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种产业在一定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一定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产业转移过程中,会受到市场的导向作用,同时也会受到政府产业政策特别是产业布局政策的影响。文章以分析产业转移特征与机理为基础,提出了产业转移的一般假设与提高政府产业布局政策引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政策引导;建议
一种产业在一定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一定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这种产业的转移现象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要求的,产业的转移要么是市场的依附性转移,寻求新的市场空间;要么是资源的依附转移,寻求新的资源需求空间;要么是人力、人才的依附转移,寻求新的人力、人才需求等等。总而言之,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发展的长远性、发展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导向下或者是政府政策引导下发生的地理性迁徙。
一、产业转移的特征性
(一)产业转移的梯度规律性
产业梯度是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紧密联系的。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梯度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区之间的表现。戴宏伟认为,梯度就是国家或地区间在生产力水平上的阶梯状差距。一般经济分析较多地提到“经济发展梯度”,实际上就是生产力水平的阶梯状差距,如广东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之间的经济梯度及生产力水平差距,全球经济的东西梯度差距、南北梯度差距等。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梯度或生产力水平梯度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性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水平差距,还包括产业差距。
产业梯度就是因为国家或地区间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而在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的阶梯状差距。产业梯度差距的存在,决定了产业会从某一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向低梯度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和“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由于产业的梯度差异,当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选择新的优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继续保持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将其劣势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总的来说,产业梯度的形成主要源于各国或各地区之间在生产成本、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差异。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与奥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也分别对应解释了产业“绝对梯度”、“相对梯度”、“间接梯度”、“直接梯度”的形成。由于产业梯度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产业转移的梯度规律性。
(二)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性、政策引导性
产业转移是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的,比如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性,这是有“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所以,在产业转移的纯市场导向下,产业能够良性地向前发展,政府就不必要采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予以干预,只有当市场导向的产业转移有可能导致产业的不健康发展时,政府却必须采用“看得见的手”来干预——产业布局等政策。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哪个为主没有定式,一般来讲,在一个产业的升级过渡时期,应当倾向于产业政策引导为主;当一个产业趋于成型时,一般以市场导向为主。当然,在产业转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两种导向性究竟谁轻声谁重,是要见机行事的。
(三)产业转移的迁入、迁出两种具体形式
产业转移按照国别区别或者说地域区别,可以分为产业的迁入性转移和迁出性转移。迁入性转移对于产业迁入的国家或地区,其站在被转移产业的低端或者说是产业的劣势端,换言之,是站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的低端或劣势端。比如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许多多的企业,都以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的方式相继地转移到我国来,目前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800多家,48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全球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正在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中国。进入21世纪,外国著名汽车生产商纷纷进入中国投产。根据产业转移的梯度规律性,我国被转入的产业或者行业相对地来说要弱于转出国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等。
