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选择 突出习作个性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lw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写作摆脱传统束缚,彰显自身个性特点呢?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非常有效的途径就是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教学环节上将教师的“指令”转变为“多项选择”,构建教师宏观调控下的学生自主选择新的模式,在“自由、自主”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倾吐心声,自主作文。
  
  命题的选择
  
  教学中常提到要因材施教,在作文教学中更应该体现这一点。在一个教学班中,学生程度参差不齐,在作文中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十分明显。给学生以命题的选择,就是认同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求统一,但求发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知识结构等,对教师提供的命题提出异议、筛选,也可以自主命题。教师必须在作文前针对不同层次学生提出基本要求。
  
  写法的选择
  
  研究表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写法和特征。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写法方法,每个学生都可以写出大量的、有质量的、符合个人生命个性的文章来。为此教师应有效调控,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有意识地引导他们自觉选择不同的写作方法,并不断优化写法,使作文教学卓有成效。如笔者安排开展了一次“人与环境”为主题的科普活动,学生在课外活动参观了校园旁边的一条小河,回学校后进行了一次作文训练。在这次训练中只要求以保护环境为题材。学生可以任选体裁、写法。议论文、记叙等一律由学生自己选择,结果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空间的选择
  
  生活和社会实践是学生作文永不枯竭的源泉。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内化、积淀,形成的文字才具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张扬学生的感性和灵性。为此,作文教学应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足够宽的空间,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激发生活,激发作文创新潜能。
  突破时间的限制学生作文不一定要规定时间,当堂完成。因为作文本身就是学生不断感受事物、不断积累知识、不断发展思维的过程,就是“看看、想想、找找、写写、读读、改改”的过程。“不当堂完成就不让回家”的做法违背了新课改理念,也抑制了学生的心智活动。为此,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作文水平让他们自主选择写作周期,一天、一周、一月,甚至更长时间都可以,但也必须讲究写作效应,必须达到规定的要求:思路清晰、情感真挚、具有鲜活的生命个性。
  突破空间的限制学生写作的空间是无限的,生活和思维都是他们有形和无形的空间。《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等,都在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氛围,还学生一个“乐写、敢写、善写”的自由空间。
  突破空间的限制须做到2点。1)多一些开放、少一点“封闭训练”。学生作文既可以在教室里独立完成,也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向生活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向社会开放,捕捉多变信息,留下美好人生。天天将学生封闭在教室里写作,势必会造成学生“只能看到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如同“井底之蛙”,目光短浅,见识浅陋,思维僵化呆板,陷入“死框框”。2)多一点空间,少一点统一要求。多一点要求,学生的思维就多一点限制。多一点空间,学生的表达就如虎添翼。既可让他们有话就多说,无话就少说,但力戒“空、大、假”。审题立意,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都不宜作统一要求,让学生寻找自己合适的目标,自主追求。
  
  伙伴的选择
  
  “自主、合作、探究”是《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个人的智慧和精力是有限的,教师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一方面是考虑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个人意愿;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为了发挥群体学习的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作文水平。
  教师可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的学习伙伴则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特长等自愿组合,自己商定。高度的自由性带来了作文积极性的空前高涨。习作中,学生互相互学、互读互议、互评互改的生动场景俯拾即是。
  总之,自主选择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生命个性培养了赖以成长的土壤,同时也为个性化作文提供了有力保障。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作文自主选择的权利,并不是放任自流,必要的一些要求和约束还是应该有的。只是真正做到“形散而神聚”,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各自成趣、活灵活现,学生也才能成为作文的主人,而不是作文的奴隶。
  (作者单位:湖北省郧县杨溪完全小学)
其他文献
<正>世界著名教育家伊瑟尔提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它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不是隐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阐释科学去发现的神秘之物。"姚斯说:"一部文
<正>1前言《游山西村》是陆游的著名的诗篇,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世人所传颂。为了让学生掌握这首诗的精华,笔者用Flash软件制作《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握学生学习内容,加强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实践,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
语文教学是美的事业,语文教材是美的宫殿。语文教师只有全面加强美学修养,奠定扎实的美学知识基础,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养成较强的审美能力,把语文教学变成最优化、富有美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