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8月,因地震而截掉一条小腿的青川女孩周红梅离开成都市康复中心时,不用扶栏杆就能站起来了。医生对她说,“你回去得靠自己,不能靠父母。”
《新西部》记者第一次见到周红梅是在西安唐都医院,当时地震刚刚发生,受伤的周红梅被送到西安,在病床上度过了她的13岁生日。
返回青川后,周红梅最终还是选择独自走出家乡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成都志愿者中阿姨则一直陪伴着红梅走出阴影,并一点点赋予她珍惜人生的力量。
3月20日,青川县骑马乡光明村。
虽然周红梅不在家,但记者还是决定去一次光明村,因为我们想去看看她的家乡和她的父亲周怀林。
油菜花开的时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白龙河静静流淌在山间,家家户户白粉墙。山路两边不时能看到三三五五的村民,忙着在木质坚硬的青冈木上种木耳。
青川的木耳和香菇颇为有名,村里人大都会种。红梅家去年种的香菇,今春已经长出来了。
红梅的父亲周怀林早早就在家里等候记者的到来。他翻出《新西部》报道红梅的那期杂志说,“我时常翻出来看看。”
一晃,七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家乡的春天
周怀林家已从地震前居住的半山腰,安置到村小所在的一块空地上。
青川平地少,避开地震带、洪涝灾害以及容易产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真正能用的土地就更少了。地震后,很多村民都外迁走了,有的到木鱼镇买了房,有的去了绵阳,有的投靠了成都的儿女。政府鼓励外迁,对外迁农户的补偿相应也高一些。
尽管如此,这里的平地依然稀缺。一块巴掌大的平地安置了20户村民,他们按照统一规划修建了钢木结构住宅,一排有四户人家。周怀林家在第一排中间,上下两层。
周怀林为母亲搭了一个柴房,冬天坐在火塘边烤火,上面吊一口老式铁锅,可以烧水和焖饭。
地震后,周怀林好像患上了一种习惯性焦虑症。他给女儿配了手机,手机打不通时,便坐立不安;夏天河里一涨水,他就忧虑女儿的放学。后来红梅到都江堰读高中,周怀林每次送女儿坐上班车,还要一路短信追踪,直到女儿到学校才放心。
“怎么说呢,红梅可能是我的一块儿心病吧。不管她现在这样还是以后,我都是放心不下的。”他总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红梅,红梅寒暑假回来,他跑上跑下为女儿端水送饭。儿子有时看不下去就劝他:“你不能这样惯她。”
周怀林把心事藏在心里,不轻易吐露。偶尔他会对儿子说,“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必须关心你妹妹,照顾她,假如我们不在了,更是如此。”
阳春三月,山上仍有点冷。红梅的奶奶兜了些柴在火塘边烤火,这种取暖方式成就了当地独特的一道美食。每年经过一个冬天的烟熏火燎,屋顶上挂着的腌肉就变成了上好的腊味。过完年,周怀林把腊肉挂进新房的楼上,能吃上一整年。
尽管仍有不少心事,但当年那个愁苦的老周已经不见了,眼前的周怀林好像卸下了重负,整个人都年轻了起来。妻子从菜地里摘了新鲜的菜苔,准备炒菜做饭,厨房的大锅里已经炖上了萝卜干和腊肉。远处青山依旧,白龙河奔流不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绚烂了春天的心情。
几天后,我们在都江堰中学见到红梅时,提起家乡的美味,勾起她无尽的思念。
父母的煎熬
如果不是我们到访,也许不会有人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想到死亡。
“5·12”地震发生时,红梅正在木鱼中学读书。1996年,由于修建宝珠寺水电站,位于库区的骑马中学搬迁到木鱼镇,和新光子弟学校合并为木鱼中学,迁入新光电子管厂的原厂址。在地震中垮塌的学生宿舍楼,就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老厂房改建的,导致289名学生葬身其中。
七年后,由浙江全额援建的新木鱼中学漂亮而结实。在学校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片学生公墓,大大小小的墓碑比肩林立。有家长在孩子的墓碑上刻下了诸如“宿舍闭锁遇地震,爱儿殒命因危楼”等碑文,诉说着心中永远无法平复的伤痛。当时木鱼中学原址重建的规划出来时,很多家长都反对。“死了那么多学生,老百姓有点儿忌讳。”周怀林说。
周怀林家所在的四户人家,有两户都失去了孩子,大人四十多岁了还带个小孩,是地震后出生的。周怀林因此常常感觉很幸运,因为女儿毕竟还在。
“她存活下来了,再残废,感觉有这么个人在,觉得挺高兴的。跟一些好的学生比,她有不幸,这不幸是天做下的事,谁也改变不了。”他说,“你不面对现实怎么办?”
