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定位准确,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以行业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协调功能和服务职能,以培养学生的生产、服务、管理中的实际应用能力为核心,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的发展道路。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科学定位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对高职教育来说,正确定位是为了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人才,因此,就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方向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人才培育模式,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突出“以能力为中心”和“应用”为主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
教学实施,高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定教学计划;依据岗位描述、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
办学层次,应在大学专科层次。因为当前就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岗位——以学术型和工程应用人才为代表的尖端创新人才与设计规划人才的需求是少量的,大量的岗位需求是“蓝领”或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面对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合作对象,实施产学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和经济实体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专业要求,有行业代表性。学生在这样的企业中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基本满足本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容量。作为校外产学结合的基地,应具备一定的具备条件,这其中包括技术指导人员和足够的场所。企业对本专业学生有需求,对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具有积极性。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对象包括高职学生和在职职工。对高职学生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通过院内的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及企业内的岗位综合实践,完成其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在职职工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选拔生产一线技艺熟练的操作工人,到学校进行理论提高或技术培训,以提高其面向新技术、新设备的应对能力。
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高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都必须结合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岗位针对性,又要兼顾超前性;课程开发包括教学计划编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建设的规划实施等。
教学目标与质量监控,根据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专家依据协调统一、循序渐进的原则,划定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并确定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并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培养地点,进行教学开发与实施:同时双方制定学生在不同培养阶段的能力标准,并由企业专家小组以此标准对学生教学质量评估。
师资培养,这里的师资包括学院的专职教师、企业提供的兼职教师和学生实训的指导教师。校企双方要共同完成教师的培养、提高任务。学院要完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提高,而企业要给教师一定的职业实践经历并完成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资源共享与技术合作,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主要由院方筹集,企业可提供信息服务和部分实训设备、资金:院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校企双方要制定技术合作计划,共同分析市场,探讨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站在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发达国家产学合作教育成功的经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与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职业人才,并对现时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颇多微词,同时明知产学合作教育是提高其职业素质最有效的方式,却不愿意主动承担合作教育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从职业、劳动准入,企业承担职业培训责任,社会投资教育的税制优惠等各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领导机构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以及校企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和体现双方的利益:办事机构由系内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熟悉基地业务,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复杂事件。
建立相应的适合校企双方情况的基地管理制度,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
建立适合共建实训基地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把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共建实训基地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定期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整改,不断深入。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手段
产学合作教育可以依据学院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模式:
突出办学特色。学院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与社会办学,形成依托产业和区域经济办学、产学紧密结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学院加强与各行各业、各个区域的联系,双向参与,产学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既可解决高职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建立合作实体。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实体,包括各种体制或办学形式的院系、科研院所、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既可以引进行业职业标准,编制教学培养计划,增强科研能力,企业又能参与教学具体环节,监控教学与实习过程,实时提出教改意见,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又能培养队伍梯队,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成本。
成立专门机构。充分利用学院优质资源,调用精兵强将,成立产学合作中心。 与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体,加强产学合作,针对市场行情,强化实践环节,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企业与学校的平台,铺设企业与学生互动的通道,全方位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强调专家指导。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专业设置恰当,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各环节搭配合理。
