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经济转型期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硕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挑战。通过对新时期我国高校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5-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向以应用型培养为主转变。在经济转型期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硕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坚持与行业紧密联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切实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才能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服务。
一、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优质生源不充足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以在职人员为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上培养质量遭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诟病,对工程硕士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时,家长与学生明显对工程硕士存在偏见和误解,报考意愿不足。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宣传不到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低人一等,不如工学硕士,常常出现先报考工学硕士,然后再申请调剂到工程硕士的现象,工程硕士生中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
另外,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没有完全实行分类录取,初试沿用工学硕士标准,考题过分偏重知识性内容,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不够;复试忽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考查,一些真正希望在职业能力上有所提升的学生无法获得入学资格,而一批对行业认识和了解不足、工程意识和职业潜能缺乏的学生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形成学生学习期望与后期培养之间较大的落差,影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工学硕士类同
在观念上,培养单位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一样都需要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导致两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类同;部分教师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一样的,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单独开课的必要,加之由于部分领域学生的招生数量少,培养单位考虑到成本因素,使得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同堂上课现象多有出现。除专业实践外,其他环节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区别不大,培养的区分度不高。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着重视度不高、系统性不强、重复性过多、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生课程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未能有效发挥。课程间纵横向区分度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内容与本科内容重复,差异性和层次性不明显,专业课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在部分重要原理和数学公式的推导中疏于书写,只是通过 ppt来讲述公式,甚至照本宣科,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应用型师资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以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为主,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深厚,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深刻理解,工程实践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培养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严重不足。校外的兼职导师虽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不熟悉,投入的精力不足,他们与校内导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少,沟通不多,其作用发挥不够。总体而言,高校指导工程硕士的应用型师资十分缺乏。
5.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硕士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渠道。为了提升工程硕士生的能力和素养,保证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各培养单位都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实质性实践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导师要求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实际上成了导师科研课题的“打工仔”,导师根本不愿意让学生去专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即使去了实践基地,由于项目不足、指导不到位,学生对行业及其规范了解不多,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专业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6.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不畅
目前的现状是进入行业没有标准和要求,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以去行业一线,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准入标准不对等,企业选人的标准是学历、学生的性价比,而不是学生的能力。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并不考虑行业需求,培养与行业的联系不紧密,大部分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跟行业资格认证没有对接,少数工程领域虽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但两者的衔接也不顺畅。
二、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对策与建议
基于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应以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需。 1.严格分类招录与分类培养
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不同类型的学位,虽然属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一样。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应该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不一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职业性与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应单独划线,只招收报考志愿为工程硕士的学生,不接受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调剂;同时,应建立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制订更加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实践训练,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力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极不成熟,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进行无缝对接是关键。只有这样才会促进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才会加大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的改革力度,才会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才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否则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没有市场。
(1)突出职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科为基本单元,按学科的逻辑进行,而是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按行业、职业的逻辑进行。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开设与行业任职资格相关的课程,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
