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信息公开制度构建之初探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fj4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民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一项重要权利。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为了保持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需要国企发挥主导作用。因此,国企在中国GDP份额中占有极大的比重。然而目前国企全民所有的性质面临“全民没有”的尴尬局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国企缺少公民的监督,从公民知情权的角度来分析国企信息公开制度。
  关键词:国企;信息公开;知情权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3-0010-02
  一、公民知情权的概念考察
  公民知情权,即指公民对于国家的重要决策、政府的公共事务以及社会上当前发生的与普遍公民权利和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件,有了解和知悉的权利。
  有关知情权观念的形成,有的学者认为可以追溯到美国立宪会议时期,当时宾州代表詹姆斯·威尔逊在会上提出“国民有权知道其代理人正在做或已经做的事,对此绝不可任由秘密进行议事程序的立法机关随意妄为”[1]。至于这一名词,则于1945年由美国记者肯特·库伯首先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公民有权知道他应该知道的事情,国家应最大限度地确认和保障公民知悉、获取信息、尤其是政务信息的权利[2]。美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知情权运动,则将知情权这一观念推向国际。自1945年德国基本法首先肯定知情权的宪法地位后,欧美以及日本等国家相继在其本国宪法或法律中对其予以认可。
  知情权的范围广泛,涉及领域众多,证券法、消费者保护法等法律均有知情权的规定,只是称谓略有不同,但这些知情权和本文所要探讨的公民知情权存在较大的差异。首先,从牵涉的利益性质来看,以上所要求的知情都是和相关人的私益直接关联,公民知情权则并非如此,特别在公民参与议政,参加社会管理的过程中的知情权,可能和相关人的利益并非直接关联,往往是公民出于对社会的关注,对政治事务的参与,其考虑更多的是公益。其次,就权利的法律根据而言,以上提及的知情权可在民商法中找到直接的依据,公民知情权则并非某一部门法所能穷尽,而必须归结到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至于公民知情权的宪法依据,有的国家直接有规定,可以直接引用,有的国家则要借助宪法的解释理论才能引证,德国属于前者,中国则属于后者。中国宪法第41条规定了公民批评、建议、控告、检举等权利。而这些权利的隐含之义就包括知情权。没有知情权,这些权利不可能顺利行使。当然,公民知情权也可在行政法等公法上找到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就是公民知情权的直接体现。
  二、信息公开与公民知情权
  信息公开是指政府或各组织机构向公众公开其所掌握的信息,使公众可基于任何正当的理由和采用尽可能简便的方法获得上述信息。自瑞典1776年《出版自由法》赋予报社转载公文的权利设立公文公开制度至1966年美国制定《信息公开法》,信息公开制度才逐渐成为潮流,成为各国政府的法律义务。中国政府顺应形势也于2007年颁布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那么信息公开和公民知情权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公民知情权是宪法意义上的权利概念,有其特定内涵。公民知情权反映的是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权利。公民对于任何有可能对自己的权益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都有权全面知悉、了解,而这方面的信息却往往被政府所垄断,“据测算,政府部门掌握着全社会信息资源的80%以上”[3]。 因此,为了该权利的实现,政府有义务保证该信息获取渠道的通畅与获取方式的便利。信息获取的手段中,一种是信息公开手段,公民被动的得知或者主动的汲取;一种是公民主动的提出,政府保障信息的提供。前一种是目前的趋势,后一种在中国法律上也有体现,《档案法》就规定公民持有效证件可以利用已开放的档案。现代社会信息量庞大,个体也往往只关心和自己相关的信息,这使大量公共信息游离于公众视线之外而得不到应有的关注。信息公开可使这些信息重回公众的视野。另有学者提出知情权是一种带有请求权性质的权利,它在正常情况下是依靠其义务方自觉履行其义务而实现的,但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当义务方不履行其义务时,权利主体可以通过请求该义务人履行自己的义务来获得相应的救济[4]。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信息公开是公民知情权的保障,公民知情权是信息公开的前提和基础,二者关系就体现在公民知情权的行使,信息公开义务的履行上。
  三、国企信息公开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一)国企的公有性质决定其有向公民公开信息的义务
  从国际上看,国企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而在中国,国企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控股的企业。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是国企的性质。全民所有制企业,就是指企业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的企业。国企的生产经营由中央和地方国资委监管。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了国企的行为。