创新合作模式。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模式:校办产业模式,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结合模式;企业办学模式,指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的学校划规企业管理的产学结合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合作的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分享办学效益。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思考
为了培养外向型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才,要积极探索培养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新路子。
以法律为依据规定办学要求,高职产学合作教育除认真贯彻实施职教法外,还应对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及定义,并积极争取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对其办学条件与水平、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师职称、学生学位和企业应承担的实训职责等予以明文规定或进行协调,以确保合作办学顺利开展。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调整专业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针对我国对外开放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以能力为本位建立课程体系,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紧密相连,坚持以职业对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际需要为标准进行教学与培训,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适应我国新经济发展及社会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克服“满堂灌”和“手把手”的现象,采用启发引导式教育方法,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用实际案例、配以图文教具和应用教学媒体等,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训教学中推行“引导文教学法”,并提倡和推广“小组工作法”和“项目工作法”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企业为后盾加强产学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开发与应用的结合,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如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进行招生,或为企业委托培养,为企业员工培训、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提供服务;并积极争取企业资助,以解决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以科研为动力促进知识更新,高职产学合作教育应与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协作共建专项实验室,积极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与开发等社会服务活动,在科技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并将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的新技术充实到实践训练中,提高实训教学的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
以示范性建设为载体加大实训投入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以高等技术学院示范性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学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建的汽车检测实训中心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江西地区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与江西省职能鉴定所的教学、科研、实训和培训等仪器设备,加大实训设施的投入,并加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教学实践提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
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应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学院的实际相结合,优势互补;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如派教师赴国外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学、科研与管理水平,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又如从普通高校高考第一本科分数线上招生,以保证生源质量和提高教学起点,逐步改变高等技术教育入学分数低、学生成绩差的现象。
产学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发挥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模式。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科学定位
定位问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方向,对高职教育来说,正确定位是为了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以就业需求为导向,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人才,因此,就现代高职教育的定位、方向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定位、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
人才培育模式,高职教育属于“能力为本”的教育。它是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同时,高职教育肩负着不断更新,提升一线劳动者素质的任务。为此,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应突出“以能力为中心”和“应用”为主旨,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学生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继续教育有基础,发展有空间的位置上。
教学实施,高职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某种生产技能培训和管理的教育。它以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定教学计划;依据岗位描述、职业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而组织理论和实践教学;着眼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选择、补充、更新教学内容与构建课程结构,体现职业能力要求而形成课程体系。
办学层次,应在大学专科层次。因为当前就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所提供的就业岗位中,传统意义上的“白领”岗位——以学术型和工程应用人才为代表的尖端创新人才与设计规划人才的需求是少量的,大量的岗位需求是“蓝领”或介于“白领”与“蓝领”之间的“灰领”。面对我国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理智地确立在专科层次,走实用型的路子,培养应用型人才。
合作对象,实施产学合作的企业、科研院所和经济实体应具备以下条件:符合专业要求,有行业代表性。学生在这样的企业中经过实际训练,才能基本满足本行业职业岗位群的要求。有一定的实践教学容量。作为校外产学结合的基地,应具备一定的具备条件,这其中包括技术指导人员和足够的场所。企业对本专业学生有需求,对开展产学合作教育具有积极性。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内容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对象包括高职学生和在职职工。对高职学生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通过院内的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及企业内的岗位综合实践,完成其技术应用与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在职职工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式,选拔生产一线技艺熟练的操作工人,到学校进行理论提高或技术培训,以提高其面向新技术、新设备的应对能力。
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高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都必须结合地方和行业的发展规划,既要考虑岗位针对性,又要兼顾超前性;课程开发包括教学计划编制、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建设的规划实施等。
