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为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转变观念,因材施教,提高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下面我就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学生的朗读能力、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几个方面,谈谈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朗读,在感悟中升华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体悟感情。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学习小女孩第四次擦火柴部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师: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什么?
生:奶奶。
师:谁来说说在小女孩的心目中奶奶的形象怎么样?
生:温和、慈爱。
师:为什么她有那种感觉?
生:因为奶奶最疼她。
生:因为父亲经常打她。
生:还有小男孩欺负她。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好。这时,小女孩看到奶奶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激動。
师:谁来把小女孩说的话读一读?
一生读。
另一生站起来(评价):老师,他读得还不够,还应该读出急切的心情。因为她怕火柴灭了,火柴就会不见的。
师:说得多好。谁再来读,读出小女孩当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同学们纷纷举手朗读。
同学们在不断感悟、充实中,走进文本,朗读就有声有色。
二、理解,在错误中生成
阅读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提问不相符的时候,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不应该马上指出或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加强学生对阅读的指导与点拨,把错误的理解变成一把开启阅读感悟的金钥匙。还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读“卖火柴”部分,抛给学生一个读完课文后的感受。结果两位同学举手回答的问题都出乎我的意料。答案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可怜啊!”学生回答的的是“乖巧”“美丽”,可也没有错啊!这时我不慌不忙,指导学生说说“小女孩美丽在哪里?”
一生: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
师:对啊!多么美丽,多么乖巧的小女孩啊!
另一生:老师,可她并没注意这些。
师:“她没注意这些”指的是什么?
生:她的容貌。
师:为什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生: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课文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她可怜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动手划一划。
学生活动开了,课堂活跃了起来。
三、思维,在辨论中提高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有些文章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理,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时 ,为了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钓起的大鲈鱼放还是不放”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解决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进一步内化这一人文道德。一场生动有趣的辩论会,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表达,在补白中延伸
阅读教学要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教材文本中有些课文写得含蓄,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为学生的再创作提供了平台。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语感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现读写迁移。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体会作者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感受语言的魅力。然后问学生:“假如你是作者,来到山中还会跟谁打招呼呢?你能采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吗?”学生马上活动开了。教学到“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时,我让学生抓住“叽叽喳喳”“津津乐道”等字词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因为我校正处福建土楼世界遗产地,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云雀游土楼》童话游记产生了。引导学生补白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要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一、朗读,在感悟中升华
“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朗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起重要的作用。朗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体验。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体悟感情。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学生学习小女孩第四次擦火柴部分,我是这样引导学生朗读的:
师:小女孩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什么?
生:奶奶。
师:谁来说说在小女孩的心目中奶奶的形象怎么样?
生:温和、慈爱。
师:为什么她有那种感觉?
生:因为奶奶最疼她。
生:因为父亲经常打她。
生:还有小男孩欺负她。
师:你们都说得非常好。这时,小女孩看到奶奶的心情怎么样?
生:很激動。
师:谁来把小女孩说的话读一读?
一生读。
另一生站起来(评价):老师,他读得还不够,还应该读出急切的心情。因为她怕火柴灭了,火柴就会不见的。
师:说得多好。谁再来读,读出小女孩当时激动、迫切的心情?
同学们纷纷举手朗读。
同学们在不断感悟、充实中,走进文本,朗读就有声有色。
二、理解,在错误中生成
阅读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的回答与老师的提问不相符的时候,作为一位语文老师,不应该马上指出或直接否定学生的答案。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加强学生对阅读的指导与点拨,把错误的理解变成一把开启阅读感悟的金钥匙。还是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为例。学生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后,我让学生读“卖火柴”部分,抛给学生一个读完课文后的感受。结果两位同学举手回答的问题都出乎我的意料。答案可是“卖火柴的小女孩真可怜啊!”学生回答的的是“乖巧”“美丽”,可也没有错啊!这时我不慌不忙,指导学生说说“小女孩美丽在哪里?”
一生: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
师:对啊!多么美丽,多么乖巧的小女孩啊!
另一生:老师,可她并没注意这些。
师:“她没注意这些”指的是什么?
生:她的容貌。
师:为什么?同学们再读读课文。
(生读课文)
生:她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
师:多么可怜的小女孩啊!课文中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她可怜呢?从课文中找一找,动手划一划。
学生活动开了,课堂活跃了起来。
三、思维,在辨论中提高
“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阅读的本质是思维,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思维,学会解决问题。有些文章蕴含着很深的人文道理,对学生来说理解比较困难。在教学中,我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优化课堂教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为学生创设阅读思考的空间。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时 ,为了理解“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意思。课堂教学中,我紧紧围绕“钓起的大鲈鱼放还是不放”让学生展开辩论。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在书中找理由,解决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的问题,让学生明白:在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要自觉遵守道德,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进一步内化这一人文道德。一场生动有趣的辩论会,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的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四、表达,在补白中延伸
阅读教学要与写作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教材文本中有些课文写得含蓄,刻意留下空白,让读者揣摩;有些课文因表达的需要,省略了一些内容,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为学生的再创作提供了平台。教师要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语感抓住课文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实现读写迁移。如,我在教学《山中访友》第三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模拟当时情境,跟山中的“朋友”打招呼,体会作者那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韵律,诗一样的情怀,感受语言的魅力。然后问学生:“假如你是作者,来到山中还会跟谁打招呼呢?你能采用诗一般的语言把它写下来吗?”学生马上活动开了。教学到“喂,淘气的云雀,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时,我让学生抓住“叽叽喳喳”“津津乐道”等字词引导学生写一篇游记。因为我校正处福建土楼世界遗产地,一篇篇生动有趣的《云雀游土楼》童话游记产生了。引导学生补白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要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