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的道德觉察与莫言的生命意识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iyiyang97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许多人物都有着强烈的内心醒悟过程,托尔斯泰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追求自我灵魂的净化。其道德学说,即“托尔斯泰主义”中蕴含的“博爱”“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主要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其作品《蛙》中倾注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追寻,作品中典型的乡土生活所映射出的浓厚生命意识令人深思。通过对两位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他们视角下的罪感情怀与忏悔意识,深刻领悟生命与道德的含义。
  关键词:托尔斯泰 莫言 道德觉察 生命意识
  一、托尔斯泰的道德觉察
  (一)道德的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自小便开始将人格的无暇和道德的向善作为自己的目标,他认为人首先要在道德层面上抵达心灵的自我完善界域。托尔斯泰曾在《复活》中提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托尔斯泰的看法是:要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必得先抛弃功利的利己主义,转而以利他主义为人生信条,即人必须通过内心与道德的“革命”才可能踏上完善的自我之路。因此,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程式和不可实现性,但是该理念所承载的、社会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却通过托翁的作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 提倡博爱
  “博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人心中都有罪孽,人不能通过惩罚别人来消灭罪孽,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宽恕”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获得安宁的重要手段。宽恕别人之后,人便可以以一个更高层面的身份和视角来审视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托尔斯泰对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启迪与教化都是潜移默化的,他将“博爱”的理念深入浅出地灌输到每一寸需要教化的土壤,让每一个灵魂个体得到舒缓和放松,从而在平静中实现社会的安宁。
  (三)《复活》中的道德思想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更加深邃地剖析了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问题和个人的良心问题,博爱思想也得以在更广的层面上进行传播。正如小说的题目一样,《复活》中的两位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精神上一步步走向“复活”,从精神与道德的纯洁到精神与道德的死亡,之后又从精神与道德的死亡走向重生。
  这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社会良知的拯救,即他在帮助整个社会用正确的方式走上和谐安宁的轨道。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好坏优劣,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每个成员的道德修养。因此,托尔斯泰其实是企图通过拯救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来拯救整个社会。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在拯救社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是一个积极的道德输出过程,更是一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照的道德探索过程。前方一片黑暗与荆棘,但托尔斯泰的心中始终有光亮在闪烁,这光亮是对道德的坚守,更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
  二、莫言的生命意识
  (一)《蛙》中的生命敬畏现象
  《蛙》以20世纪中国大环境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高密东北乡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蛙”在作品中象征着生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敬畏。在这部作品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当地人尊重生命的全部图景: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身体器官甚至是以身体部位来命名。比如作品中“我”的姑姑名为万心,“我”的同学名为王胆、陈鼻等。“贱名人长生”,在那一代人的观念里,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孩子活得更长久。他们抱着对生命的尊敬和对新生儿的欣喜挑选出这些名字,将父母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的敬畏一同注入孩子的名字中。
  (二)作者的生命情感
  在《蛙》这部作品中,尽管有着不胜枚举的敬畏生命与崇拜自然的现象与举动,但是谈到真真正正用自己的理念与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生命敬畏的情节,也仅仅是“我”的姑姑万心一人而已。从年轻时万人敬仰的“送子娘娘”,到后来被人们丑化和谩骂,事实上,“姑姑”自始至终都没有摒弃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之心;相反,“姑姑”的对生命的尊重恰恰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之后逐步升华,甚至于最后成长为一种略显畸形的反思与忏悔。这样的描写真切地体现了作者深受“姑姑”忏悔之心的感动,同时却也无力多做什么,只能以一位作家的视角来展示主人公“姑姑”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并肯定主人公的忏悔反思以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重。
  三、结语
  托尔斯泰透过《复活》展示了崇敬道德进而宣教,并且渴望人人都应该拥有道德的理想化图景,这其中蕴含的教化意义及启迪价值不同凡响;莫言通过《蛙》描绘了乡土生活中生命个体对于生命最原始的崇拜,但这种意识仅仅局限于个体,并没有突破个体之间的界限,即便是群体的行为也没有上升为一种集体意识。
  《复活》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对道德追求的竭尽全力,对社会的教化与拯救跃然纸上,其中的道德觉察铿锵有力;对比《蛙》,映入眼帘的是莫言笔下“姑姑”一个人的悔悟和反思,“姑姑”的“心灵自救”过程历时久远且虔诚真挚。但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担当也仅仅是在宏大的故事背景下用最细微的笔触记录和展示“姑姑”无比艰辛与收效甚微的反思与忏悔过程,以这样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德自我立法”——试析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影响[J].俄罗斯文艺,2010(03).
  [2]王瑾红,陈满娥.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道德观[J].老区建设,2013(16).
  [3]韩朦羽.浅析《蛙》中生命意识的书写[J].汉字文化, 2019(18).
