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儿舞蹈教育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促进智力发展。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舞蹈的趣味性和娱乐性,采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培养和增强少儿的学习自信心和创造力。
【关键词】少儿舞蹈;素质;教育;舞蹈课堂
少儿舞蹈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真、善、美、心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途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使儿童得到情操方面的教育,从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唤起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对一切事物能够辨认,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儿童心灵美、行为美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规范行为。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体现在舞蹈课堂中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分析少儿自身特点、培养学习舞蹈的兴趣
学习舞蹈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孩子本身比较喜欢,有学习舞蹈的欲望,另一种是家长有目的性的让孩子来学习舞蹈,这类儿童可能本身对舞蹈并不感兴趣。那么怎样让喜欢舞蹈的孩子保持学习兴趣,让不喜欢舞蹈的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就是舞蹈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加舞蹈学习的孩子多数是从5岁开始的,这个年龄段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儿歌、故事都很感兴趣,那么我就利用这个特点将舞蹈知识与模仿想象、讲故事、读儿歌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蹦跳步训练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她们眼中的“小兔子”是怎么跳的,然后教师再教授蹦跳步的基本步伐,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容易了很多;另外在教授脚位组合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她们了解整个舞蹈所要表达的含义,然后再进行学习,如:两个小脚丫是好朋友,他们相亲相爱在一起,脚跟脚尖不分离(正步位),突然有一天他们一个想向左走一个想向右走,于是脚尖分开了(小八字位),两个小脚丫谁也没有让着谁,最后分开了各走各的(大八字位),可是在分开之后他们觉得没有好朋友很孤单,于是有走回到一起重新相亲相爱了(回到正步位)。在听完故事后教师就讲解具体的脚位,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了。
七八岁的孩子基本已经进入了小学的学习阶段,这个年龄段她们接受能力明显增强,有很强的上进心。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解组合法—— 将重点,难点动作分解,再组合训练,如舞蹈《快乐的小鸭子》先讲解重点动作吸跳步和摆胯,难点动作下横叉在分段两段讲解;观察模仿法——让孩子多模仿老师的动作,如:舞蹈蒙古舞《小木马》中手臂提压腕和舞步跑马步的动作;比赛法——让儿童针对所学的舞蹈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比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完成动作的的效率如舞蹈《可爱的小鸡》我,把孩子们分成三组进行比赛,每一组的孩子们练得都非常认真;榜样法——让做的好的儿童到队伍前边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练习,让做的好的儿童成为模范和榜样,激励其他的孩子们向她们学习,如:新疆舞《青春舞曲》,我选出会动脖子的小朋友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带领不会的小朋友,激励她们努力练习。
二、分散少儿注意力,激发鼓励她们学习舞蹈的热情
