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

来源 :海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xianfeia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以体验和现实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础,认为译文是体验和认知的结果,提出译者作为认知主体可以利用认知和体验,依靠其主體性,选择翻译文本,理解源语文本,并且用目的语来传达源语文本的风采。但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也强调体验和认知的制约作用,比如译者会受到其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水平和范围以及译文读者认知水平和层次的制约。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下的翻译观研究具体翻译实践实例——中国70后女作家盛可以的短篇小说《缺乏经验的世界》选段英译,以此来分析译者文学翻译的主体性,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译者的翻译行为。
  传统的翻译理论将注意力放在翻译“结果”上,主要通过分析原语和目的语来对原文和译文进行比较,最后对译文作出评价,总结出翻译的技巧或策略。对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过程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剖析,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则认为,“翻译是以现实体验为背景的认知主体所参与的多重互动作用为认知基础的,读者兼译者在透彻理解源语语篇所表达的各类意义的基础上,尽量将其在目标语言中表达出来,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3)”,通过文献综述,不难看出从认知角度讨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获得了蓬勃的发展,译者的作用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位置,而且更加科学。《缺乏经验的世界》由美国的青年翻译家翻译,译文于2009年发表在澳大利亚核心文学期刊《HEAT》上并获得好评,随着盛可以的作品逐渐被英译并走向海外,新一批海外译者或汉学家将得到学者们又一次的关注,本文笔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缺乏经验的世界》英译本为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及影响其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一、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
  “认知”指的是人通过心理活动(如知觉,判断或想象)感知世界和对世界万事万物形成概念(conceptualization)的方式,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验。认知语言学就是以认知为基础的语言研究。认知语言学翻译观其翻译模式包含:“翻译具有体验性、翻译具有创造性、翻译具有世界性即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王寅,2007:581-590),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是以体验哲学为基础,站在认知语言学的高度去审视翻译,肯定并描述了认知活动在翻译行为中的客观存在,同时又提出译者必须尽量重现原文所表达的客观世界和认知世界。认为认知和体验对翻译起决定作用,即译文是译者体验和认知的结果,译者作为认知主体之一应受到其他参与翻译活动的认知主体间互动的制约,译者翻译时应有度,而不能随意发挥。
  (一)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是从一种人在进行语言交流当中所应该具备的相互关联性出发,形成一个“翻译——交际”的模式。作为翻译的主体,在结合自身的文化知识条件下,能够从认知环境的角度去参考原作者的意图,协调翻译当中的语义、语音、句法的三元关系。整个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者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不仅是一个语言的接受者,更是这个语言的交际者,进行的是一个跨越文化和语言的交际过程。在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下分析译者翻译行为有必要了解关于译者的各类与翻译相关的信息,《缺乏经验的世界》译者为Eric Abrahamsen,中文名陶建,美国翻译家,翻译有王小波的《我的精神家园》、徐则臣的《跑步穿过中关村》,王晓方的《公务员笔记》等,前两部分获美国笔会,美国国家艺术基金翻译基金奖。他是Pathlight《路灯》杂志编辑总监,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网站“纸托邦”(Paper Republic:Chinese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 的创始人之- (2007年)。