  [4]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一卷)·复活[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蛙》与《复活》中罪感情怀与忏悔意识的同异对比研究”(项目编号:SYJS2018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聪,男,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8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残雪消融 溪流淙淙  当温柔的春风拂过圣洁的冰雪  冰凌花悄然绽放  为大地带来一丝春的气息  往年的春天  约上心仪好友  踏雪寻觅“林海雪莲”  是乐此不疲之快  透过轻薄的纱衣  观赏芬芳洁白的肌体  如今,疫毒肆虐  让这个寒冬留给人们太多的沉寂  但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  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  没有什么能阻挡  大自然中的美好如约而至  曾经 我们总抱怨赏花时  遇到的人太多  可现在
期刊
摘要:长期以来,乡村振兴问题一直是我国持续关注的重点。其中,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尽管国家努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但由于市场力量的缺失,乡村文化建设仍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学术界有关分析市场力量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的研究寥寥无几。本文以民营典型——先锋书店建设的陈家铺平民书局为重点考察对象,分析乡村书局的经营模式与经营效果。希望通过调研,为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学术性探究弥补空
期刊
摘要:在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中,除了采取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单调、被动的教学模式外,还力求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更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互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改进、教学手段的丰富对学生听觉、视觉及创造力的音乐素质训练和全面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数码钢琴集体课 教学反思  对于习惯于钢琴课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师范类专业毕业的
期刊
作者簡介:廖芬,女,本科,广西崇左市江州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群众文化。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期刊
摘要: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融入一些乡土美术文化素材,让传统文化的光芒从小就照耀在学生心中,使民族美术认同感的种子扎根并茁壮成长,对最终达到美术教育的教学目的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使得美术教育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本文就以乡土材料之一的面塑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乡土教材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意义,努力让美术教育回归初心,永远向前。  关键词:乡土教材 面塑 小学美术  乡土教材,通俗地讲就是主
期刊
摘要:阿卡贝拉,即纯人声无伴奏合唱,是一种用人声模拟器乐发声的声乐表演形式,本世纪阿卡贝拉加入了越来越多的舞台表演形式,同样在全球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阿卡贝拉团体。本文以由笔者参与建设和排练的两支高校阿卡贝拉团体——过境鸟ac人声乐团、OCTAVE人声乐团为例,来分析阿卡贝拉的演唱技巧及排练技巧。  关键词:阿卡贝拉 演唱技巧 人声模拟  一、阿卡贝拉与合唱  阿卡贝拉,是意大利语A cappel
期刊
摘要:随着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综合国力不断强盛,中国文化的魅力也越来越在国际上显现出来,吸引了无数想要学习汉语的外国学习者,从而形成了一股潮流——汉语热。成语作为中华语言和文化的精髓,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也是对外汉语高级学习者必须理解运用的知识。学习成语,可以让学习者迅速了解中华文化的魅力与内涵。本篇从对外汉语教材入手,分析其中的成语。因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合适的教材对学习者来说无异于另一位优秀的
期刊
作者简介:高丰果,山东省安丘市人,现住吉林省集安市。系通化市作协会员,《北方诗林》签约作家。2018年六月开始文学创作。作品散见于《参花》《中国乡村》《绽放》《五女峰》等报刊,网络平台发表诗歌200多首。诗歌《痴情的人》获2019年“中国乡村”征文大赛三等奖。  写诗  我在烧红的彩云下写诗  诗歌里塞满金黄  世间一切多么美好  绚烂多彩  我在潺潺的小溪畔写诗  几滴溪水飞溅  潜入诗行  诗
期刊
金明池·访半岭宫  山高树密,东坪水清,早春略带寒意。曲路静、行人渐稀,山涧轻雾薄云起。车疾疾、行至半岭,回眸处,城郭已成画影。近几日低沉,节后庸困,而今全数散尽。  邀三五知己品茗,甘泉入杯处,清香满溢。声声近、梵音飘起, 呢喃语、唤得如意。残阳去、余晖万顷,碧波染红晕,似见观音。点三炷檀香,阶前行礼,宛入蓬萊仙境。  山重怀古  清溪畔,春色初浓,李花怒放满山重,伊人红装入画中。怜花处,凄戚似
期刊
作者简介:李国胜,20世纪60年代生人。1985年开始在省级刊物发表作品,1998年加入吉林省作家协会。先后在《诗歌报》《诗人》《青春诗歌》《参花》《人民代表报》《吉林日报》《城市晚报》《长春日报》《今天》《长白山日报》等报刊、电台上发表作品700余篇(首)。出版诗集《爱的独白》《野性的季节》《无语心声》;散文诗集《乡韵》《倾听》;散文集《乡恋》。作品多次获奖。  悟道  我在市井中  寻一方烟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