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专修学校特色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de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70年代问世的日本专修学校,可以说是日本职业教育的后起之秀,作为进行职业教育和训练的专门机构,为日本各界培养了大批具有“即战力”的专门技术人才,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考察日本专修学校的发展概况,分析日本专修学校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办学方式、层次结构、学位授予等方面的特色,可以对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提供若干启示。
  关键词:日本;专修学校;特色;高职教育
  
  日本专修学校的产生及其概况
  
  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石油危机,日本经济结束了60年代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低速发展时期,在这种形势下,三木内阁于1976年5月正式通过经济审议会提出经济中期计划,即《昭和五十年代前期经济计划》。计划提出了确保经济安全和创造长期发展基础的具体政策,在客观上增加了对人才的要求的内容。当时的日本社会不仅需要各种高级技术人员,而且需要各种受过有关职业训练的适应性较强的实业人才。但是日本当时的教育制度满足不了这种需要,社会上虽然早已存在各种以培养各种实业人才为目标的学校,但在法律上或说在教育制度上,只是作为“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教育机构而存在,其办学条件、入学资格和师资水平等均未形成正规学校的规模,只是被当作艺徒式的技术传授场所或学习日常生活必要知识的地方;而在法律上得到承认的包括幼稚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门学校、短期大学、大学等所谓“一条龙学校”也满足不了这种需要,大学和短期大学只能培养工业方面的技术人员。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政府决定在各种学校的基础上创设专修学校,以满足现实生活提出的新需求。所谓各种学校,是指与按教育令规定设有完备学科的学校有区别的、学科不完备的学校,即实施类似学校教育的各种职业技术学校的总称。
  1975年7月11日,日本国会对《学校教育法》(1974年3月21日第26号法律)进行重新修订,增补了专修学校条款,将专修学校纳入正规学校教育體系,决定承认修业年限在1年以上,其间授课数达800教时以上,学生数常维持在40人以上的各种学校为专修学校。并规定专修学校以培养职业或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和提高文化教育水平为目的。此后,日本文部省又根据《学校教育法》部分修正案制定和颁布了《专修学校设置基准》(1976年1月10日)和一系列教育法施行细则。根据上述法律,凡符合专修学校设置标准的各种学校可从1976年4月起升格为专修学校。由于各种学校能够适应战后日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急剧变化,专业设置灵活,入学方式多样、便利、收效快,因此,在战后这种学校发展迅速。
  专修学校按入学资格的不同分为三类:第一类招收初中毕业生及以上学历者,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开设有关高等课程,称为高等专修学校,实施实用性较强的职业教育;第二类招收高中毕业及以上学历者,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开设有关专门课程,称为专门学校,进行专门技术教育;第三类招生对象及入学资格没有统一规定,可为各年龄层的各种对象提供各种专门知识与技能的培训。由于日本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实际上已经普及了高中教育,进入日本专修学校学习的主要是高中毕业的学生或愿意继续在某一领域深造的人(约占专修学校总人数的80%),因此,专修学校已经成为日本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修学校实际上成为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机构,作为高等教育的机构之一,专修学校与大学、短期大学形成三足鼎立之势,专修学校已成为高中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三条渠道。
  专修学校的发展速度之快,社会评价之高出乎人们的预料,从1976年的893所发展到2001年的3496所(国立的117所,公立的216所,私立的3163所),在校学生达到752578人。
  
  日本专修学校的特色
  
  培养目标的确切性与多样性日本专修学校以培养学生就职或实际生活所需能力以及文化素质为目的,以“能进所希望的公司就职”为目标,不片面追求学历,而是重视实际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即重视与职业相结合的实学,进行彻底的实务教育,通过到产业现场的实习掌握实际能力;重视人格教育与全面发展,培养的实用人才不是小生产型的职业人而是在现代企业中既能发挥独自作用又具有合作精神的社会人。其多样性表现在专修学校有职业准备教育,有面向实际生活的预备培养和提高教养水平的一般培养等,涵盖了所有学校的培养目标。
