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年前,农大教授李小云带领团队来到河边村,看到村庄贫穷落后的景象,进行多年扶贫研究的他决定在此开展扶贫实验,改变村庄的面貌。
6年时间过去了,河边村整体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民们低收入、高支出、高负债的窘困状况也发生了改变,依托小云助贫中心设计的扶贫方案,传统的瑶族村落拥有了更多现代的事物,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前往河边村游玩观光的客人减少,原本在收入结构中占比较多的客房收入受到了影响。为了更好了解河边村的发展情况,也为了更好了解河边村在近几年的变化,笔者团队在今年一月份来到了河边村。恰逢第十七届“挑战杯”在建党百年之际开设了红色专项活动,我们也想把河边村的脱贫历程讲述给更多人。
从北京到河边村,需要花费将近一天的路程,从北到南,温度逐渐升高,路边的文明标语由汉字变为傣文,车窗外的景色由高楼变为树木,最终变为瑶族干栏式建筑,在接近傍晚的时刻,我们到达了河边村。汽车缓缓驶入村庄,最终停靠在村头的小广场,我们从车上下来,环顾四周,一月份的河边村温度适中,景色怡人,之前存在于新闻采访和摄影展中的村庄变得鲜活具体,河边酒吧、河边便利店、会议室以及四户人家围绕在小广场的周围,我居住的客房也在其中。
在住家大姐的热情引领下,我走进了客房。每一间瑶族妈妈的客房都是村民协力修建的,整体结构相似,但又各具特色,有不同住户自己的风格,客房内部整洁明亮,既有瑶族风格的贴画挂在墙上,又有现代的设备摆放其中。在客房接待客人之前,村民们还曾接受过小云助贫中心组织的客房服务和烹饪技能的培训,这让客人有更好的入住体验,也让村民们更好地适应新业态、对接现代化。
此次来河边村,除了见证它现有的发展情况,我们还将它近几年的变化,包括村民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景观的变化记录了下来。作为记录者之一,在到达村庄的第二天,我开始了围绕村民收入支出情况的访谈和调查。村民们大多在白天去地里务农或外出打零工,晚上回到家接受我们的访谈。从村民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河边实验开展前的落后景象:不平整的土路、简陋的厕所以及人畜混居的住房等,也感受到河邊实验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包括学前教育的普及、社会网络的拓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访谈数据的整理,我们惊喜地发现大部分村民抵御住了疫情带来的风险,大多数村民的收入可以满足支出,且尚有盈余。这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河边实验不仅改变着整个村庄的景观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慢慢影响着他们对接现代化的能力。这些变化更多体现在村里的年轻血液上,为了更好进行新业态的集中管理,小云助贫中心在与村民商议后,于2018年成立了雨林瑶家合作社,村里几位年轻人承担起了客房的管理经营事务,通过接受计算机、财务管理等培训以及外出参观学习,他们逐渐对村庄的建设有了清晰的设想,也有了自己的管理模式。村民们经营客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如为了让客人有更好的入住体验,村民购置了净水机等设备,也会结合客人的口味来学习新的菜品,使客房的服务品质得以提升。今年3月,客房管理人员组织村民对村里的客房进行参观,并进行客房评级,得到高评级的客房可以被优先安排接待客人,这对于村庄整体的客房管理和更好地提升客房服务来说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调研的直观感受,我们将河边村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写入了报告。在李老师、徐老师以及侯老师的指导下,逐渐调整报告的框架和写作思路,最终将更加真实和实现完美蜕变的河边村展现给大家。
距离李老师第一次踏入这个村庄已经过去了6年,师兄师姐们每年都会跟随李老师来到这里进行调研实践,从漏风脏乱的房屋到舒适整洁的客房,从不干净的饮用水到过滤纯净的饮用水,从不平整的土路到光滑牢固的水泥路,整个团队的人切实感受着河边村的变化。在河边实验开展的第6年,我们有幸加入这个团队,见证着河边村的发展,与村民共同进步。河边村也成为我们课外实践的“学校”,疫情之初,我们也曾对河边村的收入情况产生担忧,但来到村庄之后发现,大多数河边村村民的收入都能满足基本支出。在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保障之后,他们依靠传统的生计模式、技术以及及时利用市场信息、社会网络等来创造收入,主动探索提高生计的能力。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脱离小云助贫的帮助,但是这些主动探索生计的举动足以使我们对于河边实验以及河边村村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见证者、记录者的一员,我也想作为参与者加入到河边村的发展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愿意参观河边村,亲自感受它的变化。
