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宫、万里长城、秦始皇陵兵马俑……这些都是无数中外游客必去的打卡胜地。自1974年3月始,秦始皇兵马俑已经发现45年,尽管无数考古学家对其苦苦探究,但至今仍有很多待解之谜。
是秦始皇还是秦宣太后的陪葬?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深信不疑,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秦宣太后,姓芈(mi),楚国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41年之久。
我国建筑学家陈景元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他认为历史上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但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近二公里的兵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这个“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兵马俑身上,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奇怪之处:一些兵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所着衣服,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在一些陶俑身上还发现了“芈”字,疑为秦宣太后的姓。
不过,张卫星认为,“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陵陵墓遗存的组成内容之一。宣太后墓葬具体所指尚不明确,兵马俑无法同其联系。”
他指出,兵马俑坑及秦始皇陵的主要遗迹建造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秦二世时期,从时间上确定了兵马俑的时代。秦始皇陵遗存分布于骊山北麓渭河南岸,以封土为核心,以墙垣所围合的区域为茔域,以骊山所控制的山前区域为最大范围。从兵马俑坑的位置、形制、建筑结构以及陪葬内容分析,它是秦始皇陵陪葬系统的一部分,与此类似的陪葬内容在秦始皇陵范围内相同的区域还有大量的分布,如青铜水禽坑、动物坑、上焦村马厩坑以及其他陪葬坑,更不用说两重墙垣所界定的中心区域一一茔域内了。这些陪葬坑所形成的陪葬系统与墓上建筑、墓室墓道正藏、附葬墓、祭祀建筑以及墙垣、门观、道路、陵邑等共同构成了整体上的秦始皇陵墓。
“宣太后生活于战国晚期稍早的时候,应该葬于秦的芷陵,该地处于骊山西麓,远离现在的兵马俑坑。目前在该地区发现了一些大型陵墓,其时代为战国晚期,与宣太后生活的时代相近。另外,由于目前没有经过发掘,尚不能明确判断出这些墓葬的主人。这些墓葬的形制及其陪葬内容,也不清楚。因此,兵马俑无法同其联系。”张卫星强调。
兵马俑曾被何人焚烧?
在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灰烬,兵马俑为何被焚烧,又是被何人焚毁的呢?
有人猜测,俑坑里有木头等有机物,时间一长产生沼气,导致自燃。但是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不是自燃的。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俑坑焚毁的真正原因是秦人的一种自焚仪式。在对秦陵园西侧的内外城垣间发现的一座曲尺形马厩坑进行局部清理时,发现坑的门道端底层有用细绳纹砖坯砌成的引火底炉。但是张卫星表示,兵马俑一、二号坑木结构确实经过严重的焚烧,有些部分己被烧成炭迹或灰烬。但并不是三个坑所有部位都被烧过。相对来说,一号坑局部、二号坑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等处焚烧较为严重,不仅木结构被焚烧成炭迹、灰烬,而且一些陶俑也被焚烧变形。从这些迹象上判断,兵马俑坑是被人为焚烧的,并且是破坏行为的结果。从己发现的秦始皇陵陪葬坑看,大部分经过焚烧,但也有没有过火的情况,说明这些焚烧是有意地破坏,但是又不是系统性的,并不是每一个坑、每一个位置都烧。
“因此,我推测包括秦始皇陵其他遗迹的被焚烧和特定目的性有关,一方面可能有仇恨的暴力报复,另一方面也与搜寻贵重物品后的破坏行为有关。”张卫星说,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始皇陵破坏行为与项羽统率的起义军有关。他们有一段时间驻扎在新丰鸿门,这个地方距兵马俑坑不足5公里,而且当年修筑始皇陵的民工也有一部分加入到这支军队中。《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水经注》则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见穷。”这些后来的文献记载说明了项羽军队破坏过秦始皇陵,所以可能焚烧了兵马俑。
