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行为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小学低年级,是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为此,教师要抓住这个时期,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低年级 行为习惯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18-0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发展的历程,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历程。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善于诱导启发,通过学习教育、引导训练、创新方法等培育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重视学习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决非生来就有的,它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熟悉掌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具体内容,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开学常规学习。利用开学前报名的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常规的学习,使开学第一天就步入正轨。
(二)注重学科渗透学习。通过学科课程中的渗透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品德课、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渗透行为习惯的常规内容,在教与学中不断互动碰撞交流,使常规内容的教育学习变得更加扎实。
(三)注重学习情况反馈。熟悉掌握学生常规学习情况,在开学第一周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检查,班主任到班上随机抽查学生掌握校纪校规的情况,然后对抽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学習小标兵”的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去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并通过这些熟练掌握校纪校规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强化引导训练,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经过持之以恒、有意识地逐步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体现,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拔苗助长的结局,最终落个埋怨声声,事倍功半。
(一)行为训练
大部分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式,长期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额心理。为此,教师要积极开展行为训练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上课时,学生要将手放平,坐端正,认真听,有问题举手,回答问题举手。朗读时,声音洪亮,整齐朗读。做家庭作业时,认真完成,按时完成作业。礼仪习惯方面,见到老师要问好,如:老师好、早上好等;不得随意乱扔垃圾;穿着整齐,不穿另类的衣服,按照学校规定穿着校服。通过多个方面行为训练,就能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校训练
我们知道,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所以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家校共同配合完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都看在眼里,并且效仿父母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长辈来家里做客时,孩子要礼貌待客,不得与客人争吵。作为一名家长,要树立起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必须带头做到,如不玩手机、不长时间看电脑等。只要家长持之以恒地做好榜样,那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会慢慢养成。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可以让它们终生受益,如:可以灌输这些日常行为习惯的思想,在校园里不随意扔垃圾,要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校园里不得追逐打闹,而是要轻声慢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教室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周二、四进行课前半小时阅读,每周一、三、五进行课前书写训练,最后评出“书香少年”。通过家校综合训练,学生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激励训练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举止时,激励学生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比如:在“我是卫生小卫士”的活动中,教师要从众多学生中选出“卫生小标兵”,并表扬他们,让其他学生都向该生学习。激励训练的目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喜悦感。另外,教师可以运用“本周谁最棒”的激励形式,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一周五天的时间,教师每天要从多个方面考核学生,如有的学生捡起了班里地面上的垃圾,加1分;有的学生拾金不昧,加2分;有的学生帮助老师整理作业,加1分;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减2分;有的学生辱骂他人,减3分。通过加减分,得出哪位学生的分数最高,就选该名学生当“本周谁最棒”。这种激励方式使得每位学生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无形之中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新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多个方面,如:常规检查制度、升旗制度、路队制度、校园普通话制度等。升旗制度中,明确指出每周一上午学生必须穿校服,整齐站立,不得交头接耳,不得相互聊天。制度的约束下,学生会规范自己行为举止,并且会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凸显出来,学校教师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创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如:设立“文明礼仪小标兵”,让它们在上课前带上袖带在班级门口迎接学生;在教室黑板报中编制朗朗上口的班规;在黑板侧边张贴浅显易懂的班级公约、“学雷锋树新风”专栏,充分利用课室墙壁文化,营造浓厚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总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此过程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低年级阶段,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J].2013(2):71-72.
[2]姜广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3]谷显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0(4).
