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选材艺术初探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zhihud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众所周知的名言,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写作源泉。高考语文作文中要如何选材,才能写出好文章,打动阅卷者,博得阅读者的欢心呢?这就需要学生在选材时讲究一定的艺术,才能写得成功。
  一.处处留心,善于观察——养成观察积累的生活习惯
  有不少同学写作时总是无事可写,无话可说。是啊,没有处处留心、善于观察的生活习惯,就不会有真切的感受,就不会写出真挚感情。
  一次,俄国作家节列肖夫和契诃夫谈话,讲到了写作中的题材选取问题。节列肖夫说:“题材太难找了!”契诃夫却不以为然,说:“题材并不难找,到处都有。”节列肖夫请他讲得具体些,契诃夫就指着一堵墙说:“您看这墙,静静的一动也不动,似乎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但当您凝神看它,就会觉得它的剥蚀、它的颜色、它的高度、它的厚度,每一块砖的颜色、每一块砖和砖缝都可能产生出一个故事。关键是您要找到前人没有注意过的东西,好小说是可以因此写出来的。”分手时,契诃夫建议节列肖夫去远方旅行一下,并说:“您最好睡在农民的草房里,让臭虫狠狠地咬您,您将会感谢它们的。”契诃夫的故事告诉我们,写作要养成观察体验的习惯,善于利用敏锐的眼光发现特殊。
  二.思想带电,善于挖掘——养成汲取挖掘的人生态度
  还有一些同学平时肯观察,也肯体验,但写作时还是觉得立意难,材料乏味。这说明,我们不仅要具有对事物执着的关注态度,还要具有一定社会人道的良知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积极开朗的人生观去汲取挖掘人生中、社会上有价值的东西,把这些材料作为写作的题材,以突出主题。
  1979年,当代作家徐怀中访问了某部女子总机班班长,和她谈了几天,对这个参战的总机班有了较细致的了解,想写篇小说,但总觉得心里没底。后来,他专门来到这个女子总机班所在的部队采访了十多天。开始接近她们时,她们比较拘束,总是谈些英雄的简单材料,后来熟悉了,女电话兵们才把自己生活的许多琐事告诉他,虽然细小但很有意味。徐怀中很快写出了《西线轶事》的前两节,并念给总机班的同志们听,她们听了直笑,原想这些小事是上不了小说的。正是这些极富生活气息的材料,表现了女战士那种不惯于表现的内心美和雅气自然地外形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最终《西线轶事》获得了军内外读者的热烈赞扬。事后,徐怀中谈到采访体会时说:“作者的思想探求和现实生活如同两块带点的云层,一经接触,必定会发出雷鸣电闪。如果我们的思想不带电,不冲动,就死火山,恐怕很难写出东西来,也不要企图侥幸打动别人。”思想“带电”,就是用我们饱满的主观热情,去汲取挖掘现实生活中的客观材料,使之化为文章的血肉。
  三.发挥联想,善于想象——养成联想想象的写作思维
  著名文学批评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是这样形容联想和想象的作用的:“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在写作时艺术性地选材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突破了直接经验和表达的途径便是“寂然凝虑”。运用想象和联想选材是创造性的。面对高考作文材料,我们首先要确定一个写作中心,然后再针对这个中心,在让想象和联想的翅膀高飞于心灵之间、宇宙之中,自由地加入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内容,对确定的中心进行艺术的补充和扩展,这种艺术的补充和扩展往往超越普通的境界,体现出一种神奇的力量。作家丛维熙《雪落黄河静无声》的构思,源于一根翎毛的触发:一次,丛维熙接到一个友人的信,信中卷卧着一根公鸡的翎毛,表示信函急如风火之意。但这根来自异地的毛茸茸的翎毛,却勾起了丛维熙无尽的联想,他的面前,仿佛出现了劳改队的鸡舍,一群群“澳洲黑”、“莱亨鸡”和中国式的“芦花翅”鸡跃然纸上。昂首阔步的公鸡,走路蹒珊的母鸡,栩栩如生地向他走来。曾经经历过的“炼狱生活”,瞬间复活了。原来构思的小说背景被推翻了,小说中种水稻的人物变成了养鸡场上的“鸡倌”。主人公职业的变化,连自然景物的描写也和这根翎毛发生了新的关系。一根翎毛,竟引来了一幅辉煌的创作蓝图。
  王刚,甘肃陇西县文峰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对新疆雕塑艺术家在建国后的各个时期创作的相关作品分析,探讨建国以后各个时期新疆地域文化的变迁和新疆本土文化资源对雕塑艺术创作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78年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市召开了“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当年的会议将卫生公平问题首次列入了国际政治议程.30年前提出的初级卫生保健(PHC)的目的
生活在晋北大同,感觉上像是生活在农村与城市的结合部。小时候看到农民在城里设下粪店,“粪店”这个词我想是永远在中国当代辞典上消失了。什么是粪店呢?就是在冬天,农民们为
期刊
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在中国流传甚广,中国读者对这部作品也实在是太熟悉了,这部作品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里的必读课文,其主人公玛蒂尔德(路瓦栽夫人)这个典型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上始终戴着一顶“贪慕虚荣”的帽子,从某种意义上讲,玛蒂尔德成了一个代表“虚荣心”的符号。也就是说到虚荣心就会想到玛蒂尔德,所以教材上总是有这样一说:玛蒂尔德为了一夜的风光,却换来了十年的艰辛。玛帝尔德因为贪慕虚荣,付出
编者推荐辞:对于文学阅读对象的误读,无疑是对是非标准的误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对于学生的文学阅读误读放任自流,学生的价值观就会扭曲,随之“马加爵事件”、“药家鑫事件”就会再次上演。为了在语文教育中,最大限度地避免误读现象的发生,我向大家推荐了这篇论文。  一.引言  目前新课标下的文学鉴赏教学中已开始显现一些人为之弊端。“过度个性阅读”就是其一。教师在文学鉴赏教学中开始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
期刊
江苏卷rn片段:我们头上的灿烂星空?谁出的题啊?现在的星空还灿烂吗?怎么不改成美丽的太湖水呢?这个比较有现实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对于这些小孩子才会赶兴趣的东西没有
还记得我们当年写作文曾经泛滥过的句子吗?rn1、“同学们看着清洁的教室,擦着额头上的汗水笑了……”(用于描写大扫除之后)rn点评:小时候,每次大扫除后,我只有一个念头:嘿嘿,
期刊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第十段有这样一句话“然后惟其所愿”,对于“惟其所愿”,教参中的翻译为:“才算了却我的心愿.”这种解释是否合理?笔者试作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