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注重教育内涵、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规律”的呼声愈发强烈。鉴于此况,作者结合对《指南》的深入学习、思考领悟和实践运用三个阶段,阐述了如何在教育中践行《指南》精神,注重以游戏为幼儿学习载体,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与策略,开启幼儿智慧与能力,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以提升,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石。
关键词: 游戏指导 思考 实践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面对细嫩的、灵敏的、活力四射的幼小生命,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时常在思考:我们要运用什么途径激励幼儿快乐学习呢?国家教育部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再次强调了“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如何以“游戏”为基点,“点燃”幼儿学习的快乐?在《指南》学习中,我经历了“学”、“听”、“悟”、“用”四个阶段,相辅相成、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游戏的指导实践过程,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幼儿意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
皮亚杰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幼儿巩固认知机能,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需要的一种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的过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自主、发自内心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游戏的本质。虽然很多幼儿教师或家长都深知游戏的价值,但往往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和“地位”在组织游戏,暴露了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弊端,压抑了孩子自主游戏的想法,忽视了幼儿的“玩中学”。扪心自问:“到底是孩子在游戏,还是我们‘游戏’了孩子,我们真的会玩游戏吗?”“我们曾经的‘童心’、‘游戏心’去哪儿了?”这些值得一线老师深思。往往我们或注重结果,或有所顾虑,或以老师“高高在上”的身份“指手画脚”……通过《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逐步放手,意识到孩子在游戏中并不是依靠“教”提高能力,而是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思考获取;我们逐渐意识到“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重要性。正确的游戏指导观念正在组织过程中树立,“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理念正在游戏实践中悄然形成,使游戏发挥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二、注重环境创设,构建宽松的游戏互动
环境寓指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我们利用活动室的空间环境,营造游戏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发挥“小区域”的大用途;提供不同的玩具和适当的辅助材料,等等。玩具材料的可变性和操作性,不断地调动幼儿游戏积极性,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工具。其次,我们重视用智慧的爱与行为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安全、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鼓励并支持幼儿的想法,不局限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游戏,提供表达与表现的机会,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记得有一次结构游戏,幼儿根据喜好进行自由建构,滢滢和李李一起建花圃。评价时滢滢睁着清澈见底的大眼睛,手指着自己建的花圃,慢条斯理、一字一顿地说:“这是每一朵小花在对一朵大花微笑。”稍稍停了2-3钞,她歪着头接着说:“就像孩子在对妈妈微笑。”顺着她手比画的方向,我看见一排长长的花圃,一朵大花的前面一一对应着一朵小花,中间间隔着一片草地,而且颜色对应……楠楠一脸的不屑,发出“呵呵呵”的嘲笑声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小花哪里会笑呀!”我随手抓起一张便笺,快速地画了一朵笑意浓浓的小花,表示赞同:“听了滢滢的介绍,黄老师好像也看到了小花在微笑。”滢滢微微地嘟起小嘴,认同地点了点头,仿佛在对其他小伙伴说:“对嘛,你看,老师也看到了。”在游戏组织过程中,我常常被这群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们感动。他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成人世界中所没有的美好。在孩子生动、纯真的语言描述下,我仿佛看到了每个角落、每样物件都有了生命,都在朝着我们“微笑”。她用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语言,让大家都感受到“阳光普照、万物都具有生命力”的感召和力量。经过“大胆放手”“适当支持”的游戏过程,我们发现孩子就像“蜜罐宝贝”一样,不仅与老师关系融洽,而且能逐渐大方积极地参与游戏,形成“敢玩”、“大胆玩”、“创造玩”的良好师幼情感互动。
