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惠州市委、市政府做出决定:全市贫困村、贫困户于2017年全部脱贫。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多次指出,没有老区人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小康。这就是说,老区人民的脱贫摆上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议程。老区人民的脱贫是全市脱贫攻坚战中的重中之重。
2016年4月,惠州市从机关、事业单位中抽出70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赴全市148条省、市相对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的2147人,实施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后,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扶贫开发要尽可能做到“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收入”,以及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靶向疗法”、精准施策等方法,效果明显、成绩卓著。这一要求和方法,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惠州市下决心以精准的“绣花”之功,争取扎实的扶贫成效。
“要想富,先修路讲了多少年,今天终于实现了”
宝口镇马山村在惠东县的东北角,全村常住人口900多人,其中近400人属于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2005年,县道进了村,实现了硬底化,马口村的交通状况有了改观,村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可是,村民们感叹:就是绕不出那山路十八弯!对照新一轮精准扶贫指标,马山村仍然逃不出省级贫困村的“厄运”。
新一轮精准扶贫单位市质监局进村调查后得出结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工作队“第一刀”,就对准马山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泥石流损毁的村道60多处,修复村道20多公里,对20公里村道硬底化进行改造,实现了村委会到300人以上自然村硬底化全覆盖,还有20多公里的村道正在按计划实施硬底化改造中……
马口村的面貌变了,村产业真正走上正轨,村里的集体收入从2012年的2.8万元一下子升到2016年的17.4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从3312元提高到10322元。难怪村党支部书记钟少文感慨:要想富,先修路,讲了多少年,现在终于实现了。
市委市政府承诺为“东江红都”中洞村完成的“十件实事”之一—总投资10.71亿元,全长14.57公里,高潭革命老区潮惠高速公路连接线,2017年2月16日动工。完工后将大大促进中洞村“红色旅游”的发展。
“想不到靠阳光也能赚钱”
2016年4月,龙门县上东村贫困户谭海坚家里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并于6月初实现并网发电,成为惠州市首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贫困户家庭。半年时间,谭海坚家里的光伏发电除了自用外还挣了1000多元,难怪谭海坚发出“想不到靠阳光也能赚钱”的感慨。
博罗县麻陂镇洪湖村则是惠州首个开展光伏扶贫项目的老区村。到2016年12月,该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全村1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有约4000元的“阳光收入”。
目前,惠州市的光伏扶贫项目正从单村独户形式,拓展升级由县统筹建设大型光伏扶贫项目的层面。博罗县已启动建设总装机容量1400千伏的光伏项目。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在全省先行探索由县统筹资金帮助贫困户入股光伏扶贫项目,是惠州实施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人气带来财气;绿水青山带旺乡村旅游。”
赏花、摘果、泡温泉……火爆的乡村旅游,使不少昔日偏僻小山村成为城里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来旅游的人多了,让村里人的腰包涨了。”这是惠东白盆珠横江村党支部书记赖佛应发出由衷的感慨。
2016年11月,在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横江村种了35亩格桑花,今年春节全面进入花期,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形成一个美丽的花海景观,吸引了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春节期间超过1万人次。花海休闲观光游带旺了周边的农家乐、饭店、温泉等旅游业;一些村民在路边或家门口,做些土特产和饮料买卖,生意不错。赖佛应说:吃“生态饭”,这条路子我们走对了,往后还要走下去。
博罗县依托罗浮山生态旅游圈,把长宁镇松树岗村等7个老区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串珠成线,连接成片,构建起一个“七星耀罗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区。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春节期间,仅松树岗村接待游客近4.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约200多万元。
根据《惠城区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区政府积极实施旅游扶贫计划,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如芦洲镇围绕扶贫项目,将串起三洲村、岗派村等6个老区村,打造3条特色旅游线路。同時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选准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连片规划、连片开发,建设一批旅游特色村镇和乡村旅游景点、线路,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前年我家收入1万元,去年收入10万元,我家脱贫了!”
让贫困户有固定收入,做到“旱涝保收”,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方法之一。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贫困户王剑亮,全家五口,老婆身体不好,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去年,帮扶单位进村实施精准扶贫,了解到王剑亮曾经养过鸭,有经验,他也有继续养鸭的愿望,工作队便用扶贫资金帮他买了600多只鸭苗,让他“重操旧业”。同时,还介绍他到附近的生态农业务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再加上卖鸭蛋等收入,一年算起来收入10万元,比起前年的1万元,足足增长了近10倍。难怪他高兴地宣布“我脱贫了!”
