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字同源,还是先认定一个“史”吧。对于字形,《说文》说“从又持中”,是说“又”作边旁,一手持“中”(“中”表示什么?暂且放着,待会儿就说);对于意义,《说文》解释为“记事者也”,应该是宫中负责记录重大事件的官员。再说分化,后来博学的文职官员就叫“史”,行政管理官员被称为“吏”,普通的办事人员(即当差)就是“事”了。而从今天各自的基本意义来看,也还是可见它们之间的联系。
“史”“吏”“事”三个字都嵌着一个“中”字,这个“中”究竟表示什么呢?《说文》说“中,正也”,也就是说,“中”用来表示记录的客观公正。中国记史就一直是秉笔直书的传统。而所谓“春秋笔法”,今人往往把它当成“委婉含蓄”的代名词,其实它首先还是“直书”其事,然后才是适度“曲笔”。
然而,所记载的“史”就未必完全是真相的“史”。《春秋》里分明写着“赵盾弑其君”,幸亏有《左传》“晋灵公不君”章解释,真正“弑其君”的原来是族弟赵穿,而赵盾是屡谏不纳险些被害之后逃亡然后又返回,被认定没有尽到为臣的责任。《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彪炳千古,可是《史记》特别是诸多列传里,那些生动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肯定不是司马迁所亲见,也并非前人所亲见而得以流传,是经过文学的加工的。所以,还原历史细节的真实很难。
但历史仍然要读的,毕竟给我们呈现了人类或族群千百年来所走过的轨迹。“文史不分家”,即使是文学,尤其是“合为事而作”白乐天诗,“七分实,三分虚”《三国演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写照了历史,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历史的侧影或断面。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意图,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就可见“历史”对于君王与普通人的意义与价值。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人类的基本共识。读史,懂史,进而尊重历史,厘清历史,首先是为了不忘记,为了不背叛,然后才是为了“明智”,为了“鉴往知来”,为了文化的不断根,不断流。
中华文明史绵延五千年,在这个地球上当然是无与伦比,我们自然引以为骄傲与自豪,也应该倍加珍惜与尊重。
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有过沉重的教训:秦始皇焚书坑儒已经很惨烈了吧,却还只是针对儒家的,还不至于毁灭一切民族文化;而太平天国运动无视历史,一意推行“拜上帝教”,却要彻底毁掉一切中国文化,不独曾国藩,连老百姓都不答应,所以终归于失败;“文化大革命”搞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大革“文化”命,大肆破坏原有的秩序,连同捣毁“四旧”,给我们民族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乃至难以平复的创伤。我们差点就要截断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的民族文化真的断了根断了流,我们的灵魂就将无所归依。
当然应该听一听不一样的声音:当今海内外不少学者并不认同所谓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所谓“礼教”吃人;科举制是对教育制度与选宫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中国哲学必将对世界文明进步有所作为……再看一样不争的基本事实:我们的文字,虽经历过拼音化的鼓噪和过度简化的折腾,可今天,伴随着汉语的音乐美,作为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表意文字所独有的图画美越显示出特有的文化魅力与生命力。
“史”是“持中—而“记事”,经历了漫长的凝注与磨洗,成了照耀未来的镜子,就要求我们有一种必要的态度: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史”就摆在我们面前,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与厘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需要重新认知并且传承和弘扬。
——为了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精神的坚定自信与笃定培育。
“史”“吏”“事”三个字都嵌着一个“中”字,这个“中”究竟表示什么呢?《说文》说“中,正也”,也就是说,“中”用来表示记录的客观公正。中国记史就一直是秉笔直书的传统。而所谓“春秋笔法”,今人往往把它当成“委婉含蓄”的代名词,其实它首先还是“直书”其事,然后才是适度“曲笔”。
然而,所记载的“史”就未必完全是真相的“史”。《春秋》里分明写着“赵盾弑其君”,幸亏有《左传》“晋灵公不君”章解释,真正“弑其君”的原来是族弟赵穿,而赵盾是屡谏不纳险些被害之后逃亡然后又返回,被认定没有尽到为臣的责任。《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彪炳千古,可是《史记》特别是诸多列传里,那些生动的场景描写细节描写肯定不是司马迁所亲见,也并非前人所亲见而得以流传,是经过文学的加工的。所以,还原历史细节的真实很难。
但历史仍然要读的,毕竟给我们呈现了人类或族群千百年来所走过的轨迹。“文史不分家”,即使是文学,尤其是“合为事而作”白乐天诗,“七分实,三分虚”《三国演义》,都在一定程度上写照了历史,我们可以窥见一些历史的侧影或断面。司马光作《资治通鉴》的意图,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就可见“历史”对于君王与普通人的意义与价值。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这是人类的基本共识。读史,懂史,进而尊重历史,厘清历史,首先是为了不忘记,为了不背叛,然后才是为了“明智”,为了“鉴往知来”,为了文化的不断根,不断流。
中华文明史绵延五千年,在这个地球上当然是无与伦比,我们自然引以为骄傲与自豪,也应该倍加珍惜与尊重。
然而,我们这个民族有过沉重的教训:秦始皇焚书坑儒已经很惨烈了吧,却还只是针对儒家的,还不至于毁灭一切民族文化;而太平天国运动无视历史,一意推行“拜上帝教”,却要彻底毁掉一切中国文化,不独曾国藩,连老百姓都不答应,所以终归于失败;“文化大革命”搞的是历史虚无主义,大革“文化”命,大肆破坏原有的秩序,连同捣毁“四旧”,给我们民族文化带来巨大的破坏乃至难以平复的创伤。我们差点就要截断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如果我们的民族文化真的断了根断了流,我们的灵魂就将无所归依。
当然应该听一听不一样的声音:当今海内外不少学者并不认同所谓中国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和所谓“礼教”吃人;科举制是对教育制度与选宫制度建设的重大贡献;中国哲学必将对世界文明进步有所作为……再看一样不争的基本事实:我们的文字,虽经历过拼音化的鼓噪和过度简化的折腾,可今天,伴随着汉语的音乐美,作为世界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表意文字所独有的图画美越显示出特有的文化魅力与生命力。
“史”是“持中—而“记事”,经历了漫长的凝注与磨洗,成了照耀未来的镜子,就要求我们有一种必要的态度:我们的“五千年文明史”就摆在我们面前,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与厘清;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确需要重新认知并且传承和弘扬。
——为了我们对于自己民族精神的坚定自信与笃定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