周怀林的父母一辈子靠种地为生,到了他这一代,大多外出务工,在山上种地只能解决个温饱。他在外面什么活都干过,这些年大多在内蒙、山西的建筑工地上干架子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偶尔到县上打打短工。
2008年8月,周怀林带着女儿回到家乡。青川仍然余震不断,频繁的余震让周红梅难以摆脱震后的心理阴影。即使在板房里,也要时常躲避地震。
那几年,周怀林总盼望着,能买到一块更靠近公路的地基,从半山坡上搬下来,这样就不用整天背着女儿上山下山的。他也盼望女儿早点适应学校的生活,盼望儿子早点从北方的技校毕业。就这样,这个四川男人用自己的坚韧撑起了被地震摇撼的家。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儿女都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每年腊月,一家人团团圆圆,周怀林心里便宽慰许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不再想过去的事,只是难免要替红梅的未来担忧。
“最困难的时候,那么多好心人在身边陪着她,帮她度过了难关。”周怀林念念不忘的“好心人”有山东的寇老师、北京的孙经理、上海的肖女士以及成都的中阿姨……其中成都的中阿姨在红梅的成长过程中,带给她的心理援助是父母所给予不了的。这是老周最感恩的。
中阿姨来了
学校原址重建对红梅来说是残酷的现实,她没法面对,宁愿背井离乡。但走出来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就在这个时候,成都志愿者中阿姨出现在她面前。 中阿姨退休前在成都一家企业上班。一开始,她和成都涌现出的很多志愿者一样,天天跑医院,给孩子们送吃的,陪他们聊天,慢慢体会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大地震是个大事件,经历的人不管年龄大小,都会有很多心理阴影。所以也就想到,我可以出来做这样的事情。”中阿姨说。
中阿姨跟周红梅结缘于香港的一个叫“站起来”的公益项目。当时,她组织青川受伤的孩子们来成都接受这家机构的服务,红梅就是其中之一。结果,碰上成都开糖酒会,宾馆都住满了。于是,她把孩子们全都接到自己家里,挤挤挨挨熬了一个通宵。
“我跟他们说,就当我们现在是在坐火车吧。”和后来很多次遇到困难一样,中阿姨总能找到一个点,让他们坚信自己。
“熬过这一段就好了。”她时常对他们这样说。
这样的陪伴和安抚对红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很多事情她都亲力亲为,比如红梅要出去演出、训练、修假肢、换假肢,抑或是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她都始终陪伴左右,帮她解决。
“红梅是我从他们家里接出来的!”中阿姨感慨道。2010年3月,她和老伴儿来到红梅的家乡,当时成都市残联的一位领导无意中得知中阿姨在做志愿者,就对她说,“你给我们找几个孩子,我们艺术团需要。”中阿姨心想,“这是好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先把孩子们从山区接出来!”
