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故事要从一座城市说起,从一本叫《韵味杭州》的书说起。作为G20杭州峰会唯一官方指定用书,在历时4个多月的创作中,它经历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历程。这绝不是一份简单的会议资料,而是引导各国嘉宾走进杭州的一把“金钥匙”,走遍杭州的一枚“指南针”。
2016年9月4日,阿根廷总统夫人阿瓦达与随行人员一行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探访西湖龙井的千年文化与手工制茶工艺的传承;欧洲理事会主席夫人玛乌格热塔一行慕名来到江南药王胡庆余堂观看老药工手工泛丸、切片等中药传统技能展示。据统计,8月30日至9月6日期间,除了餐饮和购物,外国来宾所到杭州之处,几乎都是《韵味杭州》中推荐的入选点和体验线路。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2016年2月,春节过后不久,距G20杭州峰会开幕还有7个月时间,杭州各界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峰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而此时,峰会筹备办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由市委办公厅、市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拟编印一本书,赠送给每一位与会元首、代表和媒体,充分呈现杭州“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具体的编撰工作落在了杭州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和《杭州》杂志社身上。接到任务后,杂志社总编辑林乃炼心里有点没底,他坦言:“我们的采编团队有着不错的写作功底,对杭州情况也足够熟悉,但还没写过这样一本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的书。它不是一份城市地图,也不是一本旅游攻略,而是一本让外国来宾了解杭州历史、社会、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城市指南。”
虽然困难重重,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书的筹备工作随即展开。市委办公厅、市发展研究中心邀请相关部门及专家召开了两次策划会,确定了书的总体定位和基本思路,并搭建了《韵味杭州》书籍的组织架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相关市领导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市委办公厅、市发展研究中心、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旅委、市外办、市文广新局、市园文局、市民宗局等作为成员单位。
2016年3月1日,《韵味杭州》图书编辑工作筹备会议召开,众多文化学者、出版社和媒体行业资深人士到场,探讨如何做好这本书。但在听完市峰会筹备办领导对《韵味杭州》的总体要求后,许多人开始摇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是时间太紧,距离G20峰会召开只有半年的时间,要完成文字撰写、排版设计、校对修改、印刷装帧、出版审核;二是要求很高,这本作为国礼的图书,代表了中国和杭州的形象,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三是要有审美趣味,文字要求高度凝练,图片必须优中选精,还要符合江南气质,展示杭州韵味。
虽然任务艰巨,但这本书,大家还是一致认为一定要做,而且要做成精品。会后,立即启动《韵味杭州》出版方案起草、入选点公开征集等前期工作。
“我们联合了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多家媒体,并通过‘杭州体验’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近1000个入选点。通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选出了120余个入选点,并逐个上门考察走访,了解情况。同时,联合杭州市外宣办、市旅委等部门共同推荐产生了14条主题体验线路。”杭州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宣传推广室主任程二苹介绍。
“杭州不缺好故事,
但要让外国人能看懂”
《韵味杭州》从湖山胜景、悠久历史、村镇街区、宗教文化、工美文艺、丝茶美食、养生健身、学校教育、创新创业、社会服务10个篇章,对杭州进行了全面的描绘。第一稿出来后,总撰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增节和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副会长潘虹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主要是语言的国际化表达和内容的国际化衔接。比如在‘径山寺’的介绍中,加入了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在‘抱朴道院’的介绍中,加入了对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的启发等内容。”
