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通信信号系统展望

来源 :控制与信息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是一种新型轨道交通工具,其信号系统分为中央控制系统、分区控制系统和车载控制系统3级。文章介绍了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信号系统在车载和分区控制子系统方面的新功能和实现关键点,分析了在中央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层面如何对既有产品进行选用和改进,最后展望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应用前景。在现有技术支持下,可以开展其通信信号系统的设计研发和实验室验证。
其他文献
摘要:碳化钨材料具有高硬度、高熔点等特性,被作为硬质相广泛用于激光熔覆表面强化,能够大幅提升表面耐磨、耐腐蚀性能。碳化钨在提升激光熔覆层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气孔、裂纹、碳化钨颗粒不均等工艺问题,围绕碳化钨材料激光熔覆过程热历程与微观组织演化、熔池对流与元素扩散、碳化钨分解与热损伤、热应力与缺陷抑制,以及碳化钨涂层磨损机理等关键问题,国内外开展了诸多研究,对此进行全面阐述。在此基础上,指出碳化钨材料
在自主近距空中加油过程中,无人机通常利用机间数据链进行导航数据共享,解算获得高精度的相对导航信息。机间数据链受扰中断时,在常规相对导航策略失效的情况下,无人机通过搭载的态势感知传感器对未知环境进行探索。针对受油机与非合作目标加油机间中远距离相对导航问题,提出了一种测距测角信息下的相对状态估计算法。考虑到测距测角信息下算法的强非线性,在迭代扩展Kalman滤波(Iterative Extended Kalman Filter, IEKF)的基础上,利用信赖域狗腿(DG)优化算法,提出了一种DG-IEKF算法
在游泳运动姿态测量中,由于水对各种信号的吸收以及折射问题,依赖外部信息的传感器不能准确提供信息,而惯性技术由于不依赖外部信息,适合应用于游泳运动姿态测量领域。惯性姿态测量需要初始对准技术提供初值,从而计算得到游泳运动过程中的姿态。而游泳运动员起跳时间不确定,传统的初始对准算法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得到一个较高精度的结果。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采用Mahony算法进行快速对准的方法,使用MEMS九轴惯性测量
电弧增材制造(WAAM)技术兼具生产效率高和成本低的特点,但为保证其生产的零部件的综合性能,往往需要进行后续的热处理。文中采用WAAM技术制备了TC4试样,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拉伸试验机及硬度仪研究了冷却速度(950℃/2 h/WC水冷、950℃/2 h/AC空冷、950℃/2 h/FC炉冷)对TC4组织与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WC、AC及FC冷却方式下TC4试样的组织均由初生α相和β相组成,其中WC冷却方式得到的β相较多;TC4试样的组织由下至上均呈现逐渐粗化的倾向;随着冷却速度
针对AZ80镁合金CMT熔丝增材制造工艺,开展不同熔积电流对镁合金直壁试样成形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CMT熔丝增材熔积速度为10 mm/s时,熔积电流在85~125 A范围内可获得成形良好的单道镁合金直壁试样,稳定成形直壁高度比起弧、熄弧位置略高,高度偏差控制在2.6 mm以内;随着熔积电流从85 A增至125 A,熔积层层间层高从2.39 mm减小到2.16 mm,而熔积层层宽则从8.61 mm增至14.23 mm;熔积电流过大或过小均会影响直壁试样的表面粗糙度,熔积电流为105 A时表面粗糙度
TC4钛合金筒形件室温弯曲成型后内应力大、回弹严重,难以达到工件要求的尺寸精度。采用热校形的方法可以消除工件内部残余应力,提高尺寸精度,热校形温度、保温时间和工件初始残余应力是影响热校形精度的重要工艺参数。通过建立筒形件热校形的顺序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分析了校形工艺参数对工件校形后残余应力和尺寸精度的影响,得出了筒形件热校形的合理工艺参数:加热至650℃、保温0.5h。
共用光源的三轴一体光纤陀螺组件装配后,三轴光路探测器接收的光功率会存在差异,若差异较大导致注入电流超过规定值,则认为装配失败。针对当前缺乏有效的手段确保其装配合格率,根据光源光功率与注入电流的关系、现有光学器件的技术水平,建立了光路损耗不等式约束条件,给出了产品调试成功与否的区域。在装配过程中,引入了全光路检测设备进行光路参数检测,可提早发现并解决光路损耗异常的部件。实验表明,通过事先建立不等式约束条件,三轴一体产品的合格率由75%提高到98%,常温下零偏稳定性优于0.005(°)/h(100s, 1σ)
针对轴流转桨机组导叶套筒密封漏水的缺陷,全面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危害,重点从水轮机导水机构进行排查,找出了导叶套筒铜瓦由于设计选型不当的根本原因,并提出导叶套筒漏水改造的可靠思路和方法。使用“新旧交替”的方法更换设备,节约了生产成本,取得良好效果,为同类型机组提供参考。
电机驱动系统高压直流端电磁干扰(EMI)抑制是电动汽车电磁兼容设计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行业内针对该端口的EMI抑制通常采用基于经验试错法,缺乏一套精确的系统级EMI仿真预测模型进行定量的电磁兼容风险评估。文章研究了电机驱动系统EMI传导干扰路径,提出了一种基于矢量匹配法的电机高频等效电路建模方法和一种基于时域提取法的系统等效干扰源建模方法,并建立了电机驱动系统传导干扰高频电路模型。基于一台实际乘用车电驱系统进行仿真实验,结果显示,在150 kHz~10 MHz频率范围内,预测结果与实际结果的误差小于6 d
文章主要研究退役动力电池模块的状态评估及分选,从而实现高兼容性的系统重组,采用多分支共直流母线技术,将系统分割成多个独立小单元,规避了梯次电池一致性差对其他单元的影响,实现了不同厂家、不同批次、不同型号电池柔性接入技术,提高了退役动力电池模块重组的可用率,填补了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产业核心装备空白,推动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实现规模化应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