迁出性转移则与迁入性转移相反,对于产业迁出的国家或地区,其站在被转移产业的高端或者说是产业的优势端,换言之,是站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的高端或优势端。比如我国温州鞋业的外向国际化,其实质就是一种产业转移过程。目前温州鞋业有5.72%的企业处于国际化战略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国外通常使用跨国经营指数、网络分布指数、外向程度比率、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国内外比率和外销比例这些指标来度量。企业外向国际化即产业迁出转移的方式包括产品和服务出口、技术转让、海外生产等。对于温州的鞋业的外向产业转移,在展望未来几年内就被调查抽取的40家样本企业中,有15家企业打算到国外设立销售分支机构,有8家企业计划在国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有6家企业将在国外建立或购并生产性企业,还有3家企业打算在时机成熟时对外进行技术转让。这充分表明,在接下来温州鞋业企业外向国际化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假设
世界上许多国家多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形式,经济的运行、资源的配置市场将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经济学家都称市场的调节为“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就是在纯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也不是万能的,有着失灵的时候。自从凯恩斯理论出现之后,市场失灵则由政府调节来弥补,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产业转移的规律性也是如此,它不可完全由市场来调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从中出来干预,才会可能达到产业转移的预期目标。但是要想如期地实现好产业转移的预期目标,必须有着如下的产业转移假设:
作为产业企业,首先,是属于经济理性者。企业经营者经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利润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目的。(比如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化,或者经济政治化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来讲在产业的涉外性转移时较为多见。若有这样的行为参与到产业的转移中去,那么,产业转移的市场性调节导向或是政府政策导向性将会失灵。)其次,处于某一种产业的企业寻求产业转移成本总是比产业转移的获利要低,或者说,产业转移的获利减去产业转移成本的成功概率要高于产业未转移的获利加上产业未转移的成本节约的成功概率。再次,处于某一种产业的企业获取政府产业转移导向信息或政策是完全自由并及时的,并且企业有着收集和处理信息政策的工具与能力。
作为经济区域内的政府,首先,政府调节经济要在十分尊重市场选择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制定符合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的制定对调动产业转入、产业转出积极性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产业转移政策的信息披露是公开的、也是公平的,产业转移政策信息的获取不存在政府租金问题。再次,在涉及到产业的转出、转入问题时都能享受“国民待遇”的无障碍性原则。在这里的“国民待遇”有着双重含义。首先,是国内国民待遇。因我国尽管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受计划经济时期地区、条块分割的影响依然严重的地区,他们仍在设置所谓的产业转移保护性障碍,对一些国内产业企业的转移采用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产业转移规律要求的区别性歧视政策;其次,是国外国民待遇。我国是WTO成员国之一,在产业企业的涉外转移时,即使我国认真践行过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承诺,但是在产业企业的涉外转出时,一些国家就不太认真践行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承诺,让我国产业企业涉外转出时蒙受损失。
三、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
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可用如下的图示方法来表示:
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的实现需要作如下的说明:政府生产力布局研究。生产力从静态来看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管理、劳动信息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来看生产力是生产力资源输入与输出的一个动态系统。各产业就是相应生产力的载体,所以说政府生产力布局研究也可以说是产业布局的研究。研究产业的布局首先要从产业结构开始,当确定好产业划分标准之后,接着分析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合理、科学,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是否顺畅等。产业的转移是属于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力系统的整体迁移,或者迁入、或者迁出。产业转移应当尊重扬长避短原则、协调发展原则、高度化原则、效益提高原则、社会需求的原则。
产业转移的公共成本与未来利好性评估。该项评估力争做到科学化,可以组织有关专家、产业转移的政府实务部门、受产业转移的企业代表通过数学建模的定量分析,头脑风暴等的定性分析。还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实验法——典型法来分析,当实验成功了就进一步推广,不成功或者说不太成功就再调整。
政府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应当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后再辅之以行政或者是法律的手段。并且政策要讲究时效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