三、创新游戏内容,点燃炽热的游戏激情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学习经验、提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的话,那么创新、富有挑战的游戏可以点燃孩子游戏的激情。在结构游戏“美丽的公园”建构中,大门组的孩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孩子们用炮筒积塑建了两根门柱,小铭想把蓝色的长板架在上面,两根大门柱子的距离比较远,他们不断小心翼翼地挪动柱子的距离,让中间的空间变小一点,柱子很高,难度很大,小王、禹禹都轮流尝试了还是不能成功。最后小铭找来了一块积塑,脚踩在上面,终于把板架在两根柱子上面。小王找来了一块三角形的泡沫积木,想把它放在蓝色长板上面,不够高,小铭又加了块积塑——希望站得高一点能完成这个任务,可是单块的八角积塑垒高很不稳,小王着急地说:“你上去,我来扶你。”禹禹站了上去,八角积塑摇摇晃晃的,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孩子们又进行了多次尝试……终于,一个高1.75米、富有造型感的大门建成了,孩子们没有欢呼雀跃,甚至没有特别的兴奋。但我看到一个细节,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轮流像对待宝贝一样摸着他们建好的门柱……我想,他们是以出乎意料的“平淡”反应,展示了“小男子汉”的冷静与深沉,以及对合作伙伴“同舟共济”的表达。整个游戏过程因为挑战大门极限的“高度”而充满着惊险和刺激,语言、肢体动作、不同想法的不断碰撞与冲击,造就了孩子的游戏,充分体验了“玩”与“参与设计”游戏的快乐。我逐渐放开固有的思想观念,开心地“玩”,投入的状态有时还不亚于孩子,不断地感受“创新游戏”的快乐与收获。
四、拓宽角色界定,优化游戏的细致指导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可能教育者更多扮演指引孩子成长的角色与任务。随着《指南》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究,我发现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与界定,要有更大的宽度和广义。教师要认真倾听,细致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需求点。不但要适时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与适度的帮助,还要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合作者”、“启迪者”。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反思游戏中的指导行为,认真分析原因,以期优化指导行为与策略。“结构游戏讲评环节为什么会无序且无趣?是什么地方不合理不能吸引孩子参加?该如何调整?”诸如此类的反思,可以打破原本的思维定式,使教师变得灵活机智,变得善于挖掘游戏指导行为中的成功、失误与疑惑;在梳理总结中,逐渐学会把握教育契机,优化指导行为,为启迪幼儿能力与智慧做好专业的储备。像“小花对大花微笑”案例中,除了给予支持外,我同时扮演着一位虚心的学习者,孩子的言行活生生地给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爱的教育与洗礼”,我享受着孩子给我的教育…… 班上的小泽是个敏锐、调皮的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各异,表现好的时候,能较好地体现建构作品,运用技能较强,作品较有创意;但如果状态不好,他可能就不专心于游戏,东摸西碰,到游戏结束时可能一无所获。在结构游戏“公园游乐场”,他选管状材料的各种零件率先拼起“过山车”的车道,小芸也加入其中,耐心地协助他找材料进行拼建,颖颖很快选来了小车的车模和小人,说要当“过山车”的小车和玩的小人。游戏时间快结束了,小泽远远地看了看自己建的作品,急忙走近在最高处接着拼出一个弧形的车道,拍拍手说:“黄老师黄老师,你看我今天拼的过山车很刺激吧?”我点点头,对他竖起大拇指,他的脸上露出了纯真灿烂的笑容……讲评时,孩子们很有成就感,争先恐后地参与,颖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延续到今天的作品中——“坐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景色和灯光!”“要想玩我们的过山车必须晚上在网上买票,买到了才能来,不然就不能玩。”自豪与骄傲的神情写满孩子们稚气的小脸。孩子们的言语——“坐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景色和灯光!”