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后现代思潮影响下建筑设计美学的嬗变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m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已经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建筑设计的波及也自不待言。后现代主义到底有哪些方面的精神追求?对传统建筑艺术设计有何深刻的扬弃和背离?在其影响下建筑美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这些都是本论文予以思考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后现代思潮 建筑设计美学 嬗变 解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TU-80 文献标识码:A
  
  在建筑设计领域中,任何清醒的人都不能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其原有观念的冲击。而且在建筑审美中出现了无规则的倾向。要丰富和模糊,不要统一和明了;要矛盾性和多样性,不要和谐和简约,对具有责任感的中国建筑师具有启发意义。学会用辩证法的观念取代现代建筑的高度统一性,强调继承传统和改变文脉的意义,重新赋予象征和装饰以存在的价值,同时又将现代建筑作为新的传统保留下来,从每个阶段建筑中寻求灵感,运用于当代的建筑中。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当前需要的建筑艺术设计,其理论应该建立在凝重的历史感情之上,并且深谙审美心理,体现建筑的当代价值。因此,他们的破除法则也好,追求例外和协调也好,其目标最终是推陈出新。
  
  一 后现代建筑的价值诉求
  
  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挑战和反叛。斯特恩将后现代建筑概括为:文脉主义、隐喻主义、装饰主义。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中,提出一系列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创作原则。他反对简洁纯净,主张复杂与矛盾。他强调传统和遗产有借鉴价值,尊重环境,主张兼容并蓄。后现代主义建筑注重装饰的观点,正好迎合了商人和业主们求新求奇的趣味,被当成了一种时尚。通观建筑美学的种种理念,人们能深刻地认识到,建筑的美难以一言以蔽之,因为它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还包括了听觉、触觉、心理感受等等许多因素,又融合技术、理念、环境、审美等主动与被动于一体。展望未来的建筑美学,它必将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美学,它融合系统论、环境学与生态美学等多种学科,把自然、生态和社会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相互和谐作为审美的理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恶进步,可持续发展的美学观将更加成熟和完善,必将成为建立在广义基础上的审美价值标准,成为评价建筑的标准。
  现代建筑美学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机器美学,它表现出重普遍,轻个体;重永恒,轻短暂;重客体,重统一,轻多样性等美学特征。机器美学注重物质功能,具有清晰理性的目的,追求符合逻辑的审美,崇尚完美,关注高雅。实际上后现代主义者保留了现代运动中的先锋性,导致了建筑不忍目睹以及缺乏感官感染力。在如今这样一个追求个性时尚的年代,标新立异、逐怪猎奇等不和谐、不统一的元素,往往能够感到其整个时代精神的审美旨趣所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为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提供了空间和氛围,使得当今的中国建筑设计中呈现出现代和后现代、东方和西方多元并置、错综复杂的局面。
  我们看到,当代中国建筑设计的后现代思想,只是作为诸多可供中国本土设计走向完善和成熟的理念之一。一方面具有为中国艺术设计提供借鉴的方法论的意义,另一方面显示了设计的一种探索精神和进取的决心。真正的建筑是建筑师生命的一种运作方式或者存在方式,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它以审美编符来表现人和人的生活,甚至以自己特有的审美期待和编码方式直接地、同构地来传达人的心理感受和意识流动。艺术不等于人,但建筑艺术是人之所以为人最直接的显现;艺术不等于生活,但建筑艺术比其它任何艺术的精神意识形态更接近于生活。审美的感性形式是艺术的根本特征,建筑艺术也不例外。
  解释学、解构主义和主观主义等主体论哲学催生了主体论建筑美学,认为建筑不依赖人而存在,但建筑的美却依赖于人,是人类进行审美活动的结果。精神层面的建筑美学价值包括建筑是否适合使用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和心理尺度,是否使居者产生心理认同和实现人之为人的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是否证实人的自由、偏好和存在。
  