  学制的独特性与灵活多样性专修学校是一个独特的学校群,由专门学校、高等专修学校和一般专修学校三部分组成。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专修学校处于上下衔接、左右沟通的地位。专修学校上联各类大学,高等专修学校毕业生有报考各类大学的资格,专门学校毕业生可获得短期大学毕业生同等学力;下联高中、初中,高等专修学校直接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3年可获得与高中毕业生同等的学历;此外,专修学校还与社会各界有广泛联系,为各类人员提供学习机会,为各行各业输送专门技术人才。学制的多样性表现在专修学校的学制是根据各种专业教育的实际需要确定的,最短的为1年,此外还有1年半、2年、2年半、3年、3年半、4年、4年半等多种学制。这意味着每年要招生两次,有4月份开学和10月份开学的两种学制。据统计,2年制的专门学校最多,其学生数占专门学校在校生总数的 71%。由于专修学校的学制不是划一的,考生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制和适当的入学时间,因而扩大了职业教育普及的范围,人人都可以接受职业教育。
  学科与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与多样性据日本文部省的调查,专修学校开设的主要学科领域有:(1)工业学科(占专修学校学生总数的21%)。主要有情报处理科、建筑科、电气科、电子科、小汽车整备科、制图科、测量科。(2)农业学科(占总数的1%)。主要有农业科、园艺科、畜产科。(3)医疗学科(占总数的24%)。主要有护理科、副护理科、口腔卫生科、口腔技工科、临床检查科、诊疗X光科、理学疗法科、按摩科、针灸科。(4)卫生学科(占总数的8%)。主要有营养科、调理科、理容科、美容科。(5)教育、社会福利学科(占总数的6%)。主要有幼儿园教师养成科、保育科、社会福利科。(6)商业实务学科(占总数的16%)。主要有经理科、簿记科、商业科、OA科、秘书科、空中小姐科、观光科、饭店科、速记科。(7)服饰、家政学科(占总数的6%)。主要有洋式裁缝科、和式裁缝科、服饰科、流行服装科、编物科、家政科。(8)文化教养学科(占总数的18%)。主要有音乐科、美术科、设计科、摄影科、英语科、演剧科、社会体育科、广播电视艺术科、花道科、茶道科、书道科,等等。只要是社会需要和人才市场需要的专业应有尽有。专修学校能够根据市场需要,灵活调整其专业及课程设置,几乎覆盖了所有社会需要的专业及学科,贴近生活与职业岗位要求,突出职业功能,具有极强的实用性。
  办学形式的开放性与联合性终身教育是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而高中后职业教育是其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部分。日本的专修学校打破了与社会相隔绝的状态,实行面向社会开放性办学。为了建设学习化社会,专修学校以终身学习宗旨为指导,实行面向社区居民的公开讲座,并为广大居民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同时与企业界共同普及新兴科技知识,利用周日和暑期组织各种学习实践活动。在高等教育面向社会开放的同时,积极向社区居民提供多方位、多层次的终身学习机会。专修学校是日本灵活、多层次办学的代表机构,对日本构建终身学习体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自1995年起,由专修学校、企业、有识之士组成了“专修学校职业人再教育推进协议会”,除了开展社会就业者再教育的全国性调查,还着手开发各专修学校针对社会就业者的模范教育课程。政府、教育部门、企业及社会各界都对专修学校予以大力支持。
  学位体系的完善性与衔接性日本文部省自1976年建立专修学校制度以来,对《专修学校设置基准》作出了重大修改,决定从1995年开始授予修完专门课程者(包括已经取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者以及一般社会人士)“专门士”学位(相当于短期大学毕业的“准学士”学位),具体要求是:(1)在校学习课程的总时数达到1700课时以上;(2)根据考试作出成绩评价,然后认定专门课程结业。这次修改专修学校设置基本标准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学历化社会的种种弊端,使学校教育有助于终身学习社会体系的建立,不再偏重名牌学校或高学历,而是尊重每个人的学习经历。在原本的学位体系(博士、硕士、学士、准学士〔短大毕业生〕)上增加“专门士”学位,使整个学位体系更加完善。
  
  日本专修学校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较晚,还不成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析日本专修学校的发展概况与特色,对于思考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问题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技能人才,这类人才不属于“白领”,也不属于“蓝领”,而是属于应用型白领,即“银领”。他们应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经过实践的锻炼,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都能办出一流的教育,所谓一流的教育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和受社会欢迎的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明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根据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类型、规格、规模的实际需求确定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每个专业的招生规模,如此才能保证高职毕业生较高的对口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
  层次与学位体系问题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仍然是大学专科层次,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应当开设大学专科,取消普通教育中的高等专科这一层次,全部转为高等职业专科学校,开设本科和博士学位以外的实用技术教育课程,并根据不同的培养年限设置多个学历层次,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职业岗位技术含量不断提高的新时期,更应有应用型的高职本科与研究生教育。日本从1995年开始授予修完专门课程者“专门士”学位(相当于短期大学毕业的“准学士”学位),这样做有利于纠正学历化社会的种种弊端。在我国学历教育依然盛行的今天,很有必要在职业教育体系中设置一个专门的学位,借以提升职业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扭转人们偏重学历教育的思想观念。
