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要改变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状,实现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就不能不研究阅读教学的优化问题。教学优化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开放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的内容很多。本文着重谈四个问题,即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学目标的优化、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把握教学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1.阅读的认识规律。阅读一般都要经历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必然也相应地表现为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这样两个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主要是指閱读者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力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但不只是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类问题上,而应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准确捕捉学生的阅读情感活动并予以适时引导。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注意将指导学生阅读、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显性活动过程,同学生情感发展的隐性活动过程有机结合,不断地将求知的渴望和信心注入学生心灵,塑造学生性格,为他们能动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打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深入钻研教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从总体上讲,深入钻研教材要做到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1.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即把握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和写作意图,由此不仅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从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来看,重点不仅在于认识构思的角度,还要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多种条件、多种因素综合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挑选精彩的“一点”是教师的愿望,而这“一点”的确定,往往来自最初的感受。感受可能是随意的,它是否揭示了这篇教材最主要的“一点”,需对整篇教材予以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验证感受中的这“一点”的准确度和深刻度。
二、教学目标的优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于从文、道两方面并列教学目标。近年来,由于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许多教师进行了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分列教学目标的尝试。但实践证明,这些分析式的设计都不能完整地揭示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往往会造成肢解课文的弊病,而且至今还很难找到使“情感”目标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与传统语文的“道”有着密切关系的“情感”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内心情感的反映,即指向实践的倾向性。至于动作技能,也不能简单地与动作体系画等号,它实际上就是实践活动的本身。由此不难看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行为系统之中,或许是阅读教学目标优化的关键。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切合实际的加工改造。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接受效果的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摆脱教材处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思维,在加工改造教材的过程中,探索教师、教材、学生多种矛盾运动、发展、联系的可能性,摆脱思维单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处理教材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新课起始,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精心设计能提挈全文的一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要点。问题情境的设计,通常由几个问题完成。这几个问题在内容上紧密相连,形成梯度,便于学生以积极求索的心态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或揭示主题,或隐喻思路,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突破教学重点考虑,可以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落实重点教学目标。
(三)创设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教师依据作品语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的愉快。创设想象情境,一般在教学活动的高潮阶段,主要是体会人物的感情;作品中人物感情的抒发离不开语言媒体,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把学生带入想象情境,都不应忽视对作品语言的深入品味。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阅读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必要的迁移训练才能得到检验。从认知心理来看,阅读新课之后,简单地布置作业或机械地“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身心疲惫。如果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完成迁移训练。
创设阅读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单凭教学经验是无法完成的。它们都是教学艺术的结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一、教学设计的优化
(一)把握教学设计应遵循的规律
1.阅读的认识规律。阅读一般都要经历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这样一个循环往复、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必然也相应地表现为由表及里和由里及表这样两个互为条件、互相渗透的认识过程。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主要是指閱读者通过对读物的词语、句子、篇章的感知,进而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理解能力处在比较低级的阶段。但不只是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和“怎样写的”这类问题上,而应进一步深究“为什么这样写”。
2.阅读的心理活动规律。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准确捕捉学生的阅读情感活动并予以适时引导。好的教学设计,应当注意将指导学生阅读、获取知识、训练能力的显性活动过程,同学生情感发展的隐性活动过程有机结合,不断地将求知的渴望和信心注入学生心灵,塑造学生性格,为他们能动地发展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打好教学设计的基础
深入钻研教材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基础。从总体上讲,深入钻研教材要做到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1.认识作者的构思所在,即把握作者构思的特殊角度和写作意图,由此不仅把握了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达到了知人论世的效果。从深入钻研教材的过程来看,重点不仅在于认识构思的角度,还要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
2.形成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是多种条件、多种因素综合的成功,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独到见解。一篇课文的教学点或许有很多,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挑选精彩的“一点”是教师的愿望,而这“一点”的确定,往往来自最初的感受。感受可能是随意的,它是否揭示了这篇教材最主要的“一点”,需对整篇教材予以全面透彻的理解,才能验证感受中的这“一点”的准确度和深刻度。
二、教学目标的优化
长期以来,语文教师习惯于从文、道两方面并列教学目标。近年来,由于受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影响,许多教师进行了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方面分列教学目标的尝试。但实践证明,这些分析式的设计都不能完整地揭示阅读主体的心理过程,往往会造成肢解课文的弊病,而且至今还很难找到使“情感”目标具体化的有效途径。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与传统语文的“道”有着密切关系的“情感”并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认知活动产生的内心情感的反映,即指向实践的倾向性。至于动作技能,也不能简单地与动作体系画等号,它实际上就是实践活动的本身。由此不难看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既互相区别又彼此联系。根据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论原理,制定教学目标时将三者有机地综合在具体的行为系统之中,或许是阅读教学目标优化的关键。
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优化教学内容必须对教材进行切合实际的加工改造。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因此,对语文教材的加工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其基本出发点是学生接受效果的现实性。这就要求我们摆脱教材处理过程中的习惯性思维,在加工改造教材的过程中,探索教师、教材、学生多种矛盾运动、发展、联系的可能性,摆脱思维单一性和程式化,避免陷入某种固定不变的思维框架,处理教材具有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
四、教学方法的优化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挈全文
有价值的问题能够诱发思维,激发求知欲。新课起始,在整体感知课文阶段精心设计能提挈全文的一组问题,形成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要点。问题情境的设计,通常由几个问题完成。这几个问题在内容上紧密相连,形成梯度,便于学生以积极求索的心态深入思考。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和探索性,或揭示主题,或隐喻思路,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
(二)创设活动情境——突破重点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从突破教学重点考虑,可以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以跃跃欲试的心态参与研读活动,落实重点教学目标。
(三)创设想象情境——体会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离不开想象,教师依据作品语言的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获得创造的愉快。创设想象情境,一般在教学活动的高潮阶段,主要是体会人物的感情;作品中人物感情的抒发离不开语言媒体,因此,不管用何种方法把学生带入想象情境,都不应忽视对作品语言的深入品味。
(四)创设迁移情境——举一反三
阅读的效果如何,必须经过必要的迁移训练才能得到检验。从认知心理来看,阅读新课之后,简单地布置作业或机械地“一课一练”,往往会使学生身心疲惫。如果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完成迁移训练。
创设阅读情境,优化教学方法,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单凭教学经验是无法完成的。它们都是教学艺术的结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