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秋十月,为期三天的第三届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开幕当晚,古城墙下,中国与意大利鞋业人士一起在故宫紫禁城端门上,共同敲响被命名为“竞合”的古老大钟。现场洋溢的满是合作的气氛。然而,紧随之后的广交会却让国内鞋类出口商感到更多的是压力,欧盟做出的对中国产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让进口商无利可图,广交会难觅欧盟鞋商踪影。这让我国鞋企再度想起不争的事实——我国与意大利直至欧盟鞋业的贸易摩擦。
摩擦始末
2005年12月,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指责中国制鞋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镍及其他有碍健康的有毒化学物质,为此意卫生部针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展开调查。12月19日,意卫生部长斯托拉切表示,这一调查将持续进行6个月,每个月都会公布最新的调查结果。而就在几个月前,欧盟刚对我国鞋类产品开始进行反倾销调查。在这些调查案背后,隐藏的是欧盟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强烈抵制情绪,而意大利则是抵制我国鞋类制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最坚定支持者之一。
2006年1月,意卫生部通过检验,指出进口中国鞋的皮革中有4种物质超过欧盟设定的标准,部分我国鞋类产品因此在意港口被扣押。10月4日,欧盟部长理事会以13票比1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了对中越皮鞋的最终反倾销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欧盟将从10月7日起对中国产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
摩擦根源
近年来我国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却命运多舛。其根源在于欧盟一些国家将制鞋业的衰落和危机归结为是“中国低价倾销造成的”。
2005年意大利鞋业成果让意大利人失望。所有经济数据都负面显示:产量下降9%,出口量下降11.5%,工业面积只利用了其中79%。官方统计数据表明:在5年时间内,直接同国外伙伴合作的数目下降了30%,这差不多就损失掉1亿双鞋的定单。而同时,进口增长了70%,具体地说,就是1.3亿双鞋。国内市场状况也不容乐观:购买能力只上涨了0.3%。2006年前期,制造商人数减少,生产规模也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产量下降9.7%,生产企业减少47%。这种状况普遍存在,而且不论公司大小,产量都在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零售业和家用鞋及表皮丝制鞋的数量(下降了30%)。
而每年进口鞋数量都在上升。2005年进口中国鞋1.53亿双,比上年增加0.17亿双。2005年中国鞋出口意大利价值约264.9万欧元(上涨15.9%)。通过计算,意大利进口鞋数量比出口数量多7600万双。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这种情况在整个欧洲普遍存在。2005年总的进口数量上升了2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鞋,占57.4%)。
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市场,意大利鞋商迫切希望同欧洲委员会合作。比如,在A.N.C.I的强烈要求下,欧洲委员会做出了一项决定,那就是要求必须在所有鞋上贴标签,标明产地。
欧盟一些国家确实是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但也不能否认我国鞋类产品出口自身的问题。我国的鞋类出口一直以“量大低价”取胜,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缺少品牌,出口价格较低,这就使鞋类出口一方面容易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而另一方面,我国制鞋企业出口能赚取的利润却少得可怜。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鞋类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仅约5%左右。
规避之道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国鞋类产品生产的结构,走品牌化之路。但也许,我国鞋企眼下更关心的是如何弥补因此受损的利润,如何在品牌化之前维护并开拓意大利直至欧盟这一市场。转移生产基地至第三国;经由第三国转口至欧盟等都可以规避来自欧盟的反倾销风险。比较而言,生产基地的转移不失为一种长久的策略。
康奈集团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投资了20亿元人民币建设工业园区,占地达1000多亩。一旦项目全部竣工,流水线开足马力,将大大增加康奈的生产能力。同样来自浙江的一些鞋企也开始在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增设生产线,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也正牵头在欧盟建立中国鞋企的“境外生产工业园”,以绕开反倾销限制。一些台湾企业则将生产线搬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
那么,我国鞋企转移生产基地到意大利是否切实可行呢?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对意投资的企业只有30家左右,投资累计5475万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的0.1%左右。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投资意大利鞋业市场潜力巨大呢?