等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许在成人眼里,“整个世界”是客观的广阔无垠;但在孩子纯真的眼里,那个“超级刺激的过山车”就是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良好、和谐的游戏互动应该是建立在教师细致观察领悟并做出合宜的反应与教育行为。要灵活地拓宽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界定,做好观察、记录、梳理、反思、调整策略与适度支持,才能更好地融合到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促进师幼的不断成长。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指南》的颁布,从理论教育观念、实际的操作指导上对3-6岁儿童教育进行了科学的导向,使得儿童教育回归本质——回归生活,回归游戏,回归尊重。游戏的力量是神奇的,孩子的表现展示了五大领域的发展,有健康领域的动作协调发展、有语言领域的流畅表述、有社会领域的情感体验、有科学领域的观察认知、有艺术领域的美的表现与欣赏……我融入孩子的游戏中,点燃师幼游戏的激情,享受着游戏的愉悦,陪伴着他们快乐学习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怎么做幼稚园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赵继容.与孩子共同成长[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毕淑敏.藏在这世界的优美[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关键词: 游戏指导 思考 实践
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面对细嫩的、灵敏的、活力四射的幼小生命,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时常在思考:我们要运用什么途径激励幼儿快乐学习呢?国家教育部关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再次强调了“儿童游戏”的重要性,如何以“游戏”为基点,“点燃”幼儿学习的快乐?在《指南》学习中,我经历了“学”、“听”、“悟”、“用”四个阶段,相辅相成、层层递进、逐步提升,对“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结合游戏的指导实践过程,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尊重幼儿意愿,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
皮亚杰游戏理论认为:游戏是幼儿巩固认知机能,解决情感冲突,补偿未满足需要的一种途径,是幼儿自我学习的过程。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建立在规则上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自主、发自内心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是游戏的本质。虽然很多幼儿教师或家长都深知游戏的价值,但往往是以成年人的“视角”和“地位”在组织游戏,暴露了说教式、灌输式的教育弊端,压抑了孩子自主游戏的想法,忽视了幼儿的“玩中学”。扪心自问:“到底是孩子在游戏,还是我们‘游戏’了孩子,我们真的会玩游戏吗?”“我们曾经的‘童心’、‘游戏心’去哪儿了?”这些值得一线老师深思。往往我们或注重结果,或有所顾虑,或以老师“高高在上”的身份“指手画脚”……通过《指南》的深入学习,我们逐步放手,意识到孩子在游戏中并不是依靠“教”提高能力,而是通过动手操作、探索思考获取;我们逐渐意识到“观察分析幼儿游戏行为”的重要性。正确的游戏指导观念正在组织过程中树立,“重视游戏,尊重儿童”的理念正在游戏实践中悄然形成,使游戏发挥独特的价值与魅力。
二、注重环境创设,构建宽松的游戏互动
环境寓指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首先,我们利用活动室的空间环境,营造游戏的环境氛围,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如发挥“小区域”的大用途;提供不同的玩具和适当的辅助材料,等等。玩具材料的可变性和操作性,不断地调动幼儿游戏积极性,诱发、支持、发展幼儿的游戏行为,是促进其能力发展的工具。其次,我们重视用智慧的爱与行为引导孩子。给孩子创造安全、宽松愉快的心理氛围,鼓励并支持幼儿的想法,不局限他们按照老师的思路进行游戏,提供表达与表现的机会,营造宽松的游戏氛围。记得有一次结构游戏,幼儿根据喜好进行自由建构,滢滢和李李一起建花圃。评价时滢滢睁着清澈见底的大眼睛,手指着自己建的花圃,慢条斯理、一字一顿地说:“这是每一朵小花在对一朵大花微笑。”稍稍停了2-3钞,她歪着头接着说:“就像孩子在对妈妈微笑。”顺着她手比画的方向,我看见一排长长的花圃,一朵大花的前面一一对应着一朵小花,中间间隔着一片草地,而且颜色对应……楠楠一脸的不屑,发出“呵呵呵”的嘲笑声并提出不同的看法:“小花哪里会笑呀!”我随手抓起一张便笺,快速地画了一朵笑意浓浓的小花,表示赞同:“听了滢滢的介绍,黄老师好像也看到了小花在微笑。”滢滢微微地嘟起小嘴,认同地点了点头,仿佛在对其他小伙伴说:“对嘛,你看,老师也看到了。”在游戏组织过程中,我常常被这群在爱的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们感动。他们用明亮的眼睛看到了成人世界中所没有的美好。在孩子生动、纯真的语言描述下,我仿佛看到了每个角落、每样物件都有了生命,都在朝着我们“微笑”。她用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语言,让大家都感受到“阳光普照、万物都具有生命力”的感召和力量。经过“大胆放手”“适当支持”的游戏过程,我们发现孩子就像“蜜罐宝贝”一样,不仅与老师关系融洽,而且能逐渐大方积极地参与游戏,形成“敢玩”、“大胆玩”、“创造玩”的良好师幼情感互动。
