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只有在问题导向下,学习者的思维才有明确的方向,只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才会产生动力。伴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为基于现有的教学资源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其中,问题设计是其课程优化的重要切入点。在教学设计环节中,问题设计十分重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氛围,精心优化问题设计,使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具有计划性、针对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探究的興趣,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的动力,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因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而导致效率较低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问题设计对学生有关学习态度方面、学习兴趣方面以及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在问题的引导下,勇于探索数学知识和奥秘。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基于新课程理念,课堂问题应具有高效性,应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讨论过程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问题的难点所在进行深入的剖析,达到对问题的深刻和透彻认识,从而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设计趣味性强的问题,激发数学学习热情
只有对学习拥有足够的热情,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要面临许多难度更大、数量更多的数学知识,要想使其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热情。课堂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的主动性和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提问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满数学趣味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获得反馈信息,培养参与能力,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在课堂中设计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然后不停地进行对折,每次对折后都对其厚度进行测量,此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对折32次后这张白纸的厚度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开始猜测,有的说是10厘米,有的说是1米,还有的说会比大树高......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这时教师告诉他们当对折32次后这张纸的厚度甚至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一听这个答案,顿时惊呆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个答案是怎样得出的,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引出来。相较于小学阶段而言,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要更加精炼、更具抽象性,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枯燥无趣,所以以充满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堂中问题的作用就是引发学生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其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中,学生更喜欢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提问并非只是让学生仅思考此问题,而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可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学习。如在讲解“椭圆”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图钉和线绳练习画椭圆,在作图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不改变绳子长度,只改变图钉间的距离,那么画出的椭圆会发生什么变化?当图钉间距等于绳子长度时,椭圆又会变成什么形状?当图钉间距大于绳子长度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些问题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便会从中发现构成椭圆的关键要素,并加深对椭圆概念的理解。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串连性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传统模式的教学理念下,大部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问题内容,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转换其提问视角,重点关注问题形式,对问题进行扩充,使一个问题变为多个问题,问题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条问题链,通过此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化其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二面角”的时候,为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此知识点,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串连的问题:平面几何中是如何定义“角”的?“角”有没有大小呢?“角的大小”又是怎样定义的?而立体几何中我们学习过的“角”有哪些呢?又是怎样定义“角的大小”呢?又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便可以从平面角的认识转至立体角的认识中,学习立体几何时,将平面几何作为铺垫,可以降低其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设计串连性的数学问题可以使高中数学课堂更具立体感,要想真正将高中数学学精、学好,则学生的思维必须由“点”转为“线”,提升其探究能力,如此才可以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相互串连的数学问题间联系十分紧密,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通过长期训练,学生便可以建立探究性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科的宗旨便是解决问题,而科学、有效的设计课堂问题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提问环节不但可以活跃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深入。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可以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探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数学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模式,一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许多因课堂问题设计不科学而导致效率较低的现象,大部分教师并未意识到问题设计对学生有关学习态度方面、学习兴趣方面以及个性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探索性很强的学科,我们要在问题的引导下,勇于探索数学知识和奥秘。在数学教学中,只有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行探索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基于新课程理念,课堂问题应具有高效性,应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问题讨论过程之中,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对问题的难点所在进行深入的剖析,达到对问题的深刻和透彻认识,从而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设计趣味性强的问题,激发数学学习热情
只有对学习拥有足够的热情,才能实现高效的学习。在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中,学生要面临许多难度更大、数量更多的数学知识,要想使其自主进行学习,教师就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其数学学习的热情。课堂调查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回答教师提问的主动性和课堂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提问是否得当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初中数学课堂中,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充满数学趣味和探究价值的问题能够激发学习动机,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习兴趣,获得反馈信息,培养参与能力,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其中,在课堂中设计极具趣味性的问题,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的时候,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然后不停地进行对折,每次对折后都对其厚度进行测量,此时,向学生提出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如果对折32次后这张白纸的厚度是多少呢?这个问题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纷纷开始猜测,有的说是10厘米,有的说是1米,还有的说会比大树高......学生们激烈地讨论着,这时教师告诉他们当对折32次后这张纸的厚度甚至会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一听这个答案,顿时惊呆了,此时学生的好奇心已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迫切地希望知道这个答案是怎样得出的,而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引出来。相较于小学阶段而言,初中阶段的数学知识要更加精炼、更具抽象性,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枯燥无趣,所以以充满趣味性的问题作为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升教学效率。
二、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堂中问题的作用就是引发学生思考,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问题时,其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在课堂中,学生更喜欢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引导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的课堂提问并非只是让学生仅思考此问题,而是想通过这个问题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可以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所以,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深入学习。如在讲解“椭圆”的时候,让学生利用图钉和线绳练习画椭圆,在作图时可以为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假如不改变绳子长度,只改变图钉间的距离,那么画出的椭圆会发生什么变化?当图钉间距等于绳子长度时,椭圆又会变成什么形状?当图钉间距大于绳子长度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在这些问题的不断启发下,学生便会从中发现构成椭圆的关键要素,并加深对椭圆概念的理解。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进而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这样一来,不仅节约了教学时间,还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设计串连性问题,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传统模式的教学理念下,大部分教师主要关注的是问题内容,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创新,高中数学教师也应转换其提问视角,重点关注问题形式,对问题进行扩充,使一个问题变为多个问题,问题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条问题链,通过此方式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深化其数学思维。
如在教学“二面角”的时候,为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此知识点,可以设计一系列相互串连的问题:平面几何中是如何定义“角”的?“角”有没有大小呢?“角的大小”又是怎样定义的?而立体几何中我们学习过的“角”有哪些呢?又是怎样定义“角的大小”呢?又该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便可以从平面角的认识转至立体角的认识中,学习立体几何时,将平面几何作为铺垫,可以降低其难度,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设计串连性的数学问题可以使高中数学课堂更具立体感,要想真正将高中数学学精、学好,则学生的思维必须由“点”转为“线”,提升其探究能力,如此才可以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入、更加透彻的理解。相互串连的数学问题间联系十分紧密,学生沿着教师设计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实际上是进行了一次完整的数学探究。通过长期训练,学生便可以建立探究性的数学思维方式,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
四、结语
总之,数学学科的宗旨便是解决问题,而科学、有效的设计课堂问题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巧妙地设置提问环节不但可以活跃气氛,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加深入。在问题的引导之下,可以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方法和能力。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很好地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对课堂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探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数学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高效课堂模式,一定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高效地学习数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