每一个入选点只有100-150字的介绍,要把情况说得全面而准确,又不能像百度那样干巴巴。真正动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那么容易。一稿、二稿、三稿……文字内容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每一处历史典故我们都核实了出处。”编辑组成员说。为了核实保俶塔的建造由来,成员请教了杭州文史研究专家邹身城,经他详细解说,最后确定保俶塔是由吴越国王钱弘俶(钱镠的孙子)所建。再如吴越文化(钱王祠)的介绍中,原文有这样一句:“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定都临安(今杭州)。”在审稿的过程有人提出质疑,当即打电话给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最后确定钱镠定都“西府”而不是“临安”。“因为出版前后有几个月时间,有些入选点的数据甚至到了定稿前的最后一刻,还再一次进行核实与更新。”
书中还穿插了“苏白两‘市长’”“白蛇传”“司徒雷登”等8个杭州故事。杭州不缺好故事,但要让外国人能看懂中国故事,语言不能太花俏也不能太直白。编辑组邀请了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创作总监、旅意作家高梁对故事进行修改。
2016年6月,《韵味杭州》文字定稿完成,这已经是第七稿了。
“用设计的语言讲好杭州故事”
另一条线,是《韵味杭州》的创意设计,负责这一块的主要是北京东道品牌创意集团。
确定之初,东道所有人员都感到非常振奋:“2014年,东道承担了APEC北京峰会的形象设计工作,这次中标G20峰会用品形象设计和《韵味杭州》图书排版设计工作,这是东道莫大的荣幸。”但惊喜之余,更感到了身上肩负的重任。
“杭州城标就是由东道完成初创设计的,所以对杭州的气质底蕴,我们有一定的把握。要用设计的语言,来讲好杭州故事。”东道品牌创意集团设计总监车世龙说。
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车世龙带着设计团队来到杭州,从书的版式、字体选择、图文的布局,到封面设计,与杭州的文字编辑团队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讨论。“一开始,我们的设计过于国际化,缺失了杭州那种独特的江南韵味。”车世龙说。
曹增节、高梁、潘虹三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专家,对杭州有很深的感情,帮助设计人员理解杭州的特质和细节。有一天,大家正讨论到整本书的主色调,高梁指着水雾氤氲的湖面说:“看,这就是杭州的颜色。我在罗马时,每次看到这种颜色,都会想起杭州。”这种“天青色等烟雨”的感觉与杭州城标、G20标志相近,视觉上清新淡雅,也符合杭州的自然气息。 “为了符合杭州南宋古都的感觉,我推荐封面上的标题‘韵味杭州’用具有装饰感和艺术性的老宋体。”曹增节说。
“在书的开本上,我们也做了许多考虑。它是一本城市指南,必须携带方便,最后选择了轻便的32开本。封面上保俶塔和断桥剪影是由设计师手绘,与右上角的G20标志相呼应。”车世龙说。经过反复讨论,设计灵感跃然纸上。执行主编林乃炼说:“那段日子,文字和设计团队经常加班到凌晨四五点,常常是几个人轮着干。”
如今,翻开《韵味杭州》书页,如同画卷般展开,不仅有高清精美的图片,还有中国水墨淡彩神韵的现代插画。每一篇章开篇配有手绘的入选点总览图,可以方便地了解入选点的方位。古典的线装装订再配上别致的裸露书脊,既怀旧又现代。
“这座城市总是让人惊喜”
十年前,车世龙来过一次杭州,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轨迹了解的只有皮毛。他自己也没想到,为了《韵味杭州》的设计工作,他几乎把原本可能一辈子都游不完的杭州都游尽了。“现在,我也算是半个杭州人,关于杭州的我都能说上几句。”
2016年7月,《韵味杭州》样书定稿,距离约定的出版时间只有一个多月。而此间,“京杭联合大作战”每天都在激烈地进行中。为了让图片能更准确地反映入选点的情况,第一眼捕获读者的眼球,从上万张照片中选了又选,换了又换。有时为了一张照片,甚至发动全市力量去寻找。所有入选点介绍,都和相关的单位一一核实,做到真实准确。样书提交杭州市领导审阅和相关部门审核之后,根据各方面反馈意见,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修改。
“一个多月时间,都在反复地校对和修改,从黑稿到彩稿、到样书,校对了近20遍。每一个词意的表达、每一个标点的应用、每一张图片的呈现,都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杭州》杂志社副编审张凌鸿说。每个文字编辑和设计人员都绷紧了神经,一个地方的改动,可能就引发一个新的错误。“甚至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杭州的文字编辑一边校对,在北京的设计人员一边修改,大家通过微信沟通。”