  国企表面上只有一个投资主体,即国家,但作为全体公民的联合体和代理人,国家并不是最终的投资主体。国企实质上是全体国民共同投资设立的,即所谓全民所有制企业,国企有着比上市公司数量更大的投资主体。国民将财产委托给政府,或者说政府将国民手中的闲散财产聚合起来,投资设立国企,然后再由政府按照国民的意愿将企业委托给经营者,在这种双重委托关系中,最终的委托人,即投资人有权知道自己资产的运营情况[5]。最终的委托人是“全民”,表现为个体就是公民,因此通过对国企性质的探讨,从最终投资人知情权的角度上看,国企有义务向公众公开相关信息,这不仅是对全民所有权的尊重,也是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
  (二)信息公开所能实现的公民监督有利于国企更好的运营
  从经济学理性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最佳管理者,理性的经济人对自己的财产不仅限于管理和占有,还有保值增值的欲望。但是,国企不可能由全民来经营。从现代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角度上讲,即使全民拥有所有权,也并不意味着需要全民来经营,聘请专业的经理人更符合管理的需要。尽管如此,若企业缺乏必要的监督,国企势必滋生贪腐等问题。国企负有信息披露的义务,公民就可凭借对国企相关信息的了解对国企的生产经营进行监督,这就可以使国企无法规避很多问题,特别是一些重大经营性决策问题,从而有效地防止贪腐问题的发生。另外,信息公开义务的存在,使经营者暴露在公眾的监督之下,这对其自律意识的养成也有帮助。   四、国企信息公开的制度构建
  国企因其公有性质以及监管的需要而使信息公开有其必要。而信息公开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公民知情权的实现,公民监督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对以下的问题做出回答,需要公开哪些信息,如何公开,如何保证有效的公开。我们从目的,即保障有效的公开入手,对国企信息公开制度进行初步探讨。
  (一)信息公开应符合及时、准确、真实、全面、易得原则
  信息公开的及时体现了信息时效性的要求。准确、真实的信息则是公民作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是正確行使权利的关键。有的学者提出了保证信息公开准确真实的一些制度设计,如保证义务、审核监管制度、公开资料鉴证制度、法律责任保障制度等[5]。这些制度对保障信息质量具有积极的意义。
  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公民作出整体的判断。全面并非要求国企公布全部信息,但要“足够”。“足够”要求信息在质上要足够重大,有份量,量上要充足。信息易得是指获取信息的渠道畅通,公民通过国企官网、公共图书馆、阅览室等途径便可了解到这些信息,而不必为获取信息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此,有学者提出建立一个中央信息披露互联网网站,负责中央企业的财务经营等信息,地方设立地方国企的信息披露网站,向所在地社会公众披露信息[6]。笔者以为,此举甚为可取。
  (二)国企信息公开立法应循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美国在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影响巨大,其原因就在于确立了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美国信息公开法规定了9条公开的例外,除此之外一律公开,从此将政府最大限度的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因而成为各国效仿的对象。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一定程度上采纳了国外的主张,在其第8条规定了公开的例外,即“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从整体上看,条例一方面规定了主动公开的基本要求和公开的内容,也规定了各级政府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重点,还规定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申请公开的信息。另一方面,也规定了政府公开信息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不能公开,除此之外,都可以公开。我们认为国企信息公开立法可以参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范式,继续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
  (三)具体的国企信息公开立法可以参考上市公司的模式运行
  以上两个方面都是从原则的角度上进行的,在这里我想提出国企信息公开立法的一些设想,就是国企的信息公开可以参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相关法律运行,需要公布的信息也可参照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公告的有关规定,比如证券法关于上市公司上半年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提交和公开中期报告,每一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提交和公布年度报告以及有关临时报告的规定。我们认为国企和上市企业都有保障知情权的要求,如若上市公司都有公告的义务,作为全民所有的国企更是责无旁贷。
  参考文献:
  [1] 曾湘琼.公民知情权与政府信息公开探讨[J].科教导刊,2012,(2).
