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诵读激趣”到“浸染文化”的探索之路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dongyan9002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但是,游记类文言文的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笼统地、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统治着,学生对游记类文言文的仅存的兴趣正在被一点点耗干。
  童志斌将文言文分为“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它们是“一体四面”的关系,我所建构的优化策略模型就是受“一体四面”的原型启发,采用“诵读激趣”“针对文体”“讲好故事”“浸染文化”等策略,并在教学实践中围绕这一策略模型开展教学。
  一、“诵读激趣”——揣摩玩味,体味感情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探测学情,设计行之有效的诵读阶梯。首先定准字音,老师要将梳理字音的任务布置下去。一般课文的注解都有重点字词的注音,当然还要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接着明晰句读,读准字音是最基础也是最容易做的准备工作,要想理解文章的意思,必须要读出古人的节奏来。最后是诵读激趣。一般来说,白话文是由文言文演化过来的,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联系,准确地读断文章,对正确地把握文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读的程中一方面分清楚了文章的节奏,一方面有的段落熟读之后意思就容易理解了。一般来说,游记类文言文属于散文的一支,不强调押韵的,但是有很多游记类文言文字里行间充满着韵味,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翻开一篇游记类文言文,对其揣摩、玩味其节奏、语调、语气的过程,就是在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
  例如,《满井游记》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文章的语言骈散结合,错落有致,适合学生诵读,但是生僻字尤其多,学生很容易望而生畏。对此,我作了如下设计:
  设计目标
  1.疏通字音,能正确流畅地通读课文。(课文是略读课,不要求背诵)
  2.明晰句读,读准文章节奏,不读破句。
  3.学习诵读,读出文章意趣。
  教学环节
  1.速读文章,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给生僻字注音。
  2.慢读文章,注意节奏和停顿,力求不要读破句。(ppt显示重点语句并划出节奏)
  梳理好文章的句读之后,便可自由朗读,读出文章的节奏。
  3.学会诵读,激发学生意趣。
  陈隆升老師将诵读归纳为“五读”:巩固基础、体会思路、品味语言、领悟中心、欣赏特色。翻开一篇游记类文言文,对其揣摩、玩味其节奏、语调、语气的过程,就是在体味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
  二、“针对文体”——深度分析,挖掘内涵
  曹丕在《典论·论文》里面讲“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指导学生理解和把握不同文本的特点,不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的写法、意蕴的体会很有帮助,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陈隆升对将其分为表层的语言秩序、语言体式和里层所负载的文化精神和个体内涵。并从“体式分析”和“学情分析”得出“重合的落点。”因此,深度分析文体,从游记类文言文的文体的表层深入挖掘内涵。逐渐找到“这一类”文章最值得教的地方显得十分必要。
  《小石潭记》是一篇游记类写景散文,写于柳宗元被贬永州,郁郁不得志之时。本文以优美的语句描写了发现小石潭的景色和气氛,营造了一种幽深悲凉的氛围,含蓄地抒发了柳宗元凄苦之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体会其借景抒情的特点,从言语体式的表面深入挖掘到文化精神层次,通过“文体分析”和“学情分析”,找到两者“重合的落点”。一个是柳宗元文质优美的山水景色描写所体现出的审美情趣,一个是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清之情。通过“针对文本”的教学设计进行如下优化。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扫清文言障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写法,培养审美情趣。
  导入:略。
  文言梳理:略.
  1.发现小石潭。
  2.潭中景物描写。
  3.小石潭的源流描写。
  4.潭中的气氛。
  文本细读
  1.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
  从“伐竹”这一细节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2.小石潭的全貌怎样?
  3.请你依据文章内容概括出课文是按怎样的游览顺序来写的?
  4.文章在写景中用了什么写法?
  5.潭水和游鱼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6.再看看作者是怎样写鱼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小结。
  通过对词句的品读、整体风格的把握,借文体完成文言文文化的传承积累。而这些需要教师有扎实的古代文学积累、厚重的古代文学涵养和对古代文学各文体的发展有脉络研究,这对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讲好故事”——沟通联系,架构体系
  我们知道,讲故事是人们的天性之一,人们天生就是故事的叙说者,故事为人们的经历提供了一致性与连续性,并在我们与他人交流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它广泛地存在于一切文化和亚文化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喜欢故事性和情节性比较强的文章,借助这个特点,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游记类文言文有很强的时间、空间和情节的移步换景的概念,利用故事性教学,让学生成为故事里的人,并且使学生获得经验的拓展。教师适当讲讲其中的故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为重要的是沟通了文学人物之间的联系,架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教学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时,可以加入他写《江雪》的故事。他原来写的是“千”“万”“孤”“独”四字,后补写成诗。学习《三峡》一文时,可以讲述郦道元踏遍千山成奇书《水经注》的故事。但是讲故事要同上课紧密的结合起来,不能为讲故事而讲故事,而且讲故事不能代替对文章的学习,要注意控制时间。
  我们都有这样一种体验:在教学中如果穿插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如果在游记类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我们能够善于融入一些与作者相关的故事,就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从而为我们的阅读教学“锦上添花”。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一文,若要学生准确把握作者隐于“闲”之内的情感,教师就要适当补充苏轼的故事。当时苏轼经“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他名为团练副使,实是“罪人”,朝廷规定他应“思过而自新”“不得擅去安置所”“不得签署公文”。可见苏轼虽有官衔,但既无实权,也无事可做。补充这一段故事,学生就更能体悟到苏轼当时那种微妙复杂的心境。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适当加入文章背景故事,使学生对作者生平、思想有所了解,才能使他们由语言之表到达情感之里,领悟作者的感受。
  四、“浸染文化”——高尚情操,潜移默化