(2)结合行业需求,推进与行业的紧密联系。邀请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熟悉行业、了解行业,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3)突出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和案例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案例、出版案例教材,并讲授案例课程等,通过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实践平台;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学生结合基地的工程实际项目开展专业实践或直接参与导师的横向工程课题研究,参与工程实践;三是通过参与各种工程项目的实践研究,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规范的认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懂行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推动校内专任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进行项目研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选聘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且实际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工程硕士生的指导教师,不定期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和实践课、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再次,开设“导师学校”,对工程硕士生校内外导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让其熟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等各环节的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最后,加强校内专任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4.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硕士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工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树立新的工程硕士培养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轻学生自主的现象,确立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引导、参谋、组织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思维方法的熏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应具有的胸襟,在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经验。工程硕士教育发端于西方,英、美等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制度。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工程硕士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先进经验。
(3)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4)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培养模式和培养制度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培养方案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培养环节上要加强管理,在进一步建设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培养质量上狠下工夫,使得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真正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不长,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及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等方面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4]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高文波(1964-),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副处长,工程师。(湖北 武汉 430072)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025-02
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职业分工越来越细,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我国研究生教育正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以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应用型并重转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学术型培养为主向以应用型培养为主转变。在经济转型期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阶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简称“工程硕士生”)教育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只有坚持与行业紧密联系,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坚持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核心,不断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切实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性问题,才能为企业转型、产业升级服务。
一、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优质生源不充足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以在职人员为主,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形式进行培养,一定程度上培养质量遭到社会和用人单位诟病,对工程硕士的声誉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实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招生培养时,家长与学生明显对工程硕士存在偏见和误解,报考意愿不足。同时,由于政策不配套、宣传不到位,家长和学生认为工程硕士低人一等,不如工学硕士,常常出现先报考工学硕士,然后再申请调剂到工程硕士的现象,工程硕士生中的优质生源明显不足。
另外,目前高校硕士研究生招生没有完全实行分类录取,初试沿用工学硕士标准,考题过分偏重知识性内容,对应用和实践能力考查不够;复试忽视对工程硕士研究生职业性的考查,一些真正希望在职业能力上有所提升的学生无法获得入学资格,而一批对行业认识和了解不足、工程意识和职业潜能缺乏的学生被录取为工程硕士生,形成学生学习期望与后期培养之间较大的落差,影响培养质量。
2.课程设置、培养环节与工学硕士类同
在观念上,培养单位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一样都需要培养其实践动手能力,忽视了两者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导致两者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类同;部分教师认为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一样的,都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工程实践能力,没有单独开课的必要,加之由于部分领域学生的招生数量少,培养单位考虑到成本因素,使得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同堂上课现象多有出现。除专业实践外,其他环节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区别不大,培养的区分度不高。
3.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单一
当前研究生课程建设存在着重视度不高、系统性不强、重复性过多、深度不够、方式单一等问题,研究生课程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未能有效发挥。课程间纵横向区分度不明显,重点不突出,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的很少。
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工程应用性与实践性的教材缺乏,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深度不足,部分内容与本科内容重复,差异性和层次性不明显,专业课内容的先进性与前沿性不够;教学方式单一,部分教师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在部分重要原理和数学公式的推导中疏于书写,只是通过 ppt来讲述公式,甚至照本宣科,简单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缺少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教学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思维,不利于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4.应用型师资缺乏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师以工学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为主,大部分教师理论知识深厚,理论水平高,但缺乏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对企业技术和管理的深刻理解,工程实践能力较差,习惯于传统的工学硕士培养的思维模式,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严重不足。校外的兼职导师虽实践经验丰富,但往往对学生的全程指导不熟悉,投入的精力不足,他们与校内导师和学生的联系较少,沟通不多,其作用发挥不够。总体而言,高校指导工程硕士的应用型师资十分缺乏。
5.专业实践教学薄弱
专业实践是培养工程硕士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工程硕士生获取学位论文选题的主要渠道。为了提升工程硕士生的能力和素养,保证工程硕士生的培养质量,目前各培养单位都建设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实践基地或研究生工作站。但是,实际上能够真正进入专业实践基地开展实质性实践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导师要求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学生实际上成了导师科研课题的“打工仔”,导师根本不愿意让学生去专业实践基地实习实践,即使去了实践基地,由于项目不足、指导不到位,学生对行业及其规范了解不多,往往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专业实践的时间明显不足,专业实践质量难以保证。