作为翻译中国文学的外国翻译家,Eric较为年轻,知名度也没有汉学家葛浩文这样的大家高,但已经小有名气,他并不是盛可以长篇小说的译者,但他一直关注着中国的70后作家并持续进行翻译工作。在Eric选择文本翻译的时候,需要他主观能动性做好译前准备,首先是对所译内容和原作者全方位的认知。《缺乏经验的世界》讲述了一个有着作家身份的女性,在一场短短的火车旅行中邂逅一个体育男青年的故事,细致描述了一个充满经验的女性隐秘情欲情感的爆发,之后又止于平静的怅然过程,故事情节虽然单一,但女性的心理活动和人物特点却刻画的格外深抓人心,故事讲究有意思,语言直率又不失力度。Eric要想翻译的不失原作风采,需要注意翻译内容的语言风格和传达的感情,这是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所在之一;作者盛可以,70后作家,2002年开始小说创作。代表作有《北妹》《水乳》《道德颂》《死亡赋格》《野蛮生长》等。作品被译成英、德、韩、日、荷兰等多种文字出版发行,曾获多种文学奖项,被视为中国当代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作品语言风格猛烈,涵盖情感和社会领域,以敏锐观察和冷酷书写而著称。Eric翻译《缺乏经验的世界》时,也是他正式投身翻译中国文学的第三年,可以说他的文学翻译经历并不足够丰富,那个时候盛可以的小说也尚未开始在海外流行出版,选择盛可以的短篇小说对Eric而言就像他在几次访谈中谈及选择中国70后作家作品的缘由:兴趣所在。Eric在最初由于文学审美的倾向,发挥自主能动性选择了这一作家的文本,这决定了后来翻译过程中一系列的主观创造和受影响因素制约进行翻译的行为。
  (二)翻译主体运用自觉的文化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处于不同语言文化的读者和译者在肯定原作的许多优势之时也会对原作中的某些东西持否定的态度,一般的翻译只把原文的信息表达出来,文字通顺易懂即可。然而文学翻译不同于一般性的翻译。文学作品要使用艺术手法表达某种特定的内容、思想和风格等。译者会根据读者的特定要求,运用自觉的文化意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体现。请看以下例子:
  例1.
  原文:列车持续晚点。上帝在为女人安排什么?
  译文:The train persists in being late What doesheaven have in store for her?   Eric将“上帝”译为“heaven”而非“god”,这一点和一些西方译者翻译这一文化词语做出的选择不一样,大多数西方读者信奉基督教,而且“god”这一单词在西方广泛使用,而在中国“上帝”其实就是“上天”的意思,中国有崇尚天的文明,与神派下来的祖先有关,用“heaven”才是属于中国的“上帝”,这里体现的是作者作为普通人的一个小小愿望和遐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故意避开了归化策略,并没有顺应西方文化和西方读者的期待,而是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翻译出来,充分体现了译者忠实于原文的能动性。这也体现了Eric在开创中国文学海外推广网站“纸托邦”时的理念。
  (三)翻译主体运用自身审美创造性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认为无论是从对作家,作品的选择,还是翻译目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层次的选择,或者是目标语读者的选择,译者都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体验和认知主体。译者有时会运用自身的审美创造性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原作进行意译,转译,个性化翻译甚至是有意误译等,以达到接近、再现原作或与读者互动的目的。
  例2.
  原文:不久,经验使女人从容摆脱困扰,恢复理性。它如毛发丛密的小动物,随时跳上女人的双膝,供女人暖手。
  译文:Soon experience allows her to extricateherself with ease, and recover her reason. Experiencehops onto her lap like a small furry creature, warmingher hands.
  通过原文可以看出,盛可以的语言简练如洗,比喻独特,把“经验”这样抽象的体验比作“小动物”,形象生动,仿佛展现出一个灵动的画面,也正是一个“跳”字把画面的动态展现了出来。英文表达要想贴切地表达出同样的修辞,需要去平庸化,Eric用“hop”将整个比喻完美的译出来,因为“hop”一词并非是简单的“jump”,在朗文英汉词典中的意思是:“if a bird,an insect,or a small animalhops, it moves by making quick short jumps”(鸟、昆虫或小动物快速小步跳跃),可以说这个词的绝妙就在于它可以形象地用来形容小动物,原文中的“随时”也正好说明,小动物般的经验跳来跳去,来去自如。
  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从哲学意义上讲,客观制约性是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对文本的内涵进行充分理解,还要熟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还得考虑阅读人群的欣赏水准和审美情趣。
  例3.
