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个有关“尽力”的故事发生在几年前的一个秋夜。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过后,急诊抢救室推进一位呼吸心跳骤停的老太太。心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静脉注射……抢救紧锣密鼓地进行,病人却没有恢复的迹象,她脆弱的心电信号徘徊于细颤与完全静止之间,换句话说,她的心脏完全不能自主跳动。闻讯而来的急诊三线医生已经理智地脱了手套,拍拍我肩膀说,“估计没什么戏了,心脏基础病多,药物反应又差,出去跟家属交代病情吧。”
我应承着,把手里的器械交给其他人,心里却总有些不甘。刚才反反复复进出抢救室告病危、签知情、开药方、送化验,我已跟这家人接触了几次。门外只有一老一少两个男家属,老人是患者的老伴,可能一下受打击太大,虽还勉强支撑,但已明显对我说的话做不出回应;给我印象深的是那个年轻人,从我说“你是病人儿子吗,请在这签字”,他认真看我一眼说“我是女婿”,但随即坚定落笔的瞬间起,我再跟他说话时就已稍稍超出了例行公事的范畴。也许是他那满头大汗、双眼泛红的样子感染了我,也许是他那句“爸,小娜没在,您就都听我的”触动了我,总之有一瞬间我突然想起我远在香港进修的愛人和他的父母,想是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危急时刻承起家庭的责任,让离家的人可以安心而无憾。
最终我还是出去又交代了一次病情,但所学知识与心中不忍让我在谈话最后话锋一转,建议他们换一种药做最后一搏。当天晚上的小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这个“神药”抑制了传说中的“交感风暴”,终结了我们多达17次的电击复律,病人的自主心跳恢复了!
应该说,那之后的几个小时确曾让人看到一丝希望,但短暂的平静过后,是更加彻底的束手无策。说实话,那一刻我竟然有些后悔,不是遗憾治疗上有什么未尽之责或过失之举,而是感慨,早知如此,倒不如早点结束“战斗”,不给这家人这许多不切实际的奢望。我的三线领导教育得对,充分交代病情是组织抢救的重中之重,宁肯说得重些让家属做好思想准备,也好过亲手制造个梦幻泡泡给他们,现在又亲手将它戳破。
我心情有些沉重地再次推开抢救室的大门,不得不把我们对病情的预期尽量客观明确地表述给家属,我告诉他们,老太太现在就像是灯油耗尽的过程,如果心跳再次突然下降,就基本没可能再救过来了。
说罢我小心地观察家属的神色,但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情绪反弹,那年轻人深吸口气,望向我的目光伤感而真诚:“大夫,您说的我们都明白。从您第一次跟我们谈话,我们就感觉这次是真的不行了,就是可怜我爱人……她在上海出差,一直怕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说着他突然摇了摇手里的手机,脸上瞬间明亮了一些,“不过幸亏您这么尽心尽力,她刚打电话说已经到医院门口了,还来得及!谢谢您……”话音未落,一抹纤细的身影像旋风一样冲到我们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小鹏……我妈在哪里?”
那一夜,抢救室破例允许家属陪床,直到最后一次抢救来临;那一夜,女孩压抑的低泣和小伙子低声的劝慰,让身经百战的护士们都不禁有些动容;那一夜,这家人居然在办完一应手续后再次回到抢救室,一起朝我深鞠一躬,嘴里说着“谢谢大夫,谢谢大夫”;那一夜,我懵懂前行的成长之路上似乎又冒出了一些新的光亮。
一阵急促的敲门声过后,急诊抢救室推进一位呼吸心跳骤停的老太太。心外按压、电除颤、气管插管、静脉注射……抢救紧锣密鼓地进行,病人却没有恢复的迹象,她脆弱的心电信号徘徊于细颤与完全静止之间,换句话说,她的心脏完全不能自主跳动。闻讯而来的急诊三线医生已经理智地脱了手套,拍拍我肩膀说,“估计没什么戏了,心脏基础病多,药物反应又差,出去跟家属交代病情吧。”
我应承着,把手里的器械交给其他人,心里却总有些不甘。刚才反反复复进出抢救室告病危、签知情、开药方、送化验,我已跟这家人接触了几次。门外只有一老一少两个男家属,老人是患者的老伴,可能一下受打击太大,虽还勉强支撑,但已明显对我说的话做不出回应;给我印象深的是那个年轻人,从我说“你是病人儿子吗,请在这签字”,他认真看我一眼说“我是女婿”,但随即坚定落笔的瞬间起,我再跟他说话时就已稍稍超出了例行公事的范畴。也许是他那满头大汗、双眼泛红的样子感染了我,也许是他那句“爸,小娜没在,您就都听我的”触动了我,总之有一瞬间我突然想起我远在香港进修的愛人和他的父母,想是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在危急时刻承起家庭的责任,让离家的人可以安心而无憾。
最终我还是出去又交代了一次病情,但所学知识与心中不忍让我在谈话最后话锋一转,建议他们换一种药做最后一搏。当天晚上的小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这个“神药”抑制了传说中的“交感风暴”,终结了我们多达17次的电击复律,病人的自主心跳恢复了!
应该说,那之后的几个小时确曾让人看到一丝希望,但短暂的平静过后,是更加彻底的束手无策。说实话,那一刻我竟然有些后悔,不是遗憾治疗上有什么未尽之责或过失之举,而是感慨,早知如此,倒不如早点结束“战斗”,不给这家人这许多不切实际的奢望。我的三线领导教育得对,充分交代病情是组织抢救的重中之重,宁肯说得重些让家属做好思想准备,也好过亲手制造个梦幻泡泡给他们,现在又亲手将它戳破。
我心情有些沉重地再次推开抢救室的大门,不得不把我们对病情的预期尽量客观明确地表述给家属,我告诉他们,老太太现在就像是灯油耗尽的过程,如果心跳再次突然下降,就基本没可能再救过来了。
说罢我小心地观察家属的神色,但并没有迎来预期中的情绪反弹,那年轻人深吸口气,望向我的目光伤感而真诚:“大夫,您说的我们都明白。从您第一次跟我们谈话,我们就感觉这次是真的不行了,就是可怜我爱人……她在上海出差,一直怕见不到母亲最后一面,”说着他突然摇了摇手里的手机,脸上瞬间明亮了一些,“不过幸亏您这么尽心尽力,她刚打电话说已经到医院门口了,还来得及!谢谢您……”话音未落,一抹纤细的身影像旋风一样冲到我们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小鹏……我妈在哪里?”
那一夜,抢救室破例允许家属陪床,直到最后一次抢救来临;那一夜,女孩压抑的低泣和小伙子低声的劝慰,让身经百战的护士们都不禁有些动容;那一夜,这家人居然在办完一应手续后再次回到抢救室,一起朝我深鞠一躬,嘴里说着“谢谢大夫,谢谢大夫”;那一夜,我懵懂前行的成长之路上似乎又冒出了一些新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