出土的青铜剑因何光亮如新?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历经两千年都无蚀无锈,光亮如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前有研究认为,这些兵器之所以保护较好,是因为秦代工匠在防锈处理中使用了铬,让兵器入土后能免于腐蚀。但一个中英国际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兵马俑青铜武器上曾被认为是最早防锈技术的镀铬工艺,实际上来自一种装饰漆,并不是保存技术。在青铜表面发现的铬只是来自相鄰物体的漆污染,而不是古代技术的成果。通过分析数百件文物,研究者发现很多保存最完好的青铜武器表面上并不含铬。此外,他们还认为,青铜武器的良好保存可能得益于周围土壤的中碱性、小粒径和低有机含量的特质。研究者在环境模拟室内模拟了青铜器复制品的风化过程。4个月后,在极端的室温和湿度下,埋在西安土壤里的青铜器几乎保持着原有的光泽;相对的,埋在英国土壤中的则严重锈蚀。
张卫星表示,此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10-15微米,含铬量一次检为1.2%,二次检为0.6%-2%;而在此保护层内部的青铜剑体中则不含铬。另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对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经过电子探针分析和x光荧光分析,发现镞的表面亦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约为10微米,含铬量约2%,而镞的内部则不含铬。早期也同时对出土剑、镞的俑坑土壤取样分析,土壤中并不含铬。这就排除了秦俑青铜剑和镞表面的铬盐氧化层是由土壤中的铬分子渗透形成的可能,证明是经人工在剑和镞的表面进行了铬盐氧化处理。
同时,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编写组还对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不锈青铜镞进行了检验,在镞的表面也发现和秦俑坑青铜镞表面相同的处理情况。说明这个技术在我国秦汉时期已经广泛运用。汉代以后此技艺似己失传。
“我也注意到目前有国外专家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中青铜武器保存能力,可能归功于周围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特征,而不是铬。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博物馆的立场。”张卫星说。
兵马俑中的绿脸俑是干嘛的?
1999年,在秦俑二号坑,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样一座兵马俑,其位置和工艺并无特别之处,但清理完周围的泥土之后,和人们熟悉的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这座兵马俑的脸全部都是绿色的。这也是秦兵马俑挖掘出土的唯一一个绿脸俑。原因何在?
有专家表示,戏剧舞台上的脸谱中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耿直,而绿色和蓝色代表的是外藩,是少数民族的象征。由此推测绿脸俑是融入了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陶俑。从地理位置看,秦人在立国初期地处陇东地区,就是今天甘肃东部天水一带。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秦人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战场实际看,秦军广泛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各种战法,虚心向不同民族,包括强敌匈奴学习军事技术。由此可见,地下秦俑军阵中的绿脸俑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还有专家推测,战国时期,出兵打仗,有些国家往往在牛的角上绑刀,士兵的脸上涂抹各种各样的颜色,借以吓倒敌方。秦俑脸部涂成绿色也不是不可能。
