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有一种倾向,即把教育简单地定位于所谓人力资源开发,知识及技能的取向被推向极端与绝对,出现教育功能和价值工具化、功利化的倾向:以教育为手段,以学校为场所,以学生为对象,从小学到大学,教育体系俨然成了现代化的大规模生产线。
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一)选拔竞争日趋激烈,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二)负担压力日益沉重,升学压力、就学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都非常大。(三)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定位,不能以培养和毕业的学生数量为唯一尺度,应以全面发展为指向,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历的社会迈上学习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达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境界,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推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在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一讲教育,就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就是小学、中学、大学一个简单的链条。事实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被强调了好多年,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正确处理单一和多样的关系,既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也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拓宽成才渠道,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过去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现在越来越多地是在学校外发生的,特别是在成人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昭示我们,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战略空间,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是非选拔、非竞争的,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人,而是选择适合人的教育。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来源:《光明日报》)
功利化、实用化的倾向给教育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一)选拔竞争日趋激烈,现今我国的学校体系,与其说是一种教育制度,还不如说是一种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制度更为确切,以就业生存为基本诉求而展开激烈的竞争角逐。高等教育现在是大众化了,但是大众化后好像竞争非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愈演愈烈。(二)负担压力日益沉重,升学压力、就学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都非常大。(三)教育质量水平日渐严峻,过于功利化、工具化,必然要丢失很多东西,比如,教育与教养脱节,“有教育没教养”;知识与素质脱节,提高综合素质,实现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本来是教育的基本诉求,但在激烈的竞争下,原本属于素质范畴的东西也都外化为竞争的条件,如各类艺术考级等;学历与学问脱节,目前,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需求旺盛,动力主要在于如企业高管、政府官员等成功人士,原因不言自明。
诚然,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教育以人力资源开发为主旨是理所当然的,不去掌握知识和技能,不去开发人力资源,教育的价值是无法凸显的。但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教育的目的只实现了一半不到,教育的社会责任没有这么简单,不应该到此止步。不能因为现实的需要就不顾长远,不能忘了教育的理想和灵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是要强调“好”字当头。
化解教育发展中功利化、工具化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促进教育全面、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应十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当前急需和长远目标的关系。近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很大程度上照般了近代西方的学校教育制度,信奉工具理性和纯粹的科学实用主义,是世俗的,也是功利的。当代中国的教育,理应兼具教化的功能。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这是教育的本质特征。教育的定位,不能以培养和毕业的学生数量为唯一尺度,应以全面发展为指向,把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使教育从学校走向社会,从学历的社会迈上学习的社会,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达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境界,努力实现学有所教。
正确处理突出重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推动教育全面、均衡发展,在建设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同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以学校教育体系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不能一讲教育,就是简单的学校教育,就是小学、中学、大学一个简单的链条。事实上,要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被强调了好多年,还没有引起高度的重视。
正确处理单一和多样的关系,既开发人力资源,为经济建设急需培养大批人才,也推动教育多样化发展,拓宽成才渠道,为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学习过去主要是在学校进行,现在越来越多地是在学校外发生的,特别是在成人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昭示我们,教育事业面临着新的战略空间,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终身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更高阶段,在这一阶段,教育是非选拔、非竞争的,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人,而是选择适合人的教育。只有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