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区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 :现代农业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tel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自然条件、品种、施肥、种植密度、连作等方面分析了秦巴山区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以期促进该地区玉米生产的发展。
  关键词玉米生产;存在问题;对策;秦巴山区
  中图分类号S5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5-0067-01
  
  玉米是秦巴山区粮食总产量和总面积最大的作物。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畜牧业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饲料的需求呈直线增长,导致玉米供求矛盾日趋突出。探讨该区域玉米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对提高其单产水平、缓解玉米生产与人畜共需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存在的问题
  1.1自然条件差
  该区域因受地形影响气侯变化迥然,受海拔高度影响气候垂直变化明显,年均气温12.1~15.7℃。全区年日照时数1 600~1 800h,复照率36%~42%,尤其是中高山区,春秋多雾,日照严重不足。耕地分散、坡度大,分布在海拔< 600m的约占总耕地面积25%,600~800m约占45%,800~1 200m的约占26%,>1 200m的占4%;海拔600~1 200m是该区域玉米主要生产区。耕地多以坡地为主,坡度<6°的耕地约占13%,6~25°的占47%,>25°的占40%。其中海拔在900m以下耕地坡度< 6°的约占12%,6~25°的占33%,>25°的占24%;海拔900m以上的耕地坡度< 6°的约占1%,6~25°的占14%,>25°的约占16%。由于秦巴山区地形和气候原因,水土流失严重,耕地土层薄、粗骨性强。土层厚度<30cm的约占15%,30~50cm的占17%,50~80cm的占23%,80~100cm的占15%,>100cm的约占30%。土层较厚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海拔600m以下地区,70%的耕地分布在海拔600~1 200m,土层相对较薄,坡陡,土地质量差。
  1.2缺乏适应性强多抗的优良杂交种
  因地形复杂,高低差悬殊,既有中高山,也有面积仅占1/10的川道以及广阔浅山丘陵,气候变化迥然。主要是秦巴山区生态区域性很强,垂直气候差异较大,近70%的玉米产区分布在土地贫瘠、低温寡照、雨量分配极不均匀等自然条件差,尤其是经济落后的秦巴中高山区。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一般外来的玉米杂交种在中高山区很难得到推广普及,仍有少数农民在种植农家种,限制了外引优良杂交玉米品种产量水平的发挥和广泛推广。据科学家估算,玉米品种在玉米增产诸因素中起20%~30%的作用,玉米虽是少有的C4植物,光合效率高,但是光照严重不足,使它的本能无法正常发挥。因此,根据秦巴山区特殊的生态类型,针对当地、当前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制定符合实际的育种目标,重点解决多抗、耐瘠、耐低温、耐阴湿问题。目前随着区内自育和外引品种的推广,玉米单产水平明显提高,但与全国玉米平均单产比较,仍有很大差距,对新品种的需求仍不能满足,尤其是中高山特殊生态区更为突出。
  1.3施肥不平衡
  通过调查了解,长期以来许多土地只施用化学肥料,不施用有机肥,化学肥料以尿素、碳铵为主,磷钾肥和微肥基本不施。播种前不施农家肥、不同生育期间追施的化学肥料种类单一、土壤养分供应不平衡等,致使土壤中的速效氮和速效钾及微量元素锌、锰、硼的含量呈明显下降的趋势,土壤肥力下降。营养成分缺乏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其抗性减弱,导致某些病害的发生,如高氮低钾容易发生茎腐病和纹枯病等病害。施肥不合理不仅影响了玉米增产潜力的发挥,而且还形成了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4种植偏稀,群体密度低
  玉米的产量主要由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3个因素构成,有效穗数和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玉米是分蘖性极弱的作物,不能依靠分蘖成穗,有效穗数的增加直接取决于株数的增多,要增加群体穗数,必须增加群体株数。因此,在肥水较好的条件下,只要适当增加株数,即可取得相应高产。秦巴山区玉米高秆大穗型品种种植多,而耐密型品种极少。高秆大穗型品种由于最适宜的叶面积指数偏小,截获的光能相对少,光能利用率偏低;加之该区域光照严重不足,可利用光能则更低。此外,由于耕作管理粗放,生产上普遍存在播种过稀、苗数不足、密度偏低的现象,更影响了光能、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产潜力未很好发挥。
  1.5多年连作危害加重
  由于受气候条件和耕作效益的影响,秦巴山区玉米连作现象非常明显,特别在中高山区更为突出,多数地块连作几十年。长期连作导致土壤中氮、钾等养分片面消耗,而纹枯病、青枯病和玉米螟等病虫猖獗。2009年在部分中高山区调查时发现,青枯病严重发生,危害最重的几乎颗粒无收。
  2对策
  2.1改善环境条件
