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俄国伟大的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笔下,许多人物都有着强烈的内心醒悟过程,托尔斯泰用自己全部的精力去追求自我灵魂的净化。其道德学说,即“托尔斯泰主义”中蕴含的“博爱”“道德的自我完善”等主要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中国著名作家莫言在其作品《蛙》中倾注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追寻,作品中典型的乡土生活所映射出的浓厚生命意识令人深思。通过对两位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他们视角下的罪感情怀与忏悔意识,深刻领悟生命与道德的含义。
关键词:托尔斯泰 莫言 道德觉察 生命意识
一、托尔斯泰的道德觉察
(一)道德的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自小便开始将人格的无暇和道德的向善作为自己的目标,他认为人首先要在道德层面上抵达心灵的自我完善界域。托尔斯泰曾在《复活》中提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托尔斯泰的看法是:要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必得先抛弃功利的利己主义,转而以利他主义为人生信条,即人必须通过内心与道德的“革命”才可能踏上完善的自我之路。因此,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程式和不可实现性,但是该理念所承载的、社会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却通过托翁的作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 提倡博爱
“博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人心中都有罪孽,人不能通过惩罚别人来消灭罪孽,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宽恕”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获得安宁的重要手段。宽恕别人之后,人便可以以一个更高层面的身份和视角来审视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托尔斯泰对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启迪与教化都是潜移默化的,他将“博爱”的理念深入浅出地灌输到每一寸需要教化的土壤,让每一个灵魂个体得到舒缓和放松,从而在平静中实现社会的安宁。
(三)《复活》中的道德思想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更加深邃地剖析了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问题和个人的良心问题,博爱思想也得以在更广的层面上进行传播。正如小说的题目一样,《复活》中的两位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精神上一步步走向“复活”,从精神与道德的纯洁到精神与道德的死亡,之后又从精神与道德的死亡走向重生。
这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社会良知的拯救,即他在帮助整个社会用正确的方式走上和谐安宁的轨道。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好坏优劣,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每个成员的道德修养。因此,托尔斯泰其实是企图通过拯救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来拯救整个社会。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在拯救社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是一个积极的道德输出过程,更是一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照的道德探索过程。前方一片黑暗与荆棘,但托尔斯泰的心中始终有光亮在闪烁,这光亮是对道德的坚守,更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
二、莫言的生命意识
(一)《蛙》中的生命敬畏现象
《蛙》以20世纪中国大环境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高密东北乡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蛙”在作品中象征着生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敬畏。在这部作品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当地人尊重生命的全部图景: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身体器官甚至是以身体部位来命名。比如作品中“我”的姑姑名为万心,“我”的同学名为王胆、陈鼻等。“贱名人长生”,在那一代人的观念里,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孩子活得更长久。他们抱着对生命的尊敬和对新生儿的欣喜挑选出这些名字,将父母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的敬畏一同注入孩子的名字中。
(二)作者的生命情感
在《蛙》这部作品中,尽管有着不胜枚举的敬畏生命与崇拜自然的现象与举动,但是谈到真真正正用自己的理念与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生命敬畏的情节,也仅仅是“我”的姑姑万心一人而已。从年轻时万人敬仰的“送子娘娘”,到后来被人们丑化和谩骂,事实上,“姑姑”自始至终都没有摒弃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之心;相反,“姑姑”的对生命的尊重恰恰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之后逐步升华,甚至于最后成长为一种略显畸形的反思与忏悔。这样的描写真切地体现了作者深受“姑姑”忏悔之心的感动,同时却也无力多做什么,只能以一位作家的视角来展示主人公“姑姑”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并肯定主人公的忏悔反思以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重。
三、结语
托尔斯泰透过《复活》展示了崇敬道德进而宣教,并且渴望人人都应该拥有道德的理想化图景,这其中蕴含的教化意义及启迪价值不同凡响;莫言通过《蛙》描绘了乡土生活中生命个体对于生命最原始的崇拜,但这种意识仅仅局限于个体,并没有突破个体之间的界限,即便是群体的行为也没有上升为一种集体意识。
《复活》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对道德追求的竭尽全力,对社会的教化与拯救跃然纸上,其中的道德觉察铿锵有力;对比《蛙》,映入眼帘的是莫言笔下“姑姑”一个人的悔悟和反思,“姑姑”的“心灵自救”过程历时久远且虔诚真挚。但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担当也仅仅是在宏大的故事背景下用最细微的笔触记录和展示“姑姑”无比艰辛与收效甚微的反思与忏悔过程,以这样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德自我立法”——试析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影响[J].俄罗斯文艺,2010(03).
[2]王瑾红,陈满娥.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道德观[J].老区建设,2013(16).
[3]韩朦羽.浅析《蛙》中生命意识的书写[J].汉字文化, 2019(18).
