桃报李,必冷了公平公正;热衷于追求享乐,必冷了工作事业;热衷于交富朋友,必冷了人民群众。显然,这种“热官热做”实不足取,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纠正,不仅会严重败坏党风政风,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最终贻误党的事业。
因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提倡“热官冷做”无疑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热官冷做”实则是一种清醒,一种睿智,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境界。(《检察日报》,文/楚言)
用职业荣誉感激励中国青年
网上不时有青年提到,“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但不知拿什么充实自己”,这种状态并不少见。
其实,青年的迷茫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国家的青年都曾遇到这种迷茫。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也曾集体迷茫过。嬉皮士、性解放等运动,都曾经被他们当做一种解决方案。只不过时间证明,这些方案都行不通。
但以当时德国、瑞士青年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最终还是走出了迷茫,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生力军。方法很简单,就是他们确立了做强技能的价值观。他们潜心钻研一门技能,追求技能完美、精湛,哪怕是操持一个小工坊,也要做到精致而有韵味,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能通过展现卓越的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做强技能的价值观已经带来了不少经典的商业案例。苹果公司的成功,就与西方年轻一代技术研发人员精益求精的技术理想密切相关。
与之相比,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国大学生,往往注意力放在领导、甚至上级考虑的“大事”上,而自己的“小事”却没有做好,毫无成就感。这样下去,别说在岗位上精益求精、有所创新,连能否坚持下去都很难说。
中国年轻人缺乏的这种做强技能的价值观,其实就是职业荣誉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得近乎完美,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自己也能体验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目前我国社会很多人不是为技能提升而是为赚钱去努力,这实际上是将职业荣誉感淡化,让功利思想滋长,最终导致精神荒芜。当今中国,强化职业荣誉感势在必行。(《环球时报》,文/陈建新)
眼下许多会议走了样子,没有了集思广益的讨论,变成了一言堂;没有了凝聚共识,变成了权威发布;没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变成了众星捧月。一些基层和地方领导干部把会场当成了个人的舞台,一些地方新闻俨然就是这些“电视明星”的会议“串烧”,以至于让人觉得领导干部一天的工作就是开会。
本该研究问题的会议变了形式,“会”演变成“官云亦云”、“权云亦云”、“会云亦云”。上级一开会,下层各级就一一开会落实,上级一个会,下级一串会。下级用会议落实上级的会议,上级同样用会议检查下级会议的落实,会来会去,会议成灾。这样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让诸多领导干部因疲于赴会而不能集中精力,影响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政府形象和与民众的关系,成为误事的根源和众人批评的焦点。
因此,信息化时代要重新学会开会,反思会议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些传达落实的会议完全可以通过邮件、视频和短信的方式来解决,开会就是要解决问题,需要发扬民主,需要头脑风暴,最根本的是需要领导干部自己认识到这些问题,从自身做起,转变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真正建设好学习型党组织。(《学习时报》,文/宫秀川)
非权力影响力更值得追求
领导干部的影响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权力性的,一是非权力性的。权力性影响力具有外来性、强制性和阶段性,随着职务的变化而变化,其作用是有效的,但也是有限的。而威信、毅力、经验、才能等非权力性影响力,却具有内在性、根本性和长远性,它与职务没有必然关联,其内涵是无形的,但作用却是巨大的,更具号召性、感染力。
从领导实践看,影响力从低到高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一种是当部属提及某个领导时,不是摇头叹息,就是嗤之以鼻,可谓“厌而恶之”。一种是部属对领导的才华很钦佩,但不太愿意接近他,常常是“敬而远之”。一种是部属不仅愿意接近他,而且把他引为知己,可谓“亲而近之”。还有一种是虽然与部属不常谋面,但部属心里始终有他,即使离任后大家还在赞誉他、念着他的好,可谓“怀而念之”。显然,后两个层次,是影响力的较高境界。
作为领导干部,谁都想拥有影响力,这是树立威信、有效领导的关键。权力影响力可以由组织来赋予,非权力性影响力只能靠自己打造。对领导干部来说,首先自身要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正直、正派是领导干部从政的核心品质。一个领导如果品格上有问题,不但难以赢得下属的敬仰和真心支持,还会产生“形象危机”、“信任危机”。二是处事要公。“公生明,廉生威。”部属最怕领导处事不公。因此,领导干部凡事都要出于公心,看问题、办事情都要心放正、水端平,以公正换人心。三要有关爱之心、体恤之情。“得民心者得天下”,时刻把群众的疾苦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群众排忧解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戴。(《人民日报》,文/贾临波)
鼓励“热官冷做”
所谓“热官”,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身处热门要职的官员。这些官员因手中有权、地位显赫、拥有资源而备受关注,深受热捧,时常被一些献媚拍马者相伴左右,为一些别有用心者拉拢腐蚀,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攻击”的目标。因此,凡“热官”者,为人办事须低调谨慎,秉公用权,如果心高气傲,狂妄自大,为所欲为,势必会因违法乱纪而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说“热官冷做”,冷是指为官者要心静如水,淡泊名利,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抗得住诱惑,真正做到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当一名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官。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却不习惯于“热官冷做”,而倾向于“热官热做”:有的“热”于做表面文章,喜好搞“政绩工程”;有的“热”于迎来送往,整天在觥筹交错中消耗光阴;有的“热”于出入娱乐场所,沉迷于声色犬马的生活;有的“热”于结交富朋友,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大开方便之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试想一下,这些身处要职的领导干部如果一味热衷于虚名浮利,必冷了真抓实干;热衷于私下投桃报李,必冷了公平公正;热衷于追求享乐,必冷了工作事业;热衷于交富朋友,必冷了人民群众。显然,这种“热官热做”实不足取,如果任其发展不加纠正,不仅会严重败坏党风政风,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最终贻误党的事业。
因此,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提倡“热官冷做”无疑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热官冷做”实则是一种清醒,一种睿智,一种自律,更是一种境界。(《检察日报》,文/楚言)
用职业荣誉感激励中国青年
网上不时有青年提到,“每天过得浑浑噩噩,但不知拿什么充实自己”,这种状态并不少见。
其实,青年的迷茫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也不是中国社会的专利。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急剧变革的时代,许多国家的青年都曾遇到这种迷茫。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也曾集体迷茫过。嬉皮士、性解放等运动,都曾经被他们当做一种解决方案。只不过时间证明,这些方案都行不通。
但以当时德国、瑞士青年人为代表的一代人,最终还是走出了迷茫,成为西方社会现代化的生力军。方法很简单,就是他们确立了做强技能的价值观。他们潜心钻研一门技能,追求技能完美、精湛,哪怕是操持一个小工坊,也要做到精致而有韵味,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能通过展现卓越的技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这种做强技能的价值观已经带来了不少经典的商业案例。苹果公司的成功,就与西方年轻一代技术研发人员精益求精的技术理想密切相关。
与之相比,不少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国大学生,往往注意力放在领导、甚至上级考虑的“大事”上,而自己的“小事”却没有做好,毫无成就感。这样下去,别说在岗位上精益求精、有所创新,连能否坚持下去都很难说。
中国年轻人缺乏的这种做强技能的价值观,其实就是职业荣誉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只要把本职工作做得近乎完美,就会得到充分的尊敬,自己也能体验职业荣誉感与幸福感。目前我国社会很多人不是为技能提升而是为赚钱去努力,这实际上是将职业荣誉感淡化,让功利思想滋长,最终导致精神荒芜。当今中国,强化职业荣誉感势在必行。(《环球时报》,文/陈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