教学目标与质量监控,根据总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双方专家依据协调统一、循序渐进的原则,划定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并确定不同阶段培养目标,并确定不同阶段的不同培养地点,进行教学开发与实施:同时双方制定学生在不同培养阶段的能力标准,并由企业专家小组以此标准对学生教学质量评估。
师资培养,这里的师资包括学院的专职教师、企业提供的兼职教师和学生实训的指导教师。校企双方要共同完成教师的培养、提高任务。学院要完成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与提高,而企业要给教师一定的职业实践经历并完成对教师实践技能的提高。
资源共享与技术合作,院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资金主要由院方筹集,企业可提供信息服务和部分实训设备、资金:院外实践教学基地主要是企业的生产车间。校企双方要制定技术合作计划,共同分析市场,探讨市场走向,共同研究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站在行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是发达国家产学合作教育成功的经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是,一方面社会与企业急需大量高素质职业人才,并对现时各类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颇多微词,同时明知产学合作教育是提高其职业素质最有效的方式,却不愿意主动承担合作教育的责任。因此,我们必须从职业、劳动准入,企业承担职业培训责任,社会投资教育的税制优惠等各方面建立健全完善的保障机制。
建立校企合作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领导机构由学校领导、企业负责人以及校企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很好地协调和体现双方的利益:办事机构由系内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熟悉基地业务,能够及时处理各种复杂事件。
建立相应的适合校企双方情况的基地管理制度,为保障校企合作教育的顺利实施,校企双方应研究出台下列文件:《联合办学协议》、《联合办学五年规划》、《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计划》、《“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联合办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校企联合科研开发管理办法》等。
建立适合共建实训基地实际的评估指标体系,把能否满足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要求和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共建实训基地成功与否的首要条件,定期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及时整改,不断深入。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模式手段
产学合作教育可以依据学院和企业的具体情况,采取以下模式:
突出办学特色。学院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与社会办学,形成依托产业和区域经济办学、产学紧密结合、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特色,培养适销对路的专业人才。学院加强与各行各业、各个区域的联系,双向参与,产学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既可解决高职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的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就业问题。
建立合作实体。学院与行业企业建立产学合作实体,包括各种体制或办学形式的院系、科研院所、实习实训基地。学院既可以引进行业职业标准,编制教学培养计划,增强科研能力,企业又能参与教学具体环节,监控教学与实习过程,实时提出教改意见,既能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能力,又能培养队伍梯队,缩短培养周期,减少培养成本。
成立专门机构。充分利用学院优质资源,调用精兵强将,成立产学合作中心。 与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联合体,加强产学合作,针对市场行情,强化实践环节,完善服务体系,搭建企业与学校的平台,铺设企业与学生互动的通道,全方位为学生和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强调专家指导。成立由企业,行业专家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各方面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专业设置恰当,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各环节搭配合理。
创新合作模式。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模式:校办产业模式,即学校利用校办产业实现产学结合模式;企业办学模式,指企业自主办学或政府将原有的学校划规企业管理的产学结合模式;校企股份合作模式,指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学校和企业以股份制形式合作的模式。企业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注入股份。企业以主人身份直接参与办学全过程,分享办学效益。
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对策思考
为了培养外向型技术创新与应用人才,要积极探索培养高职产学合作教育的新路子。
以法律为依据规定办学要求,高职产学合作教育除认真贯彻实施职教法外,还应对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定位及定义,并积极争取政府及学校主管部门的支持,对其办学条件与水平、教学质量与效益、教师职称、学生学位和企业应承担的实训职责等予以明文规定或进行协调,以确保合作办学顺利开展。
以市场为导向设置调整专业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针对我国对外开放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或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整专业。
以能力为本位建立课程体系,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将职业分析与课程开发紧密相连,坚持以职业对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实际需要为标准进行教学与培训,使学生具有基础理论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以适应我国新经济发展及社会需要。
以学生为主体改革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克服“满堂灌”和“手把手”的现象,采用启发引导式教育方法,讲解与提问相结合,用实际案例、配以图文教具和应用教学媒体等,充分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实训教学中推行“引导文教学法”,并提倡和推广“小组工作法”和“项目工作法”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以企业为后盾加强产学合作,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学与生产的结合、开发与应用的结合,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多渠道、多模式、多机制地开展产学合作办学,如根据企业实际需求设置专业进行招生,或为企业委托培养,为企业员工培训、技术革新、产品开发等提供服务;并积极争取企业资助,以解决教育资金短缺、实践环节薄弱及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
以科研为动力促进知识更新,高职产学合作教育应与产业部门和科研单位协作共建专项实验室,积极开展应用项目研究、科研成果推广、生产技术服务、科技咨询与开发等社会服务活动,在科技工作和社会服务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并将科研、科技开发、生产实践和工程项目中的新技术充实到实践训练中,提高实训教学的技术水平,增强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
以示范性建设为载体加大实训投入高职产学合作教育要以高等技术学院示范性建设为载体,充分利用学院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共建的汽车检测实训中心与英国皇家物流与运输协会江西地区物流职业资格考试认证中心与江西省职能鉴定所的教学、科研、实训和培训等仪器设备,加大实训设施的投入,并加强实训基地的软硬件建设,为学生教学实践提供先进的设备与技术。
以中外合作办学为契机提高办学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应将国外的先进经验与学院的实际相结合,优势互补;并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合作,资源共享。如派教师赴国外进修或培训,提高教学、科研与管理水平,以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又如从普通高校高考第一本科分数线上招生,以保证生源质量和提高教学起点,逐步改变高等技术教育入学分数低、学生成绩差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