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贡献群体代表]
总参某测绘大队
1954年组建以来,大队官兵怀着“为祖国奉献,为人民造福,为军队争光”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突击完成任务”的精神,上雪山高原,穿密林戈壁,闯死亡之海,进无人禁区,长年奋战在祖国各地。
他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租同步通讯卫星、第一枚导弹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试验,提供了高精度的测绘保障。1989年3月2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大队“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由单一的大地测量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从事野外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战场建设测绘保障,数据处理与管理筹综合性的测绘技术部队。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总参某测绘大队在不断提高基准精度的同时,提供了一份传奇的“英雄测绘大队”贡献样本。
一次非比寻常的“编网”行动
结束了近3个月的新兵训练,今年3月1日,新兵徐琦开始了他至少2年的测绘兵生活。仪器摆放、对中、量高、读取数据……短短一星期的业务学习使他非常诧异,“就这么一个小小测量角度的回光盒,居然有那么多讲究”。
2月28日,也就在徐琦被分到总参某测绘大队的前两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釆访时表示:我国将于2008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届时我国航天员将进行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对于这条新闻,徐琦当时并没有过多留意,因为在他看来,“我们的航天员都已经上过两次天”。3月9日徐琦正式接到命令:他所在的中队将担负神舟七号大地测量保障任务,马上就要前往发射点进行基准复测。
“杨利伟上天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没想到现在我竟然能为‘神七’上天出一份力。”生于1990年的徐琦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脑勺,稚嫩的脸庞露出灿烂的笑容。
事实上,能够为神舟号系列飞船上天出一份力并不容易。徐琦所在的总参某测绘大队,为神舟号系列飞船上天编织测控“天网”已有十余载。他们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车程长达1100多万公里,完成了数万个测点和上亿个数据的采集、处理。
“神舟”发射需要的阵地坐标、瞄准方位,遥控、遥测仪器设备需要的站址坐标、方位、长度等数据,是建立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基准。基准的精度直接关系载人航天的成败,如果说航天测控是“神舟”飞船的眼睛,那么这张测控“天网”就是这只眼睛最基本的方位标识。通俗地说,测绘兵的任务就是确保航天飞船飞得准、飞得好、落到位。
在整个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过程中,徐琦所在的总参某测绘大队围绕课题大胆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第一次正式提出“试验基地大地基础网改造的方案”,第一次将空间交会和子午线标定的方法应用于射向标定,第一次将新控制网观测数据和原基地局部高精度控制网数据联合平差……
2003年10月16日,在太空中遨游了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的“神舟”五号,按照预定计划返回祖国母亲怀抱。主着陆场指挥长激动地报告:飞船着陆点离理论着陆点仅相差4.8公里。以此为标志,总参某测绘大队成功地为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提供了高精度的大地测量保障。
在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申慧群看来:“总参某测绘大队官兵是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建立了一流的测控基准。”
当年11月举行的“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研究和工程实现”成果鉴定会上,数十名军内外测绘专家更是一致认定:这次保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份传奇的“英雄测绘大队”贡献样本
在总参某测绘大队的荣誉史中,这个“第一”并不孤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同步通讯卫星发射,第一条地下铁道、长距离高速公路通车,第一座高能物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成功都有着他们不可忽视的一份功劳。
被同行誉为测绘“国家队”的官兵们曾立下豪言壮语:英雄何惧创“第一”,我们就要托举起共和国历史上的诸个“第一”,为了表彰总参某测绘大队的卓越功勋,中央军委在1989年授予他们“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由单一的大地测量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从事野外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战场建设测绘保障、数据处理与管理等综合性的测绘技术部队。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总参某测绘大队提供了一份传奇的“英雄测绘大队”贡献样本。
军事测绘是信息化战争的眼睛,有效的军事测绘信息保障是实现目标精确定位以及实施精确打击、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条件。