在红梅之前,中阿姨接触过一个木鱼中学的孩子,深深知道灾难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尽快把他们接出来,他们在那里没办法静心学习。”
在去红梅家之前,中阿姨还有过一个打算,想把自己四楼的房子调换到一楼,她担心孩子们上下楼不方便。结果到了红梅家,看到山路那么崎岖,就笑着对红梅说,“阿姨决定不换房子了,我那个房子虽然高一点,但不知要比你们这里好走多少倍。”
就这样,中阿姨把周红梅和谢海峰、王国兵三个孩子从青川接到了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那一年红梅15岁,是三个孩子里年纪最小的。
原本以为把孩子们在艺术团安顿好之后,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结果一个礼拜之后,中阿姨放心不下,就跑去看,一听说孩子们礼拜天没人管,出去闲逛了一整天,心里一阵刺痛。
“这些山里的娃娃,思想简单,年龄又小,万一出个什么事情,怎么向社会交代?”从此,她就留守在艺术团,跟他们朝夕相伴。
大爱的陪伴
一年后,红梅的腿出问题了,上台表演之后老是痛。再加上中阿姨无意中得知,这个艺术团是被私人承包了的,担心把红梅耽误了,于是一直做她的工作,希望她继续上学。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周红梅后来在都江堰友爱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考上都江堰中学的高中,如今正面临高考前最后阶段的冲刺。跟红梅一块儿学“变脸”的男孩谢海峰后来到了四川省残疾人艺术团。
尽管如此,在艺术团的一年体验,对红梅来说依然是很大的突破。那一年,她不仅去了玉树慰问演出,还去西藏参加巡演。
“在玉树慰问演出的时候,她看见那些小姑娘受伤住在医院里,就给她们讲故事,给她们说些开心的事儿。她已经从那个地震当中过来了,很坚强,就想给别人做一点榜样。”周怀林说。
在艺术团期间,红梅还到自己的家乡青川表演过一次。当时团里给周怀林打电话,他和妻子跑到县文化馆去看女儿演出。演完后,红梅站在台上对父母说了几句话。
“她说谢谢爸爸妈妈对她的抚养,自从她受伤以后,送她接她,关心她。哎,那时候挺感动的,我当时就流眼泪了。”周怀林说。
对于过去的那场灾难,中阿姨更愿意教会红梅他们面对。“大家不太愿意揭伤疤,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觉得温故而知新。”她时常鼓励身边的孩子:“别人承受不了的,你们能承受,你们那种担当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告诉他们,要从灾难里面走出来,要换个角度想问题,比如说,没有这场灾难,我们能认识吗?你能出来吗?有那么多人来爱你吗?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你,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无情的灾难。”
中阿姨从不把红梅当弱者,她的陪伴和鼓励,帮助红梅真正站了起来。红梅曾一度无法对别人描述那场地震带给她的恐惧。她在家人面前忍着的痛和眼泪,却可以在中阿姨面前毫无顾忌地宣泄。中阿姨看到她的痛苦,并没有急切地去结束,而是陪伴她的痛苦。她陪着她一起哭过,也一起笑过。
“她回忆这段的时候,我也会心疼。现在看着她走出来,我心里很高兴。”中阿姨说。
63岁的中阿姨QQ签名是“退休老太太心中有大爱”。在QQ空间里,她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了红梅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比如“红梅花儿开,认真做功课。”“红梅回家,爷爷好高兴哟。”“红梅娃,考试莫紧张哟。”“那年,她去西藏巡演归来,为爷爷献上了哈达。”
在一张图片下面,中阿姨写道:“向红梅详细交待乘车路线并记在手机上……红梅独自去昭觉寺客运站。买回青川的车票……我用短信方式踉踪着她的行程……”那是红梅第一次独自从都江堰回青川。
“我天天拿着相机跟着他们跑,我说这一段记录一定要有,将来你们回忆的时候可以看到。”后来,中阿姨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时还说过这样的话,“你能够接受我手上的相机,你就能够接受跟中阿姨交流,就能面对我们现在的社会,面对你现在的现实,如果你这块儿觉得每个人都在伤害你的话,你永远都走不出来。”
