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平民赴“国宴”
哲理的故事:
不久前,瑞典环境大臣莱娜·埃克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政府所在地举行了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她邀请了政府前任和现任的高级官员参加,其中就包括前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
不料,当晚在玛格丽塔·温贝里到达后,埃克和其他来宾却惊讶地发现,此温贝里非彼温贝里。这位“温贝里”是位60多岁的女士,她穿着一条黑色长裤和一件带着图案的深色上衣,手上赫然拿着埃克发出的晚宴请柬。埃克微微一愣后,马上意识到一定是工作人员在某个环节出了差错。
埃克的助手立刻走过去想把平民温贝里“请出去”,却被埃克一把拦住了:“我们不应该这么做,她没有什么错,是我们做错了!”随后,埃克脸上现出和蔼可亲的微笑,不露声色地与平民温贝里热情地握手,并欢迎她就瑞典国内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平民温贝里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虽然很浅显,但埃克带头鼓起掌来。
之后,平民温贝里和高官们一起就餐,还聆听了政府要员讲话。晚宴自始至终,埃克和其他政府高官都对平民温贝里以礼相待,没有一丝一毫的轻视和慢待。宴会结束后,照例要拍合影。助手对埃克说“她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讲也讲了,拍照就免了吧?明天还要见报呢!”埃克却说:“那怎么行!她既然参加了宴会,就应该出现在合影中,这是对她最起码的尊重。”于是,埃克又热情邀请平民温贝里合影,并要她坐在了第一排显著的位置上。
从宴会回到家中,平民温贝里依然飘飘欲仙。从她莫名其妙地接到政府宴会邀请,到她在宴会上受到政府高官的至高礼遇,平民温贝里就如同做了一场梦。直到第二天,她看了报纸的新闻头条,才豁然解开心底谜团。原来,环境大臣莱娜·埃克邀请的是前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而不是重名又同住一条大街的她。请柬误送导致了后来一切的阴差阳错。平民温贝里激动地说:“这种尊重,将让我铭记一生。”(佟才录)
故事的哲理:
尊重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严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同样,也可以赢来更多人对自己的尊重。凡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人,往往都是尊重他人的典范。
朱元璋烧船
哲理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时,需要多造些船只用来运送粮食。有一件事情,让朱元璋十分头疼,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钉子,但负责造船的工匠,往往会利用造船的时机,虚报所用钉子的数量。因为船已经造好,钉子全部钉到了木头里面,到底用了多少钉子,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只能任凭工匠们说了算。
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让工匠们造船。为了从中谋利,这些人在造好船之后,照例又像往常那样上报超支了很多钉子。这次,朱元璋却不同意补偿钉子,而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河边,让工匠们把刚刚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后下令把这只船放火烧掉。当时,大家都十分吃惊,谁也不明白朱元璋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是,没有人敢违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将这只船上的木头烧得干干净净,只落下一堆铁钉。这时,朱元璋又命人将这些钉子收集起来全部过秤,得出的重量仅仅是工匠们所报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下工匠们害怕了,他们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急忙磕头求饶。朱元璋没有处罚他们,却定下了造一只船所需钉子的数量,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造船,再也不敢有人从中谋利了。(张军霞)
故事的哲理:
有时,采取极端的办法去解决,短期看这样做会有一些损失,但从长期看却是意义深远,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文化和风气。同时,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可能会诱使好人变坏。
把粮食留给敌人
哲理的故事:
宓子践是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这一年,齐国对鲁国大举进攻。齐国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悍,鲁国戍边部队节节败退。
战火很快烧到鲁国单父地区,宓子践时任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除了加强防御,还有件事让他很揪心:正值麦收季节,大片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收割入库,可这些粮草却可能成为对方的补给。
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向宓子践提议:“要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去抢收。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官员们也附和:“齐国军队长途奔袭,粮草运输问题肯定让他们头痛。如果无法抢走麦子做军粮,其粮食供应就会有问题,就会不战自退。”尽管乡中父老和属下再三请求,宓子践却不肯这么做。几天后,齐国军队抢收了所有麦子。
很多人埋怨宓子践,让敌人劫掠去一年的劳动成果。消息传到鲁国都城,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震怒,派使臣赴单父地区,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对使者说:“麦子被敵人割走,明年还可以再种。如果我让百姓去抢收麦子,对那些平时不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就可能不劳而获,凭空得到不少好处。”