  学科与专业设置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贴近生活与职业岗位要求,突出其职业功能,注重社会需求,依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设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立足点。要对社会需求做出客观、公正、科学的判断,高职院校可聘请本地区企业界的专家或经济理论专家组成专业委员会或社会调查委员会,了解本地区现有岗位技术人才的需求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进行分析论证,预测未来几年所需人才的层次、规格和数量,然后再决定专业取向与专业设置,保证专业设置的实用性与职业功能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多样性,可以根据职业技术岗位的社会覆盖面设置“宽专业”和“窄专业”,也可以根据某类技术的应用范围以技术定专业,还可以根据某些社会覆盖面不宽的职业岗位对实用人才的需求,寻找相近职业的结合点组合成新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灵活性,既要设置学制二至三年的长线专业,也要开设一些周期短、见效快的短线专业;既要开设全日制专业,也要开设各种函授、业余自学专业;既要突出重点专业,也要兼顾一般性专业;既要开设承认学历的专业,也要开设不承认学历、只发结业证(培训合格证)的专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应具有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各行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也在变化,一些过去紧缺的人才,经过一个时期后可能日趋饱和,转入疲软、衰退甚至消亡。只有深入社会调查,大量收集各方面信息,及时地以变应变,方可处变不惊。
  办学形式问题高职院校应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具有多元的服务功能,知识技术更新、转岗转业培训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主要职能。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重视的是正规的学历教育(非学历培训不屑去做)和全日制教育(部分时间制教育尚未成为高职的选择目标),基于高职教育开放性要求极强的特点,一方面,非學历培训已经或必将成为高职教育的主要业务,另一方面,参加“部分时间制”学习的学生将成为高职的主要生源。因此,高职教育应发挥应有的作用,实行开放办学,服务于社会,提升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凸现其不可替代性。
  高职教育的体系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李建荣与刘春生所写的《日本专修学校及其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启示》一书阐述得比较透彻,认为高职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应从纵向与横向两方面出发,纵向应“中高职贯通”、“专升本通达”;横向应“普职渗透”、“教育与培训相融合”。从纵向来看,我国的高职在发展之初,追求的是机构的建设与规模的扩大,忽视了职业分类和专业建设。从日本高职教育发展的历程可看出,进行清晰、完备的职业分类是一项基础工作,各专业在建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应依据职业分类的要求。有了清晰的专业建设目标,才能保证毕业生的出路和对口就业,培养目标也会一目了然。可见,我国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以建立完备的职业分类为基础,然后根据不同的职业分类进行相应的专业建设。从横向来看,实现“普职渗透”的前提是要确保普职教育等值,只有在地位平等的条件下才谈得上渗透。因此,必须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使其与普通教育“平起平坐”。要完成“教育与培训的融合”,必须将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起来,要完成二者的顺利结合,重要的是各主管部门之间要协作,即需要建立起教育与劳动部门之间良好的协作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质量不高,二是缺乏特色。日本的短期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很高的声望是依靠其不可替代性赢得的,我国的高职教育由于起初就按照普通大学的模式趋同发展,显示不出其别具一格的特色,因此必然会被视为“次等教育”。另外,高职教育对专业设置的市场结合性、人才规格的课程一致性、教学内容的体现生产性、实训条件的类似工场性、教学方法的易于接受性、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性、评估手段的职教突出性、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性等等都有着特殊的要求,而我国的高职教育对上述诸方面要求“悟性”不够,落实不力,以至于从品质上影响了自身形象。因此,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还必须在特色与品质上下苦工夫。
  
  参考文献:
  [1]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7-100.