企业转移成本、获利博弈。这是属于企业微观决策者问题,当政府充分尊重市场行为时,企业则有着一定的主动权。企业可以组织企业外的专家、企业内各部门的管理者乃至是企业员工都来参与决策。企业把握两大原则:一是企业转移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二是企业转移的短期获利与长期获利。在权衡成本与获利基础上履行决策。当然,若是在政府的行政命令、法规的主导下的产业转移,企业自行决策的弹性就将变小。
四、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建议
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手段来实现。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营业、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在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产业政策最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意图,其政策目标具有相对长期性,它追求的不是短期均衡而是长期均衡。因此,产业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各项经济政策具有导向意义。产业政策分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进步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在这里主要讨论产业的布局政策问题。
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政策的制定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原则:产业布局政策的作用体现在,一是缩短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作用,二是指明产业的发展方向作用,三是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作用,四是保护和促进本地的幼小产业作用。产业布局政策应当尊重的原则,该项内容在上述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中有所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产业转移布局政策建议如下:
产业转移布局政策作用的出发点,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产业转移不能停留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地步,每当产业转移之后,尽管产业的空间地域发生了变化,但产业的形式与产业未转移之前,包括产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等都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一种纯地理性的产业企业迁移,这种“占地性的产业转移”方式是不可取的。在产业转移迁入时,对于产业企业的迁入政策要求一律要明确(哪些是鼓励迁入的产业企业,哪些只是允许迁入的产业企业,哪些是禁止迁入的产业企业);在产业转移迁出时,对于产业企业的迁出政策要求同样要明确(哪些是暂或迁出的产业企业,哪些是鼓励迁出的产业企业,哪些是必须迁出的产业企业)。
产业转移布局政策的制定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未来战略眼光。做产业转移政策时一定要把眼光跳出当地、跳出现在,站在全球的眼光和未来的眼光来定位自身产业转移的方位。做这一决策,因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对信息处理的高技术难度要求性,因此,可以采用借助外脑(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借助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咨询机构来一起参与决策)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产业转移布局时,政府可控的资源性政策都要求具体细致、而有操作性。换句话说,政府在管理这些因产业转移需要的可控资源时,政府的行政管理触角一定要灵敏且到位,不要因为产业转移需要的可控资源被低效利用或者无效利用而降低了产业转移布局政策的作用力。在产业转移的迁入迁出时,政府在可控资源权限内决不因一时的所谓发展政绩需要而妥协。
参考文献:
1、朱允卫,黄祖辉.温州鞋业企业国际化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
2、戴宏伟.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
*本文系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前期研究。
(作者简介:肖顺发,工商管理硕士,经济管理学副教授,现就职于广东阳江市委党校)
关键词:产业转移;政策引导;建议
一种产业在一定地区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从一定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这种产业的转移现象是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要求的,产业的转移要么是市场的依附性转移,寻求新的市场空间;要么是资源的依附转移,寻求新的资源需求空间;要么是人力、人才的依附转移,寻求新的人力、人才需求等等。总而言之,产业转移是企业为了发展的长远性、发展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导向下或者是政府政策引导下发生的地理性迁徙。
一、产业转移的特征性
(一)产业转移的梯度规律性
产业梯度是与国家、地区间经济发展程度、产业结构状况以及生产要素禀赋状况的差异紧密联系的。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梯度是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在地区之间的表现。戴宏伟认为,梯度就是国家或地区间在生产力水平上的阶梯状差距。一般经济分析较多地提到“经济发展梯度”,实际上就是生产力水平的阶梯状差距,如广东的珠三角与粤东、粤西、粤北之间的经济梯度及生产力水平差距,全球经济的东西梯度差距、南北梯度差距等。国家或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梯度或生产力水平梯度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整体性概念,它不仅包括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水平差距,还包括产业差距。
