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岩性油气藏的研究主要是在1966年美国著名石油学家莱复生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本文首先阐述了岩性油气藏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成藏动力系统、成藏模式、成藏主控因素等方面对岩性油气藏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后分析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认识。
[关键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033-01
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油气成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所有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具有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高风险的特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地质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什么呢?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是在何种成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差别较大,其成藏机制是什么?均是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研究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隐蔽油气藏勘探,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重点,目前,砂岩岩性油气藏累计探明储量为60244×104t,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17%。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
1 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岩性油气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著名石油学家A.I.Levorsenl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2]。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例如前苏联北高加索海西期亚速一班库含油气盆地南部斜坡带发现了上倾尖灭的哈德砂岩岩性油气聚集带,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斜坡带的帕宾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聚集带。在中国中东部盆地,如南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先后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大规模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第三系核桃园組岩性圈闭油气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榆林、苏里格庙大型气藏和中生界安塞大型三角洲沉积砂体岩性油藏以及2001年发现并于2002年建成的陇东西峰长8油田,均属于大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了大批的岩性油气藏,如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先后发现的梁家楼油田,牛庄油田,林樊家油田、史南油田及东辛油田的营1l砂岩体。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经过刻苦攻关,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及相应的勘探技术,使我国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形成的特点
2.1 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导致沉积物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体、透镜体及物性封闭圈闭等[3]。
在岩性变化大的砂岩、泥岩沉积剖面中,常见许多薄层砂岩互相参差交错。有的层状砂岩体顶、底均为不渗透泥岩所限,在横向上亦渐变为不渗透泥岩,砂岩体呈楔状尖灭于泥岩中,这就是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在砂岩尖灭端部以及透镜体的两端,往往泥质含量增多,渗透性变差;而向砂岩体主体,泥质减少,渗透性变好,形成透镜体、岩性尖灭圈闭或物性封闭圈闭等。除砂岩相变形成圈闭外,碳酸盐岩(粒屑灰岩)也可由于岩性改变而形成岩性圈闭,如生物礁油气藏。在成岩和后生作用期间,由于此生作用使原生的岩性圈闭发生变化,并使储集层的一部分变为非渗透岩层,或使非渗透层中的一部分变为渗透性岩层,形成岩性圈闭。如在厚层砂岩中,由于渗透性不均,也可在低渗透砂岩中出现局部高渗透带。在碳酸盐岩地区,由于易于发生溶蚀和此生作用,故容易在成岩阶段形成岩性圈闭。
2.2 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形成特点
根据储集体类型,岩性油气藏可分为4类,即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和火成岩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砂岩类。按圈闭的成因,岩性油气藏可分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岩性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3]。根据有效烃源岩与储集体的配置关系,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类,即接触烃源岩的岩性油气藏和不接触烃源岩的油气藏,前者被烃源岩包围或部分接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通过烃源岩的层理、裂缝及砂层直接进入储集体;后者烃源岩与储集体之间存在几十甚至几百米厚的泥质岩层,只有通过断层、裂缝等油气输导体系才有可能成藏。
3.结论与认识
在阅读岩性油气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勘探开发所需的方法与技术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加上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
(2)岩性油气藏成藏过程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的地质过程,其中初次运移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关键。与岩性油气藏有关的成藏机理是水溶对流、水溶泄流、单相渗流、混相涌流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丕龙,庞雄奇.陆相断陷盆地隐敞油气藏形成一以济阳坳陷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14—314.