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我们过去上课提到的软开度训练,孩子们一听到就害怕,如果依旧用训练成人的方法训练孩子们,会让她们感到枯燥、痛苦从而失去学习舞蹈的兴趣,因此在对这些孩子进行训练的时候,基本功练习时间不易过长,时间过长不仅不符合孩子身体发展的规律造成身体疲劳,也会让孩子感到枯燥,内容也不要过于单一。对此,我没有进行强制练习,而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在点滴进步中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们就会对舞蹈产生兴趣,有学习的动力;就会与老师合作,努力的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并落实到行动上;就会在业余时间练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一)分组法
我通过对孩子的软开度的了解将她们分成不同程度的组别,先对软开度好的孩子进行较难动作的练习,让那些软开度不好的孩子减少心理压力,觉得软开度训练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再降低软开度的难度对程度不好的学生进行训练。
(二)数数法
采用让孩子数数、聊天的形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在压腿的时候我通常是让孩子一起喊节拍,一起数到10或者20;在进行开跨练习时用亲切的口吻和孩子聊天,如: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饭呀,是谁送你来学舞蹈的,越亲近越平淡的对话越能和孩子拉近距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疼痛的感觉。
(三)吟唱法
播放孩子熟悉能够跟着吟唱的儿歌,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练习,减少枯燥的的基本功训练。如:我们一面听着古诗新唱中的《读唐诗》一边压腿;一边听着儿歌《数鸭子》一边下叉等。
(四)游戏法
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例如,在练习后弯腰时,可以请孩子们扮演小花朵老师做园丁,老师到谁那里去“浇水”哪个孩子就做后弯腰的动作表示来喝水,当老师把所有的“小花”都浇过一遍之后,“花儿”就开放了,这时孩子坐起每人任摆一个造型。另外,游戏教学法会让孩子们的感觉课堂气氛更有趣,更轻松。例如:幼儿舞蹈中的《拾稻穗的小姑娘》一课,真的让孩子们准备一个篮子和一些大的塑料稻穗,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拾稻穗、搓稻穗的动作,这样她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
三、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发挥少儿的舞蹈潜能。
奥尔夫认为,语言、音乐和舞蹈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紧密相连。在少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且让她们在学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因此我寻找机会给孩子们讲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如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但有别与音乐课堂教学。一首好的儿童舞蹈音乐,它的旋律流畅、形象生动、乐句整齐、节奏鲜明,有利于孩子们对舞蹈形象的掌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每个动作都要选择适当的音乐伴奏,让她们在音乐中寻找感觉、节奏和情绪。上课时,我教会孩子们自己听音乐做动作,必要时给她们讲解、分析音乐。在处理动作节奏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音乐的段落和节奏的变化等,使她们的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例如:用进行曲练习有节奏的走步,用快而轻的曲子练习跳跃,用柔和优美的舞曲练习双手的摆动等等,只要音乐与舞蹈动作相适应,符合儿童特点,就易于被她们接受。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我告诉孩子们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儿童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她们兴奋不已。学习中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与舞蹈的紧密关系,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在舞蹈教学中,当孩子们掌握了所学的舞蹈动作时,不要忙于和音乐,让她们先坐下来聆听整首舞曲,让整首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节奏的快慢,以及每个乐段的重复和动作的变化在头脑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进行分析舞蹈动作如何表现音乐的变化,最后再让孩子们和音乐。