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孩子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非常重要,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适时表扬、适当奖励;②发挥榜样的作用;③家园沟通、教育同步;④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暴躁。
关键词: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生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可见好习惯对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的关键期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格外重视的。如何正确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时表扬、适当奖励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家长应适时、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它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幼儿行为习惯良好,有进步,或改正缺点快的行为,成人应及时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扬鼓励,如:亲亲小脸、摸摸头发、拉拉小手等,使幼儿及时明白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等等,对其良好行为给予强化巩固。这要比日后大量的说教好得多,才能达到鼓励表扬的预期目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和金钱去刺激孩子,这样,在某一件事或短时间内孩子可能达到家长、老师的愿望,效果明显,但长此以往,孩子的金钱欲望会越来越强烈,甚至到了给钱才做,不给钱免谈的可怕境地。那时无论我们的后悔多么痛心疾首,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适当的奖励就是要掌握好教育的尺度和力度,遵循原则、按照规律的鼓励,一定会使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畅通。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洁净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榜样对孩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所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引导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沟通、教育同步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老师必须意见统一,密切合作。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与教师沟通少,甚至不沟通,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导致“老师面前好宝宝,家长面前小皇帝”的局面。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独立安静的进餐。而在家中,孩子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动画片,饭菜含在嘴巴里半天都咽不下去一口,父母坐在孩子身边不断催促和抱怨,最后只好拿过小勺,一口一口的喂他。这样,怎么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庭中,做每一件事,无论大小,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会极大地阻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如果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选择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传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这些做法都难以固化良好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坚决摒弃。
四、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暴躁
父母经常会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都不改呀?”然后讲述孩子的种种“劣迹”。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确困难。所以,这种孩子的家长更应做个有心人,要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力量源泉。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后果,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因为某一件事的影响,也会出现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要,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那么轻松自然。更加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并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庞丽娟. 《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赵寄石. 《学前教育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生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可见好习惯对于儿童是非常重要的,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的关键期的行为习惯是需要家长格外重视的。如何正确地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适时表扬、适当奖励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家长应适时、适当给予表扬和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被肯定的喜悦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孩子爱听好话,喜欢被人称赞,而且在人们对它的评价中认识自己。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幼儿行为习惯良好,有进步,或改正缺点快的行为,成人应及时用各种方式进行表扬鼓励,如:亲亲小脸、摸摸头发、拉拉小手等,使幼儿及时明白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等等,对其良好行为给予强化巩固。这要比日后大量的说教好得多,才能达到鼓励表扬的预期目的。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现在有许多家长喜欢用物质和金钱去刺激孩子,这样,在某一件事或短时间内孩子可能达到家长、老师的愿望,效果明显,但长此以往,孩子的金钱欲望会越来越强烈,甚至到了给钱才做,不给钱免谈的可怕境地。那时无论我们的后悔多么痛心疾首,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适当的奖励就是要掌握好教育的尺度和力度,遵循原则、按照规律的鼓励,一定会使孩子的成长道路更加畅通。
二、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洁净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榜样对孩子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所以家长和幼儿园教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引导十分重要。比如:教师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幼儿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家园沟通、教育同步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老师必须意见统一,密切合作。教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与教师沟通少,甚至不沟通,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导致“老师面前好宝宝,家长面前小皇帝”的局面。在幼儿园,老师要求孩子坐在自己的小椅子上,独立安静的进餐。而在家中,孩子却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动画片,饭菜含在嘴巴里半天都咽不下去一口,父母坐在孩子身边不断催促和抱怨,最后只好拿过小勺,一口一口的喂他。这样,怎么能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呢?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积极交流沟通,通过双方密切合作和共同的努力,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家庭中,做每一件事,无论大小,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家庭成员之间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会极大地阻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如果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选择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要求是一致的,这就意味着相同的信息重复地传入孩子的大脑,容易使孩子形成神经联系,良好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但如果爸爸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爷爷奶奶放纵,或者施教者今天严格,明天放松。这些做法都难以固化良好的习惯,家长一定要坚决摒弃。
四、注意方式方法,切忌简单暴躁
父母经常会说:“这孩子要把我气死了,天天都有父母向我告状。我都怕去幼儿园接孩子,真怕哪位父母来找我,打他、骂他,可怎么他都不改呀?”然后讲述孩子的种种“劣迹”。父母的苦恼是可以理解的,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确困难。所以,这种孩子的家长更应做个有心人,要从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开始。对幼儿来说,情绪是行动的力量源泉。孩子喜欢受人鼓励、夸奖,如果总是换来批评、指责,他情感上接受不了,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加上父母的冷眼、厌恶、甚至打骂会更加激起不良情绪,产生“破罐子破摔”后果,甚至做出新的不良行为。但这样的孩子,有时因为某一件事的影响,也会出现改正的愿望,希望得到父母的表扬,但做起来要费很大的力气。因为不良的行为往往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而好的行为则要十分自觉,必须克制自己的需要,这种抑制力要经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实现。这时孩子往往表现的不那么轻松自然。更加需要父母的理解与帮助,并给以鼓励、支持,再加以耐心的诱导和启发并坚持下去,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渐养成。
习惯的养成是行为积累的结果,孩子从某种行为中获得了成功感,自然就会重复这种行为,从而变成他的习惯。习惯决定人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要从小开始,而且要从家庭开始。我们一定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使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对家庭、对社会负责的人,实现与社会的良好互动。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庞丽娟. 《教师与儿童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赵寄石. 《学前教育论稿》,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