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寻找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疼痛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静脉输液质量。方法:选择住院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患者30例,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连续两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l次,第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为干预组。共输液116例次,采用口述描述评分法来衡量疼痛程度。结果:干预组引起患者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疼痛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疼痛率为93.10%,干预组患者疼痛率为74.14%,两组相比较χ2=7.616,两组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明显优于常规固定针柄法,该方法能减轻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局部疼痛,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
【关键词】静脉滴注;氯化钾;门冬氨酸钾镁;患者;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6-02
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是临床上的常药物,但是在临床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中,我们发这两种药物在静脉滴注时,患者常诉穿刺部位疼痛,甚至有些患者拒绝输注,以至于延误治疗,如果能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静脉输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的疼痛,就可增强患者对输液治疗的信心,确保输液顺利进行。为了减轻患者痛苦,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的30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选择需要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的我医院住院患者3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68岁,3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反应清晰、表达能力正常、皮肤感觉正常,能正确表达自己对疼痛的感受。按医嘱输入治疗剂量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所滴注的药液种类、浓度和量均相同。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均无渗出、局部肿胀、输液不通畅及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共输液116例次。连续两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l次。第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的58例次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的58例次为干预组,两种其他相关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选择患者手背静脉为穿刺点,穿刺前按常规准备液体,使用圣光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光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液器自均带6.5号头皮针,排气备用,择心理素质好、操作技术熟练、工作5年以上护师为患者实施静脉穿刺输液操作,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血管固定。右手持针柄,使针头斜面向上,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儿松开拳头,打开调节器。对照组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我医院临床普遍使用常州市亚平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有三条胶带一片的透气性输液贴,第一条胶带与针头垂直一字型固定针柄,第二条用中心带护垫的一条一字型固定于穿刺针眼部位,第三条置针柄下方前托针柄固定在手背第二条胶带上方,防止针头脱出血管,最后一条将针头软管绕一圈或S型固定于穿刺左侧或右侧,避开针头及血管走向前方。干预组采用针头斜面向下固定的方法:即固定针头时,以进针后的血管纵轴将针柄以逆时针方向缓慢旋转180度,使针头斜面得以调整向下后,再按照对照组常规固定好其它部位。
1.2.3 疼痛判定标准应用疼痛评定采用口述描述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1】,结合本组实例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完全无痛;轻度疼痛:指患者有痛感或轻微疼痛;中度疼痛:指患者感到疼痛,但可以忍受;重度疼痛:指患者感觉剧烈疼痛无法忍受。在静脉穿刺并固定针柄15min后。让操作者和患者隔离,请操作者根据固定针柄后患者的反应,以及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经验来表达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对照上述标准划分做出客观的评价。疼痛发生率=(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100%.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L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83年,美国疼痛协会(APS)提倡将疼痛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并于1995年正式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加以重视【2】。现代医学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3】。解除或减轻疼痛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疼痛,并观察、分析和探讨疼痛机制,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是医务工作者践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临床上经常应用氯化钾以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门冬氨酸钾镁是电解质,和肌氨肽苷注射液联合已十分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门冬氨酸对细胞亲和力较强,可作为钾、镁离子的载体,促进其进入细胞内,提高细胞内钾、镁的浓度,加速肝细胞三竣酸循环,对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一定作用。故门冬氨酸钾镁也广泛应用于肝炎、胆汁淤积等疾病。因为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在静脉输注时患者感到输液部位疼痛.并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惧.疼痛情况严重患者甚至不能能顺利完成输液,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寻找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疼痛的护理方法干预十分有必要。