一方面,我国鞋产品需求一直在意大利看涨。2001~2005年,中国制真皮鞋在意大利的销量上涨184%。其中以下几个品种鞋上升特别明显:舒适休闲鞋上涨307%,(男士鞋上涨712%,女士鞋上涨780%),凉鞋上涨530%,靴子上涨660%。中等价位的中国鞋价格上涨3.31欧元(约40%)。
一方面,意大利经贸环境改善。2005年,意大利交出了整个欧元区最差的一张成绩单:GDP零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4.1%,就业率下降0.4%,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但今年上半年意经济在整个基本面出现了积极的复苏迹象,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7月20日,意国家经济分析研究所发表了对今明两年意大利经济形势的最新预测:2006~2007两年的GDP增长将分别为1.5%、1.3%,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则为4%和4.2%。
而更重要的,意大利政府欢迎外国投资以促进竞争、发展和技术进步。外国投资者享受国民待遇。政府特别鼓励外国投资者到南方或中、北部个别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欢迎外国工业企业、贸易公司、服务型企业、批发中心来意大利投资新建、扩建项目、恢复已倒闭的工厂、重组公司或从事工业转产,鼓励投资建立技术型和出口型企业。意鼓励投资的措施包括赠款、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和降低劳动力费用等。
(1)赠款和低息贷款。在意投资设立企业,可得到意政府或欧盟的财政资助。赠款金额占总投资的比例为7.5%~65%,最多不超过65%,分3年支付。要获得赠款,投资者需在每年12月31日之前提出申请,第二年6月30日前经银行审核后,由工业部挑选出与经济、金融政策相符的项目。意与欧盟有关赠款的法律条文比较复杂,因此投资前应向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相关咨询。
(2)减免税收。在意南方注册的新公司可享受免除10年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的优惠,10年期限从企业开始盈利的第一年算起。企业购买机器和设备进口,可少付4%的增值税,另外还免除公司登记税、低息贷款的抵押税和印花税,以及相关的抵押和留置权。
(3)减少劳动费用。聘用居住在南方的雇员,公司免付10年社会保险基金,一般相当于职工工资的31%。除意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外,一些地方政府、商会也通过低息或分期租赁的形式进行资助,某些大区还为新建厂提供厂址和基础设施。
摩擦始末
2005年12月,意大利鞋业制造商协会指责中国制鞋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镍及其他有碍健康的有毒化学物质,为此意卫生部针对来自中国的鞋类产品展开调查。12月19日,意卫生部长斯托拉切表示,这一调查将持续进行6个月,每个月都会公布最新的调查结果。而就在几个月前,欧盟刚对我国鞋类产品开始进行反倾销调查。在这些调查案背后,隐藏的是欧盟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强烈抵制情绪,而意大利则是抵制我国鞋类制品进入欧洲市场的最坚定支持者之一。
2006年1月,意卫生部通过检验,指出进口中国鞋的皮革中有4种物质超过欧盟设定的标准,部分我国鞋类产品因此在意港口被扣押。10月4日,欧盟部长理事会以13票比12票的微弱多数勉强通过了对中越皮鞋的最终反倾销规定,根据这一规定,欧盟将从10月7日起对中国产皮鞋征收16.5%的反倾销税,为期两年。
摩擦根源
近年来我国鞋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受到欢迎的同时,却命运多舛。其根源在于欧盟一些国家将制鞋业的衰落和危机归结为是“中国低价倾销造成的”。
2005年意大利鞋业成果让意大利人失望。所有经济数据都负面显示:产量下降9%,出口量下降11.5%,工业面积只利用了其中79%。官方统计数据表明:在5年时间内,直接同国外伙伴合作的数目下降了30%,这差不多就损失掉1亿双鞋的定单。而同时,进口增长了70%,具体地说,就是1.3亿双鞋。国内市场状况也不容乐观:购买能力只上涨了0.3%。2006年前期,制造商人数减少,生产规模也下降。2006年第一季度,产量下降9.7%,生产企业减少47%。这种状况普遍存在,而且不论公司大小,产量都在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零售业和家用鞋及表皮丝制鞋的数量(下降了30%)。