红梅到都江堰上学以后,逢年过节,中阿姨和老伴儿就会去学校接红梅“回家”。红梅上高三以后,学习很紧张,“回家”的次数也少了。中阿姨时常在老伴儿面前念叨,“我们是不是该去看看红梅了。”但一想到她正紧张备考,又不忍心打扰。
这孩子还行
七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周红梅是在西安唐都医院,当时她刚过13岁生日,在病床上灿烂微笑。七年后,我们在都江堰中学见到周红梅时,她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淡定而从容。
孩子代表了未来,只是周怀林尚未意识到,女儿已经长大了,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坚强。她正张开双翅迎接高考,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不像家里人时常感怀过去。
在都江堰读书的红梅始终是家人最大的牵挂。“她从没在我面前喊过苦,不在我面前表现她的软弱,不叫人看见她的痛苦,从来都是欢喜地笑。”孙女的隐忍,让红梅的奶奶有点心疼,在炉火边悄悄抹起眼泪。奶奶的房间里挂着红梅的奖状、笑容甜美的大头贴、漂亮的项链,还有草帽。
周怀林最大的忧虑是红梅的假肢。今年回家,他看到女儿的脚板已经坑坑洼洼不行了,截肢的部位全都冻烂了,一坨一坨的,红梅用创可贴贴着止血。他觉得那不是长久之计,但又没办法。
“反正她得穿上,得走路。她不可能不走路。”每次红梅回家,周怀林总劝她别戴着假肢走来走去,可她还是要穿,不愿拄那个拐杖。
周怀林咨询过,换一次假肢得一万五,正常孩子三年就得换。七年来红梅已经换过两次,修了很多次。“我跟她说这次高考以后必须得更换脚板了,她说她知道,忙着顾她的学习,这事她没挂在心上。”
去年周怀林在家里整理东西,无意中翻到女儿在艺术团写的日记。“她说长大后必须得回报帮助过她的人,必须得努力读书。”周怀林看了很欣慰:“这孩子还行。”
“我希望红梅能考上大学,希望她身体健康,快乐。”这是周怀林最大的心愿。
记者告别时,红梅的母亲感慨万千。这个曾经躲在红梅背后哭泣的女人,脸上有一种被泪水洗刷的坚毅。提起帮助红梅的爱心人士,她哽咽流泪。“那么多好心人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帮了很大的忙……”
事实上,爱心施予者持续不断的力量,正源自那个顽强的小女孩。从13岁到20岁,她从心理阴霾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以一种坚韧的力量,影响着陪伴她、守护她的所有人。
对红梅来说,走出来是一个艰难的动词。
好在,她已经走出来;好在,她还在坚定地往前走着……
《新西部》记者第一次见到周红梅是在西安唐都医院,当时地震刚刚发生,受伤的周红梅被送到西安,在病床上度过了她的13岁生日。
返回青川后,周红梅最终还是选择独自走出家乡追寻自己的梦想,而成都志愿者中阿姨则一直陪伴着红梅走出阴影,并一点点赋予她珍惜人生的力量。
3月20日,青川县骑马乡光明村。
虽然周红梅不在家,但记者还是决定去一次光明村,因为我们想去看看她的家乡和她的父亲周怀林。
油菜花开的时节,漫山遍野一片金黄,白龙河静静流淌在山间,家家户户白粉墙。山路两边不时能看到三三五五的村民,忙着在木质坚硬的青冈木上种木耳。
青川的木耳和香菇颇为有名,村里人大都会种。红梅家去年种的香菇,今春已经长出来了。
红梅的父亲周怀林早早就在家里等候记者的到来。他翻出《新西部》报道红梅的那期杂志说,“我时常翻出来看看。”
一晃,七年时间已经过去了。
家乡的春天
周怀林家已从地震前居住的半山腰,安置到村小所在的一块空地上。
青川平地少,避开地震带、洪涝灾害以及容易产生自然灾害的地区,真正能用的土地就更少了。地震后,很多村民都外迁走了,有的到木鱼镇买了房,有的去了绵阳,有的投靠了成都的儿女。政府鼓励外迁,对外迁农户的补偿相应也高一些。
尽管如此,这里的平地依然稀缺。一块巴掌大的平地安置了20户村民,他们按照统一规划修建了钢木结构住宅,一排有四户人家。周怀林家在第一排中间,上下两层。
周怀林为母亲搭了一个柴房,冬天坐在火塘边烤火,上面吊一口老式铁锅,可以烧水和焖饭。
地震后,周怀林好像患上了一种习惯性焦虑症。他给女儿配了手机,手机打不通时,便坐立不安;夏天河里一涨水,他就忧虑女儿的放学。后来红梅到都江堰读高中,周怀林每次送女儿坐上班车,还要一路短信追踪,直到女儿到学校才放心。
“怎么说呢,红梅可能是我的一块儿心病吧。不管她现在这样还是以后,我都是放心不下的。”他总是事无巨细无微不至地照顾着红梅,红梅寒暑假回来,他跑上跑下为女儿端水送饭。儿子有时看不下去就劝他:“你不能这样惯她。”
周怀林把心事藏在心里,不轻易吐露。偶尔他会对儿子说,“不管到什么时候,你都必须关心你妹妹,照顾她,假如我们不在了,更是如此。”
