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促的美丽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zt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短促的美丽,像焰火一样炽烈地照亮了大半边天;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快就凋谢的花,一眨眼工夫,就熄灭得无影无踪,一地落英,遍地泥泞。桐花开的时候,总是赶上凄冷的春寒,而到收拾桐子的初冬,天又该冻得人瑟缩了。这是如匆匆过客的桐花的命运吗?还是耕作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强写照?来了,又去了。下一次辉煌,就要等到来年的春寒料峭时。
  对风雅的人来讲,在鉴赏艺术方面显得较有品位的,应该说是赏花。然而我对于大自然赏赐给这个世界的美丽,通常一看了之,仅此而已,有点儿辜负这一番万紫千红的美景,甚是惭愧。
  看花,或者赏花,需要好兴致,需要好心情。我想起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先生的一篇短篇小说,题目忘记了,但还能记得起故事。海因里希·伯尔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也大都著眼于“二战”以后德国社会的形形色色。故事说,他的叔叔从部队复员了,回到他们那座基本上已是废墟的小城镇,找不到工作。这是可想而知的,凡战争,必然都会有这样的结局。他的叔叔因而得不到帮助,这也不光是他一个人的不幸,大家都在为每天的面包发愁。虽然不再有飞机的地毯式轰炸,但生活的熬煎,却让这座小城镇的居民,日子过得相当沮丧。他的叔叔,自然也要为生计奔波。因为没有人再雇用他,他就只好在墙倒屋塌的断壁残垣之间,搭起来一个小小的铺面,准备开一间小店。
  终于,他的叔叔拥有了一间临街的铺面,而且,经过简单的粉刷装修以后,准备开张了。人们通过擦拭得干净透亮的玻璃窗,才知道他的叔叔开的是一间花店。接着,整座小城都沸腾了。成百上千的居民,有的甚至特地跑来,就是为了看一眼这家花店。这就是说,经受战争创伤的人们,更需要得到心灵上的抚慰。固然,物质需求是第一位,不可须臾或缺的,但精神上、文化上、美学意义上的需求,也是人生很重要的部分。他叔叔那间小小的花店,竟然开得下去,竟然生意不错,因为,有的人宁肯在面包上撙节一点,也愿意买一束鲜花,放在眼前,而得到怡神悦目的美感。这片废墟上绝无仅有的花店,给那座疲惫的小城镇,给那些乏累的居民们,带来了难得的一点美丽。
  这家小小的花店,既象征着生存下去的希望,也昭示着更美好的,即将到来的明天。
  花,点缀着这个世界,虽然有它也可,无它也可,但人们生活的物质空间里,之所以五彩缤纷,千姿百态,正是鲜花的色彩作用于人们眼球的结果。而万紫千红的鲜花,更是让每一双眼睛忙不过来。假设人们生活的空间里,只有一种颜色或者没有任何颜色,那是无法想象的。
  在我记忆中,再没有哪次出行,像那一年春天的洛阳之行,使我对于颜色或者色彩,有如此深刻而全面的认知了。
  那一年,以中国作协葛洛同志为首的一行人,本是去洛阳参加一次文学评选活动。因为赶上了“倒春寒”,牡丹花晚开了几天。评选完了,主人盛情雅意,请参观者们一定等到盛花期以后再离开。老天真是成人之美,就在那两天,艳阳高照,煦风徐来,那些含苞欲放的花骨朵儿,都张开了笑脸,以抢眼的最美姿态展现在人们面前。
  其实在此以前,我打过退堂鼓,再三说明我只是一个看花人,而不是赏花人,看不看无所谓,准备打道回府。葛洛同志是1938年从家乡奔赴延安的老革命,他是汝阳人,与洛阳一山一水之隔。他劝我说,洛阳牡丹始自唐宋,是值得留下来欣赏的。
  现在,葛洛同志已经离开人世好多年了,他的长者风度,他的谦和精神,至今犹在我的记忆之中。他主编《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时,我也是得到过这位老同志提携的。好吧,我便多留一天。这样,得以在洛阳市中心的王城公园里,有生以来,第一次观赏到像海洋一样无边无际的鲜花,而且清一色都是盛开的牡丹。看到那些绽放的姚黄、魏紫、欧碧、赵粉等名品,又看到后来培育出来的新秀,心中不由涌上来唐人刘禹锡的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你没有爬过高山,就不知山外更有高山;你没有渡过黄河,就不知怒吼吧黄河的雷霆万钧;你没有放眼望去,满眼皆是牡丹花的世界,就不要奢称自己是赏花人。宋人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说:“是洛阳者,是天下之第一也。”你没有看到洛阳牡丹之前,也许觉得这位“六一居士”,话说得武断一点,结论下得太早一点。然而,在你来到洛阳,看到每一朵牡丹,都在争取你的注意力时,你就知道他此言非虚了。