引起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疼痛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性质种类、输液时选择血管的粗细、静脉穿刺的位置、输液过程中的滴速、输液时选用的头皮针的型号等。我们要根据静脉输液时产生疼痛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静脉输液舒适度。常用药物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输液部位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严重的常在穿刺部位或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红肿、疼痛。通常采用稀释药物浓度和减慢滴速的方法来减轻疼痛,但是会影响用药计划,影响治疗效果,且输液时间延长给患者休息、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为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伴静脉走行,其分布在关节韧带、肌腱、肌膜、骨膜及动静脉血管下壁的游离神经末梢较稀疏,对刺激的敏感度较低,其主要分布于静脉浅面的表层皮下,且越靠近身体末梢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比值越大,疼痛敏感性越高【4】。笔者采用调整针头斜面向下后再固定的方法,使针柄较常规逆时针翻转180度,改变了针尖斜面与血管壁的关系,即针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药物流向发生根本改变,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末梢的刺激,能有效避免药物刺激痛或发射痛的发生。现根据液体流变学,传统的针柄右侧固定,由于针梗及针尖斜背面的阻挡,往往使血流形成旋涡,通过针尖斜面的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药液不易被及时冲散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壁的血药浓度增大,使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形成疼痛;而针柄翻转180度固定时,针梗阻挡血流形成的旋涡在针尖斜面的背后,针頭内流出药液可以很快被血流冲散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的血药浓度相对较小,不易造成血管疼痛。在排除其他原因外,采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疼痛。
静脉输液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所进行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操作,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用的本护理干预方法较常规固定针柄法有增加液体的滴速、不易刺破血臂、减轻疼痛、操作简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有效减轻了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局部疼痛,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
[2] 林岩龄.翻转针柄法减轻甘露醇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30~30
[3] 汪敏.抬高穿刺部位预防补钾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1):34
[4] 洪晓珍.静脉输液针柄左侧固定法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23~1030
【关键词】静脉滴注;氯化钾;门冬氨酸钾镁;患者;疼痛;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66-02
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是临床上的常药物,但是在临床静脉输液护理实践中,我们发这两种药物在静脉滴注时,患者常诉穿刺部位疼痛,甚至有些患者拒绝输注,以至于延误治疗,如果能通过护理干预措施减轻患者静脉输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的疼痛,就可增强患者对输液治疗的信心,确保输液顺利进行。为了减轻患者痛苦,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对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的30患者采取了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比较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选择需要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的我医院住院患者3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龄19-68岁,30例患者均意识清楚、反应清晰、表达能力正常、皮肤感觉正常,能正确表达自己对疼痛的感受。按医嘱输入治疗剂量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所滴注的药液种类、浓度和量均相同。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滴速,输液过程中均无渗出、局部肿胀、输液不通畅及针头滑出血管外情况。采用自身对照比较的研究方法,将患者的左右手随机分组,共输液116例次。连续两天在患者左、右手手背静脉对称部位各穿刺l次。第一天采用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的58例次为对照组,第二天采用针尖斜面向下固定法的58例次为干预组,两种其他相关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选择患者手背静脉为穿刺点,穿刺前按常规准备液体,使用圣光医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圣光牌一次性使用输液器,输液器自均带6.5号头皮针,排气备用,择心理素质好、操作技术熟练、工作5年以上护师为患者实施静脉穿刺输液操作,选择血管,常规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绷紧静脉下端皮肤,使血管固定。右手持针柄,使针头斜面向上,行静脉穿刺,见回血后,再进针少许。松开止血带,嘱患儿松开拳头,打开调节器。对照组常规固定法固定针柄:我医院临床普遍使用常州市亚平医用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用输液贴,有三条胶带一片的透气性输液贴,第一条胶带与针头垂直一字型固定针柄,第二条用中心带护垫的一条一字型固定于穿刺针眼部位,第三条置针柄下方前托针柄固定在手背第二条胶带上方,防止针头脱出血管,最后一条将针头软管绕一圈或S型固定于穿刺左侧或右侧,避开针头及血管走向前方。干预组采用针头斜面向下固定的方法:即固定针头时,以进针后的血管纵轴将针柄以逆时针方向缓慢旋转180度,使针头斜面得以调整向下后,再按照对照组常规固定好其它部位。
1.2.3 疼痛判定标准应用疼痛评定采用口述描述评分法(verbal rating scale,VRS)【1】,结合本组实例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完全无痛;轻度疼痛:指患者有痛感或轻微疼痛;中度疼痛:指患者感到疼痛,但可以忍受;重度疼痛:指患者感觉剧烈疼痛无法忍受。在静脉穿刺并固定针柄15min后。让操作者和患者隔离,请操作者根据固定针柄后患者的反应,以及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经验来表达整个静脉输液过程中的疼痛情况,对照上述标准划分做出客观的评价。疼痛发生率=(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100%.
