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已经在各级各类高中推行新课程标准,以改变现行高中课程存在的内容陈旧繁难、结构不合理、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等弊端。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强调在课程设置上充分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多样性,满足每个高中学生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探索人人发展、人人成功的教育。
笔者是驻马店市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学习河南省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现实思考:
一、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重点
对大多数高一新生而言,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心理特征,不管是学品养成还是人品养成,和初中生比起来,都没有明显的不同,作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高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并做好必要的衔接教育工作。就语文学科而言,高中教师应该主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办法、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衔接教育计划,让新课改精神分步骤、讲方法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从理念上明确、行为上规范、学习上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以免新课改落入只影响教师而不指导学生的误区。
二、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是关键
高中语文教师,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实现知识性与能力性的合理互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对语文学科属性的传统解说认为语文学科由四大分支学科——语言学、语用学、文学学、写作学组成。这一解释让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地突出基础知识、鉴赏能力、模式化写作教学,而学生借助语文知识理解社会、理解人生、沟通他人、养成品德的能力培养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新课改正是要纠正这一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让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人格养成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关注、选择当下主流作品是突破口
目前高中的语文课文主要根据文学史历时线索,本着全面展现各种文学体裁的目的编选的。在被选课文的组成上,占最大比重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发表的作品),西方现当代作品、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发表的作品虽也有涉及,但篇目不多,在教学中很难成为重点。这样的教材安排,很难让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高中生热爱教材,因为教材里找不到他们的影子,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甚至于也解决不了他们的困惑。于是学生们功利地看待语文学习,高考必考的,硬着头皮学一点,高考不考的,搁在一边不予理睬,久而久之,语文学习连最初的艺术性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堆让他们痛苦的必须识记的易读错字与易写错字。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丰富的、言说当下主流意识的文学作品熏陶学生,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里获得真、善、美、爱的启发,在饱含热情的状态下,学习学科知识,养成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四、大力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保证
新课改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地讲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讲解习题很容易,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却并不简单。这要求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激情,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大量资料的收集、严密的逻辑推理、精彩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换位思考的智慧、以身垂范的勇气。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在学校承担的工作除了语文学科教学外,大多数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而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他们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才能有效完成。很多语文教师感言:“如果能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精力,我将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实际的情况却与此相左,所以新课改要有效地落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五、储备一定的新课改学术资源是当务之急
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术资源呈现出高度共享的态势,但是,這不应该完全取缔学校自身学术资源库的构建。网络、书籍众声喧哗,去伪存真、筛选鉴别非常困难,于是研究、创造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学校,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从事实验性的教学研究,并编订了一些教学效果好的教案、学案,是否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必将成为衡量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杜绝守内虚外,推进交流、学习是思想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学校的语文教师容易形成守内虚外的封闭性团队,在这个封闭性团队里,语文教师不免坐井观天,自足自满。殊不知,我们处在一个语文知识高度普及化的时代,没有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就不会有研究与提高;没有互相之间的启发与竞争,就不会有整改与进步。
以上几点现实思考表达的是笔者对驻马店市教育事业的热情,希望这抛砖引玉之举能为我市高中新课改必将取得的辉煌成绩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笔者是驻马店市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在认真学习河南省新课改精神的基础上,就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提出以下几点现实思考:
一、做好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是重点
对大多数高一新生而言,不管是生理特征还是心理特征,不管是学品养成还是人品养成,和初中生比起来,都没有明显的不同,作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高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并做好必要的衔接教育工作。就语文学科而言,高中教师应该主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培养办法、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的衔接教育计划,让新课改精神分步骤、讲方法地影响学生。让学生从理念上明确、行为上规范、学习上落实新课改的要求,以免新课改落入只影响教师而不指导学生的误区。
二、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是关键
高中语文教师,常常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我们最重要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实现知识性与能力性的合理互补。要做到这一点需要语文教师树立更加全面的语文教学观。对语文学科属性的传统解说认为语文学科由四大分支学科——语言学、语用学、文学学、写作学组成。这一解释让很多语文教师片面地突出基础知识、鉴赏能力、模式化写作教学,而学生借助语文知识理解社会、理解人生、沟通他人、养成品德的能力培养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新课改正是要纠正这一狭隘的语文教学观,让语文学科在学生的未来发展、人格养成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关注、选择当下主流作品是突破口
目前高中的语文课文主要根据文学史历时线索,本着全面展现各种文学体裁的目的编选的。在被选课文的组成上,占最大比重的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当代文学作品主要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发表的作品),西方现当代作品、我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发表的作品虽也有涉及,但篇目不多,在教学中很难成为重点。这样的教材安排,很难让出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的高中生热爱教材,因为教材里找不到他们的影子,看不到他们的思想,甚至于也解决不了他们的困惑。于是学生们功利地看待语文学习,高考必考的,硬着头皮学一点,高考不考的,搁在一边不予理睬,久而久之,语文学习连最初的艺术性也消失殆尽,只剩下一堆让他们痛苦的必须识记的易读错字与易写错字。针对语文教学的现状,语文教师应该考虑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走近学生的心灵世界,用丰富的、言说当下主流意识的文学作品熏陶学生,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里获得真、善、美、爱的启发,在饱含热情的状态下,学习学科知识,养成动手能力,激发创新精神。
四、大力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是保证
新课改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对语文教师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般地讲按部就班地分析课文、讲解习题很容易,但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语文课尽量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却并不简单。这要求语文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激情,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完成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上一堂高质量的语文课,不仅需要大量资料的收集、严密的逻辑推理、精彩的教学语言,还需要换位思考的智慧、以身垂范的勇气。对每一位语文教师而言,在学校承担的工作除了语文学科教学外,大多数还承担着班主任工作,而这两项工作都需要他们殚精竭虑、废寝忘食才能有效完成。很多语文教师感言:“如果能给我多一点时间、多一点精力,我将能上好每一节语文课。”但实际的情况却与此相左,所以新课改要有效地落实,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备课的作用。
五、储备一定的新课改学术资源是当务之急
在网络信息时代,学术资源呈现出高度共享的态势,但是,這不应该完全取缔学校自身学术资源库的构建。网络、书籍众声喧哗,去伪存真、筛选鉴别非常困难,于是研究、创造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学校,应该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从事实验性的教学研究,并编订了一些教学效果好的教案、学案,是否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必将成为衡量新课改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六、杜绝守内虚外,推进交流、学习是思想保证
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各学校的语文教师容易形成守内虚外的封闭性团队,在这个封闭性团队里,语文教师不免坐井观天,自足自满。殊不知,我们处在一个语文知识高度普及化的时代,没有互相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就不会有研究与提高;没有互相之间的启发与竞争,就不会有整改与进步。
以上几点现实思考表达的是笔者对驻马店市教育事业的热情,希望这抛砖引玉之举能为我市高中新课改必将取得的辉煌成绩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