对此,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张卫星认为,整个始皇陵的遗迹、遗物都是在为始皇帝构建一个死后世界的指导思想下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果,兵马俑坑也不例外。“但是具体到实施,每一个陶俑、每一件兵器,并不是绝对和完全的整齐划一。包括绿脸俑在内,兵马俑坑有数量众多的特例,比如有铠甲做错的、发髻做偏的等等。除此之外,或许这个绿脸兵马俑的形象与真实模特有关一一军队中出于某种需要存在着异于常人肤色的特殊人物;又或许与兵马俑的明器性质有关,可能当时人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更能发挥其功能。”张卫星说。(资料来源:《科技日报》)
是秦始皇还是秦宣太后的陪葬?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深信不疑,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并非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秦宣太后,姓芈(mi),楚国王族,后嫁于秦惠文王,她在秦国统治了41年之久。
我国建筑学家陈景元曾参与秦始皇陵的保护规划。他认为历史上秦始皇曾经下令将陵墓向外扩展“三百丈”,但秦时的“三百丈”只有690米,所以在秦始皇陵封土之东近二公里的兵马俑,不可能被包括在这个“三百丈”的界址之中,因而也不可能成为秦始皇陵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在兵马俑身上,人们还发现了一些奇怪之处:一些兵俑的头顶,梳有苗裔楚人特有的、偏于一侧的歪髻;秦俑所着衣服,非常鲜艳,与秦王朝的尚黑制度,有显著差别;在一些陶俑身上还发现了“芈”字,疑为秦宣太后的姓。
不过,张卫星认为,“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陵陵墓遗存的组成内容之一。宣太后墓葬具体所指尚不明确,兵马俑无法同其联系。”
他指出,兵马俑坑及秦始皇陵的主要遗迹建造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到秦二世时期,从时间上确定了兵马俑的时代。秦始皇陵遗存分布于骊山北麓渭河南岸,以封土为核心,以墙垣所围合的区域为茔域,以骊山所控制的山前区域为最大范围。从兵马俑坑的位置、形制、建筑结构以及陪葬内容分析,它是秦始皇陵陪葬系统的一部分,与此类似的陪葬内容在秦始皇陵范围内相同的区域还有大量的分布,如青铜水禽坑、动物坑、上焦村马厩坑以及其他陪葬坑,更不用说两重墙垣所界定的中心区域一一茔域内了。这些陪葬坑所形成的陪葬系统与墓上建筑、墓室墓道正藏、附葬墓、祭祀建筑以及墙垣、门观、道路、陵邑等共同构成了整体上的秦始皇陵墓。
“宣太后生活于战国晚期稍早的时候,应该葬于秦的芷陵,该地处于骊山西麓,远离现在的兵马俑坑。目前在该地区发现了一些大型陵墓,其时代为战国晚期,与宣太后生活的时代相近。另外,由于目前没有经过发掘,尚不能明确判断出这些墓葬的主人。这些墓葬的形制及其陪葬内容,也不清楚。因此,兵马俑无法同其联系。”张卫星强调。
兵马俑曾被何人焚烧?
在发掘兵马俑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一、二号俑坑的木结构几乎全部被烧成灰烬,兵马俑为何被焚烧,又是被何人焚毁的呢?
有人猜测,俑坑里有木头等有机物,时间一长产生沼气,导致自燃。但是考古人员在发掘中发现,烧毁的陶俑主要分布在甬道等通风处,此地段的俑损毁比别的地方严重,可见不是自燃的。
另外一些人则认为,俑坑焚毁的真正原因是秦人的一种自焚仪式。在对秦陵园西侧的内外城垣间发现的一座曲尺形马厩坑进行局部清理时,发现坑的门道端底层有用细绳纹砖坯砌成的引火底炉。但是张卫星表示,兵马俑一、二号坑木结构确实经过严重的焚烧,有些部分己被烧成炭迹或灰烬。但并不是三个坑所有部位都被烧过。相对来说,一号坑局部、二号坑的东北部和西南部等处焚烧较为严重,不仅木结构被焚烧成炭迹、灰烬,而且一些陶俑也被焚烧变形。从这些迹象上判断,兵马俑坑是被人为焚烧的,并且是破坏行为的结果。从己发现的秦始皇陵陪葬坑看,大部分经过焚烧,但也有没有过火的情况,说明这些焚烧是有意地破坏,但是又不是系统性的,并不是每一个坑、每一个位置都烧。
“因此,我推测包括秦始皇陵其他遗迹的被焚烧和特定目的性有关,一方面可能有仇恨的暴力报复,另一方面也与搜寻贵重物品后的破坏行为有关。”张卫星说,历史上最早的有文献记载的始皇陵破坏行为与项羽统率的起义军有关。他们有一段时间驻扎在新丰鸿门,这个地方距兵马俑坑不足5公里,而且当年修筑始皇陵的民工也有一部分加入到这支军队中。《史记·高祖本纪》中说:“怀王约入秦无暴掠,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财物,罪四。”《水经注》则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见穷。”这些后来的文献记载说明了项羽军队破坏过秦始皇陵,所以可能焚烧了兵马俑。
出土的青铜剑因何光亮如新?