时间会一直往前走,我们也期待着河边村继续焕发新颜。
初遇河边·见证
6年时间过去了,河边村整体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村庄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村民们低收入、高支出、高负债的窘困状况也发生了改变,依托小云助贫中心设计的扶贫方案,传统的瑶族村落拥有了更多现代的事物,也有了更多和外界交流的机会。但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得前往河边村游玩观光的客人减少,原本在收入结构中占比较多的客房收入受到了影响。为了更好了解河边村的发展情况,也为了更好了解河边村在近几年的变化,笔者团队在今年一月份来到了河边村。恰逢第十七届“挑战杯”在建党百年之际开设了红色专项活动,我们也想把河边村的脱贫历程讲述给更多人。
从北京到河边村,需要花费将近一天的路程,从北到南,温度逐渐升高,路边的文明标语由汉字变为傣文,车窗外的景色由高楼变为树木,最终变为瑶族干栏式建筑,在接近傍晚的时刻,我们到达了河边村。汽车缓缓驶入村庄,最终停靠在村头的小广场,我们从车上下来,环顾四周,一月份的河边村温度适中,景色怡人,之前存在于新闻采访和摄影展中的村庄变得鲜活具体,河边酒吧、河边便利店、会议室以及四户人家围绕在小广场的周围,我居住的客房也在其中。
在住家大姐的热情引领下,我走进了客房。每一间瑶族妈妈的客房都是村民协力修建的,整体结构相似,但又各具特色,有不同住户自己的风格,客房内部整洁明亮,既有瑶族风格的贴画挂在墙上,又有现代的设备摆放其中。在客房接待客人之前,村民们还曾接受过小云助贫中心组织的客房服务和烹饪技能的培训,这让客人有更好的入住体验,也让村民们更好地适应新业态、对接现代化。
接触河边·记录
此次来河边村,除了见证它现有的发展情况,我们还将它近几年的变化,包括村民收入的提高、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景观的变化记录了下来。作为记录者之一,在到达村庄的第二天,我开始了围绕村民收入支出情况的访谈和调查。村民们大多在白天去地里务农或外出打零工,晚上回到家接受我们的访谈。从村民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河边实验开展前的落后景象:不平整的土路、简陋的厕所以及人畜混居的住房等,也感受到河邊实验给他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包括学前教育的普及、社会网络的拓宽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通过对访谈数据的整理,我们惊喜地发现大部分村民抵御住了疫情带来的风险,大多数村民的收入可以满足支出,且尚有盈余。这也使我们深刻体会到,河边实验不仅改变着整个村庄的景观和村民的生活水平,也在慢慢影响着他们对接现代化的能力。这些变化更多体现在村里的年轻血液上,为了更好进行新业态的集中管理,小云助贫中心在与村民商议后,于2018年成立了雨林瑶家合作社,村里几位年轻人承担起了客房的管理经营事务,通过接受计算机、财务管理等培训以及外出参观学习,他们逐渐对村庄的建设有了清晰的设想,也有了自己的管理模式。村民们经营客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得到提高,如为了让客人有更好的入住体验,村民购置了净水机等设备,也会结合客人的口味来学习新的菜品,使客房的服务品质得以提升。今年3月,客房管理人员组织村民对村里的客房进行参观,并进行客房评级,得到高评级的客房可以被优先安排接待客人,这对于村庄整体的客房管理和更好地提升客房服务来说尤为重要。
展望河边·参与
基于以上调研的直观感受,我们将河边村的变化和发展情况写入了报告。在李老师、徐老师以及侯老师的指导下,逐渐调整报告的框架和写作思路,最终将更加真实和实现完美蜕变的河边村展现给大家。
距离李老师第一次踏入这个村庄已经过去了6年,师兄师姐们每年都会跟随李老师来到这里进行调研实践,从漏风脏乱的房屋到舒适整洁的客房,从不干净的饮用水到过滤纯净的饮用水,从不平整的土路到光滑牢固的水泥路,整个团队的人切实感受着河边村的变化。在河边实验开展的第6年,我们有幸加入这个团队,见证着河边村的发展,与村民共同进步。河边村也成为我们课外实践的“学校”,疫情之初,我们也曾对河边村的收入情况产生担忧,但来到村庄之后发现,大多数河边村村民的收入都能满足基本支出。在公共基础设施得到保障之后,他们依靠传统的生计模式、技术以及及时利用市场信息、社会网络等来创造收入,主动探索提高生计的能力。虽然还没有达到完全脱离小云助贫的帮助,但是这些主动探索生计的举动足以使我们对于河边实验以及河边村村民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作为见证者、记录者的一员,我也想作为参与者加入到河边村的发展中,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并愿意参观河边村,亲自感受它的变化。
时间会一直往前走,我们也期待着河边村继续焕发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