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欲泰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两个条件必须具备: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二要有富有活力的民族文化的支撑,这在当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中国戏曲,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载体之一,已成为中华民族文之瑰宝,这一点,世所公认。每年一度的新年京剧晚会,中央高层领导皆出席观看,这实际上是国家关注和重视民文化的一种态度。但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得不承认,戏曲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市场经济的发展,正在逐渐改变着戏曲生存的生态环境,戏曲当如何往前走下去,正在面临新的抉择。这一块择是艰难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积极应对。
一、理性看待戏曲,调整发展思路,找准戏曲发展方向
首先,必须承认,从量上,戏曲已经不可能达到当年的规矩模与辉煌。原因很清楚,改革开放之前,看戏时中国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即使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并没有对戏曲造成太大的冲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但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多元化,和随着电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大众在文化娱乐方式上面临着太多的选择,而且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在拼命争夺观众,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量。戏曲观众被分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戏曲人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实,没有必要因为戏曲失去了文化娱乐“龙头老大”的地位而戚戚然、忿忿然。
另一方面,戏曲工作者亦需树立起一种“大文化”意识,全面审视并理性地认识社会文化需求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重新审视戏曲自身的长短优劣,从“质”上下功夫,去芜取菁,推陈出新,以传统精华和现代意识、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戏曲产生一种新“质”,使戏曲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进一步提升戏曲艺术的品位,将戏曲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继承、发展下去。
从政府层面来说,对戏曲尤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京昆艺术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定位还应进一步提高,对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应给予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任何一个国家对发展本民族文化都必须有“自觉意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确实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开放涌人的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外来文化,和一切以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错误理念共同形成的对古老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商业性利用,已经不同程度地造成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语、泯灭或异化。政治对文化的摧残是大张旗鼓的,显而易见的,如秦代的“焚书坑儒”,明、清的“文字狱”,还有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而市场经济则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对市场我们要有科学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市场化的运作也许更有利于通俗文化、流行艺术的发展,而对于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来说,完全的市场化不仅不能给它们提供理想的发展条件,相反可能导致它们商品经济的洪流中被淹没。因为真正的艺术,都并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可以影响和干预人们心灵,能够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精神产品。市场运行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文化发展上不能让唯“商”是举、唯利是图的观念成为主宰。即便在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艺术,同样需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等非市场手段来推动和发展。对这一点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就可能在文化发展上出现偏差。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抢救、保护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扶持昆曲和京剧发展的专门机构和专项资金,评选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组织旨在弘扬戏曲艺术的各项活动等等。但这一些举措还只是在“治标”,而要“治本”,则必须从重视和扶持戏曲艺术教育上着手。
二、治标先治根本,重视戏曲教育,以人才促进发展
说起戏剧的发展,人们常常谈到美国尤其是美国的百老汇戏剧,美国的确是一个戏剧大国。而美国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国,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国有着健全的普及全国的戏剧教育体系。美国的人口不到三亿,在全美却有一千多所大学设有戏剧院系,而我们泱泱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专业戏剧院校和设立戏剧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专业的戏曲高校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少部分由中专升格而成的职业学院。原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戏曲中专教育已经濒临绝境。在普通中小学。情况更是令人堪忧,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学生对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星都能如数家珍,甚至顶礼膜拜,但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人却寥寥无几。