  [2]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9-160,165-167.
  [3]刘怀玉.日本专修学校概况[J].中国成人教育,1995,(1).
  [4]朱文富.日本专修学校发展的历史与现状[J].河北大学学报,1996,(4).
  [5]续润华.日本专修学校的历史发展及其启示[J].平原大学学报,2005,(4).
  [6]李建荣,刘春生.日本专修学校及其对我国高职发展的启示[J].职教论坛,2005,(7).
  [7]陈伟国.浅析日本高职教育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比较教育,2006,(3).
  [8]蓝欣.日本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研究与启示[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3(14).
  [9]张志军.试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与人才模式的特征[J].职教论坛,2005,(12).
  作者简介:
  应继慧(1982—),浙江丽水人,浙江工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职业技术教育规划与政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近年来,国家资格框架(NQF)和国家质量保证框架(NQAF)已经在世界技术职业教育培训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罗马尼亚构建两个框架的目标、功能、措施及机构配置,或许可以为不断提高和改善我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提供比较与参考的借鉴。  关键词:罗马尼亚;国家资格框架;国家质量保证框架;技术职业教育培训    最近十几年,国家资格框架(NQF)和国家质量保证框架(NQAF)已经在欧洲乃至世界技
本文通过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区教育的比较研究,对照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从中得到借鉴与启示。社区教育倡导并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动力。发展社
在理论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来源是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产生到最终形成则经历了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
位于西弗吉尼亚洲东南部的格林布莱尔县公立学校认为他们的学生在21世纪具有竞争性。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这个地区的教育者意识到他们需要改变他们的教学方式.通过收集各个层次学
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路易斯·阿博尔(Louise Arbour)在2004年“世界人权日”发表声明说.人权教育是推动”人人享有人权”目标实现的重要战略.是发展人权文化的基本手段.是
5月16日,印度技术教育协会、印度甘地国家开放大学和中央工人教育计划委员会在印度西北部合作共建了一个新的职业培训和技能发展中心。根据计划。这3个机构将与地方培训机构合
本文对诱变得到的红曲霉突变株MYM2产黄色素进行培养基氮源的优化,研究了几种常见的无机氮源和有机氮源对MYM2产黄色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氮源玉米浆和无机氮源氯化铵有利于
尽管全球金融危机致使德国经济衰退,但今年找工作的德国大学毕业生似乎还没有感受到严冬,大家仍然比较乐观。专家认为,德国严格控制大学招生人数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做法起到了积极
"文革"的历史早已结束,可关于"文革"的记忆并未停止,而且记忆越远越清晰。"文革"中的芸芸众生如同河中泥沙被特定的文化和文明的浪涛冲刷,形成了不同寻常的"文革命运",在这其中,善人
所谓硬球谈判,顾名思义,就是在与客户谈判过程中坚持自己的原则,决不轻易放弃自己的砝码。我们常说谈判就是要获得双赢,或者说双方坐下来互相妥协。但硬球谈判更多强调的是自己的利益,不管对方的谈判条件多么苛刻,自己都不让步。    专业主义    “专业”这个词听起来就很吓人,对于专业人士,我们喜欢称呼他们为“专家”。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当我们在某一方面是外行时,保证自己不吃亏上当的唯一办法就是认真听取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