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中的许志英

来源 :大众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ow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志英兄辞世,我的心情是很沉重的。每想到他是那样决绝地告别人世,我就不仅难过、惋惜,而且更生出诸多莫名的惆怅与烦乱,以致想写点什么,都不知从何下笔。数月以来,仍然没写出一个字。几天前的一个夜里,睡前靠在床头读去年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读到女主人公的梦,我便迷迷糊糊入睡,也得了一个奇特的梦:
  我和许志英在一个被竹幕大棚高高遮住了阳光的水塘边观鱼。正如《金色笔记》里所写的,“这水原来一点也不深,只不过是一只污秽的大笼子底部一层浅浅的臭水而已。”老许要我陪他抽支烟,我说戒烟已十年。他颇不以为然,淡然一笑,点上一支烟说:“戒烟完全是无端地难为自己,没有什么道理。人过七十,不应怕死。自由比生命重要。”这时忽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鱼游来,这条鱼似乎不能容忍池小水浅的拘束和灰暗污秽的折磨,愤而一跃冲上岸来。只见它直挺挺地躺在地上,拍打着尾巴,大口一张一合,似在“呼吸”。看着那因窒息而瞪大的鱼眼,颇像许兄戴了瓶底般近视镜的双目,我说:“这‘自由的呼吸’,将是死亡。许兄,让我们把它再推下水吧!”但许志英口吐青烟,又是淡然一笑,说:“那是‘死水’,回不得,还是让它‘自由’吧!”
   梦醒之后,心情几天为之不快,感到非常非常的寂寞和孤独。难道自由的代价就是死吗?我们这些苟活者,能忍受“灰暗污秽的折磨”,是“有幸”还是“不幸”?我的杂乱的回忆于是在寂寞、孤独的心绪中展开。
  和许志英相识,是1977年的事。那年七月,我和胡若定为了开“中国当代文学”课,去北京了解有关情况,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是许志英接待我们的,他还特地陪我们访问了老所长何其芳和著名批评家朱寨同志。他早在复旦读书时就结了婚,虽然1960年就到北京工作,但夫人却一直留在江苏句容老家务农。所谓“城乡差别”、“脑体差别”在老许的身上“统一”了,其代价就是在那种毫无人性的人事制度之下过长期夫妻分居的生活。“文革”后,他联系调南京大学。我和老胡去京时,他已经着手办理调动手续了。这一层关系使他对我们的接待又多了一分热情,尽管他看起来老农似的少言寡语,甚至有些木讷。就在这年年底,他来到了南大中文系,我们成了同事。
  然而不久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我的朋友有两类:一类是青少年时期结交的朋友,有同学,有老乡;一类是中年以后,在种种政治的、思想的、文化的“事件”中遇到的“可以谈心的人”。许志英属于后者。我主要是佩服他那农民的睿智、黠慧和“实在”,已经与现代启蒙精神结合起来了。所以他的思想既“土”又“洋”,既“传统”又“现代”。他推重自由、民主,但个人行事颇多专制。我曾对他开玩笑说:“你是个‘小毛泽东’,但你批判毛泽东多中要害。”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有争论的问题,多有独到见解。尤其对1949年以来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看法,他是比许多人超前的。所以我喜欢听他海阔天空地“侃”,这大大有助于我的思想解放。他的敏锐和“先知先觉”终于招来了麻烦。在1984年搞的所谓“清除精神污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政治运动中,老许被意识形态“权威”胡乔木点了名,江苏省委和南大党委被命令组织对他进行批判。当时“领导上”曾要我在南大学报上发表一篇批判许志英的文章。老许说:“为了应付他们,你不妨写一篇,我不会怪你的。”但我终于用“拖”的办法赖掉了。20多年后的今天看来,当年那场运动当然是十分错误、十分荒唐的,“理”是在老许这一边的。但在当时,我们都经受了一场政治恐怖,老许的压力特别大——他担心砸了饭碗,老婆孩子生活无着。记得陈白尘说:“老许,吃你的饭,读你的书,做你的事,不要管它!”这是我们的老主任、一位历尽风雨的老作家发自肺腑的安慰和鼓励。当时中文系的师生员工大都是同情和支持老许的。恐惧归恐惧,老许心里当然是坚定不移的。因为经过“文革”的反面教训和80年代初思想解放运动的锻炼,他的价值立场和思想方法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毛泽东已经被从“神”的祭坛上请下。我们已经从多年来被灌输的那些反启蒙、反现代、非人、去真的,专制主义、教条主义的,充满了“瞒”和“骗”的种种“理论”、“原则”、“规矩”下解放出来了。我的解放比他缓慢,得到他的启发不少。在许志英当系主任的几年里,中文系学术自由、思想解放的空气很浓,左的邪气没有市场,学科建设、教师队伍培养均有很大的成绩,这些都与他的精神状态、思想作风有很大的关系。曾有左倾守旧者不怀好意地说:“中文系是右派当家。”如果联系多年来改革者、有良知的共产党员、好人、有现代精神的人、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知识分子都被骂为“右派”这一历史事实来看,这样说也没有什么不对。