1.2.4 统计学分析方法将文中统计及检测所得数据采用SPSS12.5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进行u检验,计数资料用计数资料以例(n)、率(%)表示,进行χ2检验,P<0.05为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1979年国际疼痛学会(LASP)将疼痛定义为一种令人不快的感觉和情绪上的感受,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1983年,美国疼痛协会(APS)提倡将疼痛作为人体第五大生命体征,并于1995年正式将疼痛列为第五大生命体征加以重视【2】。现代医学中疼痛已成为继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3】。解除或减轻疼痛已经成为护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充分重视疼痛,并观察、分析和探讨疼痛机制,在护理和治疗过程中尽可能地减轻患者的疼痛,是医务工作者践行“一切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一种体现。临床上经常应用氯化钾以纠正患者电解质紊乱,门冬氨酸钾镁是电解质,和肌氨肽苷注射液联合已十分广泛用于冠心病患者,门冬氨酸对细胞亲和力较强,可作为钾、镁离子的载体,促进其进入细胞内,提高细胞内钾、镁的浓度,加速肝细胞三竣酸循环,对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一定作用。故门冬氨酸钾镁也广泛应用于肝炎、胆汁淤积等疾病。因为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在静脉输注时患者感到输液部位疼痛.并产生不良情绪,甚至对输液治疗产生恐惧.疼痛情况严重患者甚至不能能顺利完成输液,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寻找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疼痛的护理方法干预十分有必要。
引起患者在静脉输液过程中产生疼痛的因素很多,如药物的性质种类、输液时选择血管的粗细、静脉穿刺的位置、输液过程中的滴速、输液时选用的头皮针的型号等。我们要根据静脉输液时产生疼痛的原因,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以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患者静脉输液舒适度。常用药物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输液部位疼痛的发生率较高,严重的常在穿刺部位或沿静脉走行出现条索状红肿、疼痛。通常采用稀释药物浓度和减慢滴速的方法来减轻疼痛,但是会影响用药计划,影响治疗效果,且输液时间延长给患者休息、活动带来诸多不便。因为反映疼痛程度的神经多伴静脉走行,其分布在关节韧带、肌腱、肌膜、骨膜及动静脉血管下壁的游离神经末梢较稀疏,对刺激的敏感度较低,其主要分布于静脉浅面的表层皮下,且越靠近身体末梢表层,感觉神经的束区比值越大,疼痛敏感性越高【4】。笔者采用调整针头斜面向下后再固定的方法,使针柄较常规逆时针翻转180度,改变了针尖斜面与血管壁的关系,即针尖斜面朝向血管下壁,药物流向发生根本改变,相对远离或避开了对体表敏感神经末梢的刺激,能有效避免药物刺激痛或发射痛的发生。现根据液体流变学,传统的针柄右侧固定,由于针梗及针尖斜背面的阻挡,往往使血流形成旋涡,通过针尖斜面的血流速度减慢,造成药液不易被及时冲散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壁的血药浓度增大,使药液对血管壁的刺激增加,形成疼痛;而针柄翻转180度固定时,针梗阻挡血流形成的旋涡在针尖斜面的背后,针頭内流出药液可以很快被血流冲散稀释,单位时间内接触血管的血药浓度相对较小,不易造成血管疼痛。在排除其他原因外,采用针头斜面调整后固定法,有效地减轻了患者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疼痛。
静脉输液是护士在临床工作中所进行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操作,是常见的治疗手段之一。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我们应用的本护理干预方法较常规固定针柄法有增加液体的滴速、不易刺破血臂、减轻疼痛、操作简单、护理人员容易掌握、患者容易接受等优点。有效减轻了静脉滴注氯化钾和门冬氨酸钾镁溶液时所致的局部疼痛,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
[2] 林岩龄.翻转针柄法减轻甘露醇所致疼痛的效果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1):30~30
[3] 汪敏.抬高穿刺部位预防补钾致痛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21):34
[4] 洪晓珍.静脉输液针柄左侧固定法的应用[J].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1):102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