“英文版《韵味杭州》由外文出版社组织中美两方团队进行翻译,稿件提请外交部把关后,外交部有关人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韵味杭州》执行主编、市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处处长项辉说。在正式出版前,编辑组特意赶到了北京,蹲点在印刷厂做最后印刷前的确认。
20天后,当拿到第一批500本《韵味杭州》时,大家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关于这本书,所有参与人员自始至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韵味杭州》能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车世龙说,他期待在未来,能与杭州有更多的合作,这座城市让他惊喜。关于《韵味杭州》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关于杭州的故事,仍未完待续……
2016年9月4日,阿根廷总统夫人阿瓦达与随行人员一行来到中国茶叶博物馆,探访西湖龙井的千年文化与手工制茶工艺的传承;欧洲理事会主席夫人玛乌格热塔一行慕名来到江南药王胡庆余堂观看老药工手工泛丸、切片等中药传统技能展示。据统计,8月30日至9月6日期间,除了餐饮和购物,外国来宾所到杭州之处,几乎都是《韵味杭州》中推荐的入选点和体验线路。
“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
2016年2月,春节过后不久,距G20杭州峰会开幕还有7个月时间,杭州各界都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峰会的各项筹备工作。而此时,峰会筹备办根据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由市委办公厅、市发展研究中心牵头,拟编印一本书,赠送给每一位与会元首、代表和媒体,充分呈现杭州“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
具体的编撰工作落在了杭州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和《杭州》杂志社身上。接到任务后,杂志社总编辑林乃炼心里有点没底,他坦言:“我们的采编团队有着不错的写作功底,对杭州情况也足够熟悉,但还没写过这样一本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的书。它不是一份城市地图,也不是一本旅游攻略,而是一本让外国来宾了解杭州历史、社会、自然、人文等各方面的城市指南。”
虽然困难重重,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书的筹备工作随即展开。市委办公厅、市发展研究中心邀请相关部门及专家召开了两次策划会,确定了书的总体定位和基本思路,并搭建了《韵味杭州》书籍的组织架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编委会主任,相关市领导担任编委会副主任;市委办公厅、市发展研究中心、市委宣传部、市委外宣办、市旅委、市外办、市文广新局、市园文局、市民宗局等作为成员单位。
2016年3月1日,《韵味杭州》图书编辑工作筹备会议召开,众多文化学者、出版社和媒体行业资深人士到场,探讨如何做好这本书。但在听完市峰会筹备办领导对《韵味杭州》的总体要求后,许多人开始摇头:“这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一是时间太紧,距离G20峰会召开只有半年的时间,要完成文字撰写、排版设计、校对修改、印刷装帧、出版审核;二是要求很高,这本作为国礼的图书,代表了中国和杭州的形象,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三是要有审美趣味,文字要求高度凝练,图片必须优中选精,还要符合江南气质,展示杭州韵味。
虽然任务艰巨,但这本书,大家还是一致认为一定要做,而且要做成精品。会后,立即启动《韵味杭州》出版方案起草、入选点公开征集等前期工作。
“我们联合了杭州日报、都市快报等多家媒体,并通过‘杭州体验’微信公众号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了近1000个入选点。通过公众投票和专家评审,最终选出了120余个入选点,并逐个上门考察走访,了解情况。同时,联合杭州市外宣办、市旅委等部门共同推荐产生了14条主题体验线路。”杭州市社会治理研究与评价中心宣传推广室主任程二苹介绍。
“杭州不缺好故事,
但要让外国人能看懂”
《韵味杭州》从湖山胜景、悠久历史、村镇街区、宗教文化、工美文艺、丝茶美食、养生健身、学校教育、创新创业、社会服务10个篇章,对杭州进行了全面的描绘。第一稿出来后,总撰稿、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曹增节和杭州传媒品牌促进会副会长潘虹提出了许多修改意见:“主要是语言的国际化表达和内容的国际化衔接。比如在‘径山寺’的介绍中,加入了对日本茶道的影响;在‘抱朴道院’的介绍中,加入了对诺贝尔获奖者屠呦呦的启发等内容。”