[4]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一卷)·复活[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蛙》与《复活》中罪感情怀与忏悔意识的同异对比研究”(项目编号:SYJS2018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聪,男,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8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关键词:托尔斯泰 莫言 道德觉察 生命意识
一、托尔斯泰的道德觉察
(一)道德的自我完善
托尔斯泰自小便开始将人格的无暇和道德的向善作为自己的目标,他认为人首先要在道德层面上抵达心灵的自我完善界域。托尔斯泰曾在《复活》中提道:“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托尔斯泰的看法是:要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必得先抛弃功利的利己主义,转而以利他主义为人生信条,即人必须通过内心与道德的“革命”才可能踏上完善的自我之路。因此,托尔斯泰的“道德自我完善”思想具有一定的理想化程式和不可实现性,但是该理念所承载的、社会赋予作家的历史使命却通过托翁的作品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二) 提倡博爱
“博爱”是托尔斯泰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托尔斯泰看来,人人心中都有罪孽,人不能通过惩罚别人来消灭罪孽,从而寻求自己的安宁。“宽恕”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获得安宁的重要手段。宽恕别人之后,人便可以以一个更高层面的身份和视角来审视一切不平等和不公正。托尔斯泰对社会中每一个成员的启迪与教化都是潜移默化的,他将“博爱”的理念深入浅出地灌输到每一寸需要教化的土壤,让每一个灵魂个体得到舒缓和放松,从而在平静中实现社会的安宁。
(三)《复活》中的道德思想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更加深邃地剖析了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问题和个人的良心问题,博爱思想也得以在更广的层面上进行传播。正如小说的题目一样,《复活》中的两位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在精神上一步步走向“复活”,从精神与道德的纯洁到精神与道德的死亡,之后又从精神与道德的死亡走向重生。
这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社会良知的拯救,即他在帮助整个社会用正确的方式走上和谐安宁的轨道。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社会的好坏优劣,而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高低又取决于每个成员的道德修养。因此,托尔斯泰其实是企图通过拯救社会上的每一个成员来拯救整个社会。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在拯救社会中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是一个积极的道德输出过程,更是一种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参照的道德探索过程。前方一片黑暗与荆棘,但托尔斯泰的心中始终有光亮在闪烁,这光亮是对道德的坚守,更是对国家命运的责任担当。
二、莫言的生命意识
(一)《蛙》中的生命敬畏现象
《蛙》以20世纪中国大环境为背景,讲述了那个年代高密东北乡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追求。“蛙”在作品中象征着生命,展现了人们对生命的渴望和敬畏。在这部作品中最直接的体现便是当地人尊重生命的全部图景:他们的名字中都带有身体器官甚至是以身体部位来命名。比如作品中“我”的姑姑名为万心,“我”的同学名为王胆、陈鼻等。“贱名人长生”,在那一代人的观念里,这样的名字让他们的孩子活得更长久。他们抱着对生命的尊敬和对新生儿的欣喜挑选出这些名字,将父母的美好憧憬和对生命的敬畏一同注入孩子的名字中。
(二)作者的生命情感
在《蛙》这部作品中,尽管有着不胜枚举的敬畏生命与崇拜自然的现象与举动,但是谈到真真正正用自己的理念与实际行动来表达对生命敬畏的情节,也仅仅是“我”的姑姑万心一人而已。从年轻时万人敬仰的“送子娘娘”,到后来被人们丑化和谩骂,事实上,“姑姑”自始至终都没有摒弃对生命和自然的崇敬之心;相反,“姑姑”的对生命的尊重恰恰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事件之后逐步升华,甚至于最后成长为一种略显畸形的反思与忏悔。这样的描写真切地体现了作者深受“姑姑”忏悔之心的感动,同时却也无力多做什么,只能以一位作家的视角来展示主人公“姑姑”一路走来的艰辛与坎坷,并肯定主人公的忏悔反思以及表达作者对生命的敬重。
三、结语
托尔斯泰透过《复活》展示了崇敬道德进而宣教,并且渴望人人都应该拥有道德的理想化图景,这其中蕴含的教化意义及启迪价值不同凡响;莫言通过《蛙》描绘了乡土生活中生命个体对于生命最原始的崇拜,但这种意识仅仅局限于个体,并没有突破个体之间的界限,即便是群体的行为也没有上升为一种集体意识。
《复活》让我们看到了托尔斯泰对道德追求的竭尽全力,对社会的教化与拯救跃然纸上,其中的道德觉察铿锵有力;对比《蛙》,映入眼帘的是莫言笔下“姑姑”一个人的悔悟和反思,“姑姑”的“心灵自救”过程历时久远且虔诚真挚。但是作者在这一过程中的担当也仅仅是在宏大的故事背景下用最细微的笔触记录和展示“姑姑”无比艰辛与收效甚微的反思与忏悔过程,以这样的方式来诉说自己的生命意识。
参考文献:
[1]刘淑梅.“道德自我完善”与“道德自我立法”——试析康德的道德哲学对托尔斯泰小说的影响[J].俄罗斯文艺,2010(03).
[2]王瑾红,陈满娥.从《复活》看托尔斯泰的道德观[J].老区建设,2013(16).
[3]韩朦羽.浅析《蛙》中生命意识的书写[J].汉字文化, 2019(18).
[4]莫言.蛙[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5][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第十一卷)·复活[M].汝龙,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基金项目:本文系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蛙》与《复活》中罪感情怀与忏悔意识的同异对比研究”(项目编号:SYJS20187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聪,男,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2018级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俄罗斯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