产业梯度就是因为国家或地区间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而在产业结构水平上形成的阶梯状差距。产业梯度差距的存在,决定了产业会从某一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向低梯度国家或地区转移,这和“水往低处流”的原理是基本一致的。由于产业的梯度差异,当高梯度国家或地区在某一产业上不再具有优势时,会选择新的优势产业,淘汰劣势产业,对其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以继续保持其产业的整体优势,同时将其劣势产业转移到低梯度国家或地区。总的来说,产业梯度的形成主要源于各国或各地区之间在生产成本、要素禀赋以及产业分工等方面的差异。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赫克歇尔与奥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产业分工理论”,也分别对应解释了产业“绝对梯度”、“相对梯度”、“间接梯度”、“直接梯度”的形成。由于产业梯度的形成从而导致了产业转移的梯度规律性。
(二)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性、政策引导性
产业转移是有着一定的规律性的,比如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性,这是有“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所以,在产业转移的纯市场导向下,产业能够良性地向前发展,政府就不必要采用一定的政策手段予以干预,只有当市场导向的产业转移有可能导致产业的不健康发展时,政府却必须采用“看得见的手”来干预——产业布局等政策。产业转移的市场导向性和政策导向性哪个为主没有定式,一般来讲,在一个产业的升级过渡时期,应当倾向于产业政策引导为主;当一个产业趋于成型时,一般以市场导向为主。当然,在产业转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这两种导向性究竟谁轻声谁重,是要见机行事的。
(三)产业转移的迁入、迁出两种具体形式
产业转移按照国别区别或者说地域区别,可以分为产业的迁入性转移和迁出性转移。迁入性转移对于产业迁入的国家或地区,其站在被转移产业的低端或者说是产业的劣势端,换言之,是站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的低端或劣势端。比如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外许许多多的企业,都以直接投资或间接投资的方式相继地转移到我国来,目前外商在华投资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800多家,480多家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在我国投资。全球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正在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中国。进入21世纪,外国著名汽车生产商纷纷进入中国投产。根据产业转移的梯度规律性,我国被转入的产业或者行业相对地来说要弱于转出国或地区的生产要素禀赋、技术等。
迁出性转移则与迁入性转移相反,对于产业迁出的国家或地区,其站在被转移产业的高端或者说是产业的优势端,换言之,是站在生产要素禀赋差异、技术差距、产业分工不同的高端或优势端。比如我国温州鞋业的外向国际化,其实质就是一种产业转移过程。目前温州鞋业有5.72%的企业处于国际化战略阶段。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国外通常使用跨国经营指数、网络分布指数、外向程度比率、研究与开发支出的国内外比率和外销比例这些指标来度量。企业外向国际化即产业迁出转移的方式包括产品和服务出口、技术转让、海外生产等。对于温州的鞋业的外向产业转移,在展望未来几年内就被调查抽取的40家样本企业中,有15家企业打算到国外设立销售分支机构,有8家企业计划在国外设立技术研发机构,有6家企业将在国外建立或购并生产性企业,还有3家企业打算在时机成熟时对外进行技术转让。这充分表明,在接下来温州鞋业企业外向国际化将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
二、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假设
世界上许多国家多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形式,经济的运行、资源的配置市场将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经济学家都称市场的调节为“看不见的手”。“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经济就是在纯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也不是万能的,有着失灵的时候。自从凯恩斯理论出现之后,市场失灵则由政府调节来弥补,称之为“看得见的手”。产业转移的规律性也是如此,它不可完全由市场来调节,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从中出来干预,才会可能达到产业转移的预期目标。但是要想如期地实现好产业转移的预期目标,必须有着如下的产业转移假设:
作为产业企业,首先,是属于经济理性者。企业经营者经营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实现企业总体利润的最大化,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目的。(比如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化,或者经济政治化行为。这种行为一般来讲在产业的涉外性转移时较为多见。若有这样的行为参与到产业的转移中去,那么,产业转移的市场性调节导向或是政府政策导向性将会失灵。)其次,处于某一种产业的企业寻求产业转移成本总是比产业转移的获利要低,或者说,产业转移的获利减去产业转移成本的成功概率要高于产业未转移的获利加上产业未转移的成本节约的成功概率。再次,处于某一种产业的企业获取政府产业转移导向信息或政策是完全自由并及时的,并且企业有着收集和处理信息政策的工具与能力。
作为经济区域内的政府,首先,政府调节经济要在十分尊重市场选择的同时,还要相应地制定符合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政策措施的制定对调动产业转入、产业转出积极性是有积极作用的。其次,产业转移政策的信息披露是公开的、也是公平的,产业转移政策信息的获取不存在政府租金问题。再次,在涉及到产业的转出、转入问题时都能享受“国民待遇”的无障碍性原则。在这里的“国民待遇”有着双重含义。首先,是国内国民待遇。因我国尽管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受计划经济时期地区、条块分割的影响依然严重的地区,他们仍在设置所谓的产业转移保护性障碍,对一些国内产业企业的转移采用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要求的、产业转移规律要求的区别性歧视政策;其次,是国外国民待遇。我国是WTO成员国之一,在产业企业的涉外转移时,即使我国认真践行过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承诺,但是在产业企业的涉外转出时,一些国家就不太认真践行WTO的国民待遇原则承诺,让我国产业企业涉外转出时蒙受损失。