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首先应该从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手。应该把戏曲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国家在扶持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任务的文艺院团的同时,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扶持规划,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同时,作为具体实施文化教育的学校尤其是专业学校,更应该自觉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诚然,目前戏曲专业招生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生源少,收费低。但我们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出人才。学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教育上的“趋利”,必然会造成教育的扭曲。
戏曲教育要全面而健康发展,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在普通大、中、小学普遍开设戏曲通识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使学生从文学角度来认识戏曲,还要让学生从舞台艺术角度、从审美角度来全面了解戏曲,开展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二是以开放的思路和特殊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戏曲专业学生予以减免学费),大胆改革和推进戏曲职业教育。
三、关于改进戏曲专业教育的思考
改革和推进戏曲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精英”戏曲人才。这里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调整专业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戏曲专业教育主要是为戏曲院团输送舞台型的演员、演奏员等,目标单一。随着戏曲院团的减少和随之而来的戏曲人才需求量的下降。相当一部分戏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所学专业,这已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无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戏曲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面向社会调整专业设置,本着减量求质的原则,精简面向舞台的表演、伴奏专业学生总量。同时,开辟创作人才培养和面向基层群众的辅导型人才培养两个大的方向。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戏曲的繁荣需要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原创作品。但创作人才的短缺却是当前全国戏曲院团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近年全国性的各类艺术节、戏剧节上,无论是编剧、导演、作曲还是舞美、灯光设计。一人同时做好几台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省创作人才的匮乏尤为严重,无 论是省级院团还是市、县级剧团,每排新戏,几乎都要外请创作人员。我省对创作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剧作、导演、音乐、舞美诸方面的创作人员都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而且这种危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们的戏曲教育却没有抓住机遇,及时做出反应。我省的戏曲教育,应该尽快弥补创作人才培养的缺位。
另一个方向是面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厂矿企业工会、街道社区等培养戏曲辅导型人才。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学戏唱戏自娱自乐的人越来越多,而目前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业务人员。以学音乐、舞蹈、美术专业出身的居多,戏曲专业人员极少,这正为戏曲院校培养辅导型人才留出了空间,提出了需求。这些年,一些专业院校从普通高中招收的不少戏曲学生,缺少扎实的基本功却有着一定的艺术悟性和文化基础,在舞台上他们或许未必能成为好的演员,但在推广普及戏曲艺术方面却可以大显身手。过去这部分学生毕业后一旦上不了舞台便须转行,在校几年的时光和付出的艰辛努力都白白浪费掉。如果学校面向社会有计划地开办戏曲辅导专业,并在这个专业中开设编、导、演、音乐、戏曲史论等多方面的课程,在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上不求“精”,但求“博”;不求“专”,但求“全”。他们将来可能在社会上、在群众中为戏曲的普及做一些富有实效的工作,为戏曲事业的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而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坚实的生活基础还很有可能从他们中间催生出优秀的创作人员和充满生活气息、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面向舞台的表演和伴奏人才的培养仍是戏曲院校的主干专业,但在培养方式上应全面总结经验,大胆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拓思路。
一是重新认识和借鉴传统科班教学的合理成分。长期以来,科班教育一直饱受诟病,被认为是不科学,不现代,甚至是违反人道的。但我们无法否认,科班教育确实培养了数不清的艺术大家、名角。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科班边学边演、边演边学,非常注重基础训练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平时学习的东西可以在舞台上通过实践而得到强化,在舞台上得到的掌声和发现的不足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学习戏曲教育开设的课程虽然不少,但学生登台的机会却少得可怜。戏曲本身是舞台艺术,课堂学习的东西不能在舞台上应用,在舞台上实践,在舞台上检验,在舞台上强化,学生便很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兴趣。因此,根据戏曲艺术自身规律,增加戏曲教学中实习课程的比例。把演出也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强化实践教学,是戏曲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是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教学。应该承认,目前。多数戏曲专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相当封闭的。从课堂到课堂,’忽略了外部的精彩世界。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里。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没有发展前途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演出行当全、低成本和青年学生充满青春活力的优势,运用“联姻”和“推销”的手段,走教学、实践、市场、宣传一体化的路子。