而每年进口鞋数量都在上升。2005年进口中国鞋1.53亿双,比上年增加0.17亿双。2005年中国鞋出口意大利价值约264.9万欧元(上涨15.9%)。通过计算,意大利进口鞋数量比出口数量多7600万双。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这种情况在整个欧洲普遍存在。2005年总的进口数量上升了20%(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国制造鞋,占57.4%)。
为了保护本国贸易市场,意大利鞋商迫切希望同欧洲委员会合作。比如,在A.N.C.I的强烈要求下,欧洲委员会做出了一项决定,那就是要求必须在所有鞋上贴标签,标明产地。
欧盟一些国家确实是在实施贸易保护主义,但也不能否认我国鞋类产品出口自身的问题。我国的鞋类出口一直以“量大低价”取胜,大多属于中低档产品,缺少品牌,出口价格较低,这就使鞋类出口一方面容易频遭国外反倾销调查,而另一方面,我国制鞋企业出口能赚取的利润却少得可怜。一位业内人士介绍,鞋类出口企业的平均利润仅约5%左右。
规避之道
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根本的是要改变我国鞋类产品生产的结构,走品牌化之路。但也许,我国鞋企眼下更关心的是如何弥补因此受损的利润,如何在品牌化之前维护并开拓意大利直至欧盟这一市场。转移生产基地至第三国;经由第三国转口至欧盟等都可以规避来自欧盟的反倾销风险。比较而言,生产基地的转移不失为一种长久的策略。
康奈集团在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市投资了20亿元人民币建设工业园区,占地达1000多亩。一旦项目全部竣工,流水线开足马力,将大大增加康奈的生产能力。同样来自浙江的一些鞋企也开始在俄罗斯、尼日利亚等国增设生产线,温州市鞋革行业协会也正牵头在欧盟建立中国鞋企的“境外生产工业园”,以绕开反倾销限制。一些台湾企业则将生产线搬到了劳动力成本更为低廉的东南亚国家。
那么,我国鞋企转移生产基地到意大利是否切实可行呢?据商务部统计,目前我国对意投资的企业只有30家左右,投资累计5475万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的0.1%左右。这种情况是否意味着投资意大利鞋业市场潜力巨大呢?
一方面,我国鞋产品需求一直在意大利看涨。2001~2005年,中国制真皮鞋在意大利的销量上涨184%。其中以下几个品种鞋上升特别明显:舒适休闲鞋上涨307%,(男士鞋上涨712%,女士鞋上涨780%),凉鞋上涨530%,靴子上涨660%。中等价位的中国鞋价格上涨3.31欧元(约40%)。
一方面,意大利经贸环境改善。2005年,意大利交出了整个欧元区最差的一张成绩单:GDP零增长,财政赤字占GDP的4.1%,就业率下降0.4%,对外贸易逆差持续扩大。但今年上半年意经济在整个基本面出现了积极的复苏迹象,各项重要经济指标都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7月20日,意国家经济分析研究所发表了对今明两年意大利经济形势的最新预测:2006~2007两年的GDP增长将分别为1.5%、1.3%,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则为4%和4.2%。
而更重要的,意大利政府欢迎外国投资以促进竞争、发展和技术进步。外国投资者享受国民待遇。政府特别鼓励外国投资者到南方或中、北部个别落后地区进行投资,欢迎外国工业企业、贸易公司、服务型企业、批发中心来意大利投资新建、扩建项目、恢复已倒闭的工厂、重组公司或从事工业转产,鼓励投资建立技术型和出口型企业。意鼓励投资的措施包括赠款、低息贷款、减免税收和降低劳动力费用等。
(1)赠款和低息贷款。在意投资设立企业,可得到意政府或欧盟的财政资助。赠款金额占总投资的比例为7.5%~65%,最多不超过65%,分3年支付。要获得赠款,投资者需在每年12月31日之前提出申请,第二年6月30日前经银行审核后,由工业部挑选出与经济、金融政策相符的项目。意与欧盟有关赠款的法律条文比较复杂,因此投资前应向专业咨询公司进行相关咨询。
(2)减免税收。在意南方注册的新公司可享受免除10年企业所得税和地方所得税的优惠,10年期限从企业开始盈利的第一年算起。企业购买机器和设备进口,可少付4%的增值税,另外还免除公司登记税、低息贷款的抵押税和印花税,以及相关的抵押和留置权。
(3)减少劳动费用。聘用居住在南方的雇员,公司免付10年社会保险基金,一般相当于职工工资的31%。除意中央政府的优惠政策外,一些地方政府、商会也通过低息或分期租赁的形式进行资助,某些大区还为新建厂提供厂址和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