[关键词]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成藏机理;成藏模式;成藏控制因素
中图分类号:P618.1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6-0033-01
油气成藏机理和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中油气成藏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所有油气成藏的研究工作均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岩性油气藏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复杂,具有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高风险的特点,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技术和地质理论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机理是什么呢?烃源岩中生成的油气是在何种成藏动力的驱动下沿何种通道以什么相态进入岩性圈闭,岩性油气藏的含油气性差别较大,其成藏机制是什么?均是岩性油气藏油气成藏研究中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
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含油气盆地的勘探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在中国东部盆地,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20世纪80年代后期,济阳坳陷由构造油气藏勘探逐渐转为隐蔽油气藏勘探,90年代后期岩性油气藏已成为勘探的重点,目前,砂岩岩性油气藏累计探明储量为60244×104t,占济阳坳陷总探明储量的17%。
由于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这类油气藏的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一直是国内外石油地质学家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内容。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
1 研究现状
国内外学者对岩性油气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美国著名石油学家A.I.Levorsenl提出勘探隐蔽圈闭以来,世界各国都加强了地层不整合、岩性及古地貌等圈闭的油气勘探[2]。岩性油气藏是含油气盆地进入中后期勘探阶段的主要勘探目标,在世界各含油气盆地的勘探应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国内外发现了许多大、中型油气藏(田)。例如前苏联北高加索海西期亚速一班库含油气盆地南部斜坡带发现了上倾尖灭的哈德砂岩岩性油气聚集带,加拿大阿尔伯达盆地斜坡带的帕宾纳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聚集带。在中国中东部盆地,如南襄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先后不同程度地发现了大规模的岩性圈闭油气藏。南襄盆地泌阳凹陷深凹区第三系核桃园組岩性圈闭油气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榆林、苏里格庙大型气藏和中生界安塞大型三角洲沉积砂体岩性油藏以及2001年发现并于2002年建成的陇东西峰长8油田,均属于大型岩性圈闭油气藏。特别是松辽盆地和渤海湾盆地,相继发现了大批的岩性油气藏,如济阳坳陷的东营凹陷先后发现的梁家楼油田,牛庄油田,林樊家油田、史南油田及东辛油田的营1l砂岩体。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勘探的难度也不断增加,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变得日趋重要,已成为增加油气储量的重要方向。有关岩性油气藏的特征、成藏条件、分布规律、成藏机理、分布预测方法和技术,特别是成因机理(包括地质条件、动力、相态、排驱方向及含油气性等),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创造性进展。我国石油地质工作者经过刻苦攻关,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勘探理论及相应的勘探技术,使我国岩性油气藏勘探取得了重大突破。
2 岩性圈闭及油气藏形成的特点
2.1 岩性圈闭的形成机理
岩性圈闭是指储集层岩性或物性变化所形成的圈闭,其中聚集了油气,称为岩性油气藏。储集层岩性的纵横向变化可以在沉积作用过程中形成,也可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形成,但大多数岩性圈闭是沉积环境的直接产物。由于沉积环境不同和成岩作用的差异,导致沉积物岩性或物性发生变化,形成岩性上倾尖灭体、透镜体及物性封闭圈闭等[3]。
在岩性变化大的砂岩、泥岩沉积剖面中,常见许多薄层砂岩互相参差交错。有的层状砂岩体顶、底均为不渗透泥岩所限,在横向上亦渐变为不渗透泥岩,砂岩体呈楔状尖灭于泥岩中,这就是岩性上倾尖灭圈闭。在砂岩尖灭端部以及透镜体的两端,往往泥质含量增多,渗透性变差;而向砂岩体主体,泥质减少,渗透性变好,形成透镜体、岩性尖灭圈闭或物性封闭圈闭等。除砂岩相变形成圈闭外,碳酸盐岩(粒屑灰岩)也可由于岩性改变而形成岩性圈闭,如生物礁油气藏。在成岩和后生作用期间,由于此生作用使原生的岩性圈闭发生变化,并使储集层的一部分变为非渗透岩层,或使非渗透层中的一部分变为渗透性岩层,形成岩性圈闭。如在厚层砂岩中,由于渗透性不均,也可在低渗透砂岩中出现局部高渗透带。在碳酸盐岩地区,由于易于发生溶蚀和此生作用,故容易在成岩阶段形成岩性圈闭。
2.2 岩性油气藏的类型及形成特点
根据储集体类型,岩性油气藏可分为4类,即砂岩、泥岩、碳酸盐岩和火成岩岩性油气藏,主要为砂岩类。按圈闭的成因,岩性油气藏可分为砂岩上倾尖灭油气藏、砂岩透镜体油气藏、物性封闭岩性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3]。根据有效烃源岩与储集体的配置关系,可将岩性油气藏分为两类,即接触烃源岩的岩性油气藏和不接触烃源岩的油气藏,前者被烃源岩包围或部分接触,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可通过烃源岩的层理、裂缝及砂层直接进入储集体;后者烃源岩与储集体之间存在几十甚至几百米厚的泥质岩层,只有通过断层、裂缝等油气输导体系才有可能成藏。
3.结论与认识
在阅读岩性油气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认识上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于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和赋存的隐蔽性和复杂性,勘探开发所需的方法与技术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加上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复杂,导致勘探难度大、技术要求高,勘探上具有高难度和高风险的特点。
(2)岩性油气藏成藏过程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的、动态的地质过程,其中初次运移是形成岩性油气藏的关键。与岩性油气藏有关的成藏机理是水溶对流、水溶泄流、单相渗流、混相涌流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丕龙,庞雄奇.陆相断陷盆地隐敞油气藏形成一以济阳坳陷为例[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214—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