  [2] 谢鹏程.公民的基本权利[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263.
  [3] 赵正群.得知权理念及其在中国的初步实践[J].中国法学,2001,(3).
  [4] 黄娟.论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知情权[J].法学评论,2004,(1).
  [5] 冯鸿光.国企信息公开立法初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4).
  [6] 綦好东,黄跃群.中国非上市国企信息公开披露:现状分析与制度设计[J].管理世界,2009,(2).
  [责任编辑 刘娇娇]
其他文献
摘 要:专题教学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有效途径。 “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是对这一途径的深度探索。所谓“一”,即各专题总体上是一个有内在逻辑关系的有机整体,有“一根主线”贯穿教学内容始终;所谓“二”,即在专题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所谓“三”,即依托网络平台,将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有效结合起来。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专题教学;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社会服务功能不足的问题,原因包括:教师对行业企业运作不熟悉,研究能力薄弱;教师热情不高,缺乏社会服务意识;社会对高职院校认识不足导致其对高职院校的服务需求不足等。通过课程建设,能提升高职院校和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也能实现与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外贸跟单操作》课程建设为例,指出课程建设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途径之一。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
期刊
摘 要:顶岗实习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广州城市职业学院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结合多年顶岗实习实践经验,构建了从思想保障、组织保障、条件保障和机制保障四个方面构建校企互动的顶岗实习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质量保障体系;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183-02  顶岗实习是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是工学结合人才培
期刊
摘 要:河南省养老服务市场供不应求,急需民间资本助力,然而,民间资本投入养老市场存在投资领域狭窄、资本规模小、服务队伍不稳定等困境。因此,提出政府财政养老服务投入长效化、民间资本准入领域广泛化、融资渠道多样化、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民间资本;养老市场;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200-02  一、民间资本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成为一个热潮,大学生创业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政府、相关机构出台了一些扶持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发展。但通过对长沙市部分高校的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创业仍存在投融资难、政策落实不够、大学生经验不足等方面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创业项目的健康成长。只有针对现有问题提出有效可实施的具体解决办法,大学生的创业才能蓬勃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投融资;长沙市  
期刊
摘 要:开发运用当今时代的优质道德资源是提高“基础课”教学实效的内在要求。我国当今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优质道德资源,如道德环境资源和榜样人物资源等。我们要善于挖掘、开发,将其整合嵌入到“基础课”教材各章节内容中去,并有效运用于“基础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  关键词:当代;优质;道德资源;“基础课”;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
期刊
摘 要:《雨中的猫》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短篇代表作之一,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一对美国夫妇游历异乡时所发生的一件小事。以“冰山原则”著称的海明威赋予了这篇小说多重象征意义,暗示了小说丰富而深刻的主题思想。从暗示的美学——象征的视角分析,该小说被重点描述了三重意象:猫、天气、景物。这三个具象性的事物其实被赋予了生动而发人深省的象征意义,巧妙地实现了象征的“暗示的美学”特点在小说中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脚步,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彼此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今天,国际贸易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掌握进出口业务流程及相关国际贸易知识,成为国际贸易实用型人才,对当今社会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建立国际贸易实验室,培养实用型国际贸易人才,有利于我国与国外贸易间的经济交流,增强贸易的往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国际贸易实验室的建立,可以让学生加深
期刊
摘 要:创新能力培养是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是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农业院校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任务。通过就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制约因素进行剖析,对如何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发表了一些初浅的见解,渴望能为农业院校的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水土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20世纪末,工业遗产概念进入我国,大量工业遗产样本成为旧城改造的主要对象之一,然而,我国目前有关工业遗产的研究和工业技术史的研究相对分立,聚焦工业遗产研究的人员常常缺乏相关工业知识,导致对工业遗产的价值尤其是技术价值缺乏深入的解读和科学的研判,另一方面,由于急功近利的开发建设,以及对工业遗产特色空间认识的不足,导致工业遗产保护更新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对待一般性工业空间和特色工业空间无差别化的介入设计、甚至因此导致工业遗产重要历史信息缺失和错位现象的出现。
  工业遗产中的特色空间多与工业技术空间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