三、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
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可用如下的图示方法来表示:
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的实现需要作如下的说明:政府生产力布局研究。生产力从静态来看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管理、劳动信息等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来看生产力是生产力资源输入与输出的一个动态系统。各产业就是相应生产力的载体,所以说政府生产力布局研究也可以说是产业布局的研究。研究产业的布局首先要从产业结构开始,当确定好产业划分标准之后,接着分析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是否合理、科学,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发展是否顺畅等。产业的转移是属于一定范围内的生产力系统的整体迁移,或者迁入、或者迁出。产业转移应当尊重扬长避短原则、协调发展原则、高度化原则、效益提高原则、社会需求的原则。
产业转移的公共成本与未来利好性评估。该项评估力争做到科学化,可以组织有关专家、产业转移的政府实务部门、受产业转移的企业代表通过数学建模的定量分析,头脑风暴等的定性分析。还可以通过产业转移的实验法——典型法来分析,当实验成功了就进一步推广,不成功或者说不太成功就再调整。
政府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产业转移政策的制定应当尊重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然后再辅之以行政或者是法律的手段。并且政策要讲究时效性和有效性、可操作性。
企业转移成本、获利博弈。这是属于企业微观决策者问题,当政府充分尊重市场行为时,企业则有着一定的主动权。企业可以组织企业外的专家、企业内各部门的管理者乃至是企业员工都来参与决策。企业把握两大原则:一是企业转移的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二是企业转移的短期获利与长期获利。在权衡成本与获利基础上履行决策。当然,若是在政府的行政命令、法规的主导下的产业转移,企业自行决策的弹性就将变小。
四、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建议
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主要是通过产业政策手段来实现。产业政策是国家或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的,以全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积极或消极参与某个产业或企业的生产、营业、交易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干预商品、服务、金融等的市场形成和市场机制的政策的总称。在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产业政策最直接体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意图,其政策目标具有相对长期性,它追求的不是短期均衡而是长期均衡。因此,产业政策在经济政策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对各项经济政策具有导向意义。产业政策分为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进步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在这里主要讨论产业的布局政策问题。
一个地区的产业布局政策的制定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和原则:产业布局政策的作用体现在,一是缩短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作用,二是指明产业的发展方向作用,三是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作用,四是保护和促进本地的幼小产业作用。产业布局政策应当尊重的原则,该项内容在上述产业转移的政府作用机理中有所阐述,这里不再赘述。产业转移布局政策建议如下:
产业转移布局政策作用的出发点,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倡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产业转移不能停留在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地步,每当产业转移之后,尽管产业的空间地域发生了变化,但产业的形式与产业未转移之前,包括产业企业的经营方式、技术含量、产品的附加值等都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只是一种纯地理性的产业企业迁移,这种“占地性的产业转移”方式是不可取的。在产业转移迁入时,对于产业企业的迁入政策要求一律要明确(哪些是鼓励迁入的产业企业,哪些只是允许迁入的产业企业,哪些是禁止迁入的产业企业);在产业转移迁出时,对于产业企业的迁出政策要求同样要明确(哪些是暂或迁出的产业企业,哪些是鼓励迁出的产业企业,哪些是必须迁出的产业企业)。
产业转移布局政策的制定要具有世界眼光和未来战略眼光。做产业转移政策时一定要把眼光跳出当地、跳出现在,站在全球的眼光和未来的眼光来定位自身产业转移的方位。做这一决策,因获取信息的广泛性、对信息处理的高技术难度要求性,因此,可以采用借助外脑(邀请相关的专家、学者,借助产业转移的战略决策咨询机构来一起参与决策)的办法加以解决。
在产业转移布局时,政府可控的资源性政策都要求具体细致、而有操作性。换句话说,政府在管理这些因产业转移需要的可控资源时,政府的行政管理触角一定要灵敏且到位,不要因为产业转移需要的可控资源被低效利用或者无效利用而降低了产业转移布局政策的作用力。在产业转移的迁入迁出时,政府在可控资源权限内决不因一时的所谓发展政绩需要而妥协。
参考文献:
1、朱允卫,黄祖辉.温州鞋业企业国际化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
2、戴宏伟.产业梯度产业双向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6(12).
*本文系广东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的前期研究。
(作者简介:肖顺发,工商管理硕士,经济管理学副教授,现就职于广东阳江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