  二 解构背后的审美趣味及视觉冲击
  
  解构主义更是完全背离了现代主义的设计原则,强调形体的不完整性,不稳定性,错位,无序,扭曲,残缺。吴焕加用一个“乱”字总括了解构建筑的主要特征,“乱字上了建筑,乱字成了建筑艺术,乱字成了建筑审美的范畴。”当然,解构主义学派也在审美方面强调“空缺的趣味”,有意把某些理性的构图因素颠倒成非理性的构图,从而使人们去想象它的重构组合,以增加某种审美的趣味。倘若对熟悉完整的形体进行有意误解的破坏,并从中观察想象,必然会发现被破坏了的形体所产生出的一种新的形态,而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出了新的想法,因而这就是一种能够引发创造性思维的反向思维方式。不仅如此,解构所形成的画面空间或建筑空间,往往具有一种令人感到震惊的力度,这种力度源于对固有物象的质的破坏,同时这种力度使得图形视觉语言的内涵更加丰富,即将被破坏了的部分,通过想象和逻辑思维赋予新的形象,结合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建筑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建筑创作要有特色,要面向未来。意识建筑设计要以人为本,努力满足人们的要求;建筑要与自然环境很好地结合,建筑设计要努力去创建周围良好的生态环境,去营造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健康舒适的环境。从系统与要素等辩证关系入手去把握美学价值,以解决复杂的建筑美学问题,是解析当代美学问题的一种新的哲学思维和方法。雨果称巴黎圣母院是“石头的史书”、“石头的交响乐”,果戈里讲“建筑是世界的年鉴,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而它还在谈话”。成功的建筑从古至今都是建立在对文化、艺术、美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基础之上,是与文化、艺术密不可分的。作为建筑设计者,应该从根本上研究造型艺术结合美学理论,才能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和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建筑审美中,彰显了主观主义思潮,导致建筑多元化格局的诞生,由此引发出了建筑美学领域中审美视野、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的重大转变。这些变化需要从当代哲学发展的深层次、新观念和新方法去探索和反思,因为建筑美学的转变是世界哲学文化大环境的变化所决定的。面对日益繁杂、难解的建筑现象茫然无措时,将建筑美学理论走向置于当代哲学潮流的大背景之中,从人文化趋向的哲学大视野去审视建筑美学,方能高屋建瓴,不失偏颇。
  后现代主义除了发挥隐喻手法之外,还在创造场所精神方面充分尊重了群众的审美趣味。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出发,把审美的注意力转移到审美的主体——人的身上。因此,重视建筑审美的群众参与倾向,已成为当代的一种潮流了。同样的思想也表现在空间的组合方面,所谓流动空间、开敞空间、灰空间、象征性空间、模糊空间、各向同性空间等处理手法,都是在某种程度上要给人以联想和丰富的多义感,从而获得适合于大众的多种审美趣味。
  但是,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后现代思潮,作为传统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语言、习俗、信仰上相对的一致性,导致了中国人在文化心理、思想情感、价值观念上的趋同性,在审美取向上形成了大致相同的喜恶判断,在视觉语言上形成的传统图形也浸透了民族精神。尤其是中国文化精神中那种自然观念的显然和后现代思潮存在一定的冲突。伴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对道家思想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作用日趋重视。中国道家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自然是天地的本性,人应顺天而行。人和自然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亲密无间的,互融互通的。庄子是老子的主要承继者,他的天人观念与老子的天道本体相辅相成。庄子的基本观念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同一。”主张不要人为地违背自然规律,并竭力赞美天地万物的秩序。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同构的思想,这种观点无疑在当今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面前,对现代室内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道家著作中关于空间、人、自然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重要思想,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诸多问题与道家思想紧密结合,这样就为构建一种恬然自足的室内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思路,而且那种“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也就得到了广大设计师的青睐。人们在古代人的智慧当中寻求自己的设计灵感,这样就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而且也和时代精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此相比,“以拼凑代替设计”的后现代建筑设计现象实在有些难以接受。法国建筑家西萨·达悲叹,许多建筑师“仅仅满足于采摘历史的花果,而不去培植自己的苗木,难道这样一个有着丰富发现的时代,而只留给后人一些七拼八凑没有特征的模仿品?”
  