博罗县的松树岗村,除了引进“空中田园”外,还引进客家婆豆腐花等旅游产品,这两个项目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地村民。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不仅村里的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民张巧玲就是受益者之一。此前她在广州、深圳打工,后来听说家乡建设新农村,来了企业,便欣然回乡。如今,她在豆腐花厂工作,每月有二三千元工资。她说:工资和外面差不多,而且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来旅游的人多了,可以将自家多余房屋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还可以将自种、自养的蔬菜和家禽做成农家菜,又多了了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据悉,惠州正在组织全市57家社会组织与148个省、市贫困村结对子,为全市依期完成脱贫任务助“一臂之力”。
目前,惠州市的老区精准脱贫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2016年4月,惠州市从机关、事业单位中抽出700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扶贫工作队,分赴全市148条省、市相对贫困村和有劳动能力的2147人,实施定点、定人、定责帮扶。
第二轮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启动后,惠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扶贫开发要尽可能做到“村村有物业、户户有就业、人人有收入”,以及在扶贫实践中探索出来的“靶向疗法”、精准施策等方法,效果明显、成绩卓著。这一要求和方法,在新一轮精准扶贫中,仍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惠州市下决心以精准的“绣花”之功,争取扎实的扶贫成效。
“要想富,先修路讲了多少年,今天终于实现了”
宝口镇马山村在惠东县的东北角,全村常住人口900多人,其中近400人属于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只有3000多元。2005年,县道进了村,实现了硬底化,马口村的交通状况有了改观,村民的收入有所增加。可是,村民们感叹:就是绕不出那山路十八弯!对照新一轮精准扶贫指标,马山村仍然逃不出省级贫困村的“厄运”。
新一轮精准扶贫单位市质监局进村调查后得出结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交通基础设施滞后。工作队“第一刀”,就对准马山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疏通泥石流损毁的村道60多处,修复村道20多公里,对20公里村道硬底化进行改造,实现了村委会到300人以上自然村硬底化全覆盖,还有20多公里的村道正在按计划实施硬底化改造中……
马口村的面貌变了,村产业真正走上正轨,村里的集体收入从2012年的2.8万元一下子升到2016年的17.4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从3312元提高到10322元。难怪村党支部书记钟少文感慨:要想富,先修路,讲了多少年,现在终于实现了。
市委市政府承诺为“东江红都”中洞村完成的“十件实事”之一—总投资10.71亿元,全长14.57公里,高潭革命老区潮惠高速公路连接线,2017年2月16日动工。完工后将大大促进中洞村“红色旅游”的发展。
“想不到靠阳光也能赚钱”
2016年4月,龙门县上东村贫困户谭海坚家里安装了光伏发电设备,并于6月初实现并网发电,成为惠州市首个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的贫困户家庭。半年时间,谭海坚家里的光伏发电除了自用外还挣了1000多元,难怪谭海坚发出“想不到靠阳光也能赚钱”的感慨。
博罗县麻陂镇洪湖村则是惠州首个开展光伏扶贫项目的老区村。到2016年12月,该村光伏电站并网发电以来,全村14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有约4000元的“阳光收入”。
目前,惠州市的光伏扶贫项目正从单村独户形式,拓展升级由县统筹建设大型光伏扶贫项目的层面。博罗县已启动建设总装机容量1400千伏的光伏项目。据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在全省先行探索由县统筹资金帮助贫困户入股光伏扶贫项目,是惠州实施精准扶贫的一大特色和亮点。
“人气带来财气;绿水青山带旺乡村旅游。”
赏花、摘果、泡温泉……火爆的乡村旅游,使不少昔日偏僻小山村成为城里人青睐的旅游目的地。“来旅游的人多了,让村里人的腰包涨了。”这是惠东白盆珠横江村党支部书记赖佛应发出由衷的感慨。
2016年11月,在市委组织部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横江村种了35亩格桑花,今年春节全面进入花期,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形成一个美丽的花海景观,吸引了惠州、东莞、深圳、广州等地大量游客前来赏花、游玩,春节期间超过1万人次。花海休闲观光游带旺了周边的农家乐、饭店、温泉等旅游业;一些村民在路边或家门口,做些土特产和饮料买卖,生意不错。赖佛应说:吃“生态饭”,这条路子我们走对了,往后还要走下去。
博罗县依托罗浮山生态旅游圈,把长宁镇松树岗村等7个老区行政村、50个村民小组串珠成线,连接成片,构建起一个“七星耀罗浮”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片区。据不完全统计,在今年春节期间,仅松树岗村接待游客近4.5万人,实现旅游收入约200多万元。
根据《惠城区精准扶贫工作责任分工方案》,区政府积极实施旅游扶贫计划,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如芦洲镇围绕扶贫项目,将串起三洲村、岗派村等6个老区村,打造3条特色旅游线路。同時大力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选准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连片规划、连片开发,建设一批旅游特色村镇和乡村旅游景点、线路,帮助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
“前年我家收入1万元,去年收入10万元,我家脱贫了!”
让贫困户有固定收入,做到“旱涝保收”,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方法之一。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贫困户王剑亮,全家五口,老婆身体不好,他是家里唯一的劳动力。去年,帮扶单位进村实施精准扶贫,了解到王剑亮曾经养过鸭,有经验,他也有继续养鸭的愿望,工作队便用扶贫资金帮他买了600多只鸭苗,让他“重操旧业”。同时,还介绍他到附近的生态农业务工,每月能挣2000多元,再加上卖鸭蛋等收入,一年算起来收入10万元,比起前年的1万元,足足增长了近10倍。难怪他高兴地宣布“我脱贫了!”
博罗县的松树岗村,除了引进“空中田园”外,还引进客家婆豆腐花等旅游产品,这两个项目的大部分员工都是本地村民。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不仅村里的集体收入增加了,村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村民张巧玲就是受益者之一。此前她在广州、深圳打工,后来听说家乡建设新农村,来了企业,便欣然回乡。如今,她在豆腐花厂工作,每月有二三千元工资。她说:工资和外面差不多,而且离家近,可以照顾家庭。来旅游的人多了,可以将自家多余房屋改造成民宿和农家乐,还可以将自种、自养的蔬菜和家禽做成农家菜,又多了了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
据悉,惠州正在组织全市57家社会组织与148个省、市贫困村结对子,为全市依期完成脱贫任务助“一臂之力”。
目前,惠州市的老区精准脱贫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