每一个入选点只有100-150字的介绍,要把情况说得全面而准确,又不能像百度那样干巴巴。真正动手的时候,才发现并不那么容易。一稿、二稿、三稿……文字内容写了又改,改了又写。
“每一处历史典故我们都核实了出处。”编辑组成员说。为了核实保俶塔的建造由来,成员请教了杭州文史研究专家邹身城,经他详细解说,最后确定保俶塔是由吴越国王钱弘俶(钱镠的孙子)所建。再如吴越文化(钱王祠)的介绍中,原文有这样一句:“公元923年(后梁龙德三年),钱镠被封为吴越国王,定都临安(今杭州)。”在审稿的过程有人提出质疑,当即打电话给杭州古都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正秋,最后确定钱镠定都“西府”而不是“临安”。“因为出版前后有几个月时间,有些入选点的数据甚至到了定稿前的最后一刻,还再一次进行核实与更新。”
书中还穿插了“苏白两‘市长’”“白蛇传”“司徒雷登”等8个杭州故事。杭州不缺好故事,但要让外国人能看懂中国故事,语言不能太花俏也不能太直白。编辑组邀请了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创作总监、旅意作家高梁对故事进行修改。
2016年6月,《韵味杭州》文字定稿完成,这已经是第七稿了。
“用设计的语言讲好杭州故事”
另一条线,是《韵味杭州》的创意设计,负责这一块的主要是北京东道品牌创意集团。
确定之初,东道所有人员都感到非常振奋:“2014年,东道承担了APEC北京峰会的形象设计工作,这次中标G20峰会用品形象设计和《韵味杭州》图书排版设计工作,这是东道莫大的荣幸。”但惊喜之余,更感到了身上肩负的重任。
“杭州城标就是由东道完成初创设计的,所以对杭州的气质底蕴,我们有一定的把握。要用设计的语言,来讲好杭州故事。”东道品牌创意集团设计总监车世龙说。
为了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车世龙带着设计团队来到杭州,从书的版式、字体选择、图文的布局,到封面设计,与杭州的文字编辑团队进行了反反复复的讨论。“一开始,我们的设计过于国际化,缺失了杭州那种独特的江南韵味。”车世龙说。
曹增节、高梁、潘虹三位生于斯、长于斯的专家,对杭州有很深的感情,帮助设计人员理解杭州的特质和细节。有一天,大家正讨论到整本书的主色调,高梁指着水雾氤氲的湖面说:“看,这就是杭州的颜色。我在罗马时,每次看到这种颜色,都会想起杭州。”这种“天青色等烟雨”的感觉与杭州城标、G20标志相近,视觉上清新淡雅,也符合杭州的自然气息。 “为了符合杭州南宋古都的感觉,我推荐封面上的标题‘韵味杭州’用具有装饰感和艺术性的老宋体。”曹增节说。
“在书的开本上,我们也做了许多考虑。它是一本城市指南,必须携带方便,最后选择了轻便的32开本。封面上保俶塔和断桥剪影是由设计师手绘,与右上角的G20标志相呼应。”车世龙说。经过反复讨论,设计灵感跃然纸上。执行主编林乃炼说:“那段日子,文字和设计团队经常加班到凌晨四五点,常常是几个人轮着干。”
如今,翻开《韵味杭州》书页,如同画卷般展开,不仅有高清精美的图片,还有中国水墨淡彩神韵的现代插画。每一篇章开篇配有手绘的入选点总览图,可以方便地了解入选点的方位。古典的线装装订再配上别致的裸露书脊,既怀旧又现代。
“这座城市总是让人惊喜”
十年前,车世龙来过一次杭州,对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轨迹了解的只有皮毛。他自己也没想到,为了《韵味杭州》的设计工作,他几乎把原本可能一辈子都游不完的杭州都游尽了。“现在,我也算是半个杭州人,关于杭州的我都能说上几句。”
2016年7月,《韵味杭州》样书定稿,距离约定的出版时间只有一个多月。而此间,“京杭联合大作战”每天都在激烈地进行中。为了让图片能更准确地反映入选点的情况,第一眼捕获读者的眼球,从上万张照片中选了又选,换了又换。有时为了一张照片,甚至发动全市力量去寻找。所有入选点介绍,都和相关的单位一一核实,做到真实准确。样书提交杭州市领导审阅和相关部门审核之后,根据各方面反馈意见,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修改。
“一个多月时间,都在反复地校对和修改,从黑稿到彩稿、到样书,校对了近20遍。每一个词意的表达、每一个标点的应用、每一张图片的呈现,都做到精益求精,力求完美。”《杭州》杂志社副编审张凌鸿说。每个文字编辑和设计人员都绷紧了神经,一个地方的改动,可能就引发一个新的错误。“甚至经常加班到凌晨三四点,杭州的文字编辑一边校对,在北京的设计人员一边修改,大家通过微信沟通。”
“英文版《韵味杭州》由外文出版社组织中美两方团队进行翻译,稿件提请外交部把关后,外交部有关人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韵味杭州》执行主编、市发展研究中心文化建设处处长项辉说。在正式出版前,编辑组特意赶到了北京,蹲点在印刷厂做最后印刷前的确认。
20天后,当拿到第一批500本《韵味杭州》时,大家才长长舒了一口气。关于这本书,所有参与人员自始至终坚持“精益求精”的原则,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韵味杭州》能完美地呈现于世人面前,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
车世龙说,他期待在未来,能与杭州有更多的合作,这座城市让他惊喜。关于《韵味杭州》的故事告一段落了,但关于杭州的故事,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