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心转移迟早总会发生。
在研究国际关系的芸芸学者中,不能不提及罗伯特·吉尔平。这位曾先后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的当代西方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写下了《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等多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对近代以来一些典型的国际经济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所吸取而又有所批判,从而形成他的一家之言。于九鼎中尝其一脔,或可对我们认识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有所裨益。
市场与国家的矛盾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在吉尔平看来,对于国际经济关系,“仅仅国家或市场都不是主要的,至关重要的是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周而复始的变化。”
市场是一切以效率为转移,国家则是将安全置于最高位置;市场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国家则考虑的主要是国家间的政治。因而,由市场而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及技术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与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世界政治体系的持续分化的冲突,就成为形成和制约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最基本因素。
世界经济中心区和外围区的形成及其变动,是国际格局稳定和动荡的深层动因。物之不平,物之性也。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国内或国际的)社会被改组为一个富有动力的中心和一个依附于中心的外围两部分。中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及经济发展水平;而外围地区,起码在最初阶段,要依附于中心地区,……”这一中心和外围的格局一旦确立,就会使建立在这一格局基础上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对稳定一个时期,包括国际分工、贸易网络、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及支配经济活动的种种规则和制度,都会在这一时期持久地发挥作用。
然而,“春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总会起变化,“从长远看,由于生产技术和发展过程的逐步扩散,新的中心将会在外围地区形成,这些新兴区域凭借自己的实力而一跃成为发展中心”,这就是中心转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心转移迟早总会发生。近三个世纪以来,中心所在地在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布状况就己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经济重心最先是在地中海,接着是北大西洋,现在又开始向太平洋转移。而每一次转移,都将引起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深刻变动,引起世界权力格局的深刻变动,引起世界财富分配的深刻变动。今天,世界正处于这一转移的过程中,因而许多国际事件和动态,都可以从这一转移中找到动因。
霸权秩序是一把正负兼有的双刃剑。吉尔平是基欧汉和金德尔伯格“霸权稳定论”的赞同者,他认为,在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条件下,国际社会不能没有霸权国的存在。由于现代主权国家首先是一部战争机器,是在国际关系激烈竞争情况下,为谋求国民生存和军事安全的产物。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提供有序的政治经济环境,势必难以避免频频发生弱肉强食的国家间战争,难以保证市场的扩大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与发展。一言以蔽之,“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为国际市场供给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为国际市场建立不可或缺的规则、制度和机制;为国际市场提供极为重要的安全环境。霸主国虽然不能不是一个实力超强的军事大国,但其主要的影响力还是来自于经济,从而才能掌握领导其他国家经济的手段。霸主国的存在应当有益于市场制度的建设,应当有益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但毫无疑义,霸主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为本国民族主义目的服务,为自已的货币霸权、科技垄断、意识形态歧视服务,特别是在霸主国实力相对衰落的情况下,它往往会从一个“慷慨的霸主变成掠夺的霸主”。因此,霸权秩序决不可能是一个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秩序。只是吉尔平不愿多加批判而已。
在研究国际关系的芸芸学者中,不能不提及罗伯特·吉尔平。这位曾先后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洛克菲勒基金会研究员、美国总统技术和经济顾问团成员的当代西方著名国际政治经济学家,多年来,孜孜不倦,潜心钻研,写下了《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全球政治经济学—解读国际经济秩序》等多部著作。在这些著作中,他对近代以来一些典型的国际经济政治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都有所吸取而又有所批判,从而形成他的一家之言。于九鼎中尝其一脔,或可对我们认识当前的国际经济秩序有所裨益。
市场与国家的矛盾是国际经济关系的基本矛盾,是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题。在吉尔平看来,对于国际经济关系,“仅仅国家或市场都不是主要的,至关重要的是它们的相互作用、相互关系及其周而复始的变化。”
市场是一切以效率为转移,国家则是将安全置于最高位置;市场遵循的是经济规律,国家则考虑的主要是国家间的政治。因而,由市场而导致的全球性经济及技术相互依存关系的发展,与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世界政治体系的持续分化的冲突,就成为形成和制约国际经济秩序和政治秩序的最基本因素。
世界经济中心区和外围区的形成及其变动,是国际格局稳定和动荡的深层动因。物之不平,物之性也。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在市场力量的影响下,(国内或国际的)社会被改组为一个富有动力的中心和一个依附于中心的外围两部分。中心地区的主要特征是其具有更先进的技术及经济发展水平;而外围地区,起码在最初阶段,要依附于中心地区,……”这一中心和外围的格局一旦确立,就会使建立在这一格局基础上的国际经济秩序相对稳定一个时期,包括国际分工、贸易网络、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以及支配经济活动的种种规则和制度,都会在这一时期持久地发挥作用。
然而,“春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总会起变化,“从长远看,由于生产技术和发展过程的逐步扩散,新的中心将会在外围地区形成,这些新兴区域凭借自己的实力而一跃成为发展中心”,这就是中心转移。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国际经济发展的历程,深刻地告诉我们,中心转移迟早总会发生。近三个世纪以来,中心所在地在全球经济活动的分布状况就己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经济重心最先是在地中海,接着是北大西洋,现在又开始向太平洋转移。而每一次转移,都将引起世界经济政治秩序的深刻变动,引起世界权力格局的深刻变动,引起世界财富分配的深刻变动。今天,世界正处于这一转移的过程中,因而许多国际事件和动态,都可以从这一转移中找到动因。
霸权秩序是一把正负兼有的双刃剑。吉尔平是基欧汉和金德尔伯格“霸权稳定论”的赞同者,他认为,在世界仍处于无政府状态条件下,国际社会不能没有霸权国的存在。由于现代主权国家首先是一部战争机器,是在国际关系激烈竞争情况下,为谋求国民生存和军事安全的产物。如果没有霸权国家提供有序的政治经济环境,势必难以避免频频发生弱肉强食的国家间战争,难以保证市场的扩大和相互依存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与发展。一言以蔽之,“一个居霸权地位的自由国的存在,是世界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尽管不是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为国际市场供给必不可少的“公共产品”;为国际市场建立不可或缺的规则、制度和机制;为国际市场提供极为重要的安全环境。霸主国虽然不能不是一个实力超强的军事大国,但其主要的影响力还是来自于经济,从而才能掌握领导其他国家经济的手段。霸主国的存在应当有益于市场制度的建设,应当有益于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这样才能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但毫无疑义,霸主国可以利用自己的地位为本国民族主义目的服务,为自已的货币霸权、科技垄断、意识形态歧视服务,特别是在霸主国实力相对衰落的情况下,它往往会从一个“慷慨的霸主变成掠夺的霸主”。因此,霸权秩序决不可能是一个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秩序。只是吉尔平不愿多加批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