如:我们在学舞蹈《魔法小精灵》时,先学习现代舞摆胯、旁点地、吸跳步等舞蹈的基本动作,然后再分析它是一个A-B-A式的乐段,两个A段有重复的动作,最后讲节奏的不同A段欢快B段缓慢,全部分析完以后让再和音乐,这样讲解后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起动作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重复听音乐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重复聆听,使孩子们逐步喜欢上音乐,每重复一次使她们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多次的聆听和练习,音乐和舞蹈好像熟悉的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有利于动作熟练程度的训练和舞蹈感情的表达,更有利于孩子们艺术表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让少儿理解歌曲含义,激发她们学习舞蹈的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初次接触舞蹈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该让她们觉得困难,要使她们觉得学习是一项有趣的事,不抛弃任何一个来参加学习的孩子,让她们和老师能愉快的合作。
初级阶段的舞蹈课应从儿童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学,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是初学儿童所喜爱容易接受的练习,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模仿上,一节课上完往往只记住动作忘记音乐的基本旋律,儿歌朗诵顺口、好记、比记忆音乐难度小,练习中孩子们又念又做,信息反馈快、形式活泼生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能为每一位来学习的儿童所掌握。如我们上课所跳的《晒太阳》、《摘葡萄》、《采茶舞》等就属于这一类。
在教材选择上,我们以民族舞蹈为基础,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动作和儿童所熟悉的歌曲进行编排。如《泼水歌》的音乐结合维族的进退步、绕腕、移颈;《丢手绢》结合东北秧歌的手绢花;《草原晨曲》则结合蒙古舞中的跑马步、硬腕等,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的快,学的好。
五、让少儿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尽情的自我表现。
舞蹈的要义之一是自我表现。尤其是初学的儿童更应牢记这一点。纵观平时的舞蹈课多是老师讲、学生做,一堂课,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遍遍重复练习。如在授课过程中,个别动作没做好,老师要求从头到尾练习一遍,个别孩子没做好,也要求全体学生一起做,时间长了孩子们疲惫不堪,这样简单重复的练习会使她们感情割裂,让孩子们无休止的接受强加与己的东西,动作不再是来自她们内心或外部的第一反应,而是变的机械枯燥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她们自己做一做、想一想,变换一种学习形式,重新调整学习状态,能更好促进她们大脑活跃、兴奋,让孩子们有的放矢的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学习,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会更加主动,效果更好些。例如,我在教律动《小鸟儿》时,我和孩子们分别扮演角色鸟妈妈和小鸟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蓝天白云”的意境:“在一片蔚蓝的天空里,鸟妈妈带着小鸟们学飞。”幼儿听着音乐,跟着我有时学小鸟飞,有时学小鸟跳。在练习的过程中,看到某孩子手的动作不对就说:“哎呀,我的小鸟怎么啦?翅膀抬不起来,飞不动了?”这时孩子们就知道自己手的动作不对,很快就自觉改过来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们身临其境,从中猎取情趣和美感,使自己真正溶入到音乐和舞蹈的意境之中。
另外,有的孩子在得到这种机会后会感到紧张,应该让她们继续领着大家做,这样她可以在教其他孩子的同时学到不少东西,得到能力上的锻炼。舞蹈《茉莉花》就是这样产生的:我提议舞蹈《茉莉花》的最初创编者担任编导,另一个孩子负责队形的变换,其他孩子按编导要求各就各位用肢体摆出花的造型。优美的旋律流进了她们的心中,激起美感的浪花,编导准确的指挥着孩子们的动作变换,负责队形调度的孩子好像久经舞台的老手神态庄重、动作大方、庄严中显出轻松,而“表演”的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嘻笑颜开,把内心世界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课堂成了舞台,她们用舞蹈描绘着美好的世界,用动作倾诉心底的情感,在这个舞台上,教师的意图表现在孩子们的身上,她们的发现又超越了教师的设想,完全沉浸在了舞蹈的世界里,克服了紧张的情绪,这种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又跳出了原有的知识圈,获得了想象创造的快乐,展现了她们自我表现力。