  原文:女人习惯性地回到“作家”的身份上来,亟速消除了心头的肿。眄物群中的雌雄相偎,瞵不明职业者的愚钝腌賸,看身着西装蟹行的腽肭雄性,啖小本商人横系的腰包,睹鬍髻艺术青年指上盔甲般厚实的戒指……有着白色运动服的雄性打眼前穿行,如鹤过鸡群……此时女人只生妄想,若得遇个风华正茂的雄性,两相情愿了才好。
  译文:Once again she is the“writer”;she swiftlyeliminates the swelling of her heart. She peers at themales and females embracing within the crowd;blinksat the shouder-bags of small-time businessmen; squintsat men in suits, corpulent and crab-walking; stares atthe rings thick as armor on the fingers of frizzy-headed young artists-A male in a white tracksuitpasses before her eyes, a crane among a flock ofgeese……dalliance with a young man in his primewould be impossible without extraordinary mutualattraction
  這段原文在全文中属于最具特色的一段,作者在描述主人公观察车站人群及内心活动时运用了许多生僻的古汉语词语,给读者造成视觉和理解上的小困难,暂且不论作者的意图到底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但中文的表达细微到精准,将一个“看”字的表达展现出来,意蕴深厚。于异语翻译者而言是一个挑战,虽然可以通过查阅理解、自己的双语能力和经验积累克服,但有时并不一定完全忠实于译文和服从于原语文化,其中翻译对比展示如下:
  通过简要对比可以看出,译者整体翻译的得当,有两处没有翻译,选择省译。英语语言简明叙述直接明了,作者的描写极为细致,将中国火车站的人物百态尽显出来,译者并没有完全翻译出来,其实体现出译者主体对作者呈现这一情景的不敏感,这些火车站的人物群体是多种多样的,译者作为美国人对作者着力描写的这一情景没有表现出他的关注,这也是一位海外译者的生活阅历所决定。“文学翻译活动不单单是靠译者大脑和思维去解决语际符号转化的语言,不经过心灵的语言很难触动读者的心灵,而对读者来说,文学是心灵的聆听和回应。”(许钧,宋学智,胡安江,2016:60),译者主体性的制约因素会影响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中时的心灵聆听,这需要译者的自觉力和不断丰富起来的经验知识,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历程。
  三、结论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看,译者主体性包括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同时,译者主体性也包括客观制约性,译者要使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必须尊重各种客观对象,以各种客观制约因素为前提,只有这样,译者才可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最终打开文化交流和文化互融的大门。通过以《缺乏经验的世界》为分析对象,进一步认识认知语言学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同时也科学地重新看待译者的译本,透过译本看到译者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文化意识、人文素养、审美倾向、限制因素等等一系列多面化的特质,这让研究一个翻译作品的视角被打开,探索更为开阔的翻译行为与文化等多维的方向。
  (作者供职于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南方翻译学院)
其他文献
在江南水乡古镇,曾经是那么普通的存在。因水而生,因商而盛,她们生存于每一条大河埠头。  但现在,时代喧嚣。如果累了,跟家人一起,找一个梦里江南一般安静的水乡古镇,真的是难上加难。幸好,难是常态,但还有例外,比如乌镇。  当开始享受阳光的时候,便觉得该出去走走了。去看看天地的辽阔,去抚摸古今的厚重,来问问内心之所求。快去听风听雨听百态,好多故事等着对人说呢。  去乌镇的念头确实是个一闪而过的,正巧被
期刊
