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数学教育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通过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求精神;通过创设成功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创造条件。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
它有如下突出特点:
1.情境性和综合性。所谓情境性,是指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具有实践与应用的背景,而背景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问题的情境通常也是综合性的,它不同于学科要素学习的单一性。学科要素学习往往从一个具体要素的理解着手,渐次达到对学科要素整体的积累;而问题情境的学习,则需要从综合的情境中去分析出头绪。
2.体验性和感受性。问题情境教学强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到感性的认识,使理性的要素内化为指导行为的认知结构,因此体验性和感受性是问题情境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所要学的知识又能够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发现其中的关系,理解其中的新知,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
问题情境教学的具体形式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为起点,以提出新问题为终点,其实这新的问题也是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一个起点。所以在课堂上,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讲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适时地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提出新问题这三大任务来体现。
1.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是通过材料(文字、数据、图片、音像等)这一载体来实现的。
首先,在引入材料创设情境时,特别要注意三点:第一,从时间上讲,材料的选取既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当代最新实际和科技前沿;又要再现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历史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二,从空间上讲,材料的选取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爱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倾向,即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第三,通过精选材料,将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材料之中,使学生能够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去接受、感悟知识。
其次,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力求情境的发展性,即在情境的不断推进中自然地呈现问题。提倡一则材料反复使用,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当然,由没有“情境”到有“情境”、由刚进入到完全融入“情境”之中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拖得太长(课时有限),又不能迅速地从“情境”中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把握其中的“度”,要注意时机恰当,寻求思维最佳突破口;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2.设置问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置”也是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会以愉快的心态去接受它。如果超过这一限度,人们的心情会因此而变得烦躁不安,思维会发生紊乱。在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时,要防止问题过多和过滥,力求精简实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堂课中“关键问题”以2—3个为最佳,力求突出课堂的焦点问题,必须紧扣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忌一问一答的形式主义。而且施行问题教学时,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明了,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
3.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波利亚曾说过:“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问题,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要及时点拨,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线索,起到水到渠成的启发作用。
三、结论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便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这符合今天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一、问题情境的内涵和特点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
它有如下突出特点:
1.情境性和综合性。所谓情境性,是指它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去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并且具有实践与应用的背景,而背景有利于知识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问题的情境通常也是综合性的,它不同于学科要素学习的单一性。学科要素学习往往从一个具体要素的理解着手,渐次达到对学科要素整体的积累;而问题情境的学习,则需要从综合的情境中去分析出头绪。
2.体验性和感受性。问题情境教学强调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到感性的认识,使理性的要素内化为指导行为的认知结构,因此体验性和感受性是问题情境教学的又一个特点。教师为学生提供能够反映所要学的知识又能够与学生现有知识经验相关联的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发现其中的关系,理解其中的新知,可以深刻地理解相应的概念,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可以迁移的问题解决策略。
二、创设问题情境教学的几个主要环节
问题情境教学的具体形式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我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以情境诱导学生提出问题为起点,以提出新问题为终点,其实这新的问题也是学生课后延伸学习的一个起点。所以在课堂上,必须最大限度地压缩教师讲的时间,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足够的时间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在课堂上适时地创设情境、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提出新问题这三大任务来体现。
1.创设情境。情境的创设是通过材料(文字、数据、图片、音像等)这一载体来实现的。
首先,在引入材料创设情境时,特别要注意三点:第一,从时间上讲,材料的选取既要反映时代的脉搏,应当让学生感受到当代最新实际和科技前沿;又要再现科学家探索数学知识的历史过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执着的探索精神。第二,从空间上讲,材料的选取应当尽量贴近学生生活、兴趣爱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接受能力、年龄特征,避免成人化倾向,即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第三,通过精选材料,将教学目标融入到具体的材料之中,使学生能够从对材料的分析中去接受、感悟知识。
其次,在创设情境时,应当力求情境的发展性,即在情境的不断推进中自然地呈现问题。提倡一则材料反复使用,一个情境贯穿始终。当然,由没有“情境”到有“情境”、由刚进入到完全融入“情境”之中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不能拖得太长(课时有限),又不能迅速地从“情境”中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把握其中的“度”,要注意时机恰当,寻求思维最佳突破口;既要考虑面向全体学生,适合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有一定的难度,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
2.设置问题。“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问题的设置”也是重要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个体在一定的时间内接受的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时,会以愉快的心态去接受它。如果超过这一限度,人们的心情会因此而变得烦躁不安,思维会发生紊乱。在采用问题教学模式时,要防止问题过多和过滥,力求精简实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一堂课中“关键问题”以2—3个为最佳,力求突出课堂的焦点问题,必须紧扣学习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忌一问一答的形式主义。而且施行问题教学时,问题设置不能过于简单明了,要具有适当的隐蔽性和启迪性。
3.营造氛围,引领学生提出新问题。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出问题”的氛围,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波利亚曾说过:“重要的一点是可以而且应该使教师问的问题,将来学生自己也可能提出。”在传统课堂教学中都是属于教师发问的问题,通过训练,重心逐步转向学生能自己提出以上问题,进一步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学生“愤”、“悱”之时,教师要及时点拨,给学生提供相关的线索,起到水到渠成的启发作用。
三、结论
数学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最终目的,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是一个重要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对各科学习都有很大作用,尤其是对数学这样一门极具逻辑思维的学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一开始便有一个形成意向和感知的阶段,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自然而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师生“合作学习”,这符合今天新课改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