通过与市场联姻、与院团联姻、与媒体联姻、与名校联姻、与名师联姻获得推销演出、推销学生、推广戏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多种效益。形成一举多得、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是把规范化教学和灵活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各个行当各个专业都要规定必修剧目和必修课程。各专业各行当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完本行当的必学剧目和一定数量的选修科目。但在具体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灵活一些。不能不分专业、不切实际地机械套用普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规范化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还应体现在正确处理一般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培养的关系上。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培养身体条件(包括扮相、嗓音)、专业技术、艺术修养、文化理论俱佳的全面发展的戏曲英才,但事实上,由于生源和其他种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全面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还是极少数。戏曲教学必须着眼于现实,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有特长就是人才,各种有特长的人多了,戏曲的发展就会有希望,戏曲舞台就会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一、理性看待戏曲,调整发展思路,找准戏曲发展方向
首先,必须承认,从量上,戏曲已经不可能达到当年的规矩模与辉煌。原因很清楚,改革开放之前,看戏时中国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即使近代电影的出现,也并没有对戏曲造成太大的冲击。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几百年。但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而来的文化多元化,和随着电视、计算机技术与网络的快速发展而来的文化传播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使大众在文化娱乐方式上面临着太多的选择,而且各种文化娱乐方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都在拼命争夺观众,努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量。戏曲观众被分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戏曲人应该客观地看待这一现实,没有必要因为戏曲失去了文化娱乐“龙头老大”的地位而戚戚然、忿忿然。
另一方面,戏曲工作者亦需树立起一种“大文化”意识,全面审视并理性地认识社会文化需求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重新审视戏曲自身的长短优劣,从“质”上下功夫,去芜取菁,推陈出新,以传统精华和现代意识、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使戏曲产生一种新“质”,使戏曲以一种新的姿态、新的风貌展现在人们面前,进一步提升戏曲艺术的品位,将戏曲这一最能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艺术形式继承、发展下去。
从政府层面来说,对戏曲尤其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京昆艺术在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定位还应进一步提高,对戏曲的保护、传承、发展应给予更进一步的重视和支持。任何一个国家对发展本民族文化都必须有“自觉意识”。不可否认,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确实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随着开放涌人的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外来文化,和一切以经济指标为衡量标准的错误理念共同形成的对古老文化的冲击和对传统文化的商业性利用,已经不同程度地造成一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失语、泯灭或异化。政治对文化的摧残是大张旗鼓的,显而易见的,如秦代的“焚书坑儒”,明、清的“文字狱”,还有我们记忆犹新的“文化大革命”。而市场经济则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纵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对市场我们要有科学的认识,从某种意义上,市场化的运作也许更有利于通俗文化、流行艺术的发展,而对于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来说,完全的市场化不仅不能给它们提供理想的发展条件,相反可能导致它们商品经济的洪流中被淹没。因为真正的艺术,都并不是纯粹的商品,而是一种可以影响和干预人们心灵,能够提升人们精神境界的精神产品。市场运行虽然有一定的规律,但又是非理性的。因此,在文化发展上不能让唯“商”是举、唯利是图的观念成为主宰。即便在高度市场化的西方国家,文化艺术尤其是高雅艺术,同样需要靠政府扶持、社会赞助等非市场手段来推动和发展。对这一点如果没有清醒的认识和理性的把握。就可能在文化发展上出现偏差。目前,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例如,抢救、保护和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扶持昆曲和京剧发展的专门机构和专项资金,评选国家级重点京剧院团并给予资金和政策方面的支持,组织旨在弘扬戏曲艺术的各项活动等等。但这一些举措还只是在“治标”,而要“治本”,则必须从重视和扶持戏曲艺术教育上着手。
二、治标先治根本,重视戏曲教育,以人才促进发展
说起戏剧的发展,人们常常谈到美国尤其是美国的百老汇戏剧,美国的确是一个戏剧大国。而美国之所以成为戏剧大国,其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美国有着健全的普及全国的戏剧教育体系。美国的人口不到三亿,在全美却有一千多所大学设有戏剧院系,而我们泱泱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专业戏剧院校和设立戏剧专业的院校屈指可数。专业的戏曲高校只有中国戏曲学院和少部分由中专升格而成的职业学院。原来发展势头较好的戏曲中专教育已经濒临绝境。在普通中小学。情况更是令人堪忧,绝大部分的青少年学生对五花八门的流行歌星都能如数家珍,甚至顶礼膜拜,但了解和喜爱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人却寥寥无几。
青少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他们的民族精神,首先应该从增强青少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人手。应该把戏曲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统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国家在扶持承担民族文化传承任务的文艺院团的同时,在民族文化教育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扶持规划,有稳定的专项经费投入,有相应的鼓励政策和保障措施。