孩子们成了教学的主体,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的展现了自我,使她们在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优美的舞蹈,对孩子们的身心教育、体质与技能以及智能的提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舞蹈以形动人,以形感人。它通过美的形象、美的音乐、美的情感去引起人们的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快,其感染力是巨大的。少儿舞蹈在教育中,特别是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给人启示、发人深思,给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带着她们去遨游和认识世界,架起词语与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与感悟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完美的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 王白璇子《少儿舞蹈教育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4] 蔡婧《浅谈少儿舞蹈教育及创作的探索与分析》科教之友
[5] 王沪川《语言在舞蹈课堂中的运用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
[6]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7]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关键词】少儿舞蹈;素质;教育;舞蹈课堂
少儿舞蹈是美育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真、善、美、心灵、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途径。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可使儿童得到情操方面的教育,从爱祖国、爱社会,爱一切真、善、美的事物中,唤起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对一切事物能够辨认,增长知识、提高智力,从而提高儿童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儿童心灵美、行为美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规范行为。那么如何把素质教育体现在舞蹈课堂中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分析少儿自身特点、培养学习舞蹈的兴趣
学习舞蹈的孩子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孩子本身比较喜欢,有学习舞蹈的欲望,另一种是家长有目的性的让孩子来学习舞蹈,这类儿童可能本身对舞蹈并不感兴趣。那么怎样让喜欢舞蹈的孩子保持学习兴趣,让不喜欢舞蹈的孩子产生学习兴趣就是舞蹈老师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加舞蹈学习的孩子多数是从5岁开始的,这个年龄段活泼好动,好模仿,对儿歌、故事都很感兴趣,那么我就利用这个特点将舞蹈知识与模仿想象、讲故事、读儿歌结合起来。例如:在进行蹦跳步训练的时候可以先让孩子们运用自己的肢体去模仿她们眼中的“小兔子”是怎么跳的,然后教师再教授蹦跳步的基本步伐,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容易了很多;另外在教授脚位组合时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让她们了解整个舞蹈所要表达的含义,然后再进行学习,如:两个小脚丫是好朋友,他们相亲相爱在一起,脚跟脚尖不分离(正步位),突然有一天他们一个想向左走一个想向右走,于是脚尖分开了(小八字位),两个小脚丫谁也没有让着谁,最后分开了各走各的(大八字位),可是在分开之后他们觉得没有好朋友很孤单,于是有走回到一起重新相亲相爱了(回到正步位)。在听完故事后教师就讲解具体的脚位,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掌握了。
七八岁的孩子基本已经进入了小学的学习阶段,这个年龄段她们接受能力明显增强,有很强的上进心。除了以上的教学方法外,还可以采用分解组合法—— 将重点,难点动作分解,再组合训练,如舞蹈《快乐的小鸭子》先讲解重点动作吸跳步和摆胯,难点动作下横叉在分段两段讲解;观察模仿法——让孩子多模仿老师的动作,如:舞蹈蒙古舞《小木马》中手臂提压腕和舞步跑马步的动作;比赛法——让儿童针对所学的舞蹈动作的完成情况进行比赛,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完成动作的的效率如舞蹈《可爱的小鸡》我,把孩子们分成三组进行比赛,每一组的孩子们练得都非常认真;榜样法——让做的好的儿童到队伍前边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练习,让做的好的儿童成为模范和榜样,激励其他的孩子们向她们学习,如:新疆舞《青春舞曲》,我选出会动脖子的小朋友站在队伍的最前面带领不会的小朋友,激励她们努力练习。