阳春三月,山上仍有点冷。红梅的奶奶兜了些柴在火塘边烤火,这种取暖方式成就了当地独特的一道美食。每年经过一个冬天的烟熏火燎,屋顶上挂着的腌肉就变成了上好的腊味。过完年,周怀林把腊肉挂进新房的楼上,能吃上一整年。
尽管仍有不少心事,但当年那个愁苦的老周已经不见了,眼前的周怀林好像卸下了重负,整个人都年轻了起来。妻子从菜地里摘了新鲜的菜苔,准备炒菜做饭,厨房的大锅里已经炖上了萝卜干和腊肉。远处青山依旧,白龙河奔流不息,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绚烂了春天的心情。
几天后,我们在都江堰中学见到红梅时,提起家乡的美味,勾起她无尽的思念。
父母的煎熬
如果不是我们到访,也许不会有人在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想到死亡。
“5·12”地震发生时,红梅正在木鱼中学读书。1996年,由于修建宝珠寺水电站,位于库区的骑马中学搬迁到木鱼镇,和新光子弟学校合并为木鱼中学,迁入新光电子管厂的原厂址。在地震中垮塌的学生宿舍楼,就是上世纪60年代末的老厂房改建的,导致289名学生葬身其中。
七年后,由浙江全额援建的新木鱼中学漂亮而结实。在学校不远处的山坡上有一片学生公墓,大大小小的墓碑比肩林立。有家长在孩子的墓碑上刻下了诸如“宿舍闭锁遇地震,爱儿殒命因危楼”等碑文,诉说着心中永远无法平复的伤痛。当时木鱼中学原址重建的规划出来时,很多家长都反对。“死了那么多学生,老百姓有点儿忌讳。”周怀林说。
周怀林家所在的四户人家,有两户都失去了孩子,大人四十多岁了还带个小孩,是地震后出生的。周怀林因此常常感觉很幸运,因为女儿毕竟还在。
“她存活下来了,再残废,感觉有这么个人在,觉得挺高兴的。跟一些好的学生比,她有不幸,这不幸是天做下的事,谁也改变不了。”他说,“你不面对现实怎么办?”
周怀林的父母一辈子靠种地为生,到了他这一代,大多外出务工,在山上种地只能解决个温饱。他在外面什么活都干过,这些年大多在内蒙、山西的建筑工地上干架子工。妻子留在家里照顾老人,偶尔到县上打打短工。
2008年8月,周怀林带着女儿回到家乡。青川仍然余震不断,频繁的余震让周红梅难以摆脱震后的心理阴影。即使在板房里,也要时常躲避地震。
那几年,周怀林总盼望着,能买到一块更靠近公路的地基,从半山坡上搬下来,这样就不用整天背着女儿上山下山的。他也盼望女儿早点适应学校的生活,盼望儿子早点从北方的技校毕业。就这样,这个四川男人用自己的坚韧撑起了被地震摇撼的家。他最大的期盼就是儿女都能成为自食其力的人。
每年腊月,一家人团团圆圆,周怀林心里便宽慰许多。日子一年比一年好,他不再想过去的事,只是难免要替红梅的未来担忧。
“最困难的时候,那么多好心人在身边陪着她,帮她度过了难关。”周怀林念念不忘的“好心人”有山东的寇老师、北京的孙经理、上海的肖女士以及成都的中阿姨……其中成都的中阿姨在红梅的成长过程中,带给她的心理援助是父母所给予不了的。这是老周最感恩的。
中阿姨来了
学校原址重建对红梅来说是残酷的现实,她没法面对,宁愿背井离乡。但走出来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得多。就在这个时候,成都志愿者中阿姨出现在她面前。 中阿姨退休前在成都一家企业上班。一开始,她和成都涌现出的很多志愿者一样,天天跑医院,给孩子们送吃的,陪他们聊天,慢慢体会到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大地震是个大事件,经历的人不管年龄大小,都会有很多心理阴影。所以也就想到,我可以出来做这样的事情。”中阿姨说。
中阿姨跟周红梅结缘于香港的一个叫“站起来”的公益项目。当时,她组织青川受伤的孩子们来成都接受这家机构的服务,红梅就是其中之一。结果,碰上成都开糖酒会,宾馆都住满了。于是,她把孩子们全都接到自己家里,挤挤挨挨熬了一个通宵。
“我跟他们说,就当我们现在是在坐火车吧。”和后来很多次遇到困难一样,中阿姨总能找到一个点,让他们坚信自己。
“熬过这一段就好了。”她时常对他们这样说。
这样的陪伴和安抚对红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很多事情她都亲力亲为,比如红梅要出去演出、训练、修假肢、换假肢,抑或是有什么解不开的心结,她都始终陪伴左右,帮她解决。
“红梅是我从他们家里接出来的!”中阿姨感慨道。2010年3月,她和老伴儿来到红梅的家乡,当时成都市残联的一位领导无意中得知中阿姨在做志愿者,就对她说,“你给我们找几个孩子,我们艺术团需要。”中阿姨心想,“这是好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先把孩子们从山区接出来!”