  洛阳牡丹,天下第一。其实至名归之处在于:第一,得天独厚。此水此土,特别适宜牡丹生长。“则均洛阳城围数十里,而诸县之花莫及城中者,出其境则不可植焉。”第二,得人钟爱。“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风气所及,“大抵洛人家家有花,而少大树者”。也许最为主要的,还在于第三,背负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花开时,士庶竞为游遨,往往于古寺废宅有池台处为市井,张幄帘,笙歌之声相闻。最盛于月坡堤、张家园、棠棣坊、长寿寺东街与郭令宅,至花落乃罢”。
  而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说道:“牡丹,前史中无说处,唯《谢康乐集》中言‘竹间水际多牡丹’。成式捡隋朝《种植法》七十卷中,初不记说牡丹,则知隋朝花药中所无也。开元末,裴士淹为郎官,奉使幽冀回,至汾州众香寺,得白牡丹一窠,植于长安私第。天宝中,为都下奇赏。当时名公有《裴给事宅看牡丹》诗,时寻访未获。一本有诗云:‘长安年少惜春残,争认慈恩紫牡丹。别有玉盘乘露冷,无人起就月中看。’太常博士张乘尝见裴通祭酒说。又房相有言:‘牡丹之会,琯不预焉。’至德中,马仆射镇太原,又得红紫二色者,移于城中。”
  由此可见,国色天香的牡丹,那雍容自若的枝叶,那层出不穷的花瓣,那婀娜多姿的花蕊,那千变万化的颜色,这一切,总是与帝都的富贵气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我结束那次洛阳之行,乘夜车回京途中,冲着车窗外的黑夜,我不禁想起另外一幅图画:那是早些年,我刚刚来到湘黔两省交界的寂寞深山里,正好是春天刚来,冬天还没离开的季节,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春天里最早开放的桐花,那么放肆,如同喷泻般开放,不管冻雨,不管冰霰,开得那么热烈,白得那么堂皇,那么晶亮,那么炫目。那浩瀚的花海把我镇住了。凡是眼睛看得到的地方,全是雪一样白的桐花,满天砌玉,花瓣飘零,冷雨霏霏,那季节里,天和地,全都是白的。当时,我在那土地贫瘠、生活艰困的山区修过铁路,一年四季,从生到死,是不会有任何辉煌的,也就是在斜风冷雨中的这些桐花,造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声势。可惜,花开得那样旺,但几乎无人欣赏,更无人赞叹。我从来没见过那么短促的美丽,像焰火一样炽烈地照亮了大半边天;也从来没见过这么快就凋谢的花,一眨眼工夫,就熄灭得无影无踪,一地落英,遍地泥泞。桐花开的时候,总是赶上凄冷的春寒,而到收拾桐子的初冬,天又该冻得人瑟缩了。这是如匆匆过客的桐花的命运吗?还是耕作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的坚强写照?来了,又去了。下一次辉煌,就要等到来年的春寒料峭时。
  那一晚,在车轮的咣当声中,牡丹的艳压群芳,人尽赞美,桐花的耐着寂寞,花开满山,无论有人关注,还是无人呵护,不管游人如织,还是乏人问津,花开花谢自有时,这倒是对我这样一个看花人的莫大启示了。
  责任编辑:蒋建伟
  美术插图:段 明
其他文献
养花  看别人养花,红红绿绿,葳葳蕤蕤,我便也养。  从集市上买了几盆。浇水、松土、施肥,很是上心。初时,鲜艳、骄人。可不足一月,几盆花相继枯萎。  朋友嘱我,养花莫要南方的,温度、光照、水分皆相差甚远,不易活。  尔后,我又弄了几盆本地品种的。仍是一如既往,浇水、松土、施肥,却长得茂盛异常。  由是,我觉得养花还真是一门学问。  就说浇水吧,晚上浇最好,一次浇透为宜,水以晒过两天最佳。还有选土,
期刊
乡村火塘,不知兴起于何时,估计人类有了固定的房子、有了生火取暖的习俗后,便有了火塘。  乡村火塘,一般建在堂屋里。先在避风的角落里挖上一个正方形的坑,深不盈尺,宽不足米,然后在坑的四周嵌上方正的石条,一个正方形的火塘就基本成形了。火塘上方,装有一个铁钩或木钩,这个钩看似简单,但它却暗藏机关,可以随心所欲地控制钩的上下,在钩子上可以挂壶烧水,也可以吊锅做饭。需要猛火时,将钩下移,让壶或锅底更接近火苗
期刊