  三 差异性表面下的祛魅逻辑
  
  不管何种创作原则以及思潮主义,笔者以为建筑美学的规律与原则要求在城市建筑中,要营造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建立一个平等的、自由的、质朴的交流空间,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共生关系。完整的建筑体系,是在不断完善中让人享受到合理、舒适的建筑空间,达到人与建筑的圆融与和谐。建筑设计是反映城市规划建设和现代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筑景观不是单纯的配套,它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空间,是一本有着丰富内涵的书,“一本关于自然的书,关于这个地方的书,以及关于景观中人的书”,是传递一定时期人类理想与追求等讯息的物质载体。复兴城市品格,激发城市对人深切的关怀,重塑城市人文心性,也许,这些恰好可以可以作为我们评判优良景观设计的标准和参照值。笔者始终认为,景观设计的总体原则,应融合“人性化、生态化、自然化”的理念,营造富有观赏性和实用性的生态绿化景观。比如景观中大多会采用众人所熟悉的物象作为原型,用以表现物象真实状态中的形态美和精神内涵,所以就外形而言,具象景观要素具有一种朴实的真实美,然而其创作毕竟不是对原型进行简单的复制,因而由设计师艺术加工后的具象景观元素,还具有一种抽象美。
  同时在艺术加工和提炼的过程中,具象景物会被赋予特定的精神内涵,完美融合后的具象要素,成为整个环境意境营造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作为有形的物质空间,一个人性化的空间环境,肯定既要满足功能,又能符合人的感官要求,同时还要注重使用者的行为和心理感受。这就需要满足生态原则、文化原则,要考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将空间形态与环境韵律有机结合。发挥创造性,构建生态美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体现地域性的审美差异。而且建筑美不应仅仅停留在外在形式美给人的感官愉悦,它更应赋有一种对人类现实生活做出积极独特反映的艺术内涵。人的行为习惯、审美感受随社会进步在不断变化,建筑不应再孤立地存在,它应成为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纽带,不仅是功能上的,更是心灵上的。
  象征主义诗人叶芝说:“一切都四散了,再也保不住中心,世界上到处弥散着一种混乱。”这句话描述当代建筑审美领域的现状是非常合适的。我们知道,现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基本上局限于总体性思维、线性思维、理性思维这种固定的,甚至可以说是僵死的框框之中,很难突破功能主义、理性主义的束缚。然而当代哲学与科学思想,特别是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当代建筑的审美思维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迈向了一种更富有当代性的新思维之途。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霸权和纯净主义美学,基本上是明目张胆的压迫性总体化来强控和引导建筑的美学走向的。雅斯贝尔斯所说的“从一种处境跳到另一种处境一样”,建筑从一种总体性跌进另一种总体性。这种以一种专制取代另一种专制的美学革命,是当代建筑师和美学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因此,从后现代主义思潮衍生出的建筑观念,无不把抵抗总体性、追求差异性,作为预防和驱逐任何形式的美学专制妖魅的旗帜。
  
   参考文献:
   [1] 李楠强:《后现代思潮之下中国建筑设计的出路何在?》,《建筑技术》,2000年第3期。
   [2] 张丽华:《论后现代思潮对建筑美学的颠覆性影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 吴静莘:《论建筑设计美学的三原则》,《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斯帅帅,女,1988—,浙江金华东阳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赵永锋,男,1988—,浙江杭州萧山人,浙江万里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其他文献
随着全民遵法守法意识的增强,以及国家对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健全,人们对农机监理的执法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农机监理执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农机监理的外
桑基鱼塘,其产生皆源于广府境内河流纵横,地势低洼,潦水容易为患,人民根据本地自然环境的特点,则修堤坝制洪水;另则挖洼地为塘,降低水位,基高塘低,基种作物,塘养鱼虾,形成良
由广西知名党史专家、自治区党校何成学研究员完成的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结项成果、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出版资助项目成果《红军在广西活动的历史考察
本文通过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手工测量技术对山西陵川北马村玉皇庙大殿进行的精细测绘,分析得出其中与前檐七铺作斗栱密切相关的原始设计方法:1)确定前檐采用最富装饰性的
常德市穿紫河风光带以“生态信息链串联系列功能集聚点”为总体布局理念,构建以自然生态为主线,追求朴素清新的自然风貌,构建节日庆典、文化传播、社区服务、防灾减灾等多重
废旧橡胶内胎,丢弃实在可惜,只要经过简单处理就能派上新用场,具有经济、实用和方便等特点,您不妨一试。1.制作驾驶座垫小型拖拉机配套的座垫容易丢失和损坏,如果用旧拖拉机内胎稍加
《雅典和耶路撒冷》是一本令人颤栗的书:舍斯托夫将俄罗斯精神中对救赎的执著、存在的哀嚎表达得淋漓尽致,就像是浑厚悲凉的俄罗斯交响乐。这是一位用诗和文学的方式来进行存
阿苏卫垃圾焚烧发电厂附近的居民发现,聚众抵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把自己变成参政者,和政府互动也许是更好的主意。    3月3日,“驴屎蛋儿”(网名)从日本和澳门考察回来了。  “驴屎蛋儿”本名黄小山,是一位律师,作为唯一市民代表被北京市政府邀请赴日考察垃圾处理技术。  考察团于2月22日从北京出发,成员共七人,除黄小山外,还有北京市市容市政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管委”)的官员、专家和两位记者,整
一忌型号不对三角皮带的型号有O、A、B、C、D、E、F等,选用皮带应与皮带轮相匹配。如弄不清需用的三角带型号,可量出皮带轮槽顶宽,然后选购顶边稍大于轮槽顶宽的皮带使用。二忌轮槽粗糙
致自己:  当初埋怨一身军装限制了自由  当初抱怨各项条例压得喘不过气来  当初诉苦训练累得要死  当初数着手指盘算退伍的日子  现在怎么了?真的脱下了军装,舍不得了。两年的摸爬滚打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我收获了铁一般的战友情,营区的每个角落留下了我的足迹,我理解那身绿的含义……太多的回忆占据了我的心,我知道这一切不能用言语来代替,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所有的兄弟是永远的兄弟,不管身在哪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