在红梅之前,中阿姨接触过一个木鱼中学的孩子,深深知道灾难给他们造成的影响。“如果不尽快把他们接出来,他们在那里没办法静心学习。”
在去红梅家之前,中阿姨还有过一个打算,想把自己四楼的房子调换到一楼,她担心孩子们上下楼不方便。结果到了红梅家,看到山路那么崎岖,就笑着对红梅说,“阿姨决定不换房子了,我那个房子虽然高一点,但不知要比你们这里好走多少倍。”
就这样,中阿姨把周红梅和谢海峰、王国兵三个孩子从青川接到了成都市残疾人艺术团。那一年红梅15岁,是三个孩子里年纪最小的。
原本以为把孩子们在艺术团安顿好之后,自己的任务就完成了。结果一个礼拜之后,中阿姨放心不下,就跑去看,一听说孩子们礼拜天没人管,出去闲逛了一整天,心里一阵刺痛。
“这些山里的娃娃,思想简单,年龄又小,万一出个什么事情,怎么向社会交代?”从此,她就留守在艺术团,跟他们朝夕相伴。
大爱的陪伴
一年后,红梅的腿出问题了,上台表演之后老是痛。再加上中阿姨无意中得知,这个艺术团是被私人承包了的,担心把红梅耽误了,于是一直做她的工作,希望她继续上学。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周红梅后来在都江堰友爱中学完成了初中学业,考上都江堰中学的高中,如今正面临高考前最后阶段的冲刺。跟红梅一块儿学“变脸”的男孩谢海峰后来到了四川省残疾人艺术团。
尽管如此,在艺术团的一年体验,对红梅来说依然是很大的突破。那一年,她不仅去了玉树慰问演出,还去西藏参加巡演。
“在玉树慰问演出的时候,她看见那些小姑娘受伤住在医院里,就给她们讲故事,给她们说些开心的事儿。她已经从那个地震当中过来了,很坚强,就想给别人做一点榜样。”周怀林说。
在艺术团期间,红梅还到自己的家乡青川表演过一次。当时团里给周怀林打电话,他和妻子跑到县文化馆去看女儿演出。演完后,红梅站在台上对父母说了几句话。
“她说谢谢爸爸妈妈对她的抚养,自从她受伤以后,送她接她,关心她。哎,那时候挺感动的,我当时就流眼泪了。”周怀林说。
对于过去的那场灾难,中阿姨更愿意教会红梅他们面对。“大家不太愿意揭伤疤,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觉得温故而知新。”她时常鼓励身边的孩子:“别人承受不了的,你们能承受,你们那种担当是我们想象不到的。我告诉他们,要从灾难里面走出来,要换个角度想问题,比如说,没有这场灾难,我们能认识吗?你能出来吗?有那么多人来爱你吗?整个社会都在关注你,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无情的灾难。”
中阿姨从不把红梅当弱者,她的陪伴和鼓励,帮助红梅真正站了起来。红梅曾一度无法对别人描述那场地震带给她的恐惧。她在家人面前忍着的痛和眼泪,却可以在中阿姨面前毫无顾忌地宣泄。中阿姨看到她的痛苦,并没有急切地去结束,而是陪伴她的痛苦。她陪着她一起哭过,也一起笑过。
“她回忆这段的时候,我也会心疼。现在看着她走出来,我心里很高兴。”中阿姨说。