国外全球定位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中国军人意识到:我国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天文大地控制网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要抢占信息化战场的制高点,就必须尽快建起高精度的GPS控制网。
一位外国权威测量专家听说后断言:中国完成这项工程,至少需要20年。
困难确实比想象的多。从不向困难低头的测绘兵成立攻关小组,革新仪器设备。改进测量方法。铆足了劲与时间赛跑,仅仅两年,第一代我军自主开发的天文计时器研制成功,使传统的手工作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大大提高了测绘部队的工作效率。
一个个网点、一组组数据伴着官兵的血汗跃然纸上,化为电子地图上的一个个标识,中国自己的GPS一、二级网正在悄然形成,比我国用了近30年时间才完成的天文大地网的精度高两个数量级,标志着我军测绘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仅仅7年,大队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需要20年才能完成的断言。在全国GPS网布测鉴定书上这样写道:“全国GPS网各项资料完全可靠,多项技术在国内属首创。”
一次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探索
历史总会有那么多惊人的巧合,现任大队政委李红兵就是当年从军委首长手中接过“英雄测绘大队”锦旗,时任政委李道保的儿子。
接过“父辈的旗帜”,李红兵觉得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历史上我们被称为‘铁军’,别人干不了的活,我们能够拿下来。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完成眼前任务,要把自己建设成为真正的拳头队,随时能够拉得出去,测得好,测得准。”
“野外测绘这个‘传统的市场’我们要牢牢抓住,但我们又要紧紧跟上军事测绘最前沿,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大队未来的发展思路,李红兵似乎更喜欢用现代商业的概念来解释,“比如航空重力测量,通过作业手段的改变提升大队的品位,来实现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把人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
利用地球重力场观测数据,可以勘探地下矿藏资源,能够分析地震成因。对于现代军事而言,相关数据还可以用以纠正战略武器在发射、飞行中受不规则地球重力场影响而产生的偏差,为提高战略武器的命中精度和弹道设计提供强有力的重力场信息保障,从而提高其打击精度。
过去为了测量地球重力场,测绘官兵们需要身背仪器实地逐点测量,进入深山、密林、沙漠等人烟难及的地区。一名战士曾不无自豪地说:“我们一天之内就见到了4种吃人野兽,我们才是真正的探险家。”
航空重力测量是一种新型的重力测量系统,它以飞机作为运载平台,集惯性、GPS、重力测量、激光、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它的优势就在于不仅速度快,观测范围大,精度良好,而且可以处处到达。
一架军用飞机匀速低空飞过,一组组测量数据从机舱里直接传输出来,笔记本电脑上万余组数据飞快闪过,迅速完成了以往两天才能完成的计算和检测,这已是大队官兵进行野外作业的一个标准“镜头”。
据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申慧群介绍,到目前为止,总参某测绘大队共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3项,获国家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获总参科技大会奖2项。
总参某测绘大队
1954年组建以来,大队官兵怀着“为祖国奉献,为人民造福,为军队争光”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突击完成任务”的精神,上雪山高原,穿密林戈壁,闯死亡之海,进无人禁区,长年奋战在祖国各地。
他们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租同步通讯卫星、第一枚导弹和“神舟”号系列飞船的成功试验,提供了高精度的测绘保障。1989年3月24日,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授予大队“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由单一的大地测量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从事野外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战场建设测绘保障,数据处理与管理筹综合性的测绘技术部队。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总参某测绘大队在不断提高基准精度的同时,提供了一份传奇的“英雄测绘大队”贡献样本。
一次非比寻常的“编网”行动
结束了近3个月的新兵训练,今年3月1日,新兵徐琦开始了他至少2年的测绘兵生活。仪器摆放、对中、量高、读取数据……短短一星期的业务学习使他非常诧异,“就这么一个小小测量角度的回光盒,居然有那么多讲究”。
2月28日,也就在徐琦被分到总参某测绘大队的前两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釆访时表示:我国将于2008年下半年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届时我国航天员将进行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对于这条新闻,徐琦当时并没有过多留意,因为在他看来,“我们的航天员都已经上过两次天”。3月9日徐琦正式接到命令:他所在的中队将担负神舟七号大地测量保障任务,马上就要前往发射点进行基准复测。
“杨利伟上天的时候我还在念初中,没想到现在我竟然能为‘神七’上天出一份力。”生于1990年的徐琦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后脑勺,稚嫩的脸庞露出灿烂的笑容。