从二号坑出土的青铜剑,历经两千年都无蚀无锈,光亮如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此前有研究认为,这些兵器之所以保护较好,是因为秦代工匠在防锈处理中使用了铬,让兵器入土后能免于腐蚀。但一个中英国际研究小组的研究表明,兵马俑青铜武器上曾被认为是最早防锈技术的镀铬工艺,实际上来自一种装饰漆,并不是保存技术。在青铜表面发现的铬只是来自相鄰物体的漆污染,而不是古代技术的成果。通过分析数百件文物,研究者发现很多保存最完好的青铜武器表面上并不含铬。此外,他们还认为,青铜武器的良好保存可能得益于周围土壤的中碱性、小粒径和低有机含量的特质。研究者在环境模拟室内模拟了青铜器复制品的风化过程。4个月后,在极端的室温和湿度下,埋在西安土壤里的青铜器几乎保持着原有的光泽;相对的,埋在英国土壤中的则严重锈蚀。
张卫星表示,此前,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出土的青铜剑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10-15微米,含铬量一次检为1.2%,二次检为0.6%-2%;而在此保护层内部的青铜剑体中则不含铬。另外,北京钢铁学院冶金史编写组对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经过电子探针分析和x光荧光分析,发现镞的表面亦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约为10微米,含铬量约2%,而镞的内部则不含铬。早期也同时对出土剑、镞的俑坑土壤取样分析,土壤中并不含铬。这就排除了秦俑青铜剑和镞表面的铬盐氧化层是由土壤中的铬分子渗透形成的可能,证明是经人工在剑和镞的表面进行了铬盐氧化处理。
同时,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编写组还对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不锈青铜镞进行了检验,在镞的表面也发现和秦俑坑青铜镞表面相同的处理情况。说明这个技术在我国秦汉时期已经广泛运用。汉代以后此技艺似己失传。
“我也注意到目前有国外专家认为秦始皇兵马俑中青铜武器保存能力,可能归功于周围土壤的化学成分和特征,而不是铬。但这种说法并不代表博物馆的立场。”张卫星说。
兵马俑中的绿脸俑是干嘛的?
1999年,在秦俑二号坑,考古人员发现了这样一座兵马俑,其位置和工艺并无特别之处,但清理完周围的泥土之后,和人们熟悉的粉红色或粉白色面孔的秦俑完全不同,这座兵马俑的脸全部都是绿色的。这也是秦兵马俑挖掘出土的唯一一个绿脸俑。原因何在?
有专家表示,戏剧舞台上的脸谱中红色代表忠勇,白色代表奸诈,黑色代表耿直,而绿色和蓝色代表的是外藩,是少数民族的象征。由此推测绿脸俑是融入了某些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陶俑。从地理位置看,秦人在立国初期地处陇东地区,就是今天甘肃东部天水一带。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融的地区,秦人与少数民族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战场实际看,秦军广泛吸收了不同民族的各种战法,虚心向不同民族,包括强敌匈奴学习军事技术。由此可见,地下秦俑军阵中的绿脸俑很可能是少数民族的象征。
还有专家推测,战国时期,出兵打仗,有些国家往往在牛的角上绑刀,士兵的脸上涂抹各种各样的颜色,借以吓倒敌方。秦俑脸部涂成绿色也不是不可能。
对此,秦始皇陵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张卫星认为,整个始皇陵的遗迹、遗物都是在为始皇帝构建一个死后世界的指导思想下精心规划、设计的结果,兵马俑坑也不例外。“但是具体到实施,每一个陶俑、每一件兵器,并不是绝对和完全的整齐划一。包括绿脸俑在内,兵马俑坑有数量众多的特例,比如有铠甲做错的、发髻做偏的等等。除此之外,或许这个绿脸兵马俑的形象与真实模特有关一一军队中出于某种需要存在着异于常人肤色的特殊人物;又或许与兵马俑的明器性质有关,可能当时人们认为,在现实世界中不合常理的事物,在死后世界更能发挥其功能。”张卫星说。(资料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