   到89年那场“风波”发生时,我们的见解更加一致、感情更加亲近了。对左倾守旧思想的回潮和专制腐败势力的猖獗,我们充满忧虑,但对改革开放我们没有失去信心。许兄的缺点是冷静分析不够,总认为黑暗反动势力会很快垮台。这种“乐观”也有好处,它使我们敢于蔑视那些胡作非为、得志于一时的家伙。譬如1991年(请注意,这一年左倾势力大反扑,引起了邓小平的严重关注),当时的“教委”(今教育部)对大学文科进行大张旗鼓的所谓“清理”,贯彻极左的一套,又是查论文,又是查著作,用猎狗般的鼻子要嗅出点什么“自由化”来,以政治恐怖对文科的教学和科研进行了极大的干扰和破坏。直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才制止了他们的倒行逆施。那时我在学校任副校长,主管文科,老许在中文系当系主任,我们一起抵制了“教委”老爷们对文科的“清理”,保护了一些老师、研究生,使之免遭涂炭。等到92年后文科要评博士点、重点学科了,得到保护的一些学科的优势就充分显示出来了。我曾调侃过一位紧跟“教委”搞文科“清理”的大学的头头:“你当时那么卖力‘清理’,搞得教授们灰溜溜的,现在评不上博士点了,教委怎么不‘奖赏’你们一个啊?”我把此事告诉老许,他乐得开怀大笑。我平常很少能看到他这样痛快的笑。
  但我们也有为失败而一起郁闷、愤怒的时候。1989年初,老许和赵宪章要调美学家高尔泰来校任教,借以充实文艺理论学科,申报博士点。我对高尔泰的才华、为人和学识都很钦佩,当然想极力促成此事。在“风波”的高潮中,南大已经给高尔泰分了房子,与我住同一幢楼。不料有一天,高的夫人小雨跑到我家哭诉道:“老高在大街上,光天化日之下被抓走了!”我们都非常愤怒:一位著名的学者、教授,在没有任何法律程序的情况下,居然就被抓走了,这是什么世道!我们告到省委,得到的答复是:“他不是你们单位的人(那时调令还在路上),你们就不要管了。”我和许兄在一起唏嘘长叹,悲愤难已。事后得知,是四川省委某头头怀疑高是四川“动乱”的“后台”,但抓到后很快就弄清了,高尔泰根本就不是他们要抓的“后台”。更加叫人气愤的是,这位“领导”指示:“抓错了,暂时不要放,以免造成不良影响。”(这倒是“官儿们”的普遍性逻辑:“做错了事,千万别认账,否则要下台!”)所以又拖了一段时间,高才被释放。听赵宪章说,老许去世前还在写回忆高尔泰的文章,不知写好了没有,真想找来看看。
  我们俩敬佩高尔泰这样的真正的知识分子,但我们蔑视、厌恶那种无“骨”、无“气”、无“特操”的市侩知识分子(或曰“伪士”)。1984年那次对老许的批判,有些朋友是被迫写文章的,老许知道他们是应付差使,很理解他们,并无一点怨言。但有一位老兄却不是,他的批判是主动的、卖力的,一篇不足,再来两篇,很明显是借此沽名钓誉,讨好当局。此公后来果然当了官,且洋洋得意,颇以官位为荣(譬如陪某高官出访,就成了他向朋友显摆的谈资)。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老许遇到此公,此公想与老许握手,被拒绝了。我面皮薄,性中庸,好妥协,大半生中曾多次很不情愿地跟自己厌恶的人握过手,这是懦弱,也是虚伪,并不是真正尊重对方。我在很多方面不如许志英,而这一点尤其值得我反思。
   2008年4月18日于跬步斋
其他文献
摘要:现阶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造成其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无法很好的应付一些较为复杂的情况,这也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如今这个新的形势之下,不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环境还是管理对象等,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所以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努力营造出开放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并且对思想政治教育当中的内容进行丰富。另外,为了有效的对教育目标以及手段进行优化,我们
1978~1981年,在抚顺郊区上砖大队果园,对11年生及4年生山楂树,在土壤、肥料、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同一综合措施管理下进行了花期喷赤霉素试验。其结果对提高着果率、增大果个和提
当今Internet在不断地改变着自己的位置,网络的“比特流”所代表的内容已从原来单纯的数据不断向多媒体演变。网络中信息流量在不断地增长,而基于Internet的各种业务也在飞速发展,IP电话就是其中之
会议
本文在文章的思路下(即根据不同机种机型具有不同的运动性能对飞机进行机种机型的识别),以美军战斗机和攻击机为例,对识别过程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的解决进行了讨论。 This pap
近几年来,用木屑栽培香菇发展很快,经济价值也高。我所从1980年开始试种,品种7402,产量平均每平方尺2.5~3斤左右。根据我们的体会要获得香菇的优质高产,在 In recent years,
文章在分析了IBM公司最新的MPEG2视频编码专用芯片MPEGS4∶2∶0芯片支持VBR视频编码的特性,针对这些特性设计了VBR视频编码比特率控制算法,同时,阐述了如何利用MPEGS4∶2∶0,配合可编程逻辑器件和DSP芯片,实现ATM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