同时,作为具体实施文化教育的学校尤其是专业学校,更应该自觉承担起保护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责任。诚然,目前戏曲专业招生确实面临着一些困难,生源少,收费低。但我们办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出人才。学校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要把社会需求、社会责任放在首位,而不应该把经济利益放在首位。教育上的“趋利”,必然会造成教育的扭曲。
戏曲教育要全面而健康发展,应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是由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在普通大、中、小学普遍开设戏曲通识课程,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不仅使学生从文学角度来认识戏曲,还要让学生从舞台艺术角度、从审美角度来全面了解戏曲,开展戏曲艺术的普及教育。二是以开放的思路和特殊的扶持政策(比如对戏曲专业学生予以减免学费),大胆改革和推进戏曲职业教育。
三、关于改进戏曲专业教育的思考
改革和推进戏曲职业教育,目的是培养“精英”戏曲人才。这里有两大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调整专业方向:二是改进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戏曲专业教育主要是为戏曲院团输送舞台型的演员、演奏员等,目标单一。随着戏曲院团的减少和随之而来的戏曲人才需求量的下降。相当一部分戏曲专业学生毕业后不能从事所学专业,这已是普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方向无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戏曲职业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面向社会调整专业设置,本着减量求质的原则,精简面向舞台的表演、伴奏专业学生总量。同时,开辟创作人才培养和面向基层群众的辅导型人才培养两个大的方向。
艺术需要不断创新,戏曲的繁荣需要不断推出高水平的原创作品。但创作人才的短缺却是当前全国戏曲院团共同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在近年全国性的各类艺术节、戏剧节上,无论是编剧、导演、作曲还是舞美、灯光设计。一人同时做好几台戏的现象屡见不鲜。我省创作人才的匮乏尤为严重,无 论是省级院团还是市、县级剧团,每排新戏,几乎都要外请创作人员。我省对创作人才的需求是全方位的,剧作、导演、音乐、舞美诸方面的创作人员都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而且这种危机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我们的戏曲教育却没有抓住机遇,及时做出反应。我省的戏曲教育,应该尽快弥补创作人才培养的缺位。
另一个方向是面向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厂矿企业工会、街道社区等培养戏曲辅导型人才。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上学戏唱戏自娱自乐的人越来越多,而目前从事群众文化辅导工作的业务人员。以学音乐、舞蹈、美术专业出身的居多,戏曲专业人员极少,这正为戏曲院校培养辅导型人才留出了空间,提出了需求。这些年,一些专业院校从普通高中招收的不少戏曲学生,缺少扎实的基本功却有着一定的艺术悟性和文化基础,在舞台上他们或许未必能成为好的演员,但在推广普及戏曲艺术方面却可以大显身手。过去这部分学生毕业后一旦上不了舞台便须转行,在校几年的时光和付出的艰辛努力都白白浪费掉。如果学校面向社会有计划地开办戏曲辅导专业,并在这个专业中开设编、导、演、音乐、戏曲史论等多方面的课程,在这部分人才的培养上不求“精”,但求“博”;不求“专”,但求“全”。他们将来可能在社会上、在群众中为戏曲的普及做一些富有实效的工作,为戏曲事业的发展繁荣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而长期的艺术实践和坚实的生活基础还很有可能从他们中间催生出优秀的创作人员和充满生活气息、观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面向舞台的表演和伴奏人才的培养仍是戏曲院校的主干专业,但在培养方式上应全面总结经验,大胆进行改革。在教学模式上,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拓思路。
一是重新认识和借鉴传统科班教学的合理成分。长期以来,科班教育一直饱受诟病,被认为是不科学,不现代,甚至是违反人道的。但我们无法否认,科班教育确实培养了数不清的艺术大家、名角。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科班边学边演、边演边学,非常注重基础训练与舞台实践的结合。平时学习的东西可以在舞台上通过实践而得到强化,在舞台上得到的掌声和发现的不足反过来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学习戏曲教育开设的课程虽然不少,但学生登台的机会却少得可怜。戏曲本身是舞台艺术,课堂学习的东西不能在舞台上应用,在舞台上实践,在舞台上检验,在舞台上强化,学生便很难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学得有兴趣。因此,根据戏曲艺术自身规律,增加戏曲教学中实习课程的比例。把演出也作为专业课程的一部分,强化实践教学,是戏曲教育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
二是面向社会,实行开放式教学。应该承认,目前。多数戏曲专业学校的教学模式还是相当封闭的。从课堂到课堂,’忽略了外部的精彩世界。在一个开放型的社会里。这种封闭式的教学模式显然是不合时宜、没有发展前途的。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教学演出行当全、低成本和青年学生充满青春活力的优势,运用“联姻”和“推销”的手段,走教学、实践、市场、宣传一体化的路子。通过与市场联姻、与院团联姻、与媒体联姻、与名校联姻、与名师联姻获得推销演出、推销学生、推广戏曲,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校知名度的多种效益。形成一举多得、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三是把规范化教学和灵活性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各个行当各个专业都要规定必修剧目和必修课程。各专业各行当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完规定的课程,学完本行当的必学剧目和一定数量的选修科目。但在具体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间安排上可以适当灵活一些。不能不分专业、不切实际地机械套用普通院校的教学管理模式。规范化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还应体现在正确处理一般人才培养和特殊人才培养的关系上。我们的理想目标是培养身体条件(包括扮相、嗓音)、专业技术、艺术修养、文化理论俱佳的全面发展的戏曲英才,但事实上,由于生源和其他种种因素的限制,能够全面具备这些条件的学生还是极少数。戏曲教学必须着眼于现实,根据学生自身的条件,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能够在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有自己的“特长”。有特长就是人才,各种有特长的人多了,戏曲的发展就会有希望,戏曲舞台就会展现出更多的精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