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我国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的发展对群众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关于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教育系统也越来越普及,这就涉及到群众的教育是否还应具有专业性的问题。本文就群众艺术馆开设的公益课程中,究竟应该偏向普及性还是专业性这一问题展开了探讨,试图找到更适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教育方法。
关键词:群众;普及性;专业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逐渐上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也渐渐得到满足,这些进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领导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文化教育方面在这些年来变化很大,各类免费公益活动相继涌现,包括各市县图书馆的读书活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或青少年宫的免费公益课程的开展等等,也都分门别类地实施起来,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其学习积极性也都非常之大,这显然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他们不再因收费过高而将渴望求知的眼神拒之门外,不再因条件的限制连迈进大门的机会都没有。然而这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想要做得很完美也并非容易。
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群艺馆),是一个以群众为主的活动场所,以三亚市群艺馆为例,从2017年4月22日开始才形成初具规模的培训班,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室以及系统的报名流程和管理规范。其培训方面开设有关少儿的免费培训班多种多样,比如舞蹈、模特、拉丁舞、合唱、书法、美术、素描、陶艺、古筝、钢琴、朗诵、声乐、国学、英语、话剧表演等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与好评。三亚市群艺馆也在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不断改进。
然而问题来了,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受众群体来讲,是为了单纯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遣娱乐吗?是为了单纯地填充市民的空闲生活吗?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吗?还是为了能给人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不断提升自我呢?从我国的大局来看,中国现状中,“人虽多,而才少”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中国人口将近14亿,而可以为国家所用的专业性人才和技术工作者却屈指可数,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否应该着重发展专业人士,培养技术性人才,在国家危难时刻以及最需要他们的时刻,他们就在身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搜索百度百科,会出现这样一段话:“群众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同义词为民众、大众、大家、公共、团体、集体、全体”。①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①众多的人,现指人民大众;②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普通人;③特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其中还有一个含义,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所以,“群众”通俗的说就是广大的普通民众,那么所谓的“群众艺术馆”所开设的课程无疑是面向广大普通民众所开设,这些广大普通民众有些是小孩,有些是全职太太,有些是忙碌的工作者,有些是本地的退休老人,还有些是从外地来三亚过冬的外地人,那么面向这些群体所开设的培训课无疑应更偏向普及性。就美术课程来说,就是要求学画者大概知道绘画的基础知识并且尝试着去画,并不用学到太深层次的内容。
目前,三亚群艺馆公益课程的教学中更偏向普及性,具有普及性的课程普及了群众,娱乐了群众,群众的生活从此丰富了起来,这是一件极好的公益性质的活动。但是我们仔细想来,如果只偏重普及性,而放弃了专业性,那是否又正中了我国“人虽多,而才少”现状的下怀?人们虽然知道一些浅薄的知识,略知其一二,但是并非专业,并不能走到世界之前列,引领中国的未来。
在这里,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区别,我有必要做一解读。以美术课程——素描课为例,作为一名教授素描课的老师,或许会选择讲授基础知识,也或许会选择生活中的物品或人物来学习素描画,不管教什么样的内容,将相同的内容教给A群人,紧接着教给B群人,后面还有C群人、D群人、E群人......;这样的课程模式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广度和宽度,使得人人都有机会上到这样的课程,课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是普及性。那么如果说普及性是织布过程中的纬线,那么专业性就是经线。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其深度也是深不可测,等待我们去探索。除此以外,学会举一反三,为其所用,这就是专业性。
此时,我们将面临一个互相矛盾的问题,群艺馆既已命名,为了发挥其职能,必定会注重普及性教育。然而,国家之“才”又从何而来呢?难道单单靠大学的选拔式教育吗?若Z小孩在某方面很有天赋,但由于家庭条件或其他限制因素阻碍了他的发展,那这块金子或许會永远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不被发掘,这对于国家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可惜又可怕的事。千里马要有伯乐的出现才被称之为千里马。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一个假设方案,假设我们另外开设一个专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单位机构,或者公益课程体系,比如美术设计课程,专业计算机编程课程等,并招收专业性的知名教授,并配有相匹配的待遇。这里以美术设计课为例,有关美术方面的专业必定要从最基础的抓起,如基本的几何形体素描,包括它的构图原理、绘画原理、透视原理、表现方法和技法等都依次按难易程度进行全方位、全系统的教授,到静物素描,再到石膏头像素描,再到素描头像,以此再延伸到色彩方面,如水粉、油画、水彩等,从写生到临摹再到创作阶段。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其绘画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从中学到有关摄影、室内设计、环境的各项构图等问题。各科门类的知识是互通的,一项知识可以举一反三,间接地发展到其他领域,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一系列课程只为培养尖端人才(比如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或画家)的学员开设,并且长期进行,从小培养。