事实上,能够为神舟号系列飞船上天出一份力并不容易。徐琦所在的总参某测绘大队,为神舟号系列飞船上天编织测控“天网”已有十余载。他们的足迹遍布神州大地,车程长达1100多万公里,完成了数万个测点和上亿个数据的采集、处理。
“神舟”发射需要的阵地坐标、瞄准方位,遥控、遥测仪器设备需要的站址坐标、方位、长度等数据,是建立载人航天测控网的基准。基准的精度直接关系载人航天的成败,如果说航天测控是“神舟”飞船的眼睛,那么这张测控“天网”就是这只眼睛最基本的方位标识。通俗地说,测绘兵的任务就是确保航天飞船飞得准、飞得好、落到位。
在整个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过程中,徐琦所在的总参某测绘大队围绕课题大胆创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第一次正式提出“试验基地大地基础网改造的方案”,第一次将空间交会和子午线标定的方法应用于射向标定,第一次将新控制网观测数据和原基地局部高精度控制网数据联合平差……
2003年10月16日,在太空中遨游了21小时23分,环绕地球飞行了14圈的“神舟”五号,按照预定计划返回祖国母亲怀抱。主着陆场指挥长激动地报告:飞船着陆点离理论着陆点仅相差4.8公里。以此为标志,总参某测绘大队成功地为我国第一次载人航天提供了高精度的大地测量保障。
在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申慧群看来:“总参某测绘大队官兵是用他们的心血和智慧,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建立了一流的测控基准。”
当年11月举行的“载人航天大地测量保障研究和工程实现”成果鉴定会上,数十名军内外测绘专家更是一致认定:这次保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一份传奇的“英雄测绘大队”贡献样本
在总参某测绘大队的荣誉史中,这个“第一”并不孤独。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导弹试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和同步通讯卫星发射,第一条地下铁道、长距离高速公路通车,第一座高能物理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研制成功都有着他们不可忽视的一份功劳。
被同行誉为测绘“国家队”的官兵们曾立下豪言壮语:英雄何惧创“第一”,我们就要托举起共和国历史上的诸个“第一”,为了表彰总参某测绘大队的卓越功勋,中央军委在1989年授予他们“英雄测绘大队”荣誉称号。
由单一的大地测量队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从事野外大地测量、精密工程测量、战场建设测绘保障、数据处理与管理等综合性的测绘技术部队。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总参某测绘大队提供了一份传奇的“英雄测绘大队”贡献样本。
军事测绘是信息化战争的眼睛,有效的军事测绘信息保障是实现目标精确定位以及实施精确打击、赢得信息化战争胜利的重要前提条件。
国外全球定位系统在现代战争中的出色表现使中国军人意识到:我国五六十年代建立起来的天文大地控制网已不能适应现代战争需要,要抢占信息化战场的制高点,就必须尽快建起高精度的GPS控制网。
一位外国权威测量专家听说后断言:中国完成这项工程,至少需要20年。
困难确实比想象的多。从不向困难低头的测绘兵成立攻关小组,革新仪器设备。改进测量方法。铆足了劲与时间赛跑,仅仅两年,第一代我军自主开发的天文计时器研制成功,使传统的手工作业进入了计算机时代,大大提高了测绘部队的工作效率。
一个个网点、一组组数据伴着官兵的血汗跃然纸上,化为电子地图上的一个个标识,中国自己的GPS一、二级网正在悄然形成,比我国用了近30年时间才完成的天文大地网的精度高两个数量级,标志着我军测绘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仅仅7年,大队打破了外国专家中国需要20年才能完成的断言。在全国GPS网布测鉴定书上这样写道:“全国GPS网各项资料完全可靠,多项技术在国内属首创。”
一次寻找新的增长点的探索
历史总会有那么多惊人的巧合,现任大队政委李红兵就是当年从军委首长手中接过“英雄测绘大队”锦旗,时任政委李道保的儿子。
接过“父辈的旗帜”,李红兵觉得肩上的担子无比沉重:“历史上我们被称为‘铁军’,别人干不了的活,我们能够拿下来。但我们也不能局限于完成眼前任务,要把自己建设成为真正的拳头队,随时能够拉得出去,测得好,测得准。”
“野外测绘这个‘传统的市场’我们要牢牢抓住,但我们又要紧紧跟上军事测绘最前沿,不断寻找新的增长点。”对于大队未来的发展思路,李红兵似乎更喜欢用现代商业的概念来解释,“比如航空重力测量,通过作业手段的改变提升大队的品位,来实现我们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把人从繁重的简单劳动中解放出来。”
利用地球重力场观测数据,可以勘探地下矿藏资源,能够分析地震成因。对于现代军事而言,相关数据还可以用以纠正战略武器在发射、飞行中受不规则地球重力场影响而产生的偏差,为提高战略武器的命中精度和弹道设计提供强有力的重力场信息保障,从而提高其打击精度。
过去为了测量地球重力场,测绘官兵们需要身背仪器实地逐点测量,进入深山、密林、沙漠等人烟难及的地区。一名战士曾不无自豪地说:“我们一天之内就见到了4种吃人野兽,我们才是真正的探险家。”
航空重力测量是一种新型的重力测量系统,它以飞机作为运载平台,集惯性、GPS、重力测量、激光、通信、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它的优势就在于不仅速度快,观测范围大,精度良好,而且可以处处到达。
一架军用飞机匀速低空飞过,一组组测量数据从机舱里直接传输出来,笔记本电脑上万余组数据飞快闪过,迅速完成了以往两天才能完成的计算和检测,这已是大队官兵进行野外作业的一个标准“镜头”。
据总参测绘局副局长申慧群介绍,到目前为止,总参某测绘大队共完成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3项,获国家嘉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2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4项,获总参科技大会奖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