假期带着儿子一起回老家。看望了住在老宅的小叔一家,出了老宅,一路跟着母亲和碰到的老邻舍打着招呼,此刻那种“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觉涌上心头。结婚生子走出故乡,在异乡打拼十年,如今再回到牙语之乡,总有一种亲念之情。  从老宅出来有一段土坡通往大路,踏在这坚实的黄土坡路想起上月初在北京通州博物馆,导游小姐讲古运河始末时提到了关于秦代驰道之事,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听到“秦地”时的激动与兴奋。
期刊
芝麻糊  广东惠州以前的闹市街口,都有芝麻糊摊档,惠州人特好食之,故而坊间流行有句口头禅,“吃碗麻糊耐餐饱”,体力劳动者又曰“醒目吃麻糊”。  上世纪40年代,惠州府城(今桥西)十字亭(今中山东路步行街口)有名的一家麻糊档叫“麻源记”,其制作的麻糊香滑可口,被美誉为“麻源鸡肫”,为惠州一绝。缘于档主阿源每个程序都做到认真仔细。首先,将黑芝麻去尘晒干后炒香,其次小火炒黏米(也可以是糯米),炒至飘出米
期刊
老家的土匪我没见过,但老家的土匪我听说过。我们家与老家的土匪有着刻骨铭心的仇和恨,因为我爷爷就是被土匪杀死的。其实,岂止是我们家,陕南老百姓谁不对祸害一方的土匪恨之入骨呢?  我听父亲讲老家土匪如何祸害百姓时是当故事听的,即使当故事听也在三伏天让我汗毛倒竖,脊背发凉,使劲往母亲怀里钻。比如把杯口粗的小树在离地三尺左右用大刀斜刺里劈断,留下刀锋般的树桩,把受惩罚的人裤子脱了,从肛门处把树桩戳进去;
期刊
母亲有一个陪嫁的木箱,上面雕刻着精美细腻的牡丹花,开合处挂了一把精致的铜锁,锁孔是在右侧的,很不一般,那是母亲的百宝箱。百宝箱放在高高的柜顶上,钥匙只在母亲腰带上拴着。  我长大后,母亲常趁我不在时自己开箱检视,因此,我愈发感到百宝箱的神秘。有几次,我曾想用自己抽屉上和房门上的钥匙打开百宝箱的铜锁,正是那时,我才发现这锁的钥匙孔开在右侧,很是奇特,无法打开。偷看的计谋无法得逞。有一次,我按捺不住心
期刊
为了总结和发布2016年度散文作品,繁荣中国散文创作,《海外文摘》杂志社、《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社等单位特主办“2016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年度优秀散文评选活动,颁奖会将在2017年1月初在江西召开,届时将邀请部分上榜作家到会。  一、评选篇数:30篇单篇散文作品、散文集。  二、投稿方式:1.作品自荐,凡2016年度在全国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或散文集均可投稿;2.刊社推荐,凡杂志社、报社、出版社或
期刊
平山不像凤凰山那样巍峨壮观,也不像小兴安岭生长时那么的偷懒。它像一位穿着长裙含情的少女亭亭玉立。  当我步入山的一角,仿佛站在了少女的裙边让我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生怕踩坏这少女裙中的绿色,惊扰了少女舒缓安逸的心情。这还不是我放慢脚步的真正的理由,缓缓地游平山是怕遗漏山中每一处细微的风景。  山脚下的牦牛,山腰上的矮马和温驯的梅花鹿,就像是一位俊俏而又心灵手巧的小媳妇。在这少女的裙上绣上了鲜活的图案
期刊
开学的第一天,我怀着三分害怕、一分敬畏、六分好奇的心情跟着妈妈来到了我以后要待六年的地方——山阳城区一小。  站在一年级一班的门口,我犹豫着要不要进去,我咬着唇,心里忐忑不安。突然,一只温暖的手轻轻摸了摸我的头,用她和手一样暖暖的声音说:“怎么站在这里不进去?快进去吧!”我向后转身一看,一个很漂亮的阿姨正笑着看我呢。那个阿姨有着如黑丝绸般的秀发,一双眼睛里似乎有一湖水,那么纯洁,那么清澈,我一时间
期刊
1966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我像一颗发芽的种子,艰难地冲破土地的束缚,用一声忐忑不安的啼哭,来到这个世界上。我出生那天,故乡紫阳地冻天寒,呵气成霜。大自然以呼啸的寒风,飞舞的雪花,为我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1966,按中国传统的说法,都是非常吉利的数字。先说“一”吧,《说文》云: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淮南子》有语: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没有这个一,其他一切都不存在。哪怕数字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