  秦巴山区的生态环境比较恶劣,自然灾害频繁,防御灾害能力差,粮食生产受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水土流失、中低山区伏旱、高海拔区的低温高湿和土壤肥力下降等,限制了不同区域玉米产量的提高,因此中低山区应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增施有机肥培肥土壤、提高土壤储水保墒能力和完善灌溉设施等措施为主,同时培育耐瘠薄、抗旱、提高土壤磷利用效率的品种,以改善玉米生产状况,提高产量水平。
  2.2选育适应性强多抗的玉米杂交种
  目前虽然选育和外引了部分玉米杂交种,但与其他产区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品种的更新速度缓慢。紧密联系当地、当前玉米生产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选育目标[1,2]。如浅山丘陵区热量充沛、干旱较严重,以抗旱耐瘠高产为目标,高山区土壤较肥沃、光照不足、热量偏低、湿度大,则以突出早发、抗病、耐阴湿、高产优质为重点。在组合形式上,高海拔特殊生态区以三交组合为主,单交为辅;浅山丘陵区则以单交组合为主;界于二者之间的中山区单交、三交同时进行。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土壤生态条件的需求,还能提高育种的预见性,有效地提高秦巴山区玉米生产水平。
  2.3研究培肥地力和施肥技术
  为了使玉米更高产,必须研究地力培肥和施肥技术,如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技术、氮磷钾配合技术、营养均衡供应技术等[3],建立高产节肥的科学施肥技术体系。有机肥的营养元素齐全,尤其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是全价肥料。秸秆还田和种植绿肥也是培肥地力的重要措施。
  2.4适当增加种植密度
  选育或引进耐密型品种,如先玉335、郑单958等。试验结果表明,玉米获得更高的产量,必须选用耐密型品种[4]。耐密品种的叶片直立上冲、叶面积指数大、群体透光率好,能发挥群体叶片的光合优势,所有的叶片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干物质,其光能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种植高秆大穗品种,也要适当增加密度。一些高秆大穗品种的种植密度增加10%,结合配方施肥技术,产量能提高10%左右。
  2.5研究科学的轮作技术
  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选用适宜的作物与玉米轮作栽培,如在海拔600m以下的地区采用玉米和豆类、杂粮及甘薯等作物轮作,而在600m以上地区则采用玉米纯种和马铃薯2∶2间作套种轮茬种植。通过轮作倒茬恢复地力,提高玉米抵抗能力,减轻病虫危害。
  3参考文献
  [1] 张世惶,胡瑞法,彭泽斌.玉米育种的需求分析与技术发展方向[J].中国农业科学,2000,33(S1):1-7.
  [2] 曹娜,于海秋,王绍斌,等.高产玉米群体的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分析[J].玉米科学,2006,14(5):94-97.
  [3] 戴景瑞.我国玉米生产发展的前景及对策[J].作物杂志,1998(5):6-11.
  [4] 邓小华.永州市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J].作物研究,2000(4):38-39.
其他文献
<正> 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重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大豆出口商品粮基地。近几年来,大豆灰斑病在我省重点产区的东部及中部发病比较严重。一般年份减产12~15%,严重者减产达30%。感病
【关键词】夜班编辑 策划 途径    夜班编辑是日报类新闻单位中一个重要的群体。负责每天报纸最后编发,由于过着晨昏颠倒的忙碌生活,不直接参与白天的新闻策划,不掌握报社新闻信息平台。因此,在采编流程中长期处于绝对的终端。随着报业竞争的加剧,夜班编辑在采编流程中这种信息闭塞、来料加工的被动角色,不仅影响个人对日常新闻事件的把握。也不利于报纸新闻质量的提高。夜班编辑如何从新闻版面的幕后,走向采编流程的前
从育苗床土的配制、苗床准备、种子处理、播种、苗期管理等方面介绍早春水果黄瓜育苗技术,以供早春黄瓜生产着参考。
论述了当前我国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数字内容企业的研究,建立4P架构的内容企业发展模式,以长期理念为基础,优化流程,发展员工和事业伙伴,解决问题,促进内容产
基于1971-2018年福建及其沿海地区ML≥2.0级地震月频次进行Kolmogorov-Smirnov分布检验法。通过对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小震活动月频次进行检验发现符合泊松分布,而不符合正态分
作为中国娱乐节目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韩国娱乐界在2008年呈现出一种更加真实娱乐的趋势。为了更好地认识韩国娱乐节目的制作规律,本文对韩国娱乐节目人物元素、时空元素和技
我国现有专门的农业信息网站几百个,这些网站从内容、规模到网页设计制作的技术和技巧上都存在较大差别。通过对因特网上我国农业信息网站现状分析,指出我国农业信息网站发展中
<正>~~
期刊
第二代专家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系统内容纳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知识,并要求象专家一样地组织和使用这些知识。ZDEST-2系统就强调对专家系统各组成部件的设计和组织以及对
在我短短四年的记者生涯里,最难忘的采访经历莫过于去年和今年的两次四川地震灾区行。在那里,我和同事在最艰难的山路上跋涉,多次面对失去家园的孩子而忍受内心的煎熬。但同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