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文化课老师的课堂讨论终于换了个话题: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接着她给我们发了四五份论文让我们课外阅读。往小了说,语言中的性别歧视不过是男尊女卑;往大了说,那就是训导我们服从、依附。就如同“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这短短一句,是否还在传家宝似的代代相传?这其实给女儿的心里种下种子:你和爸妈生来不是一家人。
这让我想起加入某App书架已久,早已蒙灰的书:《82年生的金智英》。并非我刻意留到这时来看,而是课堂上讨论的性别歧视实在激起了我的热情,就像刚沸腾的铁水,迫不急待地要浇入那空空落落的心里,才能抚平我此刻的愤懑和不平。
《82年生的金智英》好像是去年火起来的。只要网上疯狂推荐某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观望许多,直到有个契机出现,才能让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不长,早起两个半小时就读完了,一鼓作气,酣畅淋漓。
就像书中作品解析写的:“这本《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主角,极其平凡又似曾相识,一点儿也不奇特。由此可见,追求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正是这本小说最特殊之处。”看到这句话点评,我再同意不过了。出于兴趣和知识面,我始终难以欣赏太过边缘的作品,比如那些在现实中无法找到投影,完全架空或者建立在未来的叙事,反而是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更让人动容产生共鸣。但是我也特别感谢这本书的译者为我们翻译了这样一本“平平无奇”却以小见大的纪录片式的小说。
正如译后记引用的那句话:“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女权和两性平等有何不同?女权是否是为了呼应男权一词而出现的呢?女权的出现是否才真正应和了两性平等呢?
虽是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引子触动了思考,读完却完全平复不了心情。书中的金智英没能逃离妈妈一般的命运,生了孩子之后也因为不能兼顾工作与家庭,选择辞职回归家庭。结尾也没有什么大反转,更没有提供任何渺茫的出路,完全就是女性生活的家庭写实。但是我还是一个学生,为何感触很深,甚至有些感伤呢?正如前面所言,平平无奇的人物却有每个人的影子。
金智英从儿时、读书、职场和家庭的生活都被收纳进这薄薄的一本书中。看她读书,就像看自己读书;看她工作和育儿,就像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工作和育儿,谁能不感同身受?为何男生欺负女生是喜欢的表现?为何女人就得任劳任怨一直干家务?为何男人帮忙搭把手照顾孩子叫“帮忙”?这本书就是一场沉浸式体验,你我皆是书中的主角。
我有两个表姐。从小到大的记忆就是:过年吃完饭,她们立马就围上围裙,戴上袖套,准备收拾残碟油碗,几乎是那种刻在基因中的惯性动作,而那些叔伯们则是退居一旁,准备烧水泡茶,饭后翹脚闲聊。当时年纪还小,我被排除洗碗之列,但等我长大她们嫁人之后,我自然而然“被继承”这些洗碗事务,一旁泡茶闲聊的还是同一群人,我怎么能不满?当我问为何洗碗的总是我,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最小啊!”那么我小时候不是年纪最小的吗?最小的人就要承担这洗碗的家务?我想,不过是因为自己是女生罢了,长大了可以洗碗不打破碗的女生罢了。
我们无法说清楚自己听到这种话有多么难过,但是却依稀感受到这种文化、这种观念浸透我们已久。我们还算庆幸,还能感到愤懑不平,最可怕的是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人,完全还未意识到自己也能享受不一样的自由和权利。
编辑/广丽
这让我想起加入某App书架已久,早已蒙灰的书:《82年生的金智英》。并非我刻意留到这时来看,而是课堂上讨论的性别歧视实在激起了我的热情,就像刚沸腾的铁水,迫不急待地要浇入那空空落落的心里,才能抚平我此刻的愤懑和不平。
《82年生的金智英》好像是去年火起来的。只要网上疯狂推荐某一本书的时候,我都会观望许多,直到有个契机出现,才能让我发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这本书不长,早起两个半小时就读完了,一鼓作气,酣畅淋漓。
就像书中作品解析写的:“这本《82年生的金智英》里的主角,极其平凡又似曾相识,一点儿也不奇特。由此可见,追求普遍性而非特殊性,正是这本小说最特殊之处。”看到这句话点评,我再同意不过了。出于兴趣和知识面,我始终难以欣赏太过边缘的作品,比如那些在现实中无法找到投影,完全架空或者建立在未来的叙事,反而是这种现实题材的作品更让人动容产生共鸣。但是我也特别感谢这本书的译者为我们翻译了这样一本“平平无奇”却以小见大的纪录片式的小说。
正如译后记引用的那句话:“争取的不是女权,而是两性都能自由。”女权和两性平等有何不同?女权是否是为了呼应男权一词而出现的呢?女权的出现是否才真正应和了两性平等呢?
虽是以《82年生的金智英》为引子触动了思考,读完却完全平复不了心情。书中的金智英没能逃离妈妈一般的命运,生了孩子之后也因为不能兼顾工作与家庭,选择辞职回归家庭。结尾也没有什么大反转,更没有提供任何渺茫的出路,完全就是女性生活的家庭写实。但是我还是一个学生,为何感触很深,甚至有些感伤呢?正如前面所言,平平无奇的人物却有每个人的影子。
金智英从儿时、读书、职场和家庭的生活都被收纳进这薄薄的一本书中。看她读书,就像看自己读书;看她工作和育儿,就像看到自己的母亲在工作和育儿,谁能不感同身受?为何男生欺负女生是喜欢的表现?为何女人就得任劳任怨一直干家务?为何男人帮忙搭把手照顾孩子叫“帮忙”?这本书就是一场沉浸式体验,你我皆是书中的主角。
我有两个表姐。从小到大的记忆就是:过年吃完饭,她们立马就围上围裙,戴上袖套,准备收拾残碟油碗,几乎是那种刻在基因中的惯性动作,而那些叔伯们则是退居一旁,准备烧水泡茶,饭后翹脚闲聊。当时年纪还小,我被排除洗碗之列,但等我长大她们嫁人之后,我自然而然“被继承”这些洗碗事务,一旁泡茶闲聊的还是同一群人,我怎么能不满?当我问为何洗碗的总是我,得到这样的回答:“你最小啊!”那么我小时候不是年纪最小的吗?最小的人就要承担这洗碗的家务?我想,不过是因为自己是女生罢了,长大了可以洗碗不打破碗的女生罢了。
我们无法说清楚自己听到这种话有多么难过,但是却依稀感受到这种文化、这种观念浸透我们已久。我们还算庆幸,还能感到愤懑不平,最可怕的是把它当作理所当然的人,完全还未意识到自己也能享受不一样的自由和权利。
编辑/广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