二、分散少儿注意力,激发鼓励她们学习舞蹈的热情
软开度训练是舞蹈身体素质训练基础项目之一。我们过去上课提到的软开度训练,孩子们一听到就害怕,如果依旧用训练成人的方法训练孩子们,会让她们感到枯燥、痛苦从而失去学习舞蹈的兴趣,因此在对这些孩子进行训练的时候,基本功练习时间不易过长,时间过长不仅不符合孩子身体发展的规律造成身体疲劳,也会让孩子感到枯燥,内容也不要过于单一。对此,我没有进行强制练习,而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让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在点滴进步中得到鼓励和表扬,这样孩子们就会对舞蹈产生兴趣,有学习的动力;就会与老师合作,努力的克服训练中的困难并落实到行动上;就会在业余时间练习,巩固已学的知识。
(一)分组法
我通过对孩子的软开度的了解将她们分成不同程度的组别,先对软开度好的孩子进行较难动作的练习,让那些软开度不好的孩子减少心理压力,觉得软开度训练并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再降低软开度的难度对程度不好的学生进行训练。
(二)数数法
采用让孩子数数、聊天的形式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如:在压腿的时候我通常是让孩子一起喊节拍,一起数到10或者20;在进行开跨练习时用亲切的口吻和孩子聊天,如:你今天早上吃的什么饭呀,是谁送你来学舞蹈的,越亲近越平淡的对话越能和孩子拉近距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减少疼痛的感觉。
(三)吟唱法
播放孩子熟悉能够跟着吟唱的儿歌,让孩子们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练习,减少枯燥的的基本功训练。如:我们一面听着古诗新唱中的《读唐诗》一边压腿;一边听着儿歌《数鸭子》一边下叉等。
(四)游戏法
通过做游戏的形式进行练习。例如,在练习后弯腰时,可以请孩子们扮演小花朵老师做园丁,老师到谁那里去“浇水”哪个孩子就做后弯腰的动作表示来喝水,当老师把所有的“小花”都浇过一遍之后,“花儿”就开放了,这时孩子坐起每人任摆一个造型。另外,游戏教学法会让孩子们的感觉课堂气氛更有趣,更轻松。例如:幼儿舞蹈中的《拾稻穗的小姑娘》一课,真的让孩子们准备一个篮子和一些大的塑料稻穗,让孩子们跟着老师学习拾稻穗、搓稻穗的动作,这样她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的完成了所要学习的舞蹈组合。
三、充分发挥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发挥少儿的舞蹈潜能。
奥尔夫认为,语言、音乐和舞蹈是一个不能分离的行为,三者同出一源紧密相连。在少儿舞蹈教学中,不仅要教会孩子们舞蹈动作,而且让她们在学会舞蹈动作的过程中逐步了解音乐世界,因此我寻找机会给孩子们讲一些音乐基础知识:如节拍、乐句、乐段、速度、力度等,但有别与音乐课堂教学。一首好的儿童舞蹈音乐,它的旋律流畅、形象生动、乐句整齐、节奏鲜明,有利于孩子们对舞蹈形象的掌握、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每个动作都要选择适当的音乐伴奏,让她们在音乐中寻找感觉、节奏和情绪。上课时,我教会孩子们自己听音乐做动作,必要时给她们讲解、分析音乐。在处理动作节奏时,注意乐句的完整性、音乐的段落和节奏的变化等,使她们的动作与音乐融为一体。例如:用进行曲练习有节奏的走步,用快而轻的曲子练习跳跃,用柔和优美的舞曲练习双手的摆动等等,只要音乐与舞蹈动作相适应,符合儿童特点,就易于被她们接受。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我告诉孩子们音乐是舞蹈的“好朋友”,一个优美准确的舞蹈动作示范能激起儿童对舞蹈的极大兴趣,而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表演更使她们兴奋不已。学习中使孩子们逐步懂得音乐与舞蹈的紧密关系,养成听音乐的好习惯。在舞蹈教学中,当孩子们掌握了所学的舞蹈动作时,不要忙于和音乐,让她们先坐下来聆听整首舞曲,让整首舞蹈音乐旋律的起伏、速度的变化、节奏的快慢,以及每个乐段的重复和动作的变化在头脑里有一个初步的印象,然后再进行分析舞蹈动作如何表现音乐的变化,最后再让孩子们和音乐。如:我们在学舞蹈《魔法小精灵》时,先学习现代舞摆胯、旁点地、吸跳步等舞蹈的基本动作,然后再分析它是一个A-B-A式的乐段,两个A段有重复的动作,最后讲节奏的不同A段欢快B段缓慢,全部分析完以后让再和音乐,这样讲解后学生对音乐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做起动作来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一方面,重复听音乐是非常必要的。通过重复聆听,使孩子们逐步喜欢上音乐,每重复一次使她们的印象更加深刻。通过多次的聆听和练习,音乐和舞蹈好像熟悉的成了孩子们自己的东西,有利于动作熟练程度的训练和舞蹈感情的表达,更有利于孩子们艺术表演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四、让少儿理解歌曲含义,激发她们学习舞蹈的激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孩子们初次接触舞蹈的启蒙阶段,任何一项课堂教学内容都不该让她们觉得困难,要使她们觉得学习是一项有趣的事,不抛弃任何一个来参加学习的孩子,让她们和老师能愉快的合作。