听到这里,使者怒气消了不少。见使者脸色多云转晴,宓子践继续说:“要是我下令抢收,百姓们能抢回来一些麦子。等到敌兵退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便会期盼敌国入侵。如此,民风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地区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这点小麦衰弱下去。与其助长这种侥幸心理,还不如让敌兵抢走这些粮食。因为前者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是几代人的大损失。”
果然,季孙氏不仅没有处分宓子践,反而还重重嘉奖他一番。(嵇振颉)
故事的哲理: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文化其实就是风气。文化是不择手段追逐短期利益,还是不计小利而追求持续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并最终决定企业命运。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的放大镜,管理者不要抱怨员工急攻近利,而应自省一下企业文化是否发生了偏差。
(摘自《中外管理》)
哲理的故事:
不久前,瑞典环境大臣莱娜·埃克在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政府所在地举行了一场以“环境”为主题的晚宴。她邀请了政府前任和现任的高级官员参加,其中就包括前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
不料,当晚在玛格丽塔·温贝里到达后,埃克和其他来宾却惊讶地发现,此温贝里非彼温贝里。这位“温贝里”是位60多岁的女士,她穿着一条黑色长裤和一件带着图案的深色上衣,手上赫然拿着埃克发出的晚宴请柬。埃克微微一愣后,马上意识到一定是工作人员在某个环节出了差错。
埃克的助手立刻走过去想把平民温贝里“请出去”,却被埃克一把拦住了:“我们不应该这么做,她没有什么错,是我们做错了!”随后,埃克脸上现出和蔼可亲的微笑,不露声色地与平民温贝里热情地握手,并欢迎她就瑞典国内的环境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平民温贝里阐述了一些自己的观点,虽然很浅显,但埃克带头鼓起掌来。
之后,平民温贝里和高官们一起就餐,还聆听了政府要员讲话。晚宴自始至终,埃克和其他政府高官都对平民温贝里以礼相待,没有一丝一毫的轻视和慢待。宴会结束后,照例要拍合影。助手对埃克说“她吃也吃了,喝也喝了,讲也讲了,拍照就免了吧?明天还要见报呢!”埃克却说:“那怎么行!她既然参加了宴会,就应该出现在合影中,这是对她最起码的尊重。”于是,埃克又热情邀请平民温贝里合影,并要她坐在了第一排显著的位置上。
从宴会回到家中,平民温贝里依然飘飘欲仙。从她莫名其妙地接到政府宴会邀请,到她在宴会上受到政府高官的至高礼遇,平民温贝里就如同做了一场梦。直到第二天,她看了报纸的新闻头条,才豁然解开心底谜团。原来,环境大臣莱娜·埃克邀请的是前农业大臣玛格丽塔·温贝里,而不是重名又同住一条大街的她。请柬误送导致了后来一切的阴差阳错。平民温贝里激动地说:“这种尊重,将让我铭记一生。”(佟才录)
故事的哲理:
尊重他人,不仅是对他人的尊严负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同样,也可以赢来更多人对自己的尊重。凡具有卓越领导力的人,往往都是尊重他人的典范。
朱元璋烧船
哲理的故事:
明太祖朱元璋初定天下时,需要多造些船只用来运送粮食。有一件事情,让朱元璋十分头疼,那就是造船需要很多钉子,但负责造船的工匠,往往会利用造船的时机,虚报所用钉子的数量。因为船已经造好,钉子全部钉到了木头里面,到底用了多少钉子,根本没有办法计算,只能任凭工匠们说了算。
一次,朱元璋又下令让工匠们造船。为了从中谋利,这些人在造好船之后,照例又像往常那样上报超支了很多钉子。这次,朱元璋却不同意补偿钉子,而是率领文武百官来到河边,让工匠们把刚刚造好的船拉到岸上,然后下令把这只船放火烧掉。当时,大家都十分吃惊,谁也不明白朱元璋这样做究竟是什么意思。
可是,没有人敢违抗朱元璋的命令。很快,大火将这只船上的木头烧得干干净净,只落下一堆铁钉。这时,朱元璋又命人将这些钉子收集起来全部过秤,得出的重量仅仅是工匠们所报数量的十分之一。这下工匠们害怕了,他们一个个吓得胆战心惊,急忙磕头求饶。朱元璋没有处罚他们,却定下了造一只船所需钉子的数量,以后就按照这个标准造船,再也不敢有人从中谋利了。(张军霞)
故事的哲理:
有时,采取极端的办法去解决,短期看这样做会有一些损失,但从长期看却是意义深远,甚至影响整个团队的文化和风气。同时,好的制度会让坏人变好,而坏的制度可能会诱使好人变坏。
把粮食留给敌人
哲理的故事:
宓子践是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这一年,齐国对鲁国大举进攻。齐国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悍,鲁国戍边部队节节败退。
战火很快烧到鲁国单父地区,宓子践时任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除了加强防御,还有件事让他很揪心:正值麦收季节,大片麦子已经成熟,不久就能收割入库,可这些粮草却可能成为对方的补给。
有几位德高望重的前辈向宓子践提议:“要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去抢收。无论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官员们也附和:“齐国军队长途奔袭,粮草运输问题肯定让他们头痛。如果无法抢走麦子做军粮,其粮食供应就会有问题,就会不战自退。”尽管乡中父老和属下再三请求,宓子践却不肯这么做。几天后,齐国军队抢收了所有麦子。
很多人埋怨宓子践,让敌人劫掠去一年的劳动成果。消息传到鲁国都城,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震怒,派使臣赴单父地区,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对使者说:“麦子被敵人割走,明年还可以再种。如果我让百姓去抢收麦子,对那些平时不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就可能不劳而获,凭空得到不少好处。”
听到这里,使者怒气消了不少。见使者脸色多云转晴,宓子践继续说:“要是我下令抢收,百姓们能抢回来一些麦子。等到敌兵退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便会期盼敌国入侵。如此,民风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地区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这点小麦衰弱下去。与其助长这种侥幸心理,还不如让敌兵抢走这些粮食。因为前者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是几代人的大损失。”
果然,季孙氏不仅没有处分宓子践,反而还重重嘉奖他一番。(嵇振颉)
故事的哲理:
文化是一个组织的灵魂。文化其实就是风气。文化是不择手段追逐短期利益,还是不计小利而追求持续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员工的行为,并最终决定企业命运。员工行为是企业文化的放大镜,管理者不要抱怨员工急攻近利,而应自省一下企业文化是否发生了偏差。
(摘自《中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