三、创新游戏内容,点燃炽热的游戏激情
如果说游戏是孩子学习经验、提高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的话,那么创新、富有挑战的游戏可以点燃孩子游戏的激情。在结构游戏“美丽的公园”建构中,大门组的孩子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孩子们用炮筒积塑建了两根门柱,小铭想把蓝色的长板架在上面,两根大门柱子的距离比较远,他们不断小心翼翼地挪动柱子的距离,让中间的空间变小一点,柱子很高,难度很大,小王、禹禹都轮流尝试了还是不能成功。最后小铭找来了一块积塑,脚踩在上面,终于把板架在两根柱子上面。小王找来了一块三角形的泡沫积木,想把它放在蓝色长板上面,不够高,小铭又加了块积塑——希望站得高一点能完成这个任务,可是单块的八角积塑垒高很不稳,小王着急地说:“你上去,我来扶你。”禹禹站了上去,八角积塑摇摇晃晃的,还是无法完成任务。孩子们又进行了多次尝试……终于,一个高1.75米、富有造型感的大门建成了,孩子们没有欢呼雀跃,甚至没有特别的兴奋。但我看到一个细节,孩子们一个接一个轮流像对待宝贝一样摸着他们建好的门柱……我想,他们是以出乎意料的“平淡”反应,展示了“小男子汉”的冷静与深沉,以及对合作伙伴“同舟共济”的表达。整个游戏过程因为挑战大门极限的“高度”而充满着惊险和刺激,语言、肢体动作、不同想法的不断碰撞与冲击,造就了孩子的游戏,充分体验了“玩”与“参与设计”游戏的快乐。我逐渐放开固有的思想观念,开心地“玩”,投入的状态有时还不亚于孩子,不断地感受“创新游戏”的快乐与收获。
四、拓宽角色界定,优化游戏的细致指导
在传统的思想观念中,可能教育者更多扮演指引孩子成长的角色与任务。随着《指南》的深入学习和实践探究,我发现对于教师角色的理解与界定,要有更大的宽度和广义。教师要认真倾听,细致观察,善于发现幼儿的需求点。不但要适时给予幼儿游戏的支持与适度的帮助,还要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合作者”、“启迪者”。此外,教师还应善于反思游戏中的指导行为,认真分析原因,以期优化指导行为与策略。“结构游戏讲评环节为什么会无序且无趣?是什么地方不合理不能吸引孩子参加?该如何调整?”诸如此类的反思,可以打破原本的思维定式,使教师变得灵活机智,变得善于挖掘游戏指导行为中的成功、失误与疑惑;在梳理总结中,逐渐学会把握教育契机,优化指导行为,为启迪幼儿能力与智慧做好专业的储备。像“小花对大花微笑”案例中,除了给予支持外,我同时扮演着一位虚心的学习者,孩子的言行活生生地给我进行了一场深刻的“爱的教育与洗礼”,我享受着孩子给我的教育…… 班上的小泽是个敏锐、调皮的孩子,在游戏中的表现各异,表现好的时候,能较好地体现建构作品,运用技能较强,作品较有创意;但如果状态不好,他可能就不专心于游戏,东摸西碰,到游戏结束时可能一无所获。在结构游戏“公园游乐场”,他选管状材料的各种零件率先拼起“过山车”的车道,小芸也加入其中,耐心地协助他找材料进行拼建,颖颖很快选来了小车的车模和小人,说要当“过山车”的小车和玩的小人。游戏时间快结束了,小泽远远地看了看自己建的作品,急忙走近在最高处接着拼出一个弧形的车道,拍拍手说:“黄老师黄老师,你看我今天拼的过山车很刺激吧?”我点点头,对他竖起大拇指,他的脸上露出了纯真灿烂的笑容……讲评时,孩子们很有成就感,争先恐后地参与,颖颖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延续到今天的作品中——“坐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景色和灯光!”“要想玩我们的过山车必须晚上在网上买票,买到了才能来,不然就不能玩。”自豪与骄傲的神情写满孩子们稚气的小脸。孩子们的言语——“坐在上面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景色和灯光!”等深深地触动了我。也许在成人眼里,“整个世界”是客观的广阔无垠;但在孩子纯真的眼里,那个“超级刺激的过山车”就是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良好、和谐的游戏互动应该是建立在教师细致观察领悟并做出合宜的反应与教育行为。要灵活地拓宽对“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界定,做好观察、记录、梳理、反思、调整策略与适度支持,才能更好地融合到孩子们的游戏世界中,促进师幼的不断成长。
陈鹤琴先生认为游戏可以给小孩子快乐、经验、学识、思想、健康。《指南》的颁布,从理论教育观念、实际的操作指导上对3-6岁儿童教育进行了科学的导向,使得儿童教育回归本质——回归生活,回归游戏,回归尊重。游戏的力量是神奇的,孩子的表现展示了五大领域的发展,有健康领域的动作协调发展、有语言领域的流畅表述、有社会领域的情感体验、有科学领域的观察认知、有艺术领域的美的表现与欣赏……我融入孩子的游戏中,点燃师幼游戏的激情,享受着游戏的愉悦,陪伴着他们快乐学习与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怎么做幼稚园教师[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赵继容.与孩子共同成长[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3]李季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毕淑敏.藏在这世界的优美[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