楚金币是人类史上首次浇铸而成的货币,在先秦没有发现其他国家铸造过金币,金币的含金量非常高,通常在9090以上。楚金币不仅是楚国上层社会拥有的流通货币,在中下层吏民中使用也非常普遍。它活跃了商贸文化,促进了经济健康有序运行,满足了商业和军事发展带来的庞大资金需求,推动了楚国的发展。  楚国是东周时期南方的大国,史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在东周时流通的货币有金质、银质和铜质3大类,施行金币、铜
期刊
静静地欣赏一朵花绽放  静静地欣赏一朵花绽放  耳边响起绿叶的问候  成片成片的温情  在屋后的玉米地里生长  拎起安放在故乡的童年  朴素的田野笑语欢腾  眼看着鸟声蜂涌而入  满手的白云咬住了山尖  审视枝叶活泼的主题  目光刹那间迷失了方向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雨  撑开的“天堂”坠入爱河  绕开人群中尖锐的身影  所有的路灯沉沉入睡  一屋略显寂寞的玩具  被茂盛的年岁日渐疏远  一片情天
期刊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著名女作家简·奥斯汀的最脍炙人口的代表作。这部小说以男女青年的恋爱婚姻为题材,描述了当时处于保守封闭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本分析作品中四对主人公人物性格以及对待婚姻的态度,有助于我们从小说中窥探到当时社会地位、经济、利益、文化修养对恋爱和婚姻的影响,进而剖析当时社会人们的婚姻价值观,同时也对于现代社会男女在爱情婚姻的取舍抉择上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傲慢与偏见
期刊
在清早的那些时光  我打开车帘,看见云朵  堆积遮住了月亮  靠得更近一点  叫蓝天自愿低下头来  把你仰视,孤独的你把可怜的  陌生人放进来  与孤独它们待在一起  而阳光,空气,零星的草和  牵骆驼的人,对你来说都是陌生人  你坦然面对你喜爱的  由衷地轻松,温柔  因为风的缘故,你会从舒服地  休息中唤醒,改变自己臃肿的身材  隔着黄昏怅怅地看你,巴丹吉林  你会擦去我的足迹,我会  把你烙
期刊
所有作品被排练的  都十分陈旧  在你的眼中  却希望是崭新的面容  所有的作品都被修改的  精美绝伦  在你的眼中  却还是想显得自然纯真  不要高雅的写法  不要精美的语句  看起来要像,一个  一无所有的孩子  不用紧张的聆听  不用焦急的思考  偶尔看看,只像  刺破黑夜的星星在灼烧  神的作品在我眼中多美妙  河流,山川与简单的天空  还有污秽的沼泽  走近观看时,这些景色  却总是被其
期刊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意象的传递是诗歌翻译的核心。由于中俄文化背景的差异,唐诗意象翻译存在许多难点。 本文通过分析АИГитович和C.A.Tоропцев的《长干行》俄译本,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常用的几大策略,为唐诗的俄译实践提供参考。  一、意象的研究  (一)中国学界的“意象”研究  “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1986,50)中,他认为“意象”即事物在头脑中映现的形象,并指
期刊
把希望和幻想  都留给静度的时光  我只想乘着瓢泼的船儿  静静的在春天的河畔  流向远方  时光慢慢  从黎明走向黄昏  岁月无言苍老  寂寞了河沿的绿柳  杜鹃朵朵独放  我似无名的鹰鸟  于高空盘旋  白云搅乱,涟漪阵阵  横断虚空的时间长河  阻隔今世和来世  我在岁月彷徨  时光埋葬  沙哑  空空如也的房子里  烛光点亮曙光  希望  化作了逆风的巨鹰  破窗斩疾而去  我要自由的高唱
期刊
银河  披星戴月,我飞到月宫  银河依然原地流动  玉兔看着桂花树一次次死去  吴刚的斧头已经卷口  可我还在广寒宫垂钓  浮浮沉沉的缠绵  众星捧月,我却成为一颗流星  璀璨的夜空不属于我  朦胧的月亮也不属于我  我只能找一个无人之地  用孤独把自己安置角落  凝视遥远而苍茫的银河  然后独立寒冬  在密密麻麻的群山中  矗立为一尊高耸的雪峰  如果雪峰追赶银河,那我只能  选择躲避。如果月宫
期刊
乡村的庭院,夏季是不同于春季的春季的院子,多是的花,红的黄的白的粉的,掩映着院子,还有小青瓦,还有粉墙。  此时,人走进院子,就走进花丛里。  夏季的院子,一片翠色,人走进去,就淹没在翠色里,淹没在一片绿意荡漾中,人的衣襟沁绿,眉眼沁绿,甚至人的每一句话都沁着绿意。  1  春天,一切都是疏落的,是零零散散的,包括虫鸣,包括鸟叫,都是偶尔的一声两声响起,在窗前,在庭院里,就如竹叶上的露珠一般滴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