【关键词】低年级 行为习惯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4-0218-01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须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小学阶段是人一生学习的基础阶段,也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行为习惯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整个学习发展的历程,而且将会影响其一生的成长历程。要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研究低年级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要因材施教,善于诱导启发,通过学习教育、引导训练、创新方法等培育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重视学习教育,规范学生行为习惯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决非生来就有的,它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教育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学习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教师必须让学生熟悉掌握《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具体内容,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注重开学常规学习。利用开学前报名的时间,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营造学习气氛,促使学生更加重视常规的学习,使开学第一天就步入正轨。
(二)注重学科渗透学习。通过学科课程中的渗透学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品德课、社会实践课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机渗透行为习惯的常规内容,在教与学中不断互动碰撞交流,使常规内容的教育学习变得更加扎实。
(三)注重学习情况反馈。熟悉掌握学生常规学习情况,在开学第一周就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检查,班主任到班上随机抽查学生掌握校纪校规的情况,然后对抽查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作为“学習小标兵”的考核内容之一。这样,学生就会更有兴趣去学习学校的规章制度,并通过这些熟练掌握校纪校规规范自己的行为。
二、强化引导训练,形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它需要经过持之以恒、有意识地逐步训练才能得以形成和体现,不能急于求成,否则,欲速则不达,甚至造成拔苗助长的结局,最终落个埋怨声声,事倍功半。
(一)行为训练
大部分班主任教育学生时,往往会采用说教的方式,长期的说教会让学生产生抵触额心理。为此,教师要积极开展行为训练活动,在实际操作中,认识到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比如:上课时,学生要将手放平,坐端正,认真听,有问题举手,回答问题举手。朗读时,声音洪亮,整齐朗读。做家庭作业时,认真完成,按时完成作业。礼仪习惯方面,见到老师要问好,如:老师好、早上好等;不得随意乱扔垃圾;穿着整齐,不穿另类的衣服,按照学校规定穿着校服。通过多个方面行为训练,就能潜移默化影响到学生的行为,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家校训练
我们知道,一个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家庭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所以在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需要家校共同配合完成。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他们都看在眼里,并且效仿父母的行为。父母要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帮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当长辈来家里做客时,孩子要礼貌待客,不得与客人争吵。作为一名家长,要树立起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必须带头做到,如不玩手机、不长时间看电脑等。只要家长持之以恒地做好榜样,那么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也会慢慢养成。在学校教育中,老师可以通过身边的小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行为规范可以让它们终生受益,如:可以灌输这些日常行为习惯的思想,在校园里不随意扔垃圾,要将垃圾扔到垃圾箱;校园里不得追逐打闹,而是要轻声慢步。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教室设立图书角,要求学生每周二、四进行课前半小时阅读,每周一、三、五进行课前书写训练,最后评出“书香少年”。通过家校综合训练,学生就会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激励训练
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举止时,激励学生的训练也是至关重要。比如:在“我是卫生小卫士”的活动中,教师要从众多学生中选出“卫生小标兵”,并表扬他们,让其他学生都向该生学习。激励训练的目的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喜悦感。另外,教师可以运用“本周谁最棒”的激励形式,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一周五天的时间,教师每天要从多个方面考核学生,如有的学生捡起了班里地面上的垃圾,加1分;有的学生拾金不昧,加2分;有的学生帮助老师整理作业,加1分;有的学生在教室里大声喧哗,减2分;有的学生辱骂他人,减3分。通过加减分,得出哪位学生的分数最高,就选该名学生当“本周谁最棒”。这种激励方式使得每位学生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这无形之中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创新管理方法,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管理制度的有效约束。学校的管理制度包括多个方面,如:常规检查制度、升旗制度、路队制度、校园普通话制度等。升旗制度中,明确指出每周一上午学生必须穿校服,整齐站立,不得交头接耳,不得相互聊天。制度的约束下,学生会规范自己行为举止,并且会形成良好的校风。良好的校风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至关重要。近几年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凸显出来,学校教师要结合新的教育理念,创新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教师可以结合班级实际,创新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方式方法,如:设立“文明礼仪小标兵”,让它们在上课前带上袖带在班级门口迎接学生;在教室黑板报中编制朗朗上口的班规;在黑板侧边张贴浅显易懂的班级公约、“学雷锋树新风”专栏,充分利用课室墙壁文化,营造浓厚氛围,从而影响学生的行为。
总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程,此过程磨炼了学生的意志。低年级阶段,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性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淑瑛.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素质教育[J].2013(2):71-72.
[2]姜广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贵在坚持[J].中国城市经济,2010(7).
[3]谷显丽.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内蒙古教育,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