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郑州市的著名中医师刘洪峰先生接手了一个较为难治的头痛症患者。
案1:孙某,男,56岁。2012年6月26日就诊。患者2天前起床后感头晕昏沉,次日症状加重,天旋地转,如坐舟车,闭目减轻,心悸神疲,恶心欲呕,食欲不佳。急送当地医院经输液等治疗1周,未见好转。家属搀扶来诊。
刻诊:头晕昏沉,面色萎黄,胸脘痞闷,恶心作呕,食欲不振,入食则吐,舌淡苔白腻,脉弦缓。辨为痰湿中阻,升降失常。治以化痰祛湿,升清降浊。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组方:藿香30克,大腹皮24克,厚朴18克,桔梗12克,天麻15克,钩藤24克,川芎30克,白芷15克,白术24克,茯苓24克,泽泻30克,法半夏10克,陈皮15克,甘草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两次服。患者进服7剂后头晕消失,诸症缓解,仅乏力,精神欠佳,后给予益气健脾之剂而收功。
山西省太原市著名中医师阎荣科先生的一则急性肠炎医案。
案2:男,30岁。2006年7月30日来诊。患者自述夏季过食西瓜,加之久居空调室中,半月前患急性肠炎,经治疗3天即脓血便消失而停药。但脘闷,纳呆,食后腹胀满、乏力等未得改善。近周来,证见加重,少食即大腹满胀,时有恶心,咳嗽吐痰,肢体酸软,脉弦滑数,舌淡红,苔薄黄。证乃腑气不和,内有痰食湿滞、复感外邪而加重。治宜和解导滞、祛痰止嗽。
组方:藿香20克,大腹皮20克,槟榔5克,木香15克,黄连10克,半夏12克,茯苓20克,莱菔子20克,苏梗、苏子各15克,甘草6克,山楂肉30克。连服3剂,胀微纳增,痰少咳减。又服3剂诸证消失。
吉林省松原市著名中医师赵东奇有一个低烧医案。
案3:2007年8月中旬,一位患者因为生病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拆线后,内部伤口不时的有隐痛出现,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手术3天后开始低烧,每次测量体温都是37.5~38度左右。主治大夫在点滴内增加“消炎药”。接连3天的输液和消炎,体温还是无法恢复正常。最后专家会诊加大消炎力度。在发烧后的第6天,其脉搏每分钟120次左右,用手掌摸其額部,有点烫手。赵医师了解后,让其立即服下2支藿香正气水。晚上9时左右,值班医师来测体温,发现患者退烧。医师走后,又叫其服下一支半藿香正气水,1个小时后再服1支。待第二天主任医师查房时,发现病人一切正常。
上面3则医案病情各不相同,一个是头痛,一个是肠炎,一个则是术后低烧,但出人意料的是,不同的病不同的医生则不约而同地使用了相同的治疗思路与方法:前两案使用了藿香正气散加减,而第三案则直接使用了中成药藿香正气水。
那么,藿香正气散又是何等神方,为何这么有效呢?藿香正气散,最早收录在北宋官修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中,至今已经沿用了九百多年,可说是一剂久经考验、屡用不爽的良方。此方由藿香(多为广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槟榔果皮)、茯苓、白术(或苍术)、半夏曲、陈皮、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其中以藿香(广藿香或土藿香)为主药,该药味辛,性微温,入脾、胃、肺经,具有发散风寒、芳香化湿、行气解暑、和中止呕及防治泄泻等功效。配以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解风寒,兼化湿浊,半夏、陈皮降逆止呕、燥湿和胃,白术(现今改用苍术,其燥湿之力更大)、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桔梗宣肺利膈、解表化湿,姜、枣能调理脾胃,使药性趋于和缓。诸药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既能解表祛暑,又能化湿和中,用于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夏伤暑湿,头痛昏眩,脘腹胀痛,呕吐泄泻等,疗效较佳。
