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西南民族村寨的保护与活化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村寨应作为“活态遗产”而实施保护与活化的理念,成为民族村寨保护实践的重要趋势.探讨不同地域民族村寨的文化生态背景是民族村寨保护与活化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西南民族村寨具有半封闭的生产生活状态、存续的村寨共同体及生态多元化的传统生计方式等文化生态独特性,这使得西南民族村寨获得了实现整体性活化的本土内生力,促使村寨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脉络得到发展性延续.
其他文献
《行政处罚法》(2021)新增"行政处罚权下放"的规定,明确了乡镇政府的执法主体定位,有利于重塑我国行政执法主体体系,实现县乡政府职责的差异化配置,并推动基层治理的依法而为.赋予乡镇政府行政处罚权应遵循依法赋权与合理赋权的基本原则,审视并指出当前赋权路径面临的合法性争议,促成规范为主、行政为辅的基本赋权路径,设定赋权乡镇的执行标准,尊重实践存在的差异化表达,明确乡镇政府可以行使的以行政处罚为主的综合执法权.
旅游非理性经营是导致旅游地主客消极互动,产生主客角色冲突的主要诱因.基于同群效应理论,分析旅游非理性经营对主客互动的消极影响,探究旅游地主客角色关系及行为演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旅游场景中的主客互动具有明显的同群效应,游客与东道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是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东道主与游客角色期望的重叠性揭示了主客角色间的互赢与共生关系,主客社会期望的实现应作为调节主客关系、优化旅游市场监管机制的重要指针;增强角色主体意识有利于引导旅游经营者实施良性同群行为,而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