6.与行业、职业资格认证衔接不畅
目前的现状是进入行业没有标准和要求,学术型研究生也可以去行业一线,专业学位研究生也可从事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人才准入标准不对等,企业选人的标准是学历、学生的性价比,而不是学生的能力。高校工程硕士培养并不考虑行业需求,培养与行业的联系不紧密,大部分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学位跟行业资格认证没有对接,少数工程领域虽有行业、职业资格认证,但两者的衔接也不顺畅。
二、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对策与建议
基于目前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新时期工程硕士培养应以工程领域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大力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大力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工程硕士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需。 1.严格分类招录与分类培养
工程硕士是与工学硕士不同类型的学位,虽然属于同一层次,但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不一样。因此,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题应该与工学硕士研究生不一样,应该更多地侧重于职业性与应用实践能力的考查;工程硕士研究生录取应单独划线,只招收报考志愿为工程硕士的学生,不接受工学硕士研究生的调剂;同时,应建立针对工程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制订更加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专业实践训练,学位论文选题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培养过程重视运用团队力量,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加强与行业的紧密结合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时间不长,发展中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极不成熟,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任职资格进行无缝对接是关键。只有这样才会促进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才会加大课程体系、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评价标准的改革力度,才会主动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与联系,才会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否则高校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将会没有市场。
(1)突出职业导向,改革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不是以学科为基本单元,按学科的逻辑进行,而是以行业、问题为导向按行业、职业的逻辑进行。按工程领域并结合工矿企业或工程建设部门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课程内容应具有宽广性和综合性,能反映当代工程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水平。开设与行业任职资格相关的课程,推进工程硕士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
(2)结合行业需求,推进与行业的紧密联系。邀请行业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让学生尽早接触行业、熟悉行业、了解行业,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与职业素养。
(3)突出案例教学,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导师、行业与企业进行案例建设和案例教学的积极主动性,鼓励高校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案例、出版案例教材,并讲授案例课程等,通过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以工程项目为依托,强化实践能力。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为工程硕士研究生专业实践提供实践平台;二是通过校企联合共建实践基地,学生结合基地的工程实际项目开展专业实践或直接参与导师的横向工程课题研究,参与工程实践;三是通过参与各种工程项目的实践研究,增强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和对行业规范的认识,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的质量决定着学生的培养质量。建立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且懂行业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对于工程硕士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推动校内专任导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联合进行项目研究,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选聘一批具有一定学术水平且实际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级专家或高级管理人员兼任工程硕士生的指导教师,不定期来校开展“行业前沿讲座”、讲授专业课和实践课、指导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等;再次,开设“导师学校”,对工程硕士生校内外导师进行培训,组织他们学习相关文件,让其熟悉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定位及招生、培养、学位授予和管理等各环节的相关政策、规定及要求;最后,加强校内专任导师与企业兼职导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4.切实转变教育理念
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与工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虽处于同一层次,但在培养规格上各有侧重,在培养目标上有明显差异。工学硕士按学科设立,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而工程硕士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其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紧密结合。因此,在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树立新的工程硕士培养观。
(1)要树立“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师主导轻学生自主的现象,确立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主体地位,根据其身心特点、兴趣和个性特征,在教师的引导、参谋、组织下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不断获取知识。教师在讲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思维方法的熏陶、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提升。
(2)要树立开放的教育理念。虚心学习、开放包容是应具有的胸襟,在立足国情、求实创新、自主发展的同时,注重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理念、经验。工程硕士教育发端于西方,英、美等发达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已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工程硕士培养制度。要积极学习借鉴国外工程硕士教育的理念、模式和先进经验。
(3)要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大工程观”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思想道德与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教育理念。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需要亟待改变狭隘的学术教育观,树立大工程观的教育理念,重视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兴趣、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工程创新能力。
(4)要树立“质量是生命线”的教育理念。我国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经过近20年的发展,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但是在培养模式和培养制度上还需要不断完善,在培养方案上还需进一步优化,在培养环节上要加强管理,在进一步建设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培养,在培养质量上狠下工夫,使得培养的工程硕士研究生真正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三、结语
相比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开展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时间不长,在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研究,特别是在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与行业紧密结合及考核、评价与职业资格标准衔接、完善高校与行业企业的双导师或导师团队负责制等方面还需要政策支持、政府推动。
参考文献:
[1]周叶中,夏义堃.以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0).
[2]高文波.提高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1,(29).
[3]文冠华,姜文忠,陈宏量.抓好专业实践环节,确保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4]高文波.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实践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