  游记类文言文主要描述对象就是自然人文景观,初中游记类文言文篇目大多以山水亭台作为依托达到议论或抒情的目的。游记类文言文中的历史故事、山川描摹能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学生了解到文中所学到这些山川名胜古迹依然保留到今天,可以供人游览凭吊,必将感叹于祖国大好河山和悠久历史。比如游记类文言文中所出现的湖心亭、钱塘江潮、三峡、岳阳楼、醉翁亭、满井、永州山水等,至今仍是游客们络绎不绝的旅游胜地。
  关于如何实践“浸染文化”的优化策略,主要是迁客骚人的高尚情操可以潜移默化地对人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时候正是庆历新政失败,自己惨遭贬谪的人生低谷。但是他并不因为自己远离庙堂,身处江湖就从此一蹶不振,而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忧天下,学习这些古仁人的事迹,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初中游记类文言文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兴趣不足、教师文体意识不够、故事性缺乏、文化浸染不足等问题,可以通过采用“诵读激趣”“针对文体”“讲好故事”“浸染文化”等策略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游记类文言文的信心,努力培养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作者单位:福建晋江市养正中学。
其他文献
教学思路:一篇优秀的文章离不开景物描写,景物描写能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如何提高学生对景物描写的能力,我觉得可以从教材入手,名家名篇就是一个活例子,在写景作文教学中我采用“范文引路”的方法。学生通过读、赏经典写景片段,体会写景的妙处,感受大家的风范,逐步掌握写景的方法,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目标:  1.在重温名家写景片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写景技巧。  2.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
阅读学习文言诗歌作品时,关注、体悟并挖掘其“情感”是至关重要的着力点。初中语文新课标对文言“教”与“学”要求是“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统编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的导言明确提到:“阅读这类作品,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感受山川风物之灵性,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教学中要达到这些目标,就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品读作品语言感悟蕴含其中的“美”,“寻美”过程
李代金是在全国微型小说界很有名气的青年作家。自2002年起,他已在《小说月刊》《星火》《四川日报》《成都日报》《内江日报》等上百家报刊发表560多篇小说。作品有百余篇入选《读者》《微型小说选刊》《才智》等刊物,并多次获奖。  他善于从生活广袤的海洋中撷取一朵小小的浪花,用生活中一个微小的事件、平凡的细节来反映深刻的主题。他将视野聚焦于城市底层劳动人民的生活,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体现了深切的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在于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古典诗词,对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有着最直接的帮助。  诗歌鉴赏是高考试卷上难度比较大的一项内容,要想让学生既能在考卷上得高分,又能在日常的诗歌阅读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以为,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诗歌的阅读鉴赏可以从以下三个
辨析病句是高考考查热点,从近几年考查形式和趋势上看,题型较为固定,辨析病句多采用客观题形式考查。要检查病句,语法规则当然是标准,但从高考题的角度看,有些病句具有特殊的标志,应当引起重视,只要善于抓住句中标志性词语,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巧妙地辨析句子出了什么毛病。  下面从近年常考的九种病句类型中寻找标志,总结出规律,以求在今年高考复习中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一、看见并列短语要小心  句中发现并列词语和
长期以来,传统的文本阅读有三板斧:一是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二是对课文进行分段概括,从而总结内容,三是归纳全文主旨及写作特色。这样的解读文本,只能使语文教学模式化、碎片化,让学生思维僵化,乃至丧失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文本的建构理论来看,文本的形成由三个阶段:作者——作品——读者。首先是作者中心。作者是创作的主体,文本存在的意义在于忠实地表达作者的原意。然后是文本中心。文本作为一种独立
作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确定好教学内容,特别是教学重点。  一、确定教学重点的意义  据顾之川老师介绍,人教版必修教材,以前每单元有4篇选文,但老师们反映课时不够,上不完,所以现行教材每单元只留了3篇选文。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老师觉得常常在“赶课”。如果我们不改变策略,即便每周给10个课时,也不够用。我们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设计好每堂课的重点,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掌握重点知识,有效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有了一组新颖靓丽的小标题,就如一位妙龄女子有着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就能顾盼生辉神采飞扬,就能让人过目难忘、留连欣赏。本人在教学中常用小标题作文法,小有心得。  一、小标题的美点优势  1.靓丽抢眼、夺人眼球  美文必需有美点。新颖靓丽的小标题就是夺人眼球的美点。在众多平铺直叙的文章中,一组新颖、亮丽、别致小标题出现在眼前,是那么的鲜艳夺目,它会让读者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精神
教学设想  《鉴赏家》是汪曾祺晚年追怀故土之作,选入苏教版《短篇小说选读》。文章用冲淡自然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讲述了卖果子的叶三的故事,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纯美的画卷。  美需要细细品味欣赏,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方式,引导学生用鉴赏的眼光品味美、追求美。以下是以此为核心确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课时和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的目标  了解作者,理解“鉴赏家”内涵,提高学生筛选、
课堂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流动着的河流,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生活的创造者,动态的课堂生成是基于师生互动的创造。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语文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但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教师可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让学生的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