如此发展,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否会在世界遥遥领先,引领先锋,这些还有待去实验和考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如果能实现最大化和最强化,对祖国的未来是有益无害的。既而还需要我们这辈人的不断努力和奋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和奉献,努力为祖国营造更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努力创造出更适合中国民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使得中国人民在世界范围内不会被淘汰,并试图通过教育造福全中国。
参考文献:
[1]李林.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关键词:群众;普及性;专业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民的幸福指数逐渐上涨,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需求也渐渐得到满足,这些进步都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领导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文化教育方面在这些年来变化很大,各类免费公益活动相继涌现,包括各市县图书馆的读书活动、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或青少年宫的免费公益课程的开展等等,也都分门别类地实施起来,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其学习积极性也都非常之大,这显然是一件极其有意义的事。他们不再因收费过高而将渴望求知的眼神拒之门外,不再因条件的限制连迈进大门的机会都没有。然而这件意义重大的事情想要做得很完美也并非容易。
群众艺术馆(以下简称群艺馆),是一个以群众为主的活动场所,以三亚市群艺馆为例,从2017年4月22日开始才形成初具规模的培训班,专业的教师、专业的教室以及系统的报名流程和管理规范。其培训方面开设有关少儿的免费培训班多种多样,比如舞蹈、模特、拉丁舞、合唱、书法、美术、素描、陶艺、古筝、钢琴、朗诵、声乐、国学、英语、话剧表演等课程,自开课以来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支持与好评。三亚市群艺馆也在不断进行自我修正和不断改进。
然而问题来了,开设这些课程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从受众群体来讲,是为了单纯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消遣娱乐吗?是为了单纯地填充市民的空闲生活吗?是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吗?还是为了能给人们一个发展的空间,不断提升自我呢?从我国的大局来看,中国现状中,“人虽多,而才少”是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中国人口将近14亿,而可以为国家所用的专业性人才和技术工作者却屈指可数,面对这一现状,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是否应该着重发展专业人士,培养技术性人才,在国家危难时刻以及最需要他们的时刻,他们就在身边,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如果我们搜索百度百科,会出现这样一段话:“群众是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同义词为民众、大众、大家、公共、团体、集体、全体”。①字典里的解释是这样的:“①众多的人,现指人民大众;②指不担任领导职务的普通人;③特指没有加入共产党、共青团组织的人”其中还有一个含义,指“人民大众”或“居民的大多数”,即与“人民”一词同义。所以,“群众”通俗的说就是广大的普通民众,那么所谓的“群众艺术馆”所开设的课程无疑是面向广大普通民众所开设,这些广大普通民众有些是小孩,有些是全职太太,有些是忙碌的工作者,有些是本地的退休老人,还有些是从外地来三亚过冬的外地人,那么面向这些群体所开设的培训课无疑应更偏向普及性。就美术课程来说,就是要求学画者大概知道绘画的基础知识并且尝试着去画,并不用学到太深层次的内容。
目前,三亚群艺馆公益课程的教学中更偏向普及性,具有普及性的课程普及了群众,娱乐了群众,群众的生活从此丰富了起来,这是一件极好的公益性质的活动。但是我们仔细想来,如果只偏重普及性,而放弃了专业性,那是否又正中了我国“人虽多,而才少”现状的下怀?人们虽然知道一些浅薄的知识,略知其一二,但是并非专业,并不能走到世界之前列,引领中国的未来。
在这里,普及性和专业性的区别,我有必要做一解读。以美术课程——素描课为例,作为一名教授素描课的老师,或许会选择讲授基础知识,也或许会选择生活中的物品或人物来学习素描画,不管教什么样的内容,将相同的内容教给A群人,紧接着教给B群人,后面还有C群人、D群人、E群人......;这样的课程模式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广度和宽度,使得人人都有机会上到这样的课程,课程面前一律平等,这就是普及性。那么如果说普及性是织布过程中的纬线,那么专业性就是经线。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其深度也是深不可测,等待我们去探索。除此以外,学会举一反三,为其所用,这就是专业性。
此时,我们将面临一个互相矛盾的问题,群艺馆既已命名,为了发挥其职能,必定会注重普及性教育。然而,国家之“才”又从何而来呢?难道单单靠大学的选拔式教育吗?若Z小孩在某方面很有天赋,但由于家庭条件或其他限制因素阻碍了他的发展,那这块金子或许會永远的消失在茫茫人海,不被发掘,这对于国家来说何尝不是一件可惜又可怕的事。千里马要有伯乐的出现才被称之为千里马。
针对以上问题,我有一个假设方案,假设我们另外开设一个专门培养专业性人才的单位机构,或者公益课程体系,比如美术设计课程,专业计算机编程课程等,并招收专业性的知名教授,并配有相匹配的待遇。这里以美术设计课为例,有关美术方面的专业必定要从最基础的抓起,如基本的几何形体素描,包括它的构图原理、绘画原理、透视原理、表现方法和技法等都依次按难易程度进行全方位、全系统的教授,到静物素描,再到石膏头像素描,再到素描头像,以此再延伸到色彩方面,如水粉、油画、水彩等,从写生到临摹再到创作阶段。这些课程不仅可以培养其绘画的知识和技能,还能从中学到有关摄影、室内设计、环境的各项构图等问题。各科门类的知识是互通的,一项知识可以举一反三,间接地发展到其他领域,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这一系列课程只为培养尖端人才(比如室内设计师、平面设计师或画家)的学员开设,并且长期进行,从小培养。
如此发展,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否会在世界遥遥领先,引领先锋,这些还有待去实验和考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教育如果能实现最大化和最强化,对祖国的未来是有益无害的。既而还需要我们这辈人的不断努力和奋斗,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努力和奉献,努力为祖国营造更好的物质环境和条件,努力创造出更适合中国民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途径,使得中国人民在世界范围内不会被淘汰,并试图通过教育造福全中国。
参考文献:
[1]李林.群众艺术馆公共文化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