63岁的中阿姨QQ签名是“退休老太太心中有大爱”。在QQ空间里,她用简单的文字和图片记录了红梅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比如“红梅花儿开,认真做功课。”“红梅回家,爷爷好高兴哟。”“红梅娃,考试莫紧张哟。”“那年,她去西藏巡演归来,为爷爷献上了哈达。”
在一张图片下面,中阿姨写道:“向红梅详细交待乘车路线并记在手机上……红梅独自去昭觉寺客运站。买回青川的车票……我用短信方式踉踪着她的行程……”那是红梅第一次独自从都江堰回青川。
“我天天拿着相机跟着他们跑,我说这一段记录一定要有,将来你们回忆的时候可以看到。”后来,中阿姨给孩子们做心理辅导时还说过这样的话,“你能够接受我手上的相机,你就能够接受跟中阿姨交流,就能面对我们现在的社会,面对你现在的现实,如果你这块儿觉得每个人都在伤害你的话,你永远都走不出来。”
红梅到都江堰上学以后,逢年过节,中阿姨和老伴儿就会去学校接红梅“回家”。红梅上高三以后,学习很紧张,“回家”的次数也少了。中阿姨时常在老伴儿面前念叨,“我们是不是该去看看红梅了。”但一想到她正紧张备考,又不忍心打扰。
这孩子还行
七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周红梅是在西安唐都医院,当时她刚过13岁生日,在病床上灿烂微笑。七年后,我们在都江堰中学见到周红梅时,她已经长成大姑娘了,淡定而从容。
孩子代表了未来,只是周怀林尚未意识到,女儿已经长大了,甚至比他想象的还要坚强。她正张开双翅迎接高考,憧憬着自己的未来,不像家里人时常感怀过去。
在都江堰读书的红梅始终是家人最大的牵挂。“她从没在我面前喊过苦,不在我面前表现她的软弱,不叫人看见她的痛苦,从来都是欢喜地笑。”孙女的隐忍,让红梅的奶奶有点心疼,在炉火边悄悄抹起眼泪。奶奶的房间里挂着红梅的奖状、笑容甜美的大头贴、漂亮的项链,还有草帽。
周怀林最大的忧虑是红梅的假肢。今年回家,他看到女儿的脚板已经坑坑洼洼不行了,截肢的部位全都冻烂了,一坨一坨的,红梅用创可贴贴着止血。他觉得那不是长久之计,但又没办法。
“反正她得穿上,得走路。她不可能不走路。”每次红梅回家,周怀林总劝她别戴着假肢走来走去,可她还是要穿,不愿拄那个拐杖。
周怀林咨询过,换一次假肢得一万五,正常孩子三年就得换。七年来红梅已经换过两次,修了很多次。“我跟她说这次高考以后必须得更换脚板了,她说她知道,忙着顾她的学习,这事她没挂在心上。”
去年周怀林在家里整理东西,无意中翻到女儿在艺术团写的日记。“她说长大后必须得回报帮助过她的人,必须得努力读书。”周怀林看了很欣慰:“这孩子还行。”
“我希望红梅能考上大学,希望她身体健康,快乐。”这是周怀林最大的心愿。
记者告别时,红梅的母亲感慨万千。这个曾经躲在红梅背后哭泣的女人,脸上有一种被泪水洗刷的坚毅。提起帮助红梅的爱心人士,她哽咽流泪。“那么多好心人给了她很大的鼓励和帮助,帮了很大的忙……”
事实上,爱心施予者持续不断的力量,正源自那个顽强的小女孩。从13岁到20岁,她从心理阴霾中挣脱出来,勇敢地面对现实,以一种坚韧的力量,影响着陪伴她、守护她的所有人。
对红梅来说,走出来是一个艰难的动词。
好在,她已经走出来;好在,她还在坚定地往前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