初级阶段的舞蹈课应从儿童生活天地取材进行教学,朗朗上口的儿歌结合生动活泼的舞蹈动作是初学儿童所喜爱容易接受的练习,刚接触舞蹈的孩子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动作的模仿上,一节课上完往往只记住动作忘记音乐的基本旋律,儿歌朗诵顺口、好记、比记忆音乐难度小,练习中孩子们又念又做,信息反馈快、形式活泼生动,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并能为每一位来学习的儿童所掌握。如我们上课所跳的《晒太阳》、《摘葡萄》、《采茶舞》等就属于这一类。
在教材选择上,我们以民族舞蹈为基础,选择具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动作和儿童所熟悉的歌曲进行编排。如《泼水歌》的音乐结合维族的进退步、绕腕、移颈;《丢手绢》结合东北秧歌的手绢花;《草原晨曲》则结合蒙古舞中的跑马步、硬腕等,动作有趣、音乐好听、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舞蹈,增加了学习兴趣,学的快,学的好。
五、让少儿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尽情的自我表现。
舞蹈的要义之一是自我表现。尤其是初学的儿童更应牢记这一点。纵观平时的舞蹈课多是老师讲、学生做,一堂课,在老师的指挥下一遍遍重复练习。如在授课过程中,个别动作没做好,老师要求从头到尾练习一遍,个别孩子没做好,也要求全体学生一起做,时间长了孩子们疲惫不堪,这样简单重复的练习会使她们感情割裂,让孩子们无休止的接受强加与己的东西,动作不再是来自她们内心或外部的第一反应,而是变的机械枯燥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如果一节课留一点时间让她们自己做一做、想一想,变换一种学习形式,重新调整学习状态,能更好促进她们大脑活跃、兴奋,让孩子们有的放矢的学习,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理解学习,这样孩子们学起来就会更加主动,效果更好些。例如,我在教律动《小鸟儿》时,我和孩子们分别扮演角色鸟妈妈和小鸟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创设“蓝天白云”的意境:“在一片蔚蓝的天空里,鸟妈妈带着小鸟们学飞。”幼儿听着音乐,跟着我有时学小鸟飞,有时学小鸟跳。在练习的过程中,看到某孩子手的动作不对就说:“哎呀,我的小鸟怎么啦?翅膀抬不起来,飞不动了?”这时孩子们就知道自己手的动作不对,很快就自觉改过来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她们身临其境,从中猎取情趣和美感,使自己真正溶入到音乐和舞蹈的意境之中。
另外,有的孩子在得到这种机会后会感到紧张,应该让她们继续领着大家做,这样她可以在教其他孩子的同时学到不少东西,得到能力上的锻炼。舞蹈《茉莉花》就是这样产生的:我提议舞蹈《茉莉花》的最初创编者担任编导,另一个孩子负责队形的变换,其他孩子按编导要求各就各位用肢体摆出花的造型。优美的旋律流进了她们的心中,激起美感的浪花,编导准确的指挥着孩子们的动作变换,负责队形调度的孩子好像久经舞台的老手神态庄重、动作大方、庄严中显出轻松,而“表演”的孩子们更是手舞足蹈、嘻笑颜开,把内心世界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里,课堂成了舞台,她们用舞蹈描绘着美好的世界,用动作倾诉心底的情感,在这个舞台上,教师的意图表现在孩子们的身上,她们的发现又超越了教师的设想,完全沉浸在了舞蹈的世界里,克服了紧张的情绪,这种教学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孩子们创造思维能力,又跳出了原有的知识圈,获得了想象创造的快乐,展现了她们自我表现力。孩子们成了教学的主体,在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充分的展现了自我,使她们在愉悦、宽松、自主的氛围下学习优美的舞蹈,对孩子们的身心教育、体质与技能以及智能的提高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舞蹈以形动人,以形感人。它通过美的形象、美的音乐、美的情感去引起人们的共鸣美化心灵,使人身心愉快,其感染力是巨大的。少儿舞蹈在教育中,特别是在当今的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它给人启示、发人深思,给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带着她们去遨游和认识世界,架起词语与非词语之间以及严密逻辑与感悟之间的桥梁,以便更完美的理解世界。
参考文献
[1] 杨仲华、温立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
[2] 王白璇子《少儿舞蹈教育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
[4] 蔡婧《浅谈少儿舞蹈教育及创作的探索与分析》科教之友
[5] 王沪川《语言在舞蹈课堂中的运用初探》科教文汇(下旬刊)
[6] 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7] 隆荫培《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