由上可见,藿香正气散的特点正是解表祛暑,化湿和中。而上述3则医例正是因为夏季暑湿造成的,可谓正是方症相对,因此都能应手起效。医案1中,根据“无痰则不作眩”及患者舌苔、脉象分析其为痰湿中阻;因脾胃乃主升降,痰湿中阻,脾胃不和,清阳不展,不能上荣头目诸窍,则发眩晕。胃气上逆,浊阴不降,则恶心作呕,进食则吐。运化失常则食欲不振,胸脘痞闷。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化痰祛湿,升清降浊,配以天麻祛风,使气机调畅,清阳得舒,浊阴得散,给予平肝熄风之钩藤,再加川芎、白芷祛风止痛,使邪去正复而病除体安,头晕自止后给予益气健脾之剂而收功。医案2中急性肠炎中医属“泄泻”范畴,泄泻之因,在外与暑湿相关,尤以湿邪为重;在内与脾胃功能失调相关。古有“无湿不成泻”之说,方中,藿香、大腹皮,化湿浊、调脾胃;配以槟榔、木香、黄连,行气宽中,消积除满;陈皮、半夏、茯苓,燥湿化痰;苏子、苏梗、莱菔子,止咳平喘;甘草、山楂调理脾胃。诸药配伍,祛痰止咳,消积化滞,使之痊愈。
至于医案3,住院时本是盛夏时节,人体随气候变化(天人合一),也是“春发、夏长、秋收、冬藏”。因八月中旬是“夏长”时期,“长”必能会因长而生内热,这种趁长势而产生的内热必需向外疏发,所以人在夏天一定要出汗。体内热量不得疏发可能会产生头晕、胸闷、恶心等病证。因为病房里有空调,体表毛孔难以张开,病人又卧床而缺少活动,饮水又不多,所以无法排出汗液来疏发体内热量,体内的热量又继续大量增加而没有办法排出。此时病人必然会出现体温升高、恶心、胸闷等现象。其实这是轻度中暑,所以用藿香正气水来治疗。假如此种状况再维持数天半月而得不到解决,“夏季热”或体外“疮痈”等疾病必然会找上门来。
山西省著名老中医李可先生说:“治病要给病邪留出路,不要关门留寇,否则会遗患无穷。”仔细分析这3则医案,我们发现,他们都犯了关门留寇的错误,这3个患者虽病情不一,但都是因为夏天湿邪内侵,又没有及时清理出来。
因为夏天湿邪严重,而藿香正气散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燥温除湿,从藿香正气散的药物组成来看,这个方子以温热散寒祛湿的药物为主,是治疗寒湿的。人们到了暑热天,都喜欢贪凉饮冷,吃冰镇西瓜,有的人甚至在砖地上铺上凉席睡觉。在夏天,天气热,人体腠理开泄,皮肤毛孔都打开了,此时用凉的环境来影响自己,寒湿之气就比平时更易入里。问题最大的就是空调,外面的湿气本来就重,此时再加上空调,就是寒加湿。本来是暑湿的天,反而被改成寒湿了。
夏天感冒非常流行,并且大都是因为温度变化产生的温差导致的。此时我们从湿热的室外环境中,直接进入空调房内,本来在室外体内的一些湿气可以通过汗液排出,结果进入室内后空调的寒气闭住毛孔,腠理凝闭,这样湿气就被阻滞在体内,于是寒湿的格局形成。藿香正气散是治疗寒湿所致病症的良药,而暑热之天,人们最容易感受寒湿。如果必须用空调,在进入空调房时,务必要先适应一下,把身上的汗散散,在一个过渡的环境中先停留一下。否则,寒湿会引起上中下三焦的混乱。伤于上焦,会导致心烦、头昏、头痛;伤于中焦脾胃则胸膈痞闷、脘腹胀满,或呕或吐;伤于下焦则引发便溏或泄泻。不少人认为,藿香正气散只治疗胃肠型感冒,其实这有些拘泥了。很多感冒发烧,并没有上吐下泻,但是寒湿引起的,用此方一样可以解决问题。
藿香正气散本是祛寒湿的,但它却能治疗夏季的病,这说明夏天的病其实多与寒湿有关。这也告诫人们,夏季养生要注意培补内脏,远离寒湿,这样才能却病延年,保人安康。由于夏季对应心而长夏对应脾,所以夏天的养生问题主要就围绕着这两个脏器开展。由于整个夏季对应的是五行当中的火,而火的卦象是“离中虚”。应用到人体里,就如《伤寒论》所说:“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既然胃中虚冷,则养胃就应当遵循“冬吃萝卜夏吃姜”的原则,同时少喝点冰冻饮料。很多人夏天保养不好,“夏伤于暑秋必疟”,秋天容易患疟疾。不要怪自己秋天保养得不好,这完全是夏天种下的